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邓季惺

增加 81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抗战胜利后,邓季惺兼任上海、南京《新民报》社经理。1947年《新民报》在言论和报道中反对内战和国民党独裁统治,主张和平、民主,同情学生运动,揭露当局腐败和美军暴行,被当局视为异端,报社处境艰难。
1948年6月,国民党空军轰炸被解放军攻克的开封城,造成无辜百姓死伤无数。邓季惺在立法院的秘密会议上领头提出提案,反对轰炸开封,并在第二天的《新民报》南京版刊登了消息。这下引起轩然大波,当天立法院就以"《新民报》泄露秘密会议消息"为由,召开全体会议,反动分子围攻、谩骂邓季惺。13天后,南京《新民报》被当局勒令"永久停刊"。随后,各地出版的《新民报》也先后遭到迫害,20余名报社工作人员被捕,邓季惺化名秘密转移香港才免遭毒手。<ref>[1http://www.huawenku.cn/html/baokandieshi/zhimingbaoren-2012021690.html 华文库知名报人邓季惺],华文库 . 2012-09-21</ref>
1949年4月,[[邓季惺]]从香港来到已经解放的北平,主持《新民报》(北平版)工作。3年后,《新民报》(北京版)交由北京市人民政府赎买,将人员、社址、印刷厂转由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接管,用《新民报》的名义过渡了半年后,改为《北京日报》,她担任顾问。以后,各地《新民报》相继停刊,唯存的上海《新民报》(晚刊)于1958年改为《新民晚报》,她一直是该报的顾问。
晚年的邓季惺重新投入国家的政治生活,即便从诸多岗位上退下来,仍孜孜不倦,关心着党的统一战线工作和民主党派工作,经常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并提出有分量的意见、建议。
1995年8月29日,她在北京病逝,享年88岁。[2]
其子吴敬琏为中国著名经济学家。
== 人物生平 ==
《新民报创始人陈铭德、邓季惺传》
《新民报创始人陈铭德、邓季惺传》
邓季惺(1907-1995),女,原名友兰,四川奉节人,出身于世代绅商之家。
祖父 [[ 邓徽绩]](云笠),父亲 [[ 邓孝然 ]] ,叔父 [[ 邓孝可 ]] 皆为当时的巴蜀商界名人。邓徽绩在重庆开办了四川第一家近代工厂--森昌泰火柴厂。
1907年,邓徽绩和邓孝可父子在奉节创办宝华煤矿公司。母亲 [[ 吴婉 ]] 是著名老同盟会员 [[ 吴梅修 ]] 之妹,曾就学于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并在重庆创办了当地第一所女子学堂。1909年12月,邓孝然被 [[ 川汉铁路公司 ]] 第一次股东大会推为董事局董事,并曾任中国银行四川分行行长。他和邓孝可都参加了1911年-1912年引发辛亥革命的"保路运动"。邓孝可是保路运动宣传鼓动方面的先锋。他曾被推为保路同志会文牍部长,负责出刊《四川保路同志会报告》日刊,参与创办四川咨议局机关报《蜀报》并曾担任主笔。
邓季惺自幼在私塾学习,14岁考入重庆四川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受教于恽代英、萧楚女、张闻天等人。
在报社的内容管理上,邓季惺与陈铭德两人彼此扮演不同的角色。
邓季惺的女儿 [[ 吴敬瑜 ]] 回忆,陈铭德对报纸编辑和言论一般不加干涉,他一向认为,报纸的兴盛发展,是通过积聚人才来实现的。对他来说,这份报纸就是他自己经营的一个小产业,当报纸的言论或报道触犯了当时的政府当局,陈铭德的做法是,通过个人关系去"磕头作揖"找"有影响的人"寻求解决之道;邓季惺则正相反,她更多地靠规章制度解决问题--吴敬琏后来有这样一句评价:母亲比父亲更"现代化",虽然她说话慢条斯理,但有种不怒自威的感觉,与客气谦卑的陈铭德形成强烈对比。
1945年9月,日本投降刚一个月,邓季惺就由重庆迅速飞回南京,准备南京版的复刊。此后,又在上海、北京两个城市筹备。北京是请 [[ 张恨水 ]] 来主持的,邓季惺主要负责上海和南京两地。吴敬瑜回忆,那时候从南京到上海的火车要8小时,"小时候我经常跟着她坐夜车,睡一晚后第二天到达另一个城市开始办公"。到第二年的5月,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她在没有任何助手的情况下,恢复了南京社,创立了北平社、上海社,让报社规模翻了一番,达到了事业的巅峰。《新民报》能成为"五社八版"的民间大报,没有邓季惺这样的果敢,是很难做到的。
后人称赞邓季惺有"法律家的眼光,理财家的手腕,报人的见识,还有一种女人才有的坚韧持久的工作耐力和一般女人没有的遇事果断的魄力",这个评价,邓季惺当之无愧。
== 未竟事业 ==
 
邓季惺精明的商业眼光和头脑也令人佩服。抗战之前,南京城北还是一片荒地,后来政府做了规划,银行给贷款,鼓励一些人造房子。早在1933年,邓季惺就在那里买地,盖了一幢两层的花园洋房,就在现在南京的北京西路附近,取名"鹣庐"。邓季惺把一半留给自己居住,一半用于出租。这幢房子当时还作为中国中产阶级的居住模式样板,接待过美国参观者。
回首那个时代,邓季惺无疑是立于时代前端的人。学法律出身的邓季惺曾寄希望于借助法律的力量,"宪法"和"立法院组织法"使中国进入一个法治轨道,1947年,她决定参加政府举行的国大代表和立法委员选举竞选。她甚至还希望能制定一部"出版法"来保证言论出版的自由,虽然这个想法遭到了包括小儿子吴敬琏在内的家人的反对,但邓季惺没有退步,她说:"我要斗争,就得打进内部。"在"自由竞选"中,她成功当选--在六百多位立法委员中,像她这样无党无派者是极少数。
《新民报》最初把自己定位于"超党派、超政治、纯国民"的"诤友",所以当时也集合了不少无党无派、带着自由主义色彩的知识分子,新民报社里90%以上的人都是没有党籍;直到1941年,邓季惺与周恩来结识,深受周恩来影响的邓季惺开始采取"中间偏左"的立场。1948年7月,国民政府以"诋毁政府,散布谣言,煽惑人心"为由,勒令《新民报》永久停刊。邓季惺也上了"黑名单",不得已逃到香港躲避起来。1949年4月中旬,在 [[ 夏衍 ]] 的安排下,邓季惺从香港乘船回归。而在回来的路上,她最关心的,还是她的报纸。新政权对她的《新民报》、对未来的民间报纸会是什么态度?并不十分确定的邓季惺特地跑去问夏衍:"解放以后,还能不能办民间报,私人办报?"夏衍则给了她肯定的回答。
可是邓季惺很快就发现情势的发展并不像之前预料的那样。从香港回来之后,邓季惺遭遇的第一件事便是北平《新民报》的一部分地下党员登报声明"脱离资方"。这让刚刚得到夏衍承诺的邓季惺大为意外。在她的要求下,周恩来与她见了面。邓季惺再次向周恩来询问:"私人还能否继续办报?"周回答:"可以。"
我从1937年6月正式参加南京的《新民报》,除几次重病请假,前后都与她休戚与共,血肉相连,她的发展也就是我生命的发展。——邓季惺
  邓季惺(1907~1995),女, [[ 四川奉节县 ]] (今属重庆市)人,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之母。1950年参加民建,历任民建第三、四届中央常委,第五届中央咨议委员会委员。解放前任南京《新民报》社副经理和重庆、成都、上海《新民报》社经理,国民政府立法院立法委员。新中国成立后,被毛泽东任命为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以后任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北京《新民报》社经理、《北京日报》社顾问、上海《新民晚报》社顾问、北京市政协副主席;第三、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满腹诗书气自华'''
  邓季惺的祖父、父亲和叔父都是当时的巴蜀商界名人。祖父邓徽绩在重庆开办四川第一家近代工厂森昌泰火柴厂,并携叔父邓孝可在奉节创办宝华煤矿公司。父亲邓孝然被川汉铁路公司第一次股东大会推为董事局董事,并曾任中国银行四川分行行长。邓孝然、邓孝可两兄弟都参加了1911年至1912年引发辛亥革命的“保路运动”。邓孝可是保路运动宣传鼓动方面的先锋,被推为保路同志会文牍部长,负责出刊《四川保路同志会报告》日刊,参与创办四川咨议局机关报《蜀报》并曾担任主笔。
  邓季惺自幼在私塾学习,所具有的强烈女性意识,与其母亲吴婉不无关系。吴婉是位知书达理的开明女姓,系著名老同盟会员 [[ 吴梅修 ]] 之妹,曾就学于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并在重庆创办了当地第一所女子学堂。她婚后一连生育了九个孩子,因此丧失了外出工作的机会。为此,她一生都对丈夫心存怨气。在吴婉看来,女子要想摆脱受压迫的命运,就必须有知识,有独立的财产权,这在当时无疑是非常前卫的理论。也正是这位母亲,趁丈夫出川之机,让女儿离开家乡,溯流而上,去重庆考入四川重庆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那年邓季惺仅14岁。当时,恽代英、张闻天、肖楚女、卢作孚等都曾在重庆二女师任教。受其进步思想的影响,邓季惺积极参加校内外争取民主的活动,助她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绅商出身的家世背景,父辈参加政治运动和革命宣传活动,以及母亲的支持,使邓季惺这位才女日后投身新闻出版事业并取得成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成为了一位出色的女报人。
1,96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