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屠呦呦

增加 689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直到有一天,屠呦呦決定:用沸點只有35℃的[[乙醚]]代替水或酒精來提取青蒿。這抓住了問題的關鍵,也就是說'''溫度正是青蒿素提取的關鍵'''。
除了溫度是關鍵之外, 屠呦呦在自己的出版專著中(2009年) 提到了當時 提取青蒿素 的一系列實驗 過程: 「青蒿成株葉製成水煎浸膏,95%乙醇浸膏,揮髮油無效。乙醇冷浸,控制溫度低於60℃,[[鼠瘧效價]]提高,溫度過高則無效。乙醚回流或冷浸所得提取物,鼠瘧效價顯著增高且穩定。」她還特別提示:「分離得到的[[青蒿素]]單體,雖經加水煮沸半小時,其抗瘧藥效穩定不變。」<ref name="Tu-2">[https://kknews.cc/tech/26lzoe.html 屠呦呦為什麼能成為第一個得諾貝爾醫學獎的中國人?]</ref>
1977年,為了趕在國外發表的前面,表明青蒿素為中國人發明,由屠呦呦所在的中醫研究院,以「青蒿素結構研究協作組」的名義在《科學通報》上首次發表了青蒿素的化學結構<ref name="Tu-2"></ref>。
[[File: Tu_拉斯克獎.jpg|缩略图|right|300px|[https://kknews.cc/tech/26lzoe.html 圖片來源: 屠呦呦獲得拉斯克獎(2011年)] ]]
屠呦呦在2011年獲得[[拉斯克獎]],頒發於諾貝爾獎之前;所以拉斯克獎獲獎者與諾貝爾獎得主的高重合率而聞名,被譽為是諾貝爾獎的風向標。那時人在中國國內就引發的第一個疑問:「為什麼青蒿素沒有拿到國內的科技大獎,反而先拿到了國外的大獎? 」<ref name="Tu-2"></ref>許多對此結果的評價蜂踴而至。 科學界主流的答案是:沒法確定獎項的歸屬。[[中國科協]]主席[[韓啟德]]在一次公開場合的發言中曾表示:「青蒿素的發明,一直是我國引以為豪的科技成果,但僅僅由於難以確定成果歸宿,而一直沒有得到足夠的表彰和獎勵……」<ref name="Tu-2"></ref>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饒毅]]認為,「青蒿素的發現史,有助於了解中國大科學計劃、大協作的優點和缺點... 兩彈一星是成功的例子,而青蒿素的經驗並不同於兩彈一星。 」<ref name="Tu-2"></ref>
7,45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