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4
次編輯
變更
申建忠
,创建页面,内容为“一般来说,桃子适合在海拔500米以下种植。而“土专家”申建忠竟然在海拔600米的石漠化荒山里试种出优质脆桃。 “任何…”
一般来说,桃子适合在海拔500米以下种植。而“土专家”申建忠竟然在海拔600米的石漠化荒山里试种出优质脆桃。
“任何行业、任何产品都是人正行业正,人歪行业歪。”为了使产业做大做强,他要求农户“按照技术要求本本分分种田”。对于新品种的研发,他提出要做“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转的优质产品”
一阵急雨过后,天空放晴,漫山的桃树让这片曾经的荒石山在阳光的照射下无比葱绿。
行走在桃林间,申建忠不时用随身的工具剪掉桃树上多余的枝条,又把松动的果袋重新绑好……嫌白衬衫、西装裤束手束脚,一说下果园,他赶紧换了T恤衫。黝黑的皮肤,健壮的臂膀,做回本来的样子,申建忠轻松了不少。
如同武陵山区绝大部分地方一样,重庆市武隆区火炉镇筏子村属于喀斯特熔岩地貌,全村8000多亩耕地,最严重时近50%为石漠化土地。以前,村民们在石头缝里种粮食,看天吃饭,收成很低。如今,申建忠用他亲自培育出的优品“脆桃”,让这个地处大山深处的小村庄变成了拥有7000多亩脆桃种植产业基地,昔日荒山变成了“宝山”,带动了500多农户加入脆桃产业合作社,亩产收入达两万余元。
今年8月,桃子成熟季节,一斤15元的定价,两百万斤的脆桃已早早订购一空。当看到不少地方因大力发展果蔬产业而出现产品低价滞销,如今年收入达百万元的申建忠一脸认真,“为了避免这个脆桃品种沦为大路货,我用了20年。”
20多年前,这一切,在当地村民看来还真是个笑话。
往山里背泥巴的异类
栽一株桃树幼苗,至少要背15背篓土。一亩地栽植110株,粗略估算,就要背1650背篓土。栽完50亩地,5000多株树苗,他们就往山上背了近10万背篓土
从火炉镇脆桃产业技术协会的三层小楼出来,申建忠拉开车门坐进他那辆普通的灰色小型越野车里,驶过几个弯道,车子停在了一处竖着“脆桃产业示范园”的碑牌下。
手指周围漫山遍野的脆桃林,47岁的申建忠腼腆地笑了。
拥有自己的一片果园,是申建忠青春时最迫切的梦想。1992年,从火炉镇职业中学果树栽培专业毕业,顺乌江而下,在涪陵承包的柑橘园里,初出茅庐的申建忠小试了一把。然而一个外乡人的创业谈何容易,3年里,果树栽培、产品销路、社会治安等等问题一直困扰着他,在“丰满的理想”和“骨感的现实”面前,申建忠无奈选择了返乡。
那一年,正好三兄弟协商分家,两个哥哥抓阄抓到了家里仅有的两套土木结构农房,申建忠成了无房户。拿着两个哥哥补贴他的1万元钱,为栖身发愁的他,在一片乱石坡上看见了偶然长出的几棵枝繁叶茂的桃树,竟勾起了他想在这个与人争地的石漠化荒山中实现果园梦的计划。
在漫山石头间种桃子,“这怎么可能?”不现实的想法第一时间遭到了全家人的反对,所幸妻子站在了他这一边。那一年,春节刚过,申建忠便赶往农林果树栽培研究所、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去拜师学艺。
回到筏子村,申建忠以每亩100元的价格租下50亩荒山坡30年经营权。荒山坡上,大石头一块挨着一块,栽植桃树苗需要泥土,而雇人雇车往山上运土又要一大笔资金,申建忠之前准备用来建新房的1万元已所剩无几。
为了省钱,申建忠夫妻决定当一回“愚公”,自己用背篓背土上山。“50亩荒山坡需要背多少土来栽树,记不得了。”但他清楚地知道,栽一株桃树幼苗,至少要背15背篓土。一亩地栽植110株,粗略估算,就要背1650背篓土。栽完50亩地,5000多株树苗,他们就往山上背了近10万背篓土。
每天往返无水无电无路的荒石山、乱坟岗上背土种树苗,家人反对,村民更是不理解甚至嘲笑。有好心的婆婆劝申建忠,“别干傻事了,人家跟你一样高中毕业的娃儿都去镇上考干部,想着‘跳出农门’,或是到城里打工,你却在这里背泥巴。”
上世纪90年代末,打工潮刚刚开始,年轻人纷纷离开大山闯世界,在大山里背泥巴的申建忠俨然成了异类。
8年艰辛,就为培育“最好吃”的桃子
规劝的话听了一箩筐,但申建忠内心却仍然坚定,“越是有困难的东西,你搞出来就越能挣钱。越是容易搞出来的东西,可能就越不容易挣钱”
因为有过涪陵柑橘园的经验,从一开始,申建忠就认定“要种就种最好吃的、最优质的、最适合当地的桃子”。从1996开始,他先后到多所农科院和果树科研所学习、取经,“每到一处,我都会买他们最贵最好的品种。”他先后引进48个品种栽培试种。
“像筷子这么大的苗一般二三十元一株,而我买的往往都是最贵的四五十元一株的桃树苗。”申建忠很执着,他把买回来的桃树苗按照品种分类种植。就这样,申建忠一头扎进荒山坡,开始了培育优质桃树品种的漫漫长路。
有村民见他整日在桃林间劳作,就问,“你这啥时候能见收益?”
“桃树要3年挂果。”申建忠说。
“哎哟,你还是去外面打工吧,那样挣钱快。”
“任何行业、任何产品都是人正行业正,人歪行业歪。”为了使产业做大做强,他要求农户“按照技术要求本本分分种田”。对于新品种的研发,他提出要做“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转的优质产品”
一阵急雨过后,天空放晴,漫山的桃树让这片曾经的荒石山在阳光的照射下无比葱绿。
行走在桃林间,申建忠不时用随身的工具剪掉桃树上多余的枝条,又把松动的果袋重新绑好……嫌白衬衫、西装裤束手束脚,一说下果园,他赶紧换了T恤衫。黝黑的皮肤,健壮的臂膀,做回本来的样子,申建忠轻松了不少。
如同武陵山区绝大部分地方一样,重庆市武隆区火炉镇筏子村属于喀斯特熔岩地貌,全村8000多亩耕地,最严重时近50%为石漠化土地。以前,村民们在石头缝里种粮食,看天吃饭,收成很低。如今,申建忠用他亲自培育出的优品“脆桃”,让这个地处大山深处的小村庄变成了拥有7000多亩脆桃种植产业基地,昔日荒山变成了“宝山”,带动了500多农户加入脆桃产业合作社,亩产收入达两万余元。
今年8月,桃子成熟季节,一斤15元的定价,两百万斤的脆桃已早早订购一空。当看到不少地方因大力发展果蔬产业而出现产品低价滞销,如今年收入达百万元的申建忠一脸认真,“为了避免这个脆桃品种沦为大路货,我用了20年。”
20多年前,这一切,在当地村民看来还真是个笑话。
往山里背泥巴的异类
栽一株桃树幼苗,至少要背15背篓土。一亩地栽植110株,粗略估算,就要背1650背篓土。栽完50亩地,5000多株树苗,他们就往山上背了近10万背篓土
从火炉镇脆桃产业技术协会的三层小楼出来,申建忠拉开车门坐进他那辆普通的灰色小型越野车里,驶过几个弯道,车子停在了一处竖着“脆桃产业示范园”的碑牌下。
手指周围漫山遍野的脆桃林,47岁的申建忠腼腆地笑了。
拥有自己的一片果园,是申建忠青春时最迫切的梦想。1992年,从火炉镇职业中学果树栽培专业毕业,顺乌江而下,在涪陵承包的柑橘园里,初出茅庐的申建忠小试了一把。然而一个外乡人的创业谈何容易,3年里,果树栽培、产品销路、社会治安等等问题一直困扰着他,在“丰满的理想”和“骨感的现实”面前,申建忠无奈选择了返乡。
那一年,正好三兄弟协商分家,两个哥哥抓阄抓到了家里仅有的两套土木结构农房,申建忠成了无房户。拿着两个哥哥补贴他的1万元钱,为栖身发愁的他,在一片乱石坡上看见了偶然长出的几棵枝繁叶茂的桃树,竟勾起了他想在这个与人争地的石漠化荒山中实现果园梦的计划。
在漫山石头间种桃子,“这怎么可能?”不现实的想法第一时间遭到了全家人的反对,所幸妻子站在了他这一边。那一年,春节刚过,申建忠便赶往农林果树栽培研究所、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去拜师学艺。
回到筏子村,申建忠以每亩100元的价格租下50亩荒山坡30年经营权。荒山坡上,大石头一块挨着一块,栽植桃树苗需要泥土,而雇人雇车往山上运土又要一大笔资金,申建忠之前准备用来建新房的1万元已所剩无几。
为了省钱,申建忠夫妻决定当一回“愚公”,自己用背篓背土上山。“50亩荒山坡需要背多少土来栽树,记不得了。”但他清楚地知道,栽一株桃树幼苗,至少要背15背篓土。一亩地栽植110株,粗略估算,就要背1650背篓土。栽完50亩地,5000多株树苗,他们就往山上背了近10万背篓土。
每天往返无水无电无路的荒石山、乱坟岗上背土种树苗,家人反对,村民更是不理解甚至嘲笑。有好心的婆婆劝申建忠,“别干傻事了,人家跟你一样高中毕业的娃儿都去镇上考干部,想着‘跳出农门’,或是到城里打工,你却在这里背泥巴。”
上世纪90年代末,打工潮刚刚开始,年轻人纷纷离开大山闯世界,在大山里背泥巴的申建忠俨然成了异类。
8年艰辛,就为培育“最好吃”的桃子
规劝的话听了一箩筐,但申建忠内心却仍然坚定,“越是有困难的东西,你搞出来就越能挣钱。越是容易搞出来的东西,可能就越不容易挣钱”
因为有过涪陵柑橘园的经验,从一开始,申建忠就认定“要种就种最好吃的、最优质的、最适合当地的桃子”。从1996开始,他先后到多所农科院和果树科研所学习、取经,“每到一处,我都会买他们最贵最好的品种。”他先后引进48个品种栽培试种。
“像筷子这么大的苗一般二三十元一株,而我买的往往都是最贵的四五十元一株的桃树苗。”申建忠很执着,他把买回来的桃树苗按照品种分类种植。就这样,申建忠一头扎进荒山坡,开始了培育优质桃树品种的漫漫长路。
有村民见他整日在桃林间劳作,就问,“你这啥时候能见收益?”
“桃树要3年挂果。”申建忠说。
“哎哟,你还是去外面打工吧,那样挣钱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