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司馬貞

移除 9 位元組, 4 年前
《史記》在我國比較廣泛地傳播流行,大約是在東漢中期以後。它成為[[司馬遷]]著作的專稱,也開始於這個時候。在這以前,《史記》都稱為《太史公書》、《太史公記》和簡稱“太史公”。據現知材料考證,最早稱司馬遷這部史著為《史記》的,是東漢桓帝時寫的《東海廟碑》。到唐朝時候,由於古文運動的興起,文人們對《史記》給予了高度的重視,當時著名散文家[[韓愈]]、[[柳宗元]]等都對《史記》特別推崇。宋元之後,[[歐陽修]]、[[鄭樵]]、[[洪邁]]、[[王應麟]]各家,以及明朝的公安派、清朝的桐城派,都十分讚賞《史記》的文筆。於是《史記》的聲望隨日俱上,各家各派註釋和評價《史記》的書也源源不斷出現。其中最有影響的是俗稱“三家注”的《史記集解》(劉宋時裴駰注)、《史記索隱》(唐司馬貞注)和《史記正義》(唐張守節注)。《集解》兼採當時裴駰所能見到的前人有關《史記》諸書的研究成果,並一一註明作者名字。一絲不苟。《索隱》進一步指出了《集解》中考證不當的錯處。並對《史記》原文提出辨正,發語警闢。《正義》的作者長於輿地之學,對《史記》中地名的考證尤為精闢。讀《史記》原文,同時注意看一看這三家注,對原書會有更進一步的理解。1959年中華書局重新標點排印的《史記》,就是與這三家注合刻的本子。<ref>[http://guji.artx.cn/Article/2058.html 史記三家注] </ref>
[[Category: 中國古代 唐朝 軍政人物 ]]
25,96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