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资华筠

增加 17,789 位元組, 6 年前
资华筠,女,1936年3月出生,汉族,原籍湖南。中国艺术研究院终身研究员, 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评议委员会副主任、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资华筠,女,1936年3月出生,汉族,原籍湖南。中国艺术研究院终身研究员, 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评议委员会副主任、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第五届—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2012年荣获中国舞蹈“荷花奖”中国舞蹈艺术终身成就奖。
2014年12月9日在北京去世。

中文名 资华筠
国 籍 中华人民共和国
出生地 湖南耒阳
出生日期 1936年3月
逝世日期 2014年12月9日
职 业 表演艺术家、学者
主要成就 国际全国舞蹈比赛中获金奖、铜奖
为第一批尖子演员、国家一级演员

目录
1 成绩综述
2 舞蹈人生
3 自学成材
4 担任所长
5 评价
6 论文
7 升华

成绩综述
1950年入中央戏剧学院舞蹈团。198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央歌舞团独舞演员、艺委会副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所长,中国舞协第三至五届理事。是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资华筠1936年生。国家一级演员,研究员。历任中央歌舞团领舞、独舞领衔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所长。现任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全国政协(5-10届)委员。
资华筠是目前我国舞蹈界惟一获双项正高职称(国家一级演员、研究员)的专家,无论在舞蹈表演、舞蹈理论、舞蹈教学方面,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同行及公众中享有较高威望。出访过50多个国家,为国际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
舞蹈表演艺术家和理论家、中国艺术研究院终身研究员资华筠,因病医治无效,2014年12月9日在京去世。 [1]

舞蹈人生
资华筠出身于高级知识分子家庭,自幼受到良好教育,业余学过钢琴、芭蕾。1951年,她从中国戏剧学院舞蹈少年班入中国青年文工团,参加了第三届(柏林)世界青年联欢节舞蹈比赛,表演藏族群舞《春游》

资华筠
获金奖。1952年新中国第一个国家歌舞团――中央歌舞团成立,她再次入选,成为第一批建团演员。此后,她历任过该团的领舞和独舞演员、教师、艺术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在此期间,她先后在国内外演出古今中外风格迥异的舞目近百种,并于1955年、1980年两度在国际及全国舞蹈比赛中获奖。她的首演代表作有:中国第一个取材于敦煌题材的女子双人舞《飞天》,还有《孔雀舞》(领舞)及《白孔雀》(独舞)、《思乡曲》、《长虹颂》和深受青年人喜爱的三人舞《金梭与银梭》等。1981年至1983年,她与王昆、姚珠珠合作举办了舞蹈晚会,在全国各地巡演,得到热烈反响。其中以其自创自演的舞目为主,展示了对民族舞蹈的审美追求,也就此为职业表演生涯画上了完满的句号。她坦言:“尽管我运气不错,获得了不少荣誉,但‘文革’夺去了我作为舞蹈演员最宝贵的艺术年华,很难实现表演艺术的理想境界……”她的散文《永远追求不到的“情人”――我心中的舞蹈》深刻地表达了她的心声。

自学成材
受家庭书香气息的熏染和不甘于社会上对舞蹈演员“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偏见,资华筠长期坚持自学。她曾于1956年至1958年在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进修,于1981年至1984年在陈翰笙英语研修班学习英语,但更多的是靠她“见缝插针、零存整取”式的学习方式,长期坚持不懈地自学。“文革”前,资华筠已经积攒了20多本读书笔记。她自嘲:“自取百家奶,各门功课都是‘半瓶子醋’,但也庆幸免受应试教育之苦。”她总结了一套学习方法,将读书分为:浏览、通读、精读;采取选择性记忆;重视他人的鲜活经验,将所学知识“格式化”后储存于脑海,随时灵活调用。

担任所长
1987年,资华筠作为吴晓邦的继任,担任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所长。面对许多对“明星所长”表示置
资华筠
疑者,她就职演说的第一句话是:“我不是来上任而是来上学的,相信只要自己想学,任何时候都不晚。”
当时,资华筠已有报告文学文集和不少散文问世,好心人劝她选择“舞蹈家评传”之类的研究课题,易出成果。但她认为舞蹈学科的本体研究基础理论薄弱,要啃“硬骨头”。根据多年来舞蹈实践中的困惑和思考,她在语言学家、自然科学家的帮助下,从研究舞蹈之生成、发展与其诸多环境因素的关系出发,选择了揭示舞蹈民族文化特异性的科研课题“舞蹈生态学”。如今,《舞蹈生态学导论》(合著)出版已10年,这门新兴学科的开拓意义和基本原理,已为越来越多的舞界、学界人士所认可,成为舞蹈学博士研究生重点研修的课题。
1996年资华筠主动提出辞去舞研所所长职务,1999年卸任。至今她仍主持国家级、院级重点科研课题。从事理论研究以来,共出版了7部专著和大量有影响的舞评、舞论;4部散文集以及诗歌、电影剧本等文学作品,合计200多万字。其中专著《中国舞蹈》曾获第七届“五个一工程”奖,舞蹈评论《繁华中的忧思》获第四届中国文联评论一等奖,这些成绩均为舞界之惟一。她的散文也颇具影响力,曾被选入《20世纪经典散文集粹》等多种文集。

评价
资华筠是名副其实的舞蹈学科带头人,也是有名的严师。经她指导的博士生都很优秀,有的担任着重要职务。提及此事,她谦虚地说:“教学相长”。当笔者对她的“双料成果”表示钦佩,问及她自学成材的经验时,她诚恳地说:“我因饥渴而学习,幸运的是遇到了许多恩师、益友,感恩之情更促动了我学习的积极性……”

论文
以传播艺术之美倡导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 资华筠 【报纸】中国文化报 2010-09-01
中国的舞蹈艺术 资华筠 【期刊】艺术百家 2010-05-15
为毛里求斯中国文化中心新建大楼推波助澜 资华筠 【期刊】对外传播 2010-03-01
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中国舞蹈 资华筠 【报纸】科学导报 2009-12-28
话说中国舞蹈 资华筠 【报纸】光明日报 2009-12-17
新中国召唤我走向舞蹈生涯 资华筠 【期刊】舞蹈 2009-12-01
舞蹈批评的文化品格与规律性 资华筠 【报纸】文艺报 2009-05-19
改革开放30年中国舞剧回眸 资华筠 【期刊】舞蹈 2009-02-01
学生比天大——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资华筠 【期刊】舞蹈 2008-10-01
专业舞人的职业尊严和对“舞蹈研究”的思考——一次与年轻舞蹈学子的谈话 资华筠 【期刊】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08-06-15
舞蹈批评的文化品格与规律性 资华筠 【期刊】舞蹈 2008-03-01
关怀与激励——陪同温家宝总理参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 资华筠 【期刊】美术观察2007-08-15
缅怀宗师风范 求索舞蹈学科学位教育之真谛 为吴晓邦诞辰100周年而作 资华筠 【期刊】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06-12-30
科学理念与舞蹈美育 资华筠 【期刊】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06-09-30
《试论》花鼓灯的"舞蹈生态幅" 资华筠 【期刊】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04-12-30
繁荣中的忧思——舞蹈创作现状的思考 资华筠 【期刊】福建艺术 2004-01-20
中国“百人艺术团”出访南北美洲的回忆 资华筠 【期刊】湖南文史 2003-11-15
《舞蹈生态学》学科阐释 资华筠 【期刊】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03-09-30
舞蹈忧思录 资华筠 【期刊】艺术评论 2003-01-15
面向21世纪舞蹈学科建设的思考 资华筠 【期刊】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02-12-30
青春复燃似朝霞 资华筠 【报纸】人民政协报 2002-11-04
奥运精神与舞蹈评奖 资华筠 【期刊】舞蹈 2002-06-05
关于强化舞蹈版权意识的思考 资华筠 【期刊】舞蹈 2002-05-05
“鼓掌文化”小议 资华筠 【期刊】舞蹈 2002-04-05
反思文艺批评之七戒 资华筠 【期刊】文艺理论与批评 2002-03-24
登上“金色大厅”舞台 资华筠 【报纸】人民政协报 2002-03-08
“虽然是主旋律……”——创作现象透析之二 资华筠 【期刊】舞蹈 2002-03-05
借鉴与套用的混淆——创作现象透析之一 资华筠 【期刊】舞蹈 2002-02-05
反思文艺批评之五戒 资华筠 【期刊】舞蹈 2002-01-05
“丑话”在先·道是无情却有情 资华筠 【报纸】中国文化报 2001-08-14
新中国召唤我走上舞蹈生涯 资华筠 【期刊】舞蹈 2001-08-05
重视舞蹈发展中的文化生态保护 资华筠 【期刊】舞蹈 2001-08-05
难忘的友情——忆宝音巴图二、三事 资华筠 【期刊】舞蹈 2001-06-05
面对新世纪的文化生态保护 资华筠 【期刊】文艺理论与批评 2001-03-24
艰难的艺术跋涉 资华筠 【期刊】广东艺术 1999-08-15
关于《舞蹈生态学》 资华筠 【期刊】南方文坛 1997-10-15
关于《舞蹈生态学》 资华筠 【期刊】南方文坛 1997-08-15
崇高的使命艰难的里程 资华筠 【期刊】文艺理论与批评 1997-03-24
舞蹈编导“大腕儿”与“舞八股 资华筠 【期刊】中国电视 1997-03-15
现代舞的崛起与困惑 资华筠 【期刊】上海艺术家 1997-02-15
舞蹈编导“大腕儿”与“舞八股” 资华筠 【期刊】南方文坛 1996-12-15
舞坛不寂寞(续)——’95舞蹈纵横说 资华筠 【期刊】广东艺术 1996-10-15
舞坛不寂寞——95舞蹈纵横说 资华筠 【期刊】上海艺术家 1996-08-15
舞蹈编导“大腕儿”与“舞八股” 资华筠 【期刊】文艺理论与批评 1996-07-24
舞坛不寂寞——’95舞蹈纵横说 资华筠 【期刊】广东艺术 1996-07-15
评舞剧《边城》 资华筠 【期刊】艺海 1996-06-15
从演员到所长——所长手记 资华筠 【期刊】上海艺术家 1996-04-15
一次真实的对话——《南方之舞》观后 资华筠 【期刊】广东艺术 1996-01-15
舞蹈纵横谈 资华筠 【期刊】求是 1994-09-15
东瀛舞凤仙——日本凤仙功舞踊访华演出述评 资华筠 【期刊】文艺理论与批评 1993-12-27
舞蹈与宗教关系的方法论研究 资华筠 【期刊】民族艺术研究 1991-08-29
从一双珍贵的戏靴所想到的 资华筠 【期刊】人民戏剧 1979-04-16
访问白求恩大夫工作过的医院 资华筠 【期刊】世界知识 1960-11-26
《大河之舞》启示录 资华筠 【报纸】光明日报 2003-10-15
墓前追忆沈从文 资华筠 【报纸】人民政协报 2002-11-29
关于“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思考 资华筠 【报纸】文艺报 2004-05-20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任重道远 资华筠 【报纸】中国文化报 2006-09-21
《关于<如此>的题外话》的重提 资华筠 【报纸】中国艺术报 2007-08-17
关怀与激励 资华筠 【报纸】中国艺术报 2007-09-21
走中国特色非物质遗产保护之路 资华筠 【报纸】光明日报 2006-09-22
关于“原生态”概念的探讨 资华筠 【报纸】光明日报 2007-05-18
关注文化生态保护三十年 资华筠 【报纸】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7-03-27
文艺批评之“七戒” 资华筠 【报纸】文艺报 2008-07-15
专业舞人的职业尊严和对“舞蹈研究”的思考 资华筠 【报纸】中国艺术报 2008-09-12

升华
“人生有涯”,一个偶然的生命从呱呱坠地到走向众生平等的必然,中间的过程构成了无限重复与无限变化的种种可能。遗憾的是,绝大部分人的生命过程是重复大于变化,只有绝少部分人能够在生命过程中不断升华,就像一个高高跃起的舞者最大限度地延长滞空的瞬间一样难得。资华筠从艺的60年,就是一个不断升华、不断向上的生命过程。
从一个优秀的金牌舞者,到一个创立学派的舞蹈理论家,再到一个关心社会、关注人生、在社会生活中独具影响的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资华筠生命中的每一个阶段、每一次升华,都像一次由蛹化蝶的过程,在最后轻盈一跃、展翅腾空之前,也许有着许许多多不为人知的困惑、彷徨、挣扎、求索,也一定付出了超出常人想象的努力。假如说她早年放弃读书考大学的“正常”途径而做了专业舞蹈演员需要克服的困难主要是来自社会、家庭对舞蹈事业的偏见的话,那么,当她“功成名就”,成为万人瞩目的著名舞蹈家之后,在舞蹈理论研究领域孜孜以求,最终开宗立派,以《舞蹈生态学》等一系列著作成功地“华丽转身”而成为舞蹈理论家,则要克服包括自身在内的许多障碍和不足。艺术的实践与理论之间,既有着密切的通道,也有着森严耸峙的壁垒,真正能够打破这壁垒的人,真是太少太少了!这一点,在所有艺术领域里,舞蹈领域尤甚。因为舞蹈实践主要靠的是肢体,靠的是从早期即开始的严格甚至严酷的肢体训练。而理论家所需要的,恰恰是能够摆脱身体的羁绊、“上穷碧落下黄泉”、遨游六合之外的心与脑的历练。我曾在一个座谈会上听到一位著名舞蹈家谈到资华筠文章时由衷的敬佩与赞叹。那位舞蹈家说:“我读华筠的文章时总在想:她怎么能读这么多书呢?”这句话,是真诚的,同时,也是真实的。它真实地反映了绝大多数舞蹈实践者对资华筠的看法和认识,也同时衬托出资华筠从肢体舞动到思想舞动这个升华过程的难能可贵。
资华筠从舞者到学者的升华给人的启迪很多。先贤曾把一个人的成功归结为3种原因或3种力量的结合。唐代著名的史学家刘知几最早提出一个治史者要具备才、学、识3种不同的优势。清代的大学者袁枚更清晰地把三者的关系比喻为“学如弓弩,才如箭镞,识以领之,方能中鹄”。“才”是天生的,尤其在艺术领域,“才”是第一位的,没有“才”,就是无镞之箭,称不上是武器。“学”是后天的,是后天的学习与积累。有“才”而无“学”,终难成大器。所谓“江郎才尽”的悲剧,常常是恃才轻学的结果。而“识”却很难说是先天即有还是后天习得,它常常是直觉、悟性与经验统一后形成的正确判断。资华筠有舞者之才,有后天不断的努力与学习,更有在关键时刻“翻身下马”和“纵身上马”的勇气与识见。妙龄之时,她“翩若惊鸿,婉若游龙”,在舞台上“大显身手”;韶华渐逝,她通过艰苦的努力,把“眼、耳、鼻、舌、身”与“色、声、香、味、触”这佛教所说的“五根”“五识”及时过渡到依心而起的“意”,从“色法”而“心法”,从物质的色界转为心与脑袋的灵界,才能在古稀之年仍能在无形的舞台上展现另一种智慧之美。
从追求“美”到追求“真”,是舞者到学者的转变;而追求“善”与“善行”,则需要另一种升华。作为朋友,我最欣赏资华筠的,其实是她多年如一日的直心、直言与直行。资华筠的直言,是留给所有认识她的人最深刻的印象。她可以拖着病体为朋友和需要她帮助的人奔波,也常常会不顾对方的感受和“面子”随口扔出一句让人不免尴尬的话语。因此,有一些朋友会把自己想说而不敢说的话“委托”她去说,她也曾因言而得罪一些人。依资华筠的聪明,她不可能不知道言行的因果,但她常常不顾后果,“仗义执言”。就是在这样一种“忘我”的状态下,资华筠完成了她生命中最后的升华,成为一个关注社会和普通人生活的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无关所学专业,更无关学历、学位和职称,而是“关心个人利益之外”的事务的人。作为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资华筠对她个人利益之外的公共事务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从数届全国政协委员的提案,到她对周围人与事的臧否与牵挂;从提案在天安门广场为普通民众修建公共厕所,到为了保护中华民族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呼吁、奋斗。应该说,她作为一个公众知识分子的形象是高大的,虽然这个角色身上的光辉没有舞蹈家在聚光灯下那样耀眼夺目。尤其在她年已古稀并身染重病的情况下,她仍然积极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诸项工作,并身体力行,令人不禁在敬佩的同时感叹她生命力的旺盛与坚强。
当然,除了才、学、识之外,成功还需要命运的特别眷顾。讲到命运,我知道资华筠是长存感恩之心的。因为她不能不感恩,命运对她实在是太好了,总是在她生命过程的不同时段给她那个时段最需要、最稀缺的东西:少时,给她姣好的容貌和婀娜的身姿;及长,给她学习的渴望与能力;渐渐老去的时候,不但给她智慧和慈悲的情怀,甚至依然让她长久保持着青春的激情、青春的体态、青春的肌肤。奇怪的是,对命运特别眷顾资华筠这件事,我和她的绝大部分朋友一样,没有丝毫的妒忌或不满。在庆贺她从艺60周年的时候,我真诚地祈祷:愿命运继续垂青这个美丽的生命,让她的生命成为一个永远的奇迹!她是值得的!
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