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27.46.202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
、
搜尋
← 較舊編輯
較新編輯 →
孔子
移除 58,531 位元組
,
6 年前
以“ 孔子聖蹟圖(明·仇英) 出生 魯襄公廿一年 魯國鄒邑(今山东曲阜市南辛镇) 逝世 魯哀公十六年(享壽73歲) 魯國 时代 古代…”替换内容
{{Infobox Philosopher
|name = 孔子<br>{{linktext|孔|子}}
|region = 中國[[哲學]]
|era = [[古代哲學]]
|color = lightsteelblue
|image_name = File:孔子聖蹟圖.png
|image_size = 200px
|image_caption = 孔子聖蹟圖([[明朝|明]]·[[仇英]])
|name = 孔子
|birth_date =魯襄公廿一年
|birth_place = [[魯國]][[鄒邑]](今[[山东]][[曲阜市]][[南辛镇]])
|death_date = 魯哀公十六年(享壽73歲)
|death_place = [[魯國]]
|school_tradition = [[儒學]]
|main_interests = [[倫理學]]、[[社會哲學]]
|notable_ideas = [[儒學]]
|influences = 周代思想、曾於魯國貴族季孫氏門下做文書、委吏和乘田等小吏。
|influenced = 众多[[東方哲學|東方哲學家]]
|signature =
|box_width = 20em
}}
{{Infobox East Asian
|title=孔子
|tablewidth=
|color=
|fontcolor=
|background=
|logo=
|logowidth=
|img=
|imgwidth=
|caption=
|sort=
<!-- 中文 -->
|chinesetitle=
|chinese=
|tradchi=孔子
|simpchi=孔子
|zhuyin=ㄎㄨㄥˇㄗˇ
|pinyin=Kǒngzǐ
|typy=
|wg=K'ung<sup>3</sup>-tzu<sup>3</sup>
|chinesetext=
<!-- 韓文 -->
|koreantitle=
|context=
|hangul=공자
|hanja=孔子
|rr=gong ja
|mr=
|koreantext=
<!-- 日文 -->
|japanesetitle=
|kanji=孔子
|kana=こうし
|kanahis=
|hiragana=
|katakana=
|shinjitai=
|kyujitai=
|romaji=Kōshi
|hepburn=
|japanesetext=
<!-- 越南文 -->
|vietnamesetitle=
|vietnamese=Khổng tử
|chunom=
|hantu=孔子
|hannom=
|vietnamesetext=
<!-- 英文 -->
|englishtitle=
|english=confucius
|englishtext=
}}
'''孔丘'''({{bd|約前551年||約前479年||catIdx=K孔}}),[[子姓]]後裔,'''孔'''氏,名'''丘'''<ref>中国古代的儒家为了避讳他们的圣贤的名字,在要读或书写孔子名时,常常会将“丘”的末划的一横省略用朱笔圈之,并改读“某”,亦可跳过不读。当“丘”单字出现,则读“区”,当“丘”字作为诗的韵时,则读“休”。</ref>,字'''仲尼''',後代敬稱'''孔子'''或'''孔夫子'''。生於[[魯國]][[陬邑]],祖先为[[宋国]]人,東周[[春秋時期|春秋]]末期[[魯國]]的[[教育家]]與[[哲学家]],曾在魯國擔任官府要職。為[[儒家]]的创始人<ref>[[韓非]]《[[韓非子]]·顯學》:世之顯學,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張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顏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孫氏之儒,有樂正氏之儒。自墨子之死也,有相里氏之墨,有相夫氏之墨,有鄧陵氏之墨。故孔、墨之後,儒分為八,墨離為三,取舍相反、不同,而皆自謂真孔、墨,孔、墨不可復生,將誰使定世之學乎?</ref><ref>西漢·[[司馬遷]]《[[史記]]·儒林列傳》:自孔子卒後,七十子之徒散游諸侯,大者為師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隱而不見。故子路居衛,子張居陳,澹臺子羽居楚,子夏居西河,子貢終於齊。如田子方、段干木、吳起、禽滑釐之屬,皆受業於子夏之倫,為王者師。是時獨魏文侯好學。后陵遲以至于始皇,天下并爭於戰國,懦術既絀焉,然齊魯之閒,學者獨不廢也。於威、宣之際,孟子、荀卿之列,咸遵夫子之業而潤色之,以學顯於當世。</ref><ref>東漢·[[班固]]《[[漢書]]·藝文志》:儒家者流,蓋出於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游文於六經之中,留意於仁義之際,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於道最為高。</ref>。而孔子儒家的德性论五行思想(仁义礼智信)對鄰近地區,如:[[朝鮮半島]]、[[琉球]]、[[日本]]、[[越南]]、[[東南亞]]等地區有著深远的影响,這些地區也被稱爲[[儒家文化圈]]。
== 名號與稱呼 ==
孔子
在世時被譽為“天縱之
聖
”、“天之木鐸”,由[[董仲舒]]倡議,汉武帝施行“[[獨尊儒術]]”政策,后世统治者或[[孔教]]信徒陆续尊稱孔子為[[聖人]]、文聖、至聖<ref>意为聖人之中的聖人</ref>、至聖先師、大成至聖先師<ref>
蹟圖(
明
世宗</ref>、万世师表<ref>清聖祖</ref>。
傳言孔子是水精子轉世。《[[太平廣記]]》:「周靈王二十一年,孔子生魯襄之代。夜有二神女,擎香露。沐浴徵在。天帝下奏鈞天樂,空中有言曰:『天感生聖子,故降以和樂。』有五老。列徵在之庭中。五老者。蓋五星精也。夫子未生之前,麟吐玉書於闕里人家,文云:『水精子,繼衰周為素王。』徵在以繡紱繫麟之角。相者云:『夫子殷湯之後,水德而為素王。』」
而一般對孔子的慣用敬稱為'''孔夫子''',[[
·仇
英
语]]等西方语言中的'''Confucius'''则是“孔夫子”(Con-Fu-Ci)的[[拉丁语]]化。
== 生平经历 ==
{{multiple image
| align = right
| direction = vertical
| header =
| header_align = left
| header_background =
| footer =
| footer_align = left/right/center
| footer_background =
| background color=#FFDAB9
| width = 220
| image1 = 马远绘孔子像.jpg
| width1 =
| alt1 =
| caption1 = 孔子像 ([[宋朝|宋]]·[[馬遠]]
)
| image2 =Konfuzius standbild 2008.jpg
| width2 =
| alt2 =
| caption2 = 立于德国[[柏林]]的孔子像。碑上所刻的德文为孔子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image3 = Konfuzius-1770.jpg
| width3 =
| alt3 =
| caption3 = 约绘于1770年
| image4 = Confucius Statue at the Confucius Temple.jpg
| width4 =
| alt4 =
| caption4 = 北京孔庙孔子像
| image5 = Confucius on his way to Luoyang.jpg
| width5 =
| alt5 =
| caption5 = [[苛政猛于虎]]
| image6 = Confucius and his students1.jpg
| width6 =
| alt6 =
| caption6 = 孔子教学图
| image7 =
| width7 =
| alt7 =
| caption7 =
| image8 =
| width8 =
| alt8 =
| caption8 =
| image9 =
| width9 =
| alt9 =
| caption9 =
| image10 =
| width10 =
| alt10 =
| caption10 =
}}
===
家系與
出生
===
{{main|孔子世家大宗世系|孔子诞辰日}}
孔子為[[魯國]]人,遠祖是[[殷商]][[王室]],[[武王克殷]]後,他的祖先分封到[[宋國]]。
其十六世祖是[[殷商]][[帝乙]],十五世祖為宋国第二任国君[[微仲|宋公仲]],十二世祖是[[宋前閔公]],十一世祖[[弗父何]][[禪讓|讓位]]給弟[[宋厲公]],拜為宋國[[上卿]]。七世祖[[孔父嘉]]是宋国[[大夫]],曾為[[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杀,孔父嘉子[[木金父]]避災逃到[[鲁国]]的[[鄒邑]]定居,作[[魯國]]的[[大夫]]。
孔子的父親[[叔梁纥]]居于鲁昌平乡鄒邑,為鄒邑大夫。叔梁紇與原配[[施氏]]連出九個女兒,他望子心切,於是續娶一妾,得一子名[[孟皮]],卻腳有殘疾。叔梁纥在七十二岁时三度娶妻,娶了十八岁的[[颜徵在]],由於婚姻不合禮制,被史書稱為[[野合 (婚姻)|野合]],約在[[
魯襄公
]]
廿
二年([[前551年]])生下[[孔丘]]。顏徵在曾私下至[[尼丘山]]祭祀[[尼丘山神]]以求子,故取名'''丘''',字'''仲尼'''。
=== 儀容 ===
*孔子生而首上圩顶,而孔子,名“丘”,即是来源于此的说法<ref>[[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ref>。而[[唐朝]][[司马贞]]认为:“圩言乌。顶音鼎。圩顶言顶上窳也,故孔子顶如反宇。反宇者,若屋宇之反,中低而四傍高也。”即孔子头顶中部有凹陷。[[清朝]][[陈立]]相信此说,“是孔子首形象邱,四方高,中下,故名丘焉。”史学家[[錢穆]]在《孔子传略》中也持此说。
*孔子身高九尺六寸(據[[中國度量衡]]條,西周一尺約19.1公分,八寸為一尺,則孔子身高約186公分;戰國時期為一尺23.1公分,十寸為一尺,則孔子身高為221.76公分。以魯尺當遵循周禮而言,則《孔子世家》所載之九尺六寸,當為186公分。)被後世稱為“長人”,這是孔子父親的遺傳。據《左傳·襄公十年》曾記載:孟獻子曾稱讚孔子父親[[叔梁紇]]能力舉城門,說:「這就是《詩經》所說的『像老虎
一
樣有力氣』的人。」
=== 早年教育 ===
* 孔子早年生活极为艰辛,他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 孔子三歲時,叔梁纥去世,葬于[[鲁国]]东部的[[防山]],孔母未将墓的所在地告诉孔子。颜氏移居[[曲阜]][[阙里]],将其抚养成人。
* 幼年的孔子常将祭祀用的礼器(俎豆)摆设起来,练习行礼演礼,作为一种游戏。<ref>《史记·孔子世家》</ref>
* 孔子的母亲在他17岁时去世<ref>《阙里志·年谱》</ref>,孔子希望将父母合葬。为了打听父亲葬处,他将母亲棺殡停于路口(五父之衢),向路人打听。后孔母的邻居曼父之母,告诉孔子叔梁纥的墓处,孔子这才将父母合葬于防山。第二年,孔子在为母亲守丧时,季孙氏宴请士一级的人(飨士)。孔子前往,不想却被季孙氏家臣[[阳虎]]训斥并拒绝。但后世学者多怀疑此事有伪。<ref>梁涛,《孔子行年考》</ref>
* 19歲时孔子为鲁国[[贵族]][[季孙氏]]做文书、委吏和乘田等小吏,管理仓储和[[畜牧]]。娶[[宋国|宋]]人亓官氏為妻,第二年亓官氏生子<ref>《孔子家语·本姓解》:至十九,娶于宋之亓官氏,一岁而生伯鱼。</ref>。[[魯昭公]]派人送[[鲤魚]]表示祝賀,该子便名为[[孔鲤]],字伯魚。孔鲤先孔子而死<ref>《史记·孔子世家》曰:“孔子生鲤,字伯鱼。伯鱼年五十,先孔子死。”</ref>,有遗腹子[[孔伋]],字子思。
* 23岁时孔子开始在乡间收徒讲学,学生有[[颜由]]([[颜回]]之父)、[[曾点]]([[曾參]]之父)、[[冉耕]]等。<ref>刘向,《新序》</ref>
* 鲁昭公十七
年
,[[郯国]]国君[[郯子]]访鲁<ref>《左传·昭公十七年》</ref>。郯子博学多才,27岁的孔子慕名拜见。[[韩愈]]《[[师说]]》有语:“孔子师郯子。”孔子先后「問禮於[[老聃]],學鼓琴於[[师襄|師襄子]],訪樂於[[萇弘]]。」<ref>《[[孔子家語]]》</ref>
* 大约三十岁左右,最初的一些弟子来到孔子身边。此后,孔子一直从事教育事业,他广收门徒,相传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他首倡有教无类及因材施教,成为当时学术下移、私人讲学的先驱和代表,故后人尊为“万世师表”及“至圣先师”。
===
適齊 ===
三十五歲時,魯昭公被[[
魯國
]]掌權的[[三桓]]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擊敗,逃到齊國,孔子便離開魯國到[[齊國]]。孔子曾與齊太師談說音樂,聞習韶樂之盛美,三月不知肉味。[[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齊景公說:「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他日又問政於孔子,孔子說:「政在節財。」景公想封孔子為尼谿田大夫,遭齊[[相國]][[晏嬰]]進言勸阻,晏嬰認為孔子會干擾齊國的文化。後來得知齊大夫想害孔子,景公沒有辦法,只好辭退孔子,孔子則重回魯國,聚徒講學。
=== 初仕魯國 ===
[[鲁定公]]九年,51岁的孔子仕鲁,初为中都宰
鄒邑
(
中都为
今
[[
山东
]][[汶上]]县
曲阜市南辛镇
)
,一年以后又做[[司空]],之后任大[[司寇]]。
鲁定公十年,鲁定公与[[齐景公]]会于[[夹谷山|夹谷]],孔子“文功武备”,取得外交上的胜利,使齐归还侵占鲁的[[汶阳]]等地。<ref name="夾谷之會">[http://wslo.blog.163.com/blog/static/20875214820126503324431/ 齊魯兩國的文化較量──孔子知命之旅(2)]《史記》〈孔子
逝
世
家〉:會齊侯夾谷,為壇位,土階三等,以會遇之禮相見,揖讓而登。獻酬之禮畢,齊有司趨而進曰:「請奏四方之樂。」景公曰:「諾。」於是旍旄羽袚矛戟劍撥鼓噪而至。孔子趨而進,歷階而登,不盡一等,舉袂而言曰:「吾兩君為好會,夷狄之樂何為於此!請命有司!」有司卻之,不去,則左右視晏子與景公。景公心怍,麾而去之。有頃,齊有司趨而進曰:「請奏宮中之樂。」景公曰:「諾。」優倡侏儒為戲而前。孔子趨而進,歷階而登,不盡一等,曰:「匹夫而營惑諸侯者罪當誅!請命有司!」有司加法焉,手足異處。景公懼而動,知義不若,歸而大恐,告其群臣曰:「魯以君子之道輔其君,而子獨以夷狄之道教寡人,使得罪於魯君,為之柰何?」有司進對曰:「君子有過則謝以質,小人有過則謝以文。君若悼之,則謝以質。」於是齊侯乃歸所侵魯之鄆、汶陽、龜陰之田以謝過。</ref>
鲁定公十三年,为重新确立鲁公室的权威,孔子策划实施了“[[堕三都|隳三都]]”的政治军事行动,希望能够削减三桓的实力,于是先堕叔孙氏之郈,再堕季孫氏之费,然而圍攻郕邑的攻勢最终功败垂成。
鲁定公十四年,任大司寇行攝相事,上任七日就以“五恶”之罪诛杀[[少正卯]]。然而,有些學者質疑少正卯事件的真實性,甚至是認為「少正卯」這個人不存在,並認為該記述可能是後世受到[[法家]]思想影響的學者所杜撰。<ref>{{cite book|title=孔子傳|author=鮑鵬山|publisher=香港中和出版公司|year=2013|pages=6-7}}</ref><ref>《[[:s:朱子語類/093|朱子語類‧卷九十三]]》:「某嘗疑誅少正卯無此事,出於齊魯陋儒欲尊夫子之道,而造為之說。若果有之,則左氏記載當時人物甚詳,何故有一人如許勞攘,而略不及之?史傳間不足信事如此者甚多。」</ref>
由於孔子治下鲁国颇有起色,引起齐人警惧,齐大夫[[黎鉏]]设计,向鲁赠送女乐文马,造成鲁定公不问朝政,这使得孔子与鲁定公、[[季桓子]]等在道德与政见上的分歧难以弥合,孔子最终去鲁适[[衞國|衞]]。
=== 周遊列國 ===
离开鲁国以后,孔子率众弟子周游列国,辗转于[[衞國|衞]]、[[曹國|曹]]、[[宋國|宋]]、[[鄭國 (諸侯國)|郑]]、[[陳國|陈]]、[[蔡國|蔡]]、[[叶]]、[[楚國|楚]]等地,然而均未获重用。其间,在匡、宋、蒲等地,孔子一行多次被困遇险。
==== 留衞期間 ====
孔子到了[[衞國]],在前往[[陳國|陳]]地時,途經[[匡城]],[[顏刻]]舉策指著郭外缺口說:「昔吾入此,由彼缺也。」因孔子身材高大,被匡人誤以為是魯國的[[陽虎]],而遭圍捕。[[子路]]感到憤怒,奪戟準備交戰,但被孔子阻止。過程中孔子曾與顏回失散,一度以為顏回已死。
[[衞靈公]]提供孔子與仕
魯
時同等的俸祿。<ref>《史記》衛靈公問孔子:「居魯得祿幾何?」對曰:「奉粟六萬。」衛人亦致粟六萬。</ref>居住一段時間後,遭人誣諂而離開。
孔子在蒲城滯留幾個月後返回衞國。拜見衞靈公夫人[[南子]]時,孔子朝著北面,低頭俯地,不正視;夫人南子亦於帷幕中再拜孔子。子路得知後,為此事甚感不滿,表面上不說,但孔子心裏明白,孔子便對著子路向天發誓說:“我如果不對的話,就讓老天厭棄我吧!”<ref>《史記》孔子矢之曰:「予所不者,天厭之!天厭之!」</ref>數月後,衞靈公與夫人南子同車,孔子為次,其餘官員在後,招搖遊市而過。孔子對此事引以為恥,顏刻問有何恥辱,孔子感嘆:“我從未見過像愛好美色那樣愛好道德的人啊!”<ref>《史記》孔子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ref>便離開衞國。
==== 過宋之危 ====
孔子到了宋國以後,在大樹下和弟子習禮。宋司馬[[桓魋]]欲殺孔子,將大樹拔除。弟子打算盡速離去,孔子說:「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
==== 相失於鄭 ====
孔子在鄭國時,與弟子失散,孔子獨自站立在郭東門。有人告知[[子貢]],東門有人儀表像喪家之犬。弟子終把孔子尋回,並將此話告訴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狀,末也。而謂似喪家之狗,然哉!然哉!」
==== 受困陳蔡 ====
吳伐陳、楚伐蔡之際,[[楚昭王]]派人聘請孔子,孔子隨即出發。陳、蔡大夫懼怕孔子為楚國所用,便將孔子圍困在陳、蔡野外,孔子等人不得行,絕糧七日,許多弟子病倒不起。弟子中多有不快者,孔子仍舊講誦不絕。後來派子貢至楚,楚昭王興師迎接孔子。
=== 晚年 ===
颠沛流离凡十四年,前484年,年近七十岁的孔子被[[季康子]]派人迎回鲁国尊為國老,但未受[[鲁哀公]]的任用,这段期间孔子专注于教育和古籍整理。前483年,獨子孔鲤先孔子而死<ref>《史记·孔子世家》曰:“孔子生鲤,字伯鱼。伯鱼年五十,先孔子死。”《孔子文化大典》附“孔子生平系年”</ref>。前481年,颜回先他而去世。孔子有所感慨:“昔從我於陳蔡者,皆不及门也。”
哀公十
四
六
年
夏,齐国[[陈恒]]弑其君,孔子斋戒沐浴三天,向哀公恳请伐齐,哀公让他“告季孙”,後孔子向季康子请求出兵,结果遭到拒绝。前479年3月9日
(
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日,[[儒略历]]3月9日,[[格里历]]3月4日,夏历[[二月十一]]
享壽73歲
)
,孔子逝世,終年七十三歲,被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 (河流)|泗水]]岸边。众弟子为其服丧3年,子贡为孔子守坟6年。
回首一生,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魯國
==
主要成就==
===
时代
思想 ===
{{POV-section}}
{{disputed-section}}
{{see also|儒家|儒教}}
{{儒学}}
{{伦理学}}
孔子所處的春秋時代,西周社會以血緣氏族([[民族]])為基礎的政治制度崩潰瓦解,而基於文化認同的華夏天下觀開始成形。一些人開始思考天道、人生和世界秩序等方面的問題,原先由貴族所壟斷的文化教育也正逐漸流入民間。孔子正是這時代精神的
古
代
表人物之一,遂開[[戰國]]諸子百家之先河。《[[易傳]]》、《[[春秋 (史書)|春秋]]》、《[[孝經]]》、《[[論語]]》是了解其本人思想的主要著作。
孔子開創了'''易學''',並由他率先提出了“性善論”(“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作為其“仁學”的
哲學
基礎,他辯論仁義,“分陰分陽,迭用柔剛”,“曰仁曰義”,又論及六畫,“六位而成章(彰)”。
=== 「仁」的人生哲學 ===
孔子會針對不同的弟子與不同的時機來講述「仁」,因材施教。大致來說,孔子的「仁」就是曾子所說的「忠恕」二字而已。孔子又說:「剛毅、木訥,近仁」、「巧言令色,鮮矣仁」在告訴我們「仁道」就是真誠踏實,切忌浮誇不實而違逆正[[道]]。
* [[子貢]]有一次問孔子:「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孔子說:「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孔子告訴子貢行仁不必好高騖遠,從自身做起,再推己及人。
* [[顓孫師]]志向太高,孔子認為他的個性可能流於偏激,所以孔子告訴顓孫師行仁的方法有五道:「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孔子告訴顓孫師行仁要從「嚴以律己,寬以待人」著手。對於自己的修養要嚴謹,對待別人則是恭敬寬容,又能厚待別人,如此才是行仁的方法。
* [[顏淵]]是孔門弟子中的模範生,孔子曾稱讚他「其心三月不違仁」。孔子只希望他能用「禮」來進一步約束自己就可以了。《论语·颜渊》一章:“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 [[冉雍]]品德優良,又有政治才幹,曾任季氏宰。當他問仁時,孔子說:「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孔子的回答比較偏向政治層面。孔子告訴冉雍行仁的方法就是待人恭敬,使民寬愛,如此一來,大眾對你都沒有怨恨,就是行仁政。
* [[司馬牛]]言多而躁。當他問起孔子什麼是仁,孔子告訴他「仁者其言也訒」,揭示慎言的重要。
* 當子貢問仁時,孔子用比喻的手法來告訴他「以友輔仁」的重要:「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 孔子又諄諄告誡我們:「當仁,不讓於師」、「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以及「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部分思想的弊端====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是这种“仁”,是有等级的。礼指的是周礼,这种礼是分为[[天子]],[[公]],[[侯]],[[伯]]、[[子]]、[[男]]等不同等级的人使用的物品,[[行礼]],[[音乐]]皆有各自使用的方法不能逾越。
孔子認為貴賤有序,親疏有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關係是恆定的,不可打破。
==== 「禮」的社會秩序 ====
* 禮,就是「節制」,宋明儒者也解作「理」。《司馬遷·太史公自序》有:「禮以節人,樂以發和。」我們來看孔子對於禮的闡釋:
** 《論語·泰伯》:「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
* 禮,也是「真情」,而且在上位者必須作為人民的表率。所以孔子接著說:
** 『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
* 禮,不是浪費鋪張,而是真情流露;寧願節儉簡陋,也不奢侈浮誇:
** 《論語·八佾》:「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
** 《論語·陽貨》:「子曰:『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
* 禮,是對天
地
萬物的尊重。藉由對禮法的好問,來表達自己對於天地的敬意:
** 《論語·八佾》:「子入太廟,每事問。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
====
区
君子與小人 ====
'''[[君子]]'''與[[小人]]雖然是以身份地位區分開來的,但孔子不認為這是唯一的差別,更重要的在於修養和境界。對此孔子有很多說明,如他說:“君子
中
庸,小人反中庸。”'''中庸'''(“不偏不倚,無過不及”),是修養的最高境界,同時也是方法,有著豐富而精微的內涵,並提出(“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的說法,表示端正服飾是君子的重要大事。近百年來,不少人反感於中庸,大概是將它誤解為同流合污、媚世自是、毫無原則的偽君子行徑,其實這樣的鄉願也正是孔子所深惡痛絕的,他說:“鄉願,德之賊也。”他認為,如果不能達到中庸,狂狷是次好的境界,畢竟“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
孔子又说:
*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君子博
國哲
學
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
学
也已。”
*
派
“君子道者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 “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儒學
*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 為政之道 ====
'''正名'''是孔子最重要的政治
主
张。可以從下面這個故事來徹底了解孔子「正名」的涵義:
當孔子三度至衛時,衛國發生了一件大事。原來先前衛靈公寵愛夫人南子,想
要
把公位傳給南子的庶子。於是,嫡長子蒯聵便企圖暗殺南子以保公位。不幸謀殺計畫未成,而衛靈公得知此一消息之後勃然大怒,欲弒子蒯聵。蒯聵逃亡至晉,衛靈公便與晉國宣戰。就在衛靈公想要請教孔子有關兵陣之事時,孔子說:「俎豆之事,則嘗學之。軍旅之事,未之學也。」隔天孔子便感慨萬千地離開衛國。現在靈公過世,蒯聵又不在國內,蒯聵子輒便繼承公位,是為衛出公。但是,就在此時,蒯聵亦在晉軍護送下回到衛國,父子便為了爭奪公位而反目成仇。孔子看在眼裡十分傷心。有一天,子路問孔子:「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孔子便对子路不厌其烦地說:「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领域
由上述這個故事我們可以了解,正名的目的在於維系一個秩序良好的社會,使人們有一定的規範遵循,而不致生活在一種不可預期的狀態之中。很多人認為孔子希望能夠恢復西周的禮樂,也有一些人認為他只是以復古的名義鼓吹一種新的世界秩序。
'''立信''',对于孔子而言,不仅是个人的美德,而且是一个基本的政治原则。子贡请教为政的要点,孔子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而其中最重要的是第三点,他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德治''',孔子認為:「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孔子曾任掌刑罰的大司寇,他怎會不知道嚴刑峻罰立竿見影的效果呢?但是,孔子深深感受到「民免而無恥」的社會隱憂,所以才提倡用道德
倫理
來教化人民,徹底洗滌人心,激發人的善性,才是經世濟民的正途!
=== 教育理念與教
學
實況 ===
孔子教學的項目有四:文
、
行、忠、信。<ref>見《[[論語]]·述而篇》</ref>文,指詩書禮樂等古代文獻;行,是德行;忠,意指盡心盡力;信,即為誠實無欺。孔子對於古代文獻十分重視,尤其是詩、禮、樂。他認為這三項學問對於人的性情養成非常重要。《論語·泰伯》: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詩,可以使人興起好善惡惡之心;禮,使人進退得宜,進而可以立身於世;樂,可以使人養成完美的人格。順道一提,孔子曾經這樣稱讚詩經:「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學不厭、教不倦,使孔子成為中國的「大成至聖先師」。他主張「有教無類」,學生多至三千人,從《論語》書上看來,他教導學生的只是人生日常所必經問題的解答,以及人與人相處所必備條件的闡明。其道合理而平凡,易知易行;然而用之於身則身修,用之於家則家齊,用之於國則國治,用之於天下則天下平。
=== 三千弟子和七十二位精通六藝的弟子 ===
{{see also|孔子弟子列表}}
[[File:Confucius 02.png|thumb|200px|古代尊师-孔子画像]]
据《[[史记]]》记载,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精通[[六艺]]者七十二人,称“七十二贤人”。
孔子有十位傑出弟子,號稱[[孔門十哲]]:
* 在德行方面出众的有:[[颜回]]([[颜淵]])、[[闵损]]([[闵子騫]])、[[冉耕]]([[伯牛]])、[[冉雍]]([[仲弓]])。
* 在言语方面出众的有:[[宰予]]([[宰我]])、[[端木赐]]([[子貢]])。
* 在文学方面出众的有:[[言偃]]([[子游]])、[[卜商]]([[子夏]])。
* 在政事方面出众的有:[[冉求]]([[冉有]])、[[仲由]]([[子路]])。
十
社會
哲
以外,在文学方面出众的有[[颛孙师]]([[子張]])、[[曾参]]([[子輿]])、[[澹臺滅明]]([[子羽]])、[[原宪]]([[原宪|子思]])、[[公冶长]](子長)、[[樊须]]([[樊遲]])、[[有若]](子有)、[[公西赤]]([[子華]])。
孔子死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这样就在政治上打破了[[贵族]]垄断的[[世卿世禄]]制,为[[专制]]君主自由任免[[布衣]]卿相的官僚体制创造了条件。
=== 整理編修古籍 ===
* 相傳孔子作史書《春秋》(《孟子·滕文公下》:「孔子作春秋而亂臣賊子懼」),[[微言大義]],寄托政治理想。(現在一般認為《春秋》是孔子編輯魯國原始史料後寄托其政治理想之作,也有少數
學
者認為《春秋》非孔子所編撰。)《春秋》一書所載年代(前722年到前481年)就稱為[[春秋時代]]。
*
孔子門人及其再傳弟子將其學說結輯成《[[論語]]》,是為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文獻。[[汉朝|漢代]]定型的《[[禮記]]》一書中也曾記述孔子的思想(如其中的《[[大學 (經傳)|大學]]》 及《[[中庸]]》等),又有記錄孔門思想的《孔子家語》一書,傳統上被認為多偽撰,但近年漸得學界重視。
* 南宋時,[[朱熹]]將《[[論語]]》以及《禮記》中的《大學》、《中庸》兩篇與反映[[亞聖]][[孟子]]
著名
思想
的《[[孟子 (著作)|孟子]]》一書合在一起撰寫了《四書集注》,是謂[[四書]]。
*
四書與《詩》(詩經)、《書》(尚書)、《禮》(禮記)、《易》(易經)、《春秋》五部經典合稱「[[四書五經]]」,乃[[
儒
家]]
學
說之核心經典。佚失的《乐经》有关“儒家论乐的一套基本观点”已经面世。郭店简原名叫《性自命出》的篇章前半部是专门论乐的。
* 孔子刪詩書,定禮樂,贊周易,作春秋。
==形象==
西漢[[公羊]]學相信孔子
受
天命而為王,是一個沒有王位的王,即「素王」,他「為漢制法」,所作的《[[春秋]]》代表了一王之法。漢代[[緯書]]中,孔子被神化為神,如春秋緯《演孔圖》說孔子是「黑帝」的兒子。<ref>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第三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頁204。</ref>
== 后世纪念 ==
=== 历代追封追谥 ===
孔子去世后,历代[[帝王]]为彰显对孔子的尊崇,不断追封追谥。
{| class="wikitable"
|- bgcolor="#efefef"
<!--{| style="width:80%" frame="box" rules="all" frame="box" rules="all"-->
|- style="background-color:LIGHTGRAY;text-align:center"
!- style="width:6%" | 朝代
!- style="width:15%" | 年代
!- style="width:8%" | 封赐来源
!- style="width:11%" | 封号和谥号
!- style="width:30%" | 封谥原因及意义来源
|- align="center"
|[[东周]]||[[周敬王]]四十一年(前479年)||[[鲁哀公]]||尼父||亦称“尼甫”,孔子字仲尼,父是敬称<ref>集解[[王肃]]曰:“父,丈夫之显称也”</ref>
|- align="center"
|[[西汉]]||元始元年(公元元年)||[[汉平帝]]||褒成宣尼公||[[汉元帝]]曾封孔氏二支长孙[[孔霸]]为褒成君,<ref>[[如淳]]解释说:“为帝师,教令成就,故曰褒成君。”</ref>日后以褒成君食邑八百户祀孔子
|- align="center"
|[[东汉]]||永元四年(92年)||[[汉和帝]]||褒尊侯||
|- align="center"
|[[北魏]]||太和十六年(492年)||[[北魏孝文帝]]||文圣尼父||文圣为谥号
|- align="center"
|[[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北周静帝]]||邹国公||
|- align="center"
|[[隋朝]]||开皇元年(581年)||[[隋文帝]]||先师尼父||先师出自《[[礼记]]·文王世子》,“凡学,春官释奠于其先师,秋冬亦如之。凡始立学者,必释奠于先圣先师。”
|- align="center"
|[[唐朝]]||武德七年(624年)||[[唐高祖]]||先师||
|- align="center"
|[[唐朝]]||贞观二年(628年)||[[唐太宗]]||先圣||隋至初唐释奠礼以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唐太宗[[废周公]],以孔子为先圣,颜渊配享
|- align="center"
|[[唐朝]]||贞观十一年(637年)||[[唐太宗]]||宣父||
|- align="center"
|[[唐朝]]||乾封元年(666年)||[[唐高宗]]||太师||
|- align="center"
|[[武周]]||天绶元年(690年)||[[武则天]]||隆道公||
|- align="center"
|[[唐朝]]||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唐玄宗]]||文宣王||
|- align="center"
|[[宋朝]]||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宋真宗]]||玄圣文宣王||玄圣出自《[[庄子 (书)|庄子]]·外篇·天道第十三》,“玄圣[[素王]]之道也”
|- align="center"
|[[宋朝]]||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宋真宗]]||至圣文宣王||因避宋圣祖[[赵玄朗]]讳而改至圣,至圣出自《[[中庸]]》,“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足以有临也。”<ref>《[[史记]]·孔子世家》亦引用,“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ref>
|- align="center"
|[[西夏]]||人慶三年(1146年)||[[西夏仁宗]]||大周明宗文宣皇帝||
|- align="center"
|[[元朝]]||大德十一年(1307年)||[[元成宗]]||大成至圣文宣王||大成出自《[[孟子 (著作)|孟子]]·万章下》,“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大成”本是古代秦乐的用语。古乐一变为一成,九变而乐终,至九成完毕,称为大成,后来引申称集中前人的主张、学说等形成的完整的体系。
|- align="center"
|[[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明世宗]]||至圣先师||[[张璁]]认为孔子称王名不正言不顺,[[明世宗]]依其意见,去王号及大成文宣之称。<ref>[http://www.chinakongzi.org/rjwh/lzxd/200907/t20090723_4953988_1.htm 赵荣光·〖孔庙释典礼的儒学普世价值及其仪礼规范〗 ]</ref>
|- align="center"
|[[清朝]]||顺治二年(1645年)||[[清世祖]]||大成至圣文宣先师||
|- align="center"
|[[清朝]]||顺治十四年(1657年)||[[清世祖]]||大成至圣文宣王 ||[[李若琳]]提请恢复孔子元朝时的封谥,经礼部商议,最终确定为大成至圣文宣王
|- align="center"
|[[中华民国]]||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国民政府]]||大成至圣先师||
|- align="center"
|}
=== 孔府、孔庙、孔林 ===
{{参见|孔府|孔庙|孔林}}
中国山东曲阜的[[孔庙]]、[[孔府]]、[[孔林]]合称“[[三孔]]”是中国历代纪念孔子,推崇儒学的表征。孔庙始建于公元前478年,历经2400多年而从未放弃祭祀,是中国使用时间最长的庙宇,也是中国现存最为著名的古建筑群之一;[[孔林]]是[[孔丘]]死後葬身之墓地,延续使用2400多年,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上延用时间最长的氏族墓地;孔子嫡孙保有世袭罔替的爵号,历时2100多年,是中国最古老的贵族世家,其府第[[孔府]]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好、最为典型的官衙与宅第合一的建筑群。“三孔”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ref>[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9/05/content_1064331.htm 世界文化遗产——孔府 孔庙 孔林]新华网</ref>。
== 家族 ==
=== 家世 ===
{{main|孔子世家大宗世系}}
=== 孔子后裔 ===
{{multiple image
| align = right
| direction = vertical
| header =
| header_align = left
| header_background =
| footer =
| footer_align = left
| footer_background =
| background color=#FFDEAD
| width = 200
| image1 = Confuciustombqufu.jpg| width1 =
| alt1 =
| caption1 = 孔子在曲阜[[孔林]]内的墓地,墓碑上书:“大成至聖文宣王”
| image2 = Kong Lin - main spirit way - officials - P1060061.JPG
| width2 =
| alt2 =
| caption2 = 孔林石俑
| image3 = Stamps Confucius, 1961 issue Vietnam.jpg
| width3 =
| alt3 =
| caption3 = 越南1961年发行的孔子像邮票
| image4 =
| width4 =
| alt4 =
| caption4 =
| image5 =
| width5 =
| alt5 =
| caption5 =
| image6 =
| width6 =
| alt6 =
| caption6 =
| image7 =
| width7 =
| alt7 =
| caption7 =
| image8 =
| width8 =
| alt8 =
| caption8 =
| image9 =
| width9 =
| alt9 =
| caption9 =
| image10 =
| width10 =
| alt10 =
| caption10 =
}}
{{主条目|孔子世家}}
孔子身后,七世单传,至第九代才有[[孔鲋]]、[[孔腾]]、[[孔树]]兄弟三人。孔子后裔秉承祖先“诗礼传家”之祖训,在文学、经学等方面都有较大成就,在明清时期更因为得到皇帝扶持,成为“天下第一家”。
== 影響 ==
=== 孔子与中华文化 ===
孔子虽为诸子之一,但“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本是[[中华文化]]的集大成者。秦朝以法家学说治天下,西汉武帝前推行[[黄老之术]]而以“无为”治国。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黩百家,表章[[六经]]”,确立巩固了孔子学说在中华文化中的主轴地位,恢复六经的正统地位,孔子也成为中华文化的代表人物。[[邵雍]]指出,“孔子赞《易》自羲、轩而下,序《书》自尧、舜而下,删《诗》自文、武而下,修《春秋》自桓、文而下。自羲、轩而下,祖三皇也;自尧、舜而下,宗五帝也;自文、武而下,子三王也。自桓、文而下,孙五伯也。”<ref>《皇极经世书·观物内篇之六》</ref>,这就是说,孔子整理“六经”,对三皇、五帝、三王、五伯以来文化的进行综合,所谓集大成也。国学大师[[柳翼謀]]以孔子为“中国文化之中心”,“其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其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钱穆]]亦认为“孔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圣人。在孔子以前,中国历史文化当已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积累,而孔子集其大成。在孔子以后,中国历史文化又复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演进,而孔子开其新统。在此五千多年,中国历史进程之指示,中国文化理想之建立,具有最深
影响
最大贡献者,殆无人堪与孔子相比伦。”<ref>钱穆《孔子传·序言》第1页,三联书店2002年版。</ref>宋儒朱熹曾歎曰:「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朱子語類,卷九十三》。
=== 孔子與世界 ===
于
孔子學說在中國
周
邊地區,如:[[朝鮮]]半島(漢
代
傳入)
思想
、
[[日本]](唐代定型)、[[越南]](宋明傳承)等地,都有及
曾
於
深遠的精神影響,形成了[[東亞]][[儒家文化圈]]。
=== 祭孔 ===
{{参见|孔廟|孔子像|祭孔}}
歷代帝王之祀孔子者,自[[漢高祖]]始。《漢書·高帝紀》:“過
魯
,以太牢祠孔子。”而學校祀孔,自[[漢明帝|明帝]]始。《後漢書·禮儀志》:“永平二年,……養三老五更於辟雍;郡、縣、道行鄉飲酒禮於學校,皆祀聖師周公、孔子。”《文獻通考》:“貞觀二年,停祭周公,升孔子為先聖”。蓋自漢以來,雖已舉
國
崇奉孔子之教,而立廟奉祀,近於宗教性質者,乃由人心漸演漸深,踵事增華之故,初非孔子欲創立一教,亦非僅一二帝王或學者,假孔子之教以愚民也。<ref>柳詒徵:《中國文化史》</ref>
后人为了纪念孔子,在世界很多地方都有建有[[孔庙]]进行[[祭孔]]的活动。从1952年开始,在[[台湾]],孔子的生日被定为[[教师节]]。在大陆,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华文化的复兴,祭孔活动兴起。
=== 孔子学院 ===
{{参见|孔子学院}}
从2004年开始,中華人民共和国在借鉴英、法、德、西等国推广本民
貴
族
语言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在海外设立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非营利性教育机构“[[孔子学院]]”。几年来,孔子学院建设快速发展,截止2012年,已在10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400所孔子学院和500多所中小学孔子课堂。<ref>但是此類政府学院也被海外文化人激烈批判。[http://www.hanban.edu.cn/hb/node_7446.htm 孔子学院]孔子学院总部</ref>
== 尊孔與非孔==
孔子提倡禮義之邦的理想在後世政治上經歷代士大夫辨證取得法統地位,但獨尊儒術也成為歷代政權羈彌知識份子的手段,最具典型者為[[元朝]],一方面將儒士貶為第九等人(乞丐為第十等),一方面又追封孔子為王,顯見歷代政權藉尊孔以鉗制[[思想自由]]的背後保守[[反動]]動機。由此就產生非孔思潮,自[[魏晉南北朝]]起直到近代[[西方思潮]]等衝擊,為了爭取[[學術自由]],不斷產生知識分子極大的反抗力量。<ref>20111105世紀大講堂:中國的文化復興與啟蒙/[[資中筠]]</ref>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曾评价:“孔子和儒家思想的很多观点方法,对人类文明思想宝库有很大的贡献,提出了很多基本观念,有些是和世界其他国家思想一致的,不约而同的,有些是独自的贡献。”<ref>http://bbs1.people.com.cn/post/60/1/2/137194759.html</ref>
== 近现代以来的新发展 ==
[[File:LifeAndWorksOfConfucius1687.jpg|thumb|300px|1687年巴黎发行的《孔子生活与成就》一书,Prospero Intorcetta著]]
=== 清末到民国时期 ===
孔子言论在近现代以来的新发展就是[[新儒学]],又称新儒家,是近代西方文明输入中国以后,在中西文明碰撞交融条件
季孫氏門
下
产生的新的儒家学派。狭义的新儒学,是指[[梁漱溟]]、[[张君劢]]、[[熊十力]]等人所提倡的新儒学。广义的新儒学则可上溯到[[鸦片战争]]以来关于儒学变革的所有学说。
从鸦片战争到[[戊戌变法]]是新儒学的准备阶段,这一阶段主要表现为儒家学者在西方
做
文
明冲击之下被动接受西方文明的一些内容以求自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这一阶段的代表思想。
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是新儒学的萌芽阶段,这一阶段主要表现为[[康有为]]
書
、
[[梁启超]]等人日趋成熟的托古改制的[[社会改良思想]],即用儒学来解释改良思想。代表作有《大同书》等。
从戊戌变法到[[五四运动]]是新儒学的嬗变阶段,这一阶段主要表现为[[孙文]]的籍古创制,孙文在学习西方民主经验
委吏
和
思考西方弊政的基础上,仿慕儒家体制创立了[[政权]]与[[治权]]分立的民权学说和[[五权分立]]的政体学说。在《[[建国方略]]》中慕仿[[周礼]]制订了非常详细的“结会”“动议”
乘田
等
程序和仪规;在《[[民族主义]]》讲稿中以恢复“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等[[儒家]][[道德]],作为复兴民族的基础;在《[[民权主义]]》讲稿中以儒家“圣贤才智平庸愚劣”的观念来讲解真平等与假平等的分野
小吏
。
在《[[民生主义]]》讲稿中以儒家倡导的[[大同主义]]作为民生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同义语。
从五四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是[[新儒学]]的开宗明义阶段,这一阶段主要表现为[[梁漱溟]]、[[张君劢]]、[[熊十力]]等人开始在“新儒学”旗帜下进行的儒学研究。新儒学开宗的政治基础是当时的官方意识形态[[三民主义]]中含有儒学的内容。这一阶段的特征是:新儒学的活动主要体现于思想领域;新儒学的目标是在汇通中西文化的前提下解释和发展儒学。代表作有梁漱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人心与人生》、[[贺麟]]的《儒家思想的新开展》等,尤其是梁漱溟的《人心与人生》可谓现世之见孔子之真者。主要成果是[[熊十力]]继承[[陆王心学]]构筑的“新儒学思想体系”和[[冯友兰]]的“新理学”。总的说来,新儒学基本上是以儒学的“[[内圣外王]]”为立宗之本的,它是在儒学遭到普遍责难的时候出现的。这一阶段的新儒学在思想研究领域进行了一些探索,但是没有对社会发展产生有价值的
影响
。
===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到[[中国大陆|大陆]][[文化大革命]]结束是新儒学的沉寂阶段,这一阶段不仅中国大陆的新儒学研究归
于
沉寂,海外新儒学亦甚少成绩。
====
批林批孔运动 ====
{{主条目|批林批孔}}
[[File:Pi lin pi kong.jpg|thumb|200px|right|1974年的政治宣传画的主题为[[批林批孔]]是[[中国共产党|全党]][[解放軍|全军]][[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国]]人民的头等大事]]
在[[文化大革命]]期間,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毛澤東]]提及「我贊成[[秦始皇]],不贊成孔夫子」。至1974年,中国大陆發起「[[批林批孔]]」運動。這個運動流於外在形式,沒有做真正的內在革新,黎鸣因此說到:「毛泽东事实上还在继续继承孔丘及其儒家的“亲亲尊尊长长”的价值观,还在继续坚持孔丘及其儒家所倡导的说谎的“文化”和禁言的“政治”。」<ref>《尊孔是中国“人”的“自毁”》/黎鸣</ref>
[[中国大陆]]各地的[[孔庙]]的文物古迹因此遭到了很大的破坏,連孔子墓亦被炸開,「大成至聖先師文宣王」大碑被砸断,廟碑、[[孔廟]]的泥胎[[塑像]]被捣毁。文化大革命時期批孔者辱稱孔子為[[孔老二]];[[明代]]之后[[衍圣公]]的[[坟墓]]全部被破壞,甚至有人将掘出的尸体挂于树上<ref>孔令朋《孔裔谈孔》,中国文史出版社,1998年9月1日,ISBN 978-7-5034-0938-7</ref>。並有詆毀孔子的著作,例如《孔老二罪恶的一生》<ref>{{cite web|author=[[巴金]] 文|others=[[顾炳鑫]]、[[贺友直]] 绘|url=http://wenku.baidu.com/view/937bf764783e0912a2162a57.html|title=小人书:孔老二罪恶的一生|format=PPT|publisher=百度文库}}</ref>傳世。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是[[新儒学]]的恢复和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尚在进行之中。恢复阶段的主要特征是过去的一些新儒学著作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学术界开始反思和讨论新儒学的功过利弊。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在过去“新儒学”研究的基础上,对儒学和新儒学进行彻底的和全面的去糟取精古为今用。发展阶段的新儒学是当代[[和谐文化]]的组成部分,新兴的“[[大
众
儒学]]”是[[当代新儒学]]发展的最高成果。
==== 天安門豎孔子像 ====
總高9.5米的孔子像於2011年1月11日豎立在[[天安門]]以
多
東
的[[國家博物館]]北門廣場,但是第99天孔子像被悄悄移走,不知去向。<ref>[http://news.xinhuanet.com/local/2011-01/14/c_12979363.htm 孔子"走進"天安門廣場 創作者透露僅鑄造用銅就達17噸][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15/7/2/8/101572800.html?coluid=0&kindid=0&docid=101572800&mdate=0117163522 孔子像樹立,是中華文化復興的開始]</ref>外國媒體多認為官
方
想重建中國社會秩序,標誌著中國人對孔子的一次重要反省。<ref>[http://news.chinatimes.com/reading/51302205/112011011700308.html 天安門豎孔像 外媒:孔子思想復興]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10128064435/http://news.chinatimes.com/reading/51302205/112011011700308.html |date=2011-01-28 }}</ref>中国大陆部分左傾网站网民对此事件持反感态度。<ref>[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22/201102/214957.html 天安门前孔子像]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10221154834/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22/201102/214957.html |date=2011-02-21 }}</ref><ref>[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22/201102/214497.html 我们反对在天安冂广场立孔像的十条理由]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10219015023/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22/201102/214497.html |date=2011-02-19 }}</ref><ref>[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22/201102/214496.html 立孔子像是为了彻底与毛泽东决裂]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10219015015/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22/201102/214496.html |date=2011-02-19 }}[http://www.wyzxsx.com/Article/view/201101/208864.html 天安门广场立孔子像,讽刺共产党建党90周年]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10501042404/http://www.wyzxsx.com/Article/view/201101/208864.html |date=2011-05-01 }}</ref>
==相关爭議==
在孔子及历代儒学思想家那里,关于道德的隐含命题是“道德即权力”。道德不仅被用来驯化民众的精神,而且被用来论证统治者权力的合法性。道德实践上的成就可以成为对民众行使统治权力的理由,所以孔子及其弟子将政治活动看成是实践儒家道德的主要形式,道德与政治的合二为一是孔子君子人格观的必然逻辑结果。孔子道德训诫的着眼点是政治生活,孔子君子观中蕴含的价值倾向和实践目的是很明确的,就是使统治关系理所当然。由于孔子把道德看成是内在于统治权力本身的一种属性,因此他的道德思想必然以等级制度和统治关系的正当性作为理论的前提和归宿。
<ref>http://www.artx.cn/artx/guoxue/94100_2.html</ref>
孔子提出的許多[[原則]]命題在中國社會長期實行,無可避免的產生了實質的[[倫理困境]]與懸而未決的爭議,學者紛紛提出質疑,讓世人實質檢視這些命題可能產生的偏差或片面性:
*「孝悌为仁之本」,「克己复礼为仁」,「仁者爱人」等,
哲
学家黎鸣認為:「与老子相反,孔子把“道德”放在“仁义”之后,也即忽视了人类的“公德”」,「而且深信,在家为孝子的人,在朝廷也必为忠臣。事实上,这是一厢情愿的推论,不是真推论。」這樣只有成就了家(皇族)的天下,<ref>[http://liming.blogchina.com/125954.html 私德、公德与人治、法治]/ 黎鸣</ref>對整體意識影響深遠。但是,不能為忠臣的,也不能為真孝子;不能為孝子的,也不能為大忠,史遷為證。
*「忠」的定义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鲍鹏山:「问题是,每个人是不同的。人与人之间有相同的欲求,也有不相同的爱好,简单地以为自己想要的别人也一定想要,从而一定让别人要,就是强加于人,是好心而办的坏事。」<ref>《[http://www.wenming.cn/wmzh_pd/jj_wmzh/201210/t20121026_907123.shtml 孔子赞成“以直报怨”促进道德风气]》/鲍鹏山(上海电视大学中文系教授)</ref>人倫五常之本,後世曲解或非三綱原意。
*「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分見於《論語·子罕》與《論語·衛靈公》,有解為:「人应该如好色一样好德。」惟《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子见南子”事件,學生子路不悅,孔子疾曰:「予所不者,天厌之!天厌之!」,其與卫灵公夫人南子礼節上有来往<ref>[http://www.guoshi5.com/mingrenyishi-kongzibuqingbaidedifang.html 【名人轶事】圣人的“不清白”之处]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830113509/http://www.guoshi5.com/mingrenyishi-kongzibuqingbaidedifang.html |date=2014-08-30 }}</ref>,產生了「天下烏鴉一般黑」的爭議性解釋:「孔子在德與色的比較之中,揭示了男人好色的普遍性或一般規律。」<ref>[http://news.sina.com.tw/books/love/barticle/7663.html 孔子揭示了男人好色的普遍性]/李春平</ref>此種解讀,媚俗且淪喪道德,儒學界感尷尬而避談。
== 衣冠斷代 ==
{{主条目|剃髮易服}}
[[入關戰爭|滿清入侵]],[[明朝]]滅亡,[[滿清]]血腥強令[[剃髮易服]],使自[[黃帝]]時代起綿延數千年的[[漢服]]文化遭到毀滅。[[順治]]二年十月,原任陝西河西道副使的孔子后裔[[孔聞謤]]上書表示:孔家衣冠已經延續了三千年,希望能夠保持不變,免受剃髮易服。多爾袞回應:剃髮嚴旨,違者無赦,本應將孔聞謤[[處死]],但姑且念在孔子後裔份上不殺,革職永不敘用。<ref>《清世祖实录》:原任陕西河西道孔闻謤奏言:“臣家宗子衍圣公孔允植,已率四氏子孙告之祖庙,俱遵令剃发讫。但念先圣为典礼之宗、颜曾孟三大贤,并起而羽翼之。其定礼之大者,莫要于冠服。先圣之章甫缝掖,子孙世世守之,是以自汉暨明,制度虽各有损益,独臣家服制三千年来未之有改。今一旦变更,恐于皇上崇儒重道之典有未尽也。应否蓄发,以复先世衣冠?”统惟圣裁得上旨:“剃发严旨,违者无赦。孔闻謤疏求蓄发,已犯不赦之条,姑念圣裔免死。况孔子圣之时,似此违制,有玷伊祖时中之道。著革职,永不叙用。”</ref>
民國元年(1912年),[[北洋政府]]頒布的《服制案》中將長袍馬褂列為男子常禮服之一。民國十八年(1929年),國民政府公布《服制條例》,正式將藍長袍、黑馬褂列為「國民禮服」,然《服制條例》已於民國九十二年(2003年)正式廢止。<ref>[http://law.moj.gov.tw/Law/LawSearchResult.aspx?p=A&t=A1A2E1F1&k1=%E6%9C%8D%E5%88%B6%E6%A2%9D%E4%BE%8B 中華民國九十二年六月十一日總統華總一義字第 09200105560號令公布廢止]</ref>
現今政治人物們如總統[[馬英九]]、前台北市長[[郝龍斌]]、或政要[[蘇嘉全]]、[[賴清德]]、[[謝長廷]]、[[曹啟鴻]]、[[張花冠]],孔子家族後裔[[孔德成]]、[[孔垂長]]等祭孔。<ref>[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14/5/9/4/101459465.html?coluid=0&kindid=0&docid=101459465 孔子誕辰 "型男"任奉祀官、沒背過四書五經]</ref>
== 相关文艺作品 ==
=== 小说 ===
* 《[[孔子 (小说)|孔子]]》日本作家[[井上靖]]之作。
=== 電影 ===
* 1940年版《[[孔夫子 (电影)|孔夫子]]》由[[唐槐秋]]主演
* 1985年版《孔子》由[[曹見得]]飾演。
* 2010年版《[[孔子 (電影)|孔子]]》由[[周潤發]]飾演。
=== 電視劇 ===
* 1991年版《[[孔子 (1990年电视剧)|孔子]]》由[[王繪春]]飾演。
* 《[[孔子春秋]]》由[[朱刚日尧]]飾演。
* 2011年版《[[孔子 (2011年电视剧)|孔子]]》由[[赵文瑄]]飾演。
=== 动画片 ===
* 《[[孔子 (动画)|孔子]]》
=== 文艺活动 ===
2011年孔子诞辰2562年之际,画家[[郭德福]]完成“重走孔子周游列国之路”艺术之旅。<ref>[http://news.xinhuanet.com/society/2010-06/01/c_12167431.htm 画家郭德福为创作连环画重走孔子周游列国路]</ref>历史长卷国画《论语》及长达18米的《孔子生平绣像长卷》的展出又掀起国内孔子热。<ref>[http://news.xinhuanet.com/2011-02/09/c_121058387.htm 完整展现孔子生平的绣像画长卷问世]</ref>
== 参考文献 ==
===腳註===
{{reflist|2}}
{{Portal box|中国|哲学|历史|人物}}
===書目===
# 中國文化基本教材類編本第一至三冊 [[何寄澎]]教授主編 龍騰文化
# 新譯四書讀本 謝冰瑩等人編譯 三民書局印行
# 中國文
學
史演義第一冊 錢念孫教授著 正中書局
== 外部链接 ==
{{commonscat|Confucius|孔子分類}}
{{sisterlinks|s=作者:孔子|d=Q4604}}
* [http://www.chinese-wiki.com/Analects_of_Confucius 中(簡)英文全译]
* [http://ctext.org/analects/xue-er/zh 论语(繁體)]
* [http://www.guoxue.com/shibu/24shi/shiji/sj_047.htm 史记·孔子世
家
]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51105121201/http://news3.xinhuanet.com/ziliao/2003-09/04/content_1063523.htm 孔子年谱]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51123113511/http://www.qufu.gov.cn/qfda/KongZi/jiazhu/2005-8-4/2005841036348609.htm 孔子的封谥号]
* [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4382&htm=01-559-0559孔子.htm 孔子] (《中華百科全書》)
*黃俊傑:〈[http://huang.cc.ntu.edu.tw/pdf/CCC0406.pdf 孔子心學中潛藏的問題及其詮釋之發展:以「吾道一以貫之」的詮釋為中心〉]〉。
*黃勇:〈[http://xb.hznu.edu.cn/hsdxb/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170401 “好德如好色”:孔子对当代美德伦理学的贡献]〉。
*黃勇:〈[http://xb.hznu.edu.cn/hsdxb/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130401 为什么不该转过你的左脸:孔子论如何对待作恶者]〉。
*劉述先:〈[http://www.litphil.sinica.edu.tw/home/publish/PDF/Bulletin/10/10-001-023.pdf.pdf 論孔子思想中隱含的「天人合一」一貫之道——一個當代新儒學的闡釋]〉。
*柯馬丁:〈[https://scholar.princeton.edu/sites/default/files/mkern/files/kongzi-handai_zuozhe_0.pdf 孔子:漢代作者]〉。
*二階堂善弘:〈[https://web.archive.org/web/20130203091537/http://kuir.jm.kansai-u.ac.jp/dspace/bitstream/10112/6260/1/07_NIKAIDO.pdf 關於民間寺廟祭孔的狀況——以閩台地區為主]〉。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71015052809/http://www.kong.org.cn/ 孔氏宗亲网]
* [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9/04/content_1063518.htm 中国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T-nTj88U-o 傳記電影]
{{Navboxes |list1 =
{{中国古代哲学}}
{{语言哲学}}
{{ethics}}
{{社会与政治哲学}}
{{哲学}}
{{孔子和平獎}}
}}
{{Authority control}}
[[Category:儒學學者|K]]
[[Category:中国教育家|K孔丘]]
[[Category:春秋時期音樂家|K孔丘]]
[[Category:古琴演奏家]]
[[Category:鲁国人|K孔丘]]
[[Category:曲阜人|K孔丘]]
[[Category:孔姓|Q丘]]
[[Category:孔子| ]]
[[Category:春秋战国作家|K]]
[[Category:西夏追尊皇帝]]
[[Category:宗教創始人|K]]
[[Category:中国思想家|K]]
[[Category:中国哲学家|K]]
[[Category:伦理学家|K]]
[[Category:政治哲學家|K]]
水果糖
33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