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6
次編輯
變更
木下惠介
,创建页面,内容为“木下惠介,本名为木下正吉,1912年12月5日出生于日本静冈县滨松市。日本导演、编剧。毕业于滨松工业学校。 1933年,进入…”
木下惠介,本名为木下正吉,1912年12月5日出生于日本静冈县滨松市。日本导演、编剧。毕业于滨松工业学校。
1933年,进入松竹电影公司蒲田制片厂任摄影助手; 1936年,转入导演部任助理导演;1943年,拍摄了处女作《花开之港》,并且获得表彰了新人导演的"山中贞雄赏"; 1946年,监制并拍摄了日本二战后第一部反战影片《大曾根家的早晨》,影片被评为《电影旬报》年度十佳影片第一名;1951年,编导了日本电影史上第一部彩色影片《卡门归乡》,影片获日本《电影旬报》年度十佳影片第四名; 1954年,编导的反战电影《二十四只眼睛》获第12届美国电影电视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奖; 1958年,拍摄了剧情片《楢山节考》,影片获第23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提名; 1961年,自编自导了剧情片《永远的人》,影片获第34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 1964年,制作并编导了剧情片《香华》,影片获日本《电影旬报》年度十佳影片第三名;1967年至1976年,离开松竹公司,赴电视台编导电视节目; 1979年,拍摄了剧情片《冲动杀人,儿子啊》,由此获得第3届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佳导演和最佳编剧提名; 1983年,执导了反战电影《留下这个孩子》,影片获第24届卡罗维发利电影节反法西斯勇士同盟奖;1986年,因编导电影《新亦喜亦悲几度秋》而获得第10届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佳编剧提名; 1988年,编导了剧情片《父》。
1998年12月30日,木下惠介因脑梗塞在东京都港区家中逝世,享年86岁。
5
本词条 有内容无目录, 欢迎各位 编辑词条,额外获取5个金币。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木下惠介
外文名称
Keisuke Kinoshita
国籍
日本
民族
大和族
星座
射手座
出生地
静冈县滨松市
出生日期
1912年12月5日
逝世日期
1998年12月30日
职业
导演、编剧
毕业院校
滨松工业学校
代表作品
卡门归乡、二十四只眼睛、楢山节考、永远的人
主要成就
1943年度山中贞雄赏
第3届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佳导演提名
第3届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佳编剧提名
第10届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佳编剧提名
第22届日本电影学院奖会长特别奖
目录
1早年经历
2演艺经历
3个人生活
4主要作品
5人物评价
折叠编辑本段早年经历
1912年12月5日,木下惠介出生于日本静冈县滨松市。毕业于滨松工业学校,随后就读于东方照相专科学校。
1933年,木下惠介进入松竹电影公司蒲田制片厂,任摄影助理,参与的第一部影片是小津安二郎执导的《非常线之女》。
1936年,转入导演部,在导演岛津保次郎和吉村公三郎的手下任助理导演。
木下惠介
木下惠介
折叠编辑本段演艺经历
1943年,木下惠介被提升为导演,拍摄了处女作《花开之港》,并且获得表彰了新人导演的"山中贞雄赏"。
1946年,木下惠介监制并拍摄了剧情片《大曾根家的早晨》,这是日本二战后第一部反战影片,被誉为"日本电影的早晨",并被评为日本《电影旬报》年度十佳影片第一名。 [1]
1949年,木下惠介自编自导了由阪东妻三郎、东山千荣子主演的讽刺喜剧片《破太鼓》。
1951年,木下惠介编导了日本电影史上第一部彩色影片《卡门归乡》,影片获日本《电影旬报》年度十佳影片第四名。[8]
1953年,拍摄了由望月优子主演的写实主义影片《日本的悲剧》,影片一反木下的抒情婉约风格,用写实的笔触描绘出一段残酷的故事,极力批判二战后社会政治和经济的黑暗,入选日本《电影旬报》年度十佳影片榜。
1954年3月16日,执导的由高峰三枝子、高峰秀子主演的剧情片《女之园》上映,影片讲述了贵族女校内发生"学运"的故事,获日本《电影旬报》年度十佳影片第二名;[4] 9月15日,编导的反战电影《二十四只眼睛》上映,故事以濑户内海一小岛为背景,描绘了带领12个孩子的女教师对事业的执著热爱和她个人生活的不幸与悲哀,控诉了军国主义的危害。影片被评为日本《电影旬报》年度十佳影片第一名,获第12届美国电影电视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奖。
1957年,拍摄了由高峰秀子、佐田启二主演的剧情片《亦喜亦悲几度秋》。[2]
1958年,木下惠介以传统歌舞伎手法,拍摄了由民间传说改编的电影《楢山节考》,影片被评为日本《电影旬报》年度十佳影片第一名,并获得第23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提名。 [2]
1961年,木下惠介自编自导了由加藤嘉、高峰秀子主演的剧情片《永远的人》,影片获第34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3]
1964年,制作并编导了由冈田茉莉子、乙羽信子主演的剧情片《香华》,影片描写了母女两代艺妓所经历的完全不同的"女人的一生",历史背景将近半个世纪,较为全面地反映了日本社会的历史风貌。影片获日本《电影旬报》年度十佳影片第三名。
1967年至1976年,木下惠介离开松竹公司,赴电视台编导《木下惠介剧场》等12个系列的电视节目,如《木下惠介时间》、《人之初》等。还向电视台提供2小时一部的电视电影节目,是日本电影导演中最早认识到电视媒介价值的人。[4]
1979年,得到媒体赞助的木下惠介,根据佐藤秀郎的纪实文学《冲动杀人》拍摄了电影《冲动杀人,儿子啊》,影片希望唤起广大民众的关注,促使政府改革相关法律,公正合理地处理青少年犯罪却无法严惩的社会问题。木下惠介由此获得第3届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佳导演和最佳编剧提名。 [5]
1980年,木下惠介根据斋藤茂男的同名报告文学编写了描写青少年犯罪的影片《父亲啊,母亲啊》,并由他担任导演,影片入选日本《电影旬报》年度十佳影片榜,并获得第4届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佳影片提名。
1983年,木下惠介拍摄了以真实的事件为依据的反战电影《留下这个孩子》,影片获第24届卡罗维发利电影节反法西斯勇士同盟奖。
1986年,复拍了早年作品《亦喜亦悲几度秋》,命名为《新亦喜亦悲几度秋》,影片获第10届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佳影片提名,而木下惠介也因此片获第10届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佳编剧提名。[5]
1988年4月29日,由板东英二、野野村真主演的剧情片《父》上映,该片是木下惠介的最后一部作品。
1933年,进入松竹电影公司蒲田制片厂任摄影助手; 1936年,转入导演部任助理导演;1943年,拍摄了处女作《花开之港》,并且获得表彰了新人导演的"山中贞雄赏"; 1946年,监制并拍摄了日本二战后第一部反战影片《大曾根家的早晨》,影片被评为《电影旬报》年度十佳影片第一名;1951年,编导了日本电影史上第一部彩色影片《卡门归乡》,影片获日本《电影旬报》年度十佳影片第四名; 1954年,编导的反战电影《二十四只眼睛》获第12届美国电影电视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奖; 1958年,拍摄了剧情片《楢山节考》,影片获第23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提名; 1961年,自编自导了剧情片《永远的人》,影片获第34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 1964年,制作并编导了剧情片《香华》,影片获日本《电影旬报》年度十佳影片第三名;1967年至1976年,离开松竹公司,赴电视台编导电视节目; 1979年,拍摄了剧情片《冲动杀人,儿子啊》,由此获得第3届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佳导演和最佳编剧提名; 1983年,执导了反战电影《留下这个孩子》,影片获第24届卡罗维发利电影节反法西斯勇士同盟奖;1986年,因编导电影《新亦喜亦悲几度秋》而获得第10届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佳编剧提名; 1988年,编导了剧情片《父》。
1998年12月30日,木下惠介因脑梗塞在东京都港区家中逝世,享年86岁。
5
本词条 有内容无目录, 欢迎各位 编辑词条,额外获取5个金币。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木下惠介
外文名称
Keisuke Kinoshita
国籍
日本
民族
大和族
星座
射手座
出生地
静冈县滨松市
出生日期
1912年12月5日
逝世日期
1998年12月30日
职业
导演、编剧
毕业院校
滨松工业学校
代表作品
卡门归乡、二十四只眼睛、楢山节考、永远的人
主要成就
1943年度山中贞雄赏
第3届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佳导演提名
第3届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佳编剧提名
第10届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佳编剧提名
第22届日本电影学院奖会长特别奖
目录
1早年经历
2演艺经历
3个人生活
4主要作品
5人物评价
折叠编辑本段早年经历
1912年12月5日,木下惠介出生于日本静冈县滨松市。毕业于滨松工业学校,随后就读于东方照相专科学校。
1933年,木下惠介进入松竹电影公司蒲田制片厂,任摄影助理,参与的第一部影片是小津安二郎执导的《非常线之女》。
1936年,转入导演部,在导演岛津保次郎和吉村公三郎的手下任助理导演。
木下惠介
木下惠介
折叠编辑本段演艺经历
1943年,木下惠介被提升为导演,拍摄了处女作《花开之港》,并且获得表彰了新人导演的"山中贞雄赏"。
1946年,木下惠介监制并拍摄了剧情片《大曾根家的早晨》,这是日本二战后第一部反战影片,被誉为"日本电影的早晨",并被评为日本《电影旬报》年度十佳影片第一名。 [1]
1949年,木下惠介自编自导了由阪东妻三郎、东山千荣子主演的讽刺喜剧片《破太鼓》。
1951年,木下惠介编导了日本电影史上第一部彩色影片《卡门归乡》,影片获日本《电影旬报》年度十佳影片第四名。[8]
1953年,拍摄了由望月优子主演的写实主义影片《日本的悲剧》,影片一反木下的抒情婉约风格,用写实的笔触描绘出一段残酷的故事,极力批判二战后社会政治和经济的黑暗,入选日本《电影旬报》年度十佳影片榜。
1954年3月16日,执导的由高峰三枝子、高峰秀子主演的剧情片《女之园》上映,影片讲述了贵族女校内发生"学运"的故事,获日本《电影旬报》年度十佳影片第二名;[4] 9月15日,编导的反战电影《二十四只眼睛》上映,故事以濑户内海一小岛为背景,描绘了带领12个孩子的女教师对事业的执著热爱和她个人生活的不幸与悲哀,控诉了军国主义的危害。影片被评为日本《电影旬报》年度十佳影片第一名,获第12届美国电影电视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奖。
1957年,拍摄了由高峰秀子、佐田启二主演的剧情片《亦喜亦悲几度秋》。[2]
1958年,木下惠介以传统歌舞伎手法,拍摄了由民间传说改编的电影《楢山节考》,影片被评为日本《电影旬报》年度十佳影片第一名,并获得第23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提名。 [2]
1961年,木下惠介自编自导了由加藤嘉、高峰秀子主演的剧情片《永远的人》,影片获第34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3]
1964年,制作并编导了由冈田茉莉子、乙羽信子主演的剧情片《香华》,影片描写了母女两代艺妓所经历的完全不同的"女人的一生",历史背景将近半个世纪,较为全面地反映了日本社会的历史风貌。影片获日本《电影旬报》年度十佳影片第三名。
1967年至1976年,木下惠介离开松竹公司,赴电视台编导《木下惠介剧场》等12个系列的电视节目,如《木下惠介时间》、《人之初》等。还向电视台提供2小时一部的电视电影节目,是日本电影导演中最早认识到电视媒介价值的人。[4]
1979年,得到媒体赞助的木下惠介,根据佐藤秀郎的纪实文学《冲动杀人》拍摄了电影《冲动杀人,儿子啊》,影片希望唤起广大民众的关注,促使政府改革相关法律,公正合理地处理青少年犯罪却无法严惩的社会问题。木下惠介由此获得第3届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佳导演和最佳编剧提名。 [5]
1980年,木下惠介根据斋藤茂男的同名报告文学编写了描写青少年犯罪的影片《父亲啊,母亲啊》,并由他担任导演,影片入选日本《电影旬报》年度十佳影片榜,并获得第4届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佳影片提名。
1983年,木下惠介拍摄了以真实的事件为依据的反战电影《留下这个孩子》,影片获第24届卡罗维发利电影节反法西斯勇士同盟奖。
1986年,复拍了早年作品《亦喜亦悲几度秋》,命名为《新亦喜亦悲几度秋》,影片获第10届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佳影片提名,而木下惠介也因此片获第10届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佳编剧提名。[5]
1988年4月29日,由板东英二、野野村真主演的剧情片《父》上映,该片是木下惠介的最后一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