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许云樵

增加 29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知名作品 = 《[[天竺散记]]》</br> 《[[希夷室诗文集]]》</br> 《[[文心雕虫集]]》
}}
'''[[许云樵]]''',原名钰,以字行,号梦飞,别号希夷室主。祖籍无锡, [[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出生于苏州。父母早故,赖外祖母抚育成人。他得亲友资助,于20年代先后肄业于苏州东吴大学和上海公学大学中国部。辍学后刻苦自学,矢志于南洋史地的研究,曾先后在《东方杂志》、《教育杂志》等刊物上发表有关暹罗的文章。
==人物经历==
民国20年(1931年)南渡新加坡,后又转往马来半岛柔佛州的新山宽柔学校担任教务主任。一年后返回 [[ 新加坡 ]] ,执教于静芬女子学校。在《星洲日报》副刊《南洋文化》发表《大泥考》。民国22年冬,应友人之邀,往暹罗南部北大年(古称"大泥")的中华学校主持校务。3年后,因逼罗政府强迫华侨学校改授暹文,改往曼谷国立商科学院讲授英文。在暹罗期间,潜心研究北大年历史,于民国29年底撰成《北大年史》一书,纠正中国古籍将北大年与渤泥牵合之误。这是他研究南洋史的代表作。民国27年,他辞去曼谷教职,再次回到新加坡,应聘于星洲日报社,与张礼千、姚楠合编《星洲日报》10周年纪念刊《星洲十年》。民国29年春,又联络星洲日报社同事[[关楚璞]]、[[郁达夫]]、[[张礼千]]、[[姚楠]]以及槟榔屿的刘士木、上海的李长傅等共同发起创办中国南洋学会。这是中国学者在海外最早成立的研究东南亚的学术团体。许云樵为学会理事,任会刊《南洋学报》主编长达18年,并撰写中英文论文共60多篇。民国30年初,许云樵辞离星洲日报社,转任中正中学高中部教师。民国31年日军侵占新加坡,为了维持生计,他改行与友人合营土产进出口生意。民国34年9月马来亚光复,他与友人合作创办华侨出版社,编印《华侨生活》、《华侨经济》等周刊,并出版《马来亚人民抗日军》等书籍。民国35年受聘于南洋书局,主编《南洋杂志》和《马来亚少年》。
1949年,他辞去南洋书局职务,与友人合资创办新加坡印铁厂。后因经营不善而亏损歇业。其时,他曾为《南洋年鉴》撰写《华侨篇》,约40万宇。1957年,许云樵应新加坡南洋大学之聘,任史地系副教授兼南洋研究室主任。曾于1959年率领该校史地系毕业生赴印度进行旅行考察,回来后著有《天竺散记》一书。6 年后,任满离职,自办东南亚研究所,并出版所刊《东南亚研究》,积极培养新一代学者。1964年,应聘任新加坡义安学院院长室秘书兼史地教授,并负责编辑院刊。1968年因车祸折股断腕,而义安学院又迁址改办为工艺学院,他便宣告退休,时年63岁。1970年春,应南洋大学校长黄丽松之约,汇辑《清实录》中有关南洋史料,加以注释并编索引。由于左眼失明、年迈力衰而长卧病床。许云樵平生酷爱图书,节衣缩食购置中外图书3 万多册,其中以东南亚文献为多。曾写出书评《南洋文献叙录长编》。他长期从事南洋史地研究,著作甚丰,蜚声国际,曾被选为英皇家亚洲学会马来亚分会副会长以及中国学会副会长。他中文根底深厚,擅诗文,有《希夷室诗文集》、《文心雕虫集》等行世。于中医药也颇有研究,编有《传统中药展览目录》、《马来验方新编》等。新加坡中医学术研究院聘他为终身名誉顾问。其主要著作除《北大年史》外,还有《马来纪年》、《南洋史》 (上册)、 《马来亚史》 (上下册)、《马来亚近代史》等。1981年11月17日病故于新加坡,终年76岁。
{{Reflist}}
[[Category: 中国古代人物]]
[[Category: 作家]]
15,09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