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屠呦呦

移除 392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1977年,為了趕在國外發表的前面,表明青蒿素為中國人發明,由屠呦呦所在的中醫研究院,以「青蒿素結構研究協作組」的名義在《科學通報》上首次發表了青蒿素的化學結構<ref name="Tu-2"></ref>。
1978年,523項目的科研成果通過,文中認定:「青蒿素的研製成功... 是我國科技工作者集體的榮譽,6家發明單位各有各的發明創造...」在這個長達數頁的結論中,隻字未提發現者,只是含糊地說:北京中藥所。在那個特殊時代,不需要個人署名的論文,新的發現迅速會變成了集體的財富<ref name="Tu-2"></ref>,所 這篇文章沒有作者署名是可以理解的。
==='''青蒿素的臨床試驗'''===
1977年,經領導批准,由屠呦呦帶頭共3人進行「探路試服」,住進中醫學院附屬東直門醫院作臨床試驗。探路試服顯示,青蒿素Ⅱ沒有毒性。但後來在臨床上的表現卻不那麼令人滿意 ——「效果不好,出現了較明顯心臟毒副作用」。原計劃的14個病人,只做了8例就中止了臨床試驗<ref name="Tu-2"></ref>。
最終 後來 ,由[[雲南]]藥物研究所用汽油從當地的青蒿變種——[[大頭黃花蒿]]中提取的青蒿素,在廣州中醫藥大學[[李國橋]]主持的臨床試驗中展示了極好的抗瘧療效。
==='''其他相關研究成果'''===
1976年,上海[[有機化學]]所的[[周維善]]研究小組測定了青蒿素的化學結構,也發現了青蒿素全新的抗瘧機理。後來,因青蒿素不溶於油和水,無法使用針劑,對已不能進食的重症瘧疾患者,幾乎束手無策。上海藥物所合成了可以製成針劑的蒿甲醚,那是第一個由中國發現的全新化學結構的藥品。2001年,WHO將複方蒿甲醚等青蒿素類複方藥物作為一線抗瘧藥物在全球範圍內推廣<ref name="Tu-2"></ref>。
在那個特殊時期,不需要個人署名的論文,新的發現迅速變成了集體的財富。1972年3月8日,在南京一次會議上,以「毛澤東思想指導發掘抗瘧中草藥」為題,屠呦呦匯報了自己在青蒿上的發現。很快,雲南和山東等數個研究小組借鑑了她的方法,對青蒿進行研究。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tech/26lzoe.html
7,45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