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吳健雄

增加 105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 Wu_and_father.jpg |缩略图|left|300px|[http://wcscamp-register.com/wcs_web/wcs_dr02.html 圖片來源:高中畢業,吳健雄父親給了一本大學物理教科書] ]]
吳仲裔的開明思想和過人識見,給予吳健雄很深刻的影響 。12歲那年(1924年), 吳健雄 考進離開家鄉五十里以外的[[蘇州第二女子師範]],接受了六年教育。她 高中畢業 ,其父親給了她一本大學[[物理]]教科書,她在暑假裡唸完,從此喜歡上了物理<ref name="Wu-1"></ref><ref name="Wu-2">[https://case.ntu.edu.tw/blog/?p=8872 雄心與優雅—物理天后吳健雄 ]</ref>。 12歲那年(1924年),吳健雄考進離開家鄉五十里以外的[[蘇州第二女子師範]],接受了六年教育<ref name="Wu-1"></ref>。
18歲那年(1930年),吳健雄考進[[中央大學]][[數學]]系就讀,一年以後轉到自己比較有興趣的物理系。吳健雄在中央大學的同學都說,她在科學方面顯現出過人的才分,閉門苦讀和求學十分認真,對科學的知識涉獵也廣<ref name="Wu-1"></ref><ref name="Wu-2"></ref>。
24歲那年(1936年),吳健雄得到她叔父[[吳琢之]]的支助,申請到[[美國]][[密西根大學]]去進修。她在8月24日到達美國[[舊金山]]之後,有一件影響她一生成就的重大決斷行動<ref name="Wu-1"></ref><ref name="Wu-2"></ref> 。  吳健雄在舊金山是為了要拜訪她的一位林姓女同學,本來只準備停留一個禮拜,但是她經由當時一位中國學生會會長的介紹,由早幾個禮拜到達柏克萊,也是唸物理的的[[袁家騮]]領著參觀了柏克萊的物理實驗設備,結果她決定留在美國西岸的這個朝氣蓬勃的科學新天地 <ref name="Wu-1"></ref><ref name="Wu-2"></ref>
吳健雄心意既定,便由袁家騮陪同著去見了[[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物理系主任柏基(R.Birge)。柏基雖然是一個十分挑剔、小心眼、對於外國人、特別是對於中國人、女性和任何英文有外國腔的人,都有著很強的偏見,但是他看出吳健雄不凡的物理天分,因此雖然已經開學,柏基還是特別破例接受吳健雄的申請,讓她進入柏克萊物理研究所就讀。
吳健雄捨不得離開家人 越洋去追求她的夢想;她在搭往美國的船艙後方哭濕了一整條手帕。殊不知,這竟然是與家人的最後一面。更不知,在國外,另一段緣分,已有了開花的徵兆<ref name="Wu-3">[https://kknews.cc/science/grk282m.html 她比林徽因還美,卻被楊振寧搶了諾貝爾獎]</ref>。
吳健雄的改變心意留在柏克萊進修,對她後來一生的科學成就有著極其關鍵的影響,可以說是一個極有眼光的抉擇,奠定了她日後在物理科學界的成就<ref name="Wu-1"></ref><ref name="Wu-2"></ref> :28歲那年(1940年),吳健雄獲得柏克萊的物理博士學位;1946 -- 1956年期間,她以一系列[[β衰變]]方面的精密實驗,讓[[李政道]]和[[楊振寧]]在1957年得到[[諾貝爾物理學獎]],也使她成為研究β衰變的世界權威;也因此讓她在中國國內享有「東方[[居禮夫人]]」的稱號 <ref name="Wu-1"></ref><ref name="Wu-2"></ref>
=='''吳健雄的愛情故事'''==
[[File: Hu_Shing_Wu_Chien_Shiung_1.jpg |缩略图|right|300px|[https://kknews.cc/science/grk282m.html 圖片來源:胡適和吳健雄 ] ]]
1924年 - 1930年 在蘇州第二女子師範的六年教育之中,認識了中國著名學者[[胡適]],受到胡適的影響甚深 :<ref name="Wu-1"></ref><ref name="Wu-4">[http://bbs.creaders.net/education/bbsviewer.php?trd_id=46651&language=big5 吳健雄真正的愛情故事 ]</ref> 。在吳健雄和胡適的交誼中,雖然他們確實曾經通信,吳健雄在上海的中研院工作之時,以及後來赴美留學,胡適也都曾經探視過她,對于吳健雄確實是相當照顧。吳健雄對胡適的仰慕情懷,及至後來胡適對吳健雄的激賞和照顧,雖然都沒有超過他們師生的情誼,但是以當時年僅十七歲吳健雄的人生經驗來作衡量,加上再看後來她和胡適來往的信函,毫無疑問,這一個因師生而起始的情誼,對于青春時期吳健雄在愛情方面,無疑是有著相當重要的影響 <ref name="Wu-1"></ref><ref name="Wu-4">[http://bbs.creaders.net/education/bbsviewer.php?trd_id=46651&language=big5 吳健雄真正的愛情故事 ]</ref>
吳健雄真正的愛情故事,是1936年她由中國上海坐船到美國加州舊金山,決定留在柏克萊念書後才開始的<ref name="Wu-4"></ref>。
李楊那篇獲獎文章在1956年6月22日才寄達美國最權威的物理期刊《物理評論》,10月1日刊出。
由於 吳健雄和李政道同在哥倫比亞大學物理系,李政道 吳健雄,與之討論新理論的實驗可行性。吳健雄決定在1956年6月份就開始準備做β衰變實驗,來驗證弱相互作用下的宇稱是否守恆。
吳健䧺做實驗非常嚴謹,確認了很多次,終於在1957年1月15日,吳健雄的實驗結果的文章寄達《物理評論》。吳健雄是用β衰變體系來做實驗 <ref name="Wu-7-1></ref>
與之同時寄達的還有加爾文小組的實驗報告,同樣也驗證了弱相互作用下宇稱不守恆。加爾文是 π-μ-e 衰變體系來做實驗。加爾文在實驗報告中表示,他們是在1957年1月4日聽到吳健雄的實驗結果後才開始實驗,3天後得到結果,1月8日結束實驗。整個過程只用了4天。加爾文寫好實驗報告後,等吳健雄的報告寄出,他們的報告才郵走。兩份實驗報告同時寄達雜誌社,1957年2月15日,同時發表在《物理評論》上 <ref name="Wu-7-1></ref>
一個諾貝爾獎項,最多頒給3人,究竟誰擁有實驗的優先權?要按實驗報告寄達雜誌社的時間為準,即報告的收稿日期為準。雖然兩個實驗開始時間相差很大,出最初成果的時間也不相同,但是其結果報告卻擁有相同的收稿時間,所以具有一樣的優先權。1957年的諾貝爾物理獎,除了李楊外,只剩一個名額,而吳健雄沒能獨占實驗優先權,與獎項失之交臂 <ref name="Wu-7-1></ref><ref name="Wu-7-2></ref><ref name="Wu-7-3></ref>
1957年吳健雄為何沒得諾貝爾物理獎?'''究其原因,和吳健雄治學過於嚴謹有關 '''<ref name="Wu-7-1></ref><ref name="Wu-7-2></ref><ref name="Wu-7-3></ref>。
[[File: Wu_in_lab_v11.jpg |缩略图|right|300px|[https://kknews.cc/history/4vbjz6q.html 圖片來源:世界頂尖的女性實驗物理學家:吳健雄 ] ]]
=='''東方居禮夫人'''==
吳健雄是β衰变方面的専家,也獲得盛名,也因此,吳健雄贏得了「東方居禮夫人」的稱號。她雖未能得到諾貝爾獎,但[[瑞典皇家科学院]]應頒予她諾貝爾奬40%的獎金,李楊各30%,如何説呢?<ref name="Wu-8-1">[http://zh.wenxuecity.com/bbs/memory/1109481.html 對“宇稱不守恒”的質疑是李政道、楊振寧二位先生的獨創嗎?]</ref>
李政道和楊振寧兩位物理大師,因為發現[[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稱不守恒而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後來因誰提出了原創思想,倆人因而爭論了一輩子。對此,李政道說這源自他1956年4月的想法。然而要客觀看待歷史,就不能只看一個人怎麽講<ref name="Wu-8-1"></ref>
回朔到1956年4月的[[羅切斯特]]會議上,大家在討論想解決 Tau-Theta 之謎,即 Tau 和 Theta 這兩種粒子倒底是不是同一種粒子,因為這兩種粒子其他性質都相同,唯獨表現出不同的宇稱<ref name="Wu-8-1">[http://zh.wenxuecity.com/bbs/memory/1109481.html 對“宇稱不守恒”的質疑是李政道、楊振寧二位先生的獨創嗎?]</ref>。
於是,會議上許多人,包括[[蓋爾曼]]、[[費曼]]、實驗物理學家 Martin Block 等人質疑宇稱是否守恒。費曼的回憶裡也提到了他代表 Block 向李政道提問:”如果宇稱守恒定則錯了,結果會怎樣?“ 對此,李政道給了一個很複雜的回答,連費曼都沒有聽懂。可見當時李政道對這個答案也不確定。楊振寧還特別提到他從幾個不同角度審視了宇稱不守恒,但尚未得出結論。事實上,在此之前李楊已經發表了兩篇文章試圖解釋這個現象,當然都尚未涉及宇稱不守恒<ref name="Wu-8-1"></ref>。
所以,''' 質疑宇稱不守恒,恐怕是這個會議上集體討論使與會者受到的啟發,產生這一想法的人,絕對不止一個。也就是說,其實並非李楊二位的獨創''' 。但是這些討論,應該促進了李楊進一步往宇稱不守恒的方向考慮。''' 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李楊這二位爭論誰是第一個提出宇稱不守恒的想法並無意義,因為他們其實都在這次會議上受到了的啟發,也不止一位與會者產生了這樣的質疑。'''<ref name="Wu-8-1"></ref>
'''最關鍵、最重要的是必須要有實驗來支持宇稱不守恒理論,而吳健雄的钴60(<sup>60</sup>Co)[[β衰变]]的實驗證實了宇称不守恒,在這個論證中做出了決定性的貢獻。''' 所以平心而論,'''瑞典皇家科学院應頒予吳健雄諾貝爾奬40%的獎金,李政道、楊振寧各30%,也沒有不公平合理吧'''<ref name="Wu-8-1"></ref>!
== 视频 ==
7,45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