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余文儀

增加 3,441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余文儀'''({{bd|1705年||1782年|catIdx=Y余}}),[[表字| ]]'''叔子''',[[號]]''' 岡''' [[ 浙江]][[诸 ]] ,[[ 清朝]] 政治人物,同[[ 進士]] 出身。 ==生平簡介==  乾隆二年(1737)進士。由咸安宮教習授刑部主事,累遷郎中。十九年,授福建福寧府知府。二十三年,調漳州府。二十五年,調臺灣府。二十八年,遷臺灣道。二十九年,擢按察使。三十年,疏言:『命案,最重買兇、認兇。閩俗尚氣好鬥,貪利輕生,奸弊百出。請嗣後認兇之犯,有旋經自首審明確據者,買兇之犯照例加等治罪,自首之犯准免罪,所得銀兩比照告發之贓免追;則認兇自首者不但得命,並免追贓。用財買兇者空失貲財而知必首,先自無買兇之事:其弊將不禁可絕』。三十一年,三十一年,疏言:『例載:卑幼擅殺期功尊長、妻妾謀死本夫等案,承審官限一月內審解,府、司、督、撫各限十日審轉具題。稍延例,即參處。此等重案,禍積隱微,釁非旦夕;一門內骨肉周親互相掩護,尤難免串供巧避。倘承審官因限迫顧慮處分,稍有遷就,即不無枉縱。請嗣後承審官遇供證明確,仍照例辦理。如果情節難明,或經上司駁飭致例限稍逾、並非無故遲延者,許督、撫於審題時據實聲明;可否免議?出自聖恩。則推鞫得益致精詳,而重罪出入不虞錯誤矣』。俱下部議行。三十三年冬黃教之役起,督撫臺灣,以報獲事首未符,革職留任。三十四年十月補刑部陜西司員外郎。三十四年四月,臺灣奸民黃教滋事;命往查辦。文儀疏言:『黃教遁入深山,見獲逆黨韓筆等三十八人,審明正法;黃理等三十一人,分別議擬』。又疏報續獲李井等六人。諭曰:『余文儀到臺灣以後,惟安坐府城審擬案犯;而於勦捕事宜置之不問,亦未奏及一語。若以身係文職,勦賊之事與彼無涉者然;殊屬非是!軍旅之事,固不責之文員;但臬司大員非下僚末秩可比,地方有此等大案,豈可不一體仔肩,實心協緝!縱文員不能親臨行陣,獨不當督策將弁上緊勦賊乎?臬司原有奏事之責;況余文儀係專派前往,豈以一稟督、撫以為畢乃事乎?余文儀妄分畛城,實係規避,不可不示以懲儆;著交部嚴加議處』。總督崔應階奏:『黃教等已就斬獲,具係買線緝捕,官兵並無當場殺獲之功。余文儀不能查出武職冒功,咎無可辭』。得旨:『余文儀向為刑部司員,尚能辦事,且係文職;著從寬以刑部員外郎用』。十月,補刑部陝西司員外郎。三十五年二月,命署刑部侍郎。七月,三河縣書吏方國秀控銀號何彪年侵用藩庫銀,文儀偕邁拉遜赴保定鞫審。尋疏言:『省城銀鋪與藩司書胥表裏作奸,何彪年承領藩庫,傾換銀兩,私行那用;事後雖經追還,而原辦之前任知府誇喀、知縣郭玉並不詳報,藩司觀音保置之不問。均請革職』。部議如所請。旋實授右侍郎。三十六年五月改授福建巡撫。十二月,奏請將福州府古田縣之水口、黃田二驛歸縣丞管理;從之。四十一年擢刑部尚書,命紫禁城騎馬。四十二年六月,疏言:子延良係候補員外郎,懇令在刑部學習行走;允之。十月,以疾老乞休;諭賞給太子少傅銜。四十七年七月,卒。 ==為臺灣知府時,設局續修《臺灣府志》== 文儀性方嚴,長於吏治,而博學能詩。為臺灣知府時,設局續修《臺灣府志》,成書二十六卷首一卷,凡二十六綱九十三目,約五十九萬字,記事止於乾隆三十年。雖大多採自范咸舊志,唯因後出加詳,衡考文獻者亦多取資焉。<ref>[http://npmhost.npm.gov.tw/ttscgi2/ttsquery?0:0:npmauac:TM%3D%A7E%A4%E5%BB%F6 (清)余文儀>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與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共同製作]</ref> 
==生平==
[[乾隆]]二年(1737年)登丁巳恩科[[進士]],任[[刑部]][[主事]]。[[乾隆]]二十年(1755年)任[[福建]][[福寧府]][[知府]],改[[漳州府]][[知府]]。[[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任台灣府知府、台灣府海防補盜同知、台灣道;任內續修《[[臺灣府志]]》,並鎮壓[[黃教之役]]。[[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後,升[[福建巡撫]]、[[刑部尚書]]等。
==參考文獻==
72,79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