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王德昭

增加 802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王德昭]]'''
| 外文名 =
| 圖片 =
[[File:王德昭.jpg|缩略图|居中|[http://www.cas.cn/ys/gzdt/200512/W020090619493402919426.jpg 原图链接][http://www.cas.cn/ys/gzdt/200512/t20051221_1677204.shtml 来自澎湃新闻]]]
| 出生日期 =
| 出生地點 = 嘉兴石佛寺
| 逝世日期 = {{Death year and age|1982|1914}}
| 国籍 = 中国
| 民族 = 汉族
| 别名 = 丁主
| 職業 = 历史学家
| 教育程度 = 北京大学、哈佛大学
| 信仰 =
| 知名原因 =
| 知名作品 =
}}
 
'''王德昭'''(1914年—1982年),历史学家,笔名丁主,嘉兴石佛寺人。1947年赴台湾任教,后来成为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主任、文学院院长。
'''王德昭'''
==个人概况==
王德昭(1914年-1982年),笔名丁主,嘉兴石佛寺人。北京大学、哈佛大学毕业。幼年家境贫寒,在私塾读古文,插班入小学五年级,毕业后去布店当学徒 。1930  1930 年夏,以自学初中同等学历考入浙江省立民众教育实验学校师范科。毕业后,由师友亲属资助,去北京入中法大学化学系肄业一年,然后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求学期间,以写稿和翻译文章维持生活 。1935  1935 年,参加一二·九运动,被当局拘捕。抗日战争爆发后,于1937年3月返回嘉兴,参加抗敌后援会工作。后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以及南开大学合组临时大学,在湖南长沙开课,即自嘉兴辗转至长沙就读,并任《观察日报》主笔。不久,又由长沙步行至云南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完成大学学业。毕业后,曾在贵州任中学教员两年 。1940  1940 年秋,至重庆《益世报》任国际版编辑。后又至抗日战争前线河南叶县,在[][[汤恩伯]]军中任总部机要秘书,兼任三一出版社社长,并主办《中华日报》 。1942  1942 年春,应国立贵州大学之聘,任历史系教授 。1947  1947 年,应台湾师范大学之聘,任史地学系教授 。1955  1955 年赴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深造,以一年时间获硕士学位 。1957  1957 年回台湾师范大学任教 。1962  1962 年,应新加坡南洋大学之聘,任历史系教授,半年后升任系主任,后又任文学院院长及校务行政委员等职 。1966  1966 年秋,应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之聘,任历史系教授 。1972  1972 年任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主任,兼中国文化研究所副主任。并曾兼任中文大学文学院院长,主编《香港中文大学学报》、《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 。1977  1977 年退休后,仍在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担任高级研究员,指导研究生攻读高级学位及撰写论文 。1980  1980 年夏,应南开大学之邀参加明清史讨论会;次年秋,又再度来北京参加辛亥革命70周年纪念会和学术讨论会。
[[File:T01e83e619d34b0ef2e.jpg|缩略图|左|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主任、文学院院长图片网址[http://p2.so.qhimgs1.com/bdr/_240_/t01e83e619d34b0ef2e.jpg]图片来源网址[http://image.so.com/i?q=%E7%8E%8B%E5%BE%B7%E6%98%AD&src=tab_www]]]
 
==学术研究==
[[王德昭]]勤于研读和著述,对中西历史、中西交通史都具有精深独到的研究。著作有《明季之政治与社会》、《清代科举制度研究》、《中原归来》、《戊戌政变》、《各国在华领事裁判权》、《国父革命思想研究》、《清代科举制度研究》、《文艺复兴》、《怎样教历史》等。译著有《中国美术史导论》、《西洋近代思想史》。1985年5月,中华书局出版其遗著《从改革到革命》。
<ref>[https://baike.so.com/search/?q=tag:%E5%86%9B%E4%BA%8B%E4%BA%BA%E7%89%A9]</ref>
 
==参考资料==
军事人物[https://baike.so.com/search/?q=tag:%E5%86%9B%E4%BA%8B%E4%BA%BA%E7%89%A9]{{reflist}}
[[Category:科学家]]
29,09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