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334
次編輯
變更
于佑福
,無編輯摘要
'''于佑福''',寿字辈女相声演员,4岁登台,曾与[[刘宝瑞]]、[[马三立]]等诸多名家合作,后与马三立的叔伯兄弟马四立结为夫妻,在 [[ 天津 ]] 各地书场、茶社演出。
解放后,与 [[ 王家琪 ]] 搭档,在和平区曲艺杂技团工作多年。耄耋之年,两次登台,为她的艺术人生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演艺经历==
1937年起在天津河西谦德庄元合茶社同刘宝瑞先生等合作演出。
1939年起,同 [[ 郭瑞林 ]] 先生( [[ 郭荣起 ]] 先生的父亲)合作演出。
1944年起,在天津南市东兴市场、连兴茶社和阎笑儒、回婉华等同台,亦捧亦逗。
1940年,于佑福与刘宝瑞、 [[ 刘连升 ]] 、 [[ 刘玉凤 ]] 、 [[ 杨文华 ]] 、 [[ 马桂元 ]] 等一起在天津市河西区谦德庄元合茶社演出。
1949年,于佑福与 [[ 闫笑儒 ]] 、 [[ 回婉华 ]] 、 [[ 王家琪 ]] 、 [[ 班德贵 ]] 等一起在天津东兴市场连记茶社演出,既捧也逗。
1952年,进入天津新成立的“相声改进小组”。1953年在天津和平曲艺杂技团任队长兼演员,为王家琪老师捧哏,在劝业场、天外天、燕乐等戏院演出。1954年拜高德明先生为师。尤擅捧哏,代表作:《警民一家》、《打灯谜》、《什么都要》等。
==人物生平==
于佑福出生在相声家庭,从小接触相声,就爱上了相声。她4岁登台,12岁养家。到后来不能演出,退休了,还每天在家听相声。谈起生活,老人说:“在家基本没什么事,1993年腿摔坏后,就哪儿也不愿意去,就喜欢每天听听相声,我有这个瘾啊。”“我们家都是艺人,我的父亲、哥哥、姐姐都是说相声的。小时候睡觉前,我都会看他们练活儿。听来听去,就跟着父亲学。到4岁时,我就会了那么两段,跟着他们一块儿演出。”过去,天津演出场所集中地是“河北鸟市”,也就是的“大胡同”那块儿。“那时候去鸟市演出,一般的演出是我姐姐,或者哥哥帮我捧哏。因为才4岁,他们就把我抱到凳子上。一来二去,我就爱上了这行。我12岁那年,父亲和哥哥都因病过世了,我大姐也结婚了,家里几口人没有饭吃,指着我挣钱养家。我就开始说相声养家。过去演出,演员拿钱论‘份儿’。比如说一块钱,咱十个人一人一毛,可我是小孩儿,分不了整份,只能是零钱,就拿着这零钱回家,靠这零钱养家过日子。”
“那时候‘鸟市’的园子很多,除了说相声,还有玩杂耍、拉洋片的。我渐渐长大了,也是在鸟市演出。园子多,演员也不少。”于佑福回忆,“当时有声远茶社、三友茶社、连兴茶社、金华茶社等。我跟别人搭伴演出,这些园子都去过。连兴茶社是马三立的师弟、师哥们在演,这些都是‘桂’字辈的,包括高桂清、马桂元、刘桂田、赵桂武等人。在声远茶社,有杨少奎、刘奎珍等。那时,我还跟马三立演过一段儿《报菜名》。”
除了鸟市外,天津以前演出的地方还有谦德庄、东兴市场等。“1940年的时候,我与刘宝瑞、刘连升、刘玉凤、杨文华、马桂元等一起在河西区谦德庄元合茶社演出。1949年的时候,在东兴市场连记茶社,我与闫笑儒、回婉华、王家琪、班德贵等一起演,既捧也逗。1952年,天津成立‘相声改进小组’。1953年,我拜高德明老先生为师,同年,进入天津市刚成立的和平区曲艺杂技团演出。1977我开始在‘天津市实验曲艺团’工作,直到1982年退休。”于佑福老人说。
回忆说相声的趣事,于老说:“学相声,讲究背词,不过,演员站台上了,真备不住有忘词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