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伊斯雷尔·盖尔范德

增加 56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ref>[https://baike.sogou.com/v62980745.htm?fromTitle=%E4%BC%8A%E6%96%AF%E9%9B%B7%E5%B0%94%C2%B7%E7%9B%96%E5%B0%94%E8%8C%83%E5%BE%B7 伊斯雷尔·盖尔范德]搜狗网</ref>
==人物简介==
盖尔范德出生于一个贫穷的 [[ 犹太人 ]] 家庭.由于家境贫寒,甚至未能完成中等教育.
他在中学时就对数学极感兴趣,试图自学 [[ 高等数学 ]] ,但买不起书.他不得不趁得阑尾炎需动手术之机向双亲要求,声言如不给他买书,就不去敖德萨医院.他终于得到了高等数学教材第一册(父亲的钱只够买一本),在医院用9天时间自修了平面解析几何和微分学.据他回忆,中学时实际上就独立推出了欧拉-马克劳林公式、伯努利数、前n个自然数p次幂的求和公式等,<ref>并培养了解题后继续思考的习惯.</ref>
==光荣历程==
1930年2月,盖尔范德随父去莫斯科投靠远亲.起初生活困难,经常失业,只得打工做杂活,包括在 [[ 列宁图书馆 ]] 做检查员.闲暇时他都在图书馆读书,补充在中学及未结业的职业技术学校没有学到的知识.在图书馆,他结识了不少大学生,并到莫斯科大学旁听数学课,还参加讨论班.他曾说他平生第一所数学学校便 是M是[[M.A.拉甫伦捷夫 ]] 主持的 [[ 复变函数 ]] 讨论班*年18岁时他即在夜校讲授初等数学,后来也教高等数学.
1932年,从未上过正规大学的盖尔范德被莫斯科大学录取为研究生,师 从A从[[A.H.柯尔莫哥洛夫]].他后来说,从 [[ 莫斯科大学 ]] 优秀数学家那里他学到了许多知识,而从柯尔莫哥洛夫身上学到最多,使他懂得当代数学家应该成为自然哲学家.
柯尔莫哥洛夫让盖尔范德在新兴的泛函分析领域从事研究.1935年,盖尔范德以关于抽象函数和线性算子的论文获副博士学位.在该文和稍早的另一篇论文中,他得到了泛函分析中不少基本结果,例如完全赋范空间的"桶型"性质,通过二次对偶空间中的元素定义现称的盖尔范德-佩蒂斯积分等.他还在证明过程中建立了现在泛函分析中通用的通过连续线性泛函转化为经典分析中对象的方法.
1940年,盖尔范德获 [[ 苏联 ]] 物理数学科学博士学位.在学位论文中,他创建了赋范环(现称巴拿赫代数)论.在短短2页的论文中,他建立了赋范环论的基本框架.在紧接着发表的论文(文献Vol.l,PP.172-174)中,他应用赋范环论只用5行篇幅证明了N.维纳(Wiener)早先在一篇长文中证明的著名定理:如果一个不取零值的函数可展开为绝对收敛的傅里叶级数,则其倒数也可展开为绝对收敛的傅里叶级数.他还指明用类似方法可以证明一系列定理.这项成就显示了赋范环论的威力,引起国际数学界极大兴趣.1943年起盖尔范德任莫斯科大学教授,后来还领导苏联科学院应用数学研究所的一个部门.1967年他主持创办《泛函分析及其应用》杂志并任主编.
从1936年以来,盖尔范德在纯粹数学和应用数学的众多分支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1959年末,他开始研究生物学和生理学.截止到1992年,他本人或与别人合作发表论文近500篇.其中概观性论文约占7%;关于泛函分析和调和分析的约占6%;关于群表示论的约占16%;关于积分几何与广义函数的约占8%;关于无穷维李代数上同调的约占6%;关于微分方程和数学物理的约占9%;关于生物学和生理学的约占23%;其他25%.他还写作教材或专著18本.1987年至1989年,施普林格出版社出版了《盖尔范德文选》.此文选经作者审定,凡3卷,共收入论文167篇.
<ref>[http://www.sohu.com/a/75520365_107944 爱的数学]搜狐网</ref>
==人物评价==
盖尔范德于1953年当选为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1984年当选为院士.他于1966年至1970年任莫斯科数学会主席,现为该会名誉会员.他是许多著名科学院或学会的成员,其中有英国皇家学会、 [[ 美国 ]] 国家科学院、美国科学与艺术学院、 [[ 巴黎科学院 ]] [[ 瑞典皇家科学院]].他还是 [[ 牛津大学 ]] [[ 哈佛大学 ]] [[ 巴黎大学 ]] 的名誉博士.在国内,他曾获一次列宁奖、两次国家奖.1978年首次颁发沃尔夫奖时,他与C.L.西格尔(Siegel)一起荣获数学奖.
盖尔范德曾在国际数学家大会上作过三次全会报告(1954,1962,1970).这颇能说明他在当代数学发展中的突出地位.迄今为止,只有V.沃尔泰拉(Volterra)做过4次全会报告;而做过三次的,另外也只有三位,就是E.嘉当(Cartan)、L.阿尔福斯(Ahlfors)和A.韦伊(Weil).
4,87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