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杨仁恺

增加 4,537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杨仁恺
|圖片 = [[File:梅根·福克斯6.jpg|缩略图|居中|25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圖片尺寸 =
| 圖像說明 =
| 出生日期 =
| 國籍 = 中國
| 别名 =
| 職業 =
| 知名原因 =
| 知名作品 = </br> </br> </br> </br>
}}
'''杨仁恺'''(1915年10月1日-2008年1月31日),号遗民,笔名易木,斋名沐雨楼,四川岳池人。享誉海内外的博物馆学家、书画鉴赏大师、书画大家、美术史家。
从1980年代起与[[谢雅柳]]、[[启功]]等人组成中国古代书画七人鉴定小组,涉足全国,奔波多年,鋈定古书两万件以上<ref>{{cite book|title=人物|url=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j5cyAQAAIAAJ|year=2005|publisher=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ref>。
杨仁恺先生是新中国文博事业的拓荒者,对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考鉴、拯救及中国文化世界的传播作出的卓越贡献,海内外影响深远。
==人物简介==
 
杨仁恺,中国现代最著名的文博学者之一、书画鉴赏大师、书法大家、博物馆学家。
 
1915年10月出生于四川广安岳池县。幼年读私塾,书香世家,父亲为岳池商会会长,早年丧父,家道中落,勉强完成旧制理科。少时酷爱历史,喜欢法书绘画,书法极佳;靠着自己的努力和勤奋,逐渐走入中国书画艺术的殿堂。杨仁恺一生以"龢溪人士""龢溪遗民"或"龢溪仁恺"自署。据考证曰:宋代蜀地四川广安岳池名曰"龢溪";也有考证曰:曾有流经岳池之溪水曰"龢溪"。
 
杨仁恺先生毕生致力于多灾难中华历史中流失国宝的追寻、拯救、鉴定、研究与保护,终其一生贡献于中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播与交流。涉猎广泛,著述宏富。毕生以坚韧不拔的毅力,理清了中华多灾难与浩劫中流失的"故宫佚目"国宝的历史与现状,并做出散失追寻记录及考鉴的详细研究,足迹踏遍国内与世界各地追回鉴定的国宝级文化遗产数百件,考证拯救的文物不计其数。晚年创立了鉴定学,使其成为一门可以掌握的科学体系 。
==人物事迹==
杨仁恺早年曾先后在成都群觉女子中学担任历史教员,成都球精印刷厂负责校对、出版工作。抗战时期,杨仁恺移居重庆,和当时集中在重庆的文化艺术界名人郭沫若、徐悲鸿、沈尹默、谢无量、金毓黻、潘天寿、张大千、黄宾虹、吕凤子、傅抱石、老舍等诸先生接触频繁,受益颇多。曾担任重庆德光印书局协理与《说文月刊》出版社合伙人、负责人与顾问;重庆私立敬业高级专科商业学校、长江音乐高等专科学校教师,《文物》杂志顾问。1945年日本投降后,杨仁恺移居北平,担任北平市政府技正,进一步与文化、文物界名人密切交往,与书画鉴赏家张伯驹、徐石雪、陈半丁、邓拓等文化名人志同道合,披览历代藏品,交流鉴定心得。
 
1950年郭沫若同志推荐文化部文物局为果,转任东北局文化部研究员,先负责文溯阁《四库全书》的整理与编撰,有"文溯阁大学士"之称。1952年,参与并负责了末代皇帝溥仪伪满散失的大量历史国宝《故宫散失佚目》的追缴与考证工作。
 
杨老先后在东北银行鉴定与整理所存历代书法名画,以及参与接收1945年8月苏联红军缴获伪满洲国皇帝溥仪所盗国宝拨交东北博物馆的接收工作;明察暗访追寻大量散失于民间历史国宝的下落,收缴、追回、鉴定与考证抢救了大批历史流失国宝,同时竭心尽力追寻与抢救千年历史中散失于海外大量国宝,通过索回、捐献、捐赠及回购等方式使历史散失的大批国宝一一回到祖国怀抱。同时也为故宫博物院绘画馆的开放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1991年,杨仁恺先生为九一八纪念题铭碑文:"夜十时许,日军自爆南满铁路柳条湖路段,反诬中国军队所为,遂攻占北大营,我东北军将士在不抵抗命令下忍痛撤退,国难降临,人民奋起抗争。"告诫世人"任何时候,都勿忘国耻。"
 
杨仁恺晚年应邀访问亚、欧、美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追寻祖国多灾多难历史中散失海外的流失国宝,交流与考察各国的文博艺术事业,为推动文博和美术事业的交流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杨仁恺这一时期频繁出访世界各地及国内各地,一方面,从各国家国家博物馆、著名博物院、美术馆、知名学府及各类机构中获得了大量追寻国宝线索并予以考鉴记载;另一方面,在世界知名拍卖机构、华人机构、各类艺术机构及私人渠道、大小私人藏家等获得线索,追寻国宝历史跨度五千年。一方面通过促成众多所有者认识历史捐赠回中国,同时回购与记录下大量国宝的现状、保存及历史、脉络、经历与价值,通过考鉴并予以记录在案。
== 參考文獻 ==
61,20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