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张玉书

增加 5,959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张玉书'''==
[[File:张玉书.jpg|缩略图|右|张玉书|[https://ss0.bdstatic.com/70cFuHSh_Q1YnxGkpoWK1HF6hhy/it/u=656962076,3737110176&fm=26&gp=0.jpg 原图链接][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1949396162525933548.html 来自百度知道的图片]]]
'''张玉书'''({{bd|1642年|7月22日|1711年|7月3日|catIdx=Z张}}),字''' 素存''' ,一字京江, 号润浦號潤甫,<ref name="kaoshi">{{cite web|author=虞万里|date=2009-01-06|title=《康熙字典》总閲官、纂修官行历考实|url=http://www2.sass.org.cn/ctzg/articleshow.jsp?dinji=626&artid=64117|accessdate=2018-08-20}}</ref>。[[ 江南|江南]][[ 丹徒]] (今[[ 江苏]][[ 镇江]] )人。清朝政治人物。 父親九徵,順治九年(1652)進士,官至河南提學僉事。長兄為張玉裁。自幼刻苦讀書, 深谙[[史学]],精「[[春秋三传]]」。<ref>先生为清初朝廷重要典籍主纂者,先后出任《[[平定朔漠方略]]》、《[[佩文韵府]]》(1704年—1711年)、《[[康熙字典]]》的总裁官</ref>
《[[丹徒县志]]》谓其人:「性端重,寡言笑,读书过目成诵」。
==生平簡介==
明思宗崇祯十五年(1642年),六月二十二日生于江南丹徒(今江苏镇江)。[[张九徵]]次子,长兄为[[张玉裁]]。自幼刻苦读书,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国子监]][[司业]]、[[侍讲学士]],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
===經歷=== 康熙三 明思宗崇祯 十五年 (1696 (1642 年), 随皇帝征六月二十二日生于江南丹徒(今江苏镇江)。[[张九徵]]次子,长兄为[[ 噶尔丹张玉裁]] 叛乱 自幼刻苦读书,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進士,康熙三年(1644),授翰林院編修,後為日講起居注 。康熙十 年進講稱旨,升侍講學士。二 十年 (1681)為內閣學士 为太平宰相 經筵講官。 二十 ,朝廷依以为重 升禮部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學士 。康熙 (1679年) ,其父張九徵謝世,奔喪回原籍服孝,康熙派內閣學士王鴻緒至邸賜奠。服孝滿,擢任刑部尚書。其時,河道總督靳輔 主持 修《[[ 的治理黃河工程被人彈劾,並說靳輔與納蘭 史]]》 珠結黨營私,私分河銀。康熙帝責成張玉書調查此事。他深入下層,多方取證核實,秉公陳奏,終於使靳輔治河功過得以澄清。張玉書雖然沒有特異之才,但他忠君愛國,工作認真謹慎,廉潔自守 先后出任《[[ 不事逢迎於權貴。這是他得以迅速榮陞的根本原因。三藩之亂 平定 朔漠方略]]》、《[[佩文韵府]]》(1704年—1711年)、《[[ 後,有人奏請封禪泰山,想以此媚君邀寵。張玉書便上書駁斥,制止了這件勞民傷財的事。因此, 康熙 字典]]》的总裁官 帝對他深表信任,凡有糾紛之事,往往派他前去處理。二十六年(1687),授刑部尚書
康熙 自即位以來,一直高度重視河道治理的工作。從 (1710年) (1677)開始,他不惜巨費 告病辞官 任用著名水利專家勒輔主持 仍慰留在朝 進行了大規模的治河 但是, 康熙 (1711年) (1688),康熙命張玉書等視察河工,臨行諭張玉書等:“此行當秉公陳奏,毋效熊一瀟托故推諉為也。”(《清史稿》)玉書視察畢回京奏明:“中河安流,舟楫甚便”,船經中河,“免涉黃河百八十里之險 殊關緊要”(《清史列傳》)所 七十岁高龄随 建議批准靳輔治中河的建議,康熙準此議行。康熙帝巡視江蘇丹陽,當地官民請求治河並提出了具體方案。 康熙 至[[热 帝責成張玉書與 ]] 道總督共同審核。他們親臨現場,逐項落實。康熙帝十分滿意,認為張玉書有才 五月 遂於二 八日病死塞外 九年 諡''' 授張玉書 贞''' 華殿大學士兼戶部尚書 着有《文贞集》 成為當朝宰相
張玉書由於勤懇紮實的態度,積累了豐富的治河經驗,甚至超過治河名臣,對治河提出了許多寶貴建議。三十年(1691) 冬,他又奉命巡視治河工程,與圖納同行。第二年初回京,繪了河圖進獻給康熙。當時靳輔請求在高家堰增築小堤,康熙向張玉書諮詢,他做了詳細回答,說: “以前黃河漲洪時,淮河水流受逼,所以洪澤湖水位才比過去有所抬高。現在計劃修築小堤之處,離高家堰不遠。如果河湖水漲,即使高家堰大堤也不能阻擋,何況小堤呢?修也沒用,不如不修。”康熙又問: “宿遷一帶人民生活如何?”他答道: “百姓享受您的辛勤治理,非常安定。”康熙十分高興。他又上奏說: “高家堰一帶河工,只 子[[张逸少]] 史家刮至周橋最為最要,不加緊在此外多設堤防, 其他地方再多設也沒用處。這才是今天治河工程最緊急的任務。現在高家堰計劃修築小堤之處,只須責令河臣定期修繕, 並親自巡察,及時匯報即可。”康熙看了,十分讚許。 ===小心謹慎,遠避權勢,深得康熙倚重===西北邊疆的厄魯特蒙古在噶爾丹的統治下,與沙俄勾結,悍然發動了侵略北疆喀爾喀蒙古的戰爭,嚴重威脅了清朝的統治。康熙不得已下詔親征,打垮了噶爾丹。康熙三十四年, 噶爾丹又在沙俄幫助下捲土重來,三十五年(1696),康熙再次親征,自領中路,直至克魯倫河。噶爾丹聞風而逃,在昭莫多遭到西路軍大將軍費揚古的截擊,全軍覆沒,噶爾丹僅以身免。這次戰爭,張玉書一直隨行,參與計議。康熙見取得勝利,十分高興。張玉書等也認為值得慶賀,於是與王公以下全體官員進呈賀表,並在幔城外行慶賀禮。回師後不久噶爾丹自殺,西北徹底平定。康熙命令張玉書等充任《平定朔漠方略》 總裁官,以記述這次平叛戰爭。康熙三十六年(1697),大學士伊桑阿、張玉書等奉命纂修《平定朔漠方略》總裁官 [[ 記述 康熙]] 三次征討、平定噶爾丹始末。 三十 七年七月,張玉書之母染病,他回家探視,康熙帝手書《金剛經》五部以贈其母,並賜禦食鹿尾。及謝世,康熙帝又復遣官賜祭,並御書“松蔭堂”匾額。這是丹徒張氏家族從來沒有過的寵譽。還賜他親題“松蔭堂”匾額,成為其母身後的榮耀。康熙 十八 (1694 ,康熙南巡,張玉書前來接駕,大受賞賜。三十九 (1700),張玉書服喪未滿,便被召回京師,進入內閣工作。當時河督張鵬翮奏報一些治河工程峻工,請康熙來親臨視察。康熙就此向張玉書進行了解,他都一一做了回答。康熙於是下旨,批評了張鵬翮,說: “昨天詢問大學士張玉書,據說河水還很大,高家堰全被湖水淹沒,如果真是如此, 那泗州、盱眙怎能不被水淹?河身的深淺,應該以洪澤湖水的高低為標準呀。聽說湖水現在比 戌科进 子年還高數尺,可見河身並沒徹底刷深。恐怕高家堰的堤防以及以下的工程,還很難說搞好了呀。”第二年初,張玉書隨從康熙南巡,因為他的奏報得到證實,受賞1000兩白銀以及《皇輿表》等物。駐在蘇州時,他奉命與學 揆敘等考試各郡推薦的貢生,錄取了汪泰來等53人。駐在江寧時,他又奉命與揆敘等閱卷,錄取了錢榮世等5人。後來禦舟停靠高資港,張玉書懇請康熙到他家鄉的江天寺住幾日,得到恩准,留了一日。後來在寶塔灣行在,康熙又賜給他親筆寫的一幅“恭儉為德”的匾額和一幅對聯。 康熙四十年,隨康熙帝南巡,駐蹕江寧府 (今南京),奉命召試士子,為閱卷官,這次錄取了錢榮世等人。他隨康熙乘舟到達高資港時,玉書奏報康熙說,前面離鎮江不遠即臣之廬舍所在,康熙遂留駐行在,賜玉書“恭儉為德”匾,又賜楹聯一幅,御書《金山月夜》詩一幅以及多種衣物。康熙雖未到丹徒張玉書家,但這麼珍貴的賞賜,也給丹徒張氏帶來了莫大的榮耀。康熙四十六年(1707)河道總督張鵬翮請開溜淮套河,康熙親臨視察,見民塚甚多,非掘塚不能開河,遂責張鵬翮。張玉書曰“向者老人白英議引汶水南北分流,不若別作壩引汶水通漕,其下流專以淮水敵黃。黃水趨海,此萬事利也”。康熙十分同意,於是命令取消開挖溜淮套的計劃
== 着述=告病辞官,仍慰留在朝===四十九年(1710),張玉書因病請求退休。康熙溫語進行了挽留。第二年五月,他跟隨康熙巡幸熱河,途中病發。康熙多次派御醫進行調治,也未能奏效,結果他連遺奏也未及繕寫便逝世了。康熙帝十分惋惜,詔令內務府監製棺槨,沿途拔夫護送回京,稱讚他: “耆舊老臣,久任機務,直亮清勤”,又命大學士溫達會同翰林院官員、內務府總管前往弔唁,又遣皇三子誠親王奠茶,賜帶金千兩以為喪葬之用。康熙帝還親書輓聯挽詩和碑文,加贈太子太保銜,諡文貞。
張玉書居官50年,為太平宰相達20年之久,朝夕啟沃,兢兢業業,恪盡職責。生活中非常節儉,沒 《[[张 妾媵侍候,飲食粗淡,從不吃肉,彷彿貧民一般。輔佐康熙帝治理朝政,清正廉明,國泰民安,被譽為“太平宰相”。他家學淵源,所做 贞集]]》。并 章雍容典雅, 然有盛世之音,可以稱為一代大手筆,康熙十八年(1679年) 主持修《[[ 明史]] 》, 及编 參與編纂 [[ 平定朔漠方略]] 》、《[[ 佩文 ]] (1704年—1711年) 、《[[ 康熙字典]] 等書傳世。把他列入大清名臣,是當之無愧的 <ref>[http://libary.tjxet.com:8090/sref/students/detail.aspx?recid=R2006050910002132&db=FERD&DicdId=R200605091 二十六史精要辭典·下 > 清朝 > 著名人物 > 張玉書]</ref>
==相关史实==有子[[张逸少]],[[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甲戌科进士。
张玉书是清朝名相。《[[清代七百名人传]]》记载:"太平宰相二十年。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即康熙登基之年)进士及第。[[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即相国)兼户部尚书 他家學淵源 直至康熙五十年五月随驾于热河避暑山庄因病而逝。历官五十年,为太平宰相二十年。风度凝然,得大臣体。 作古 辞, 章雍容 典雅, 然有盛世之音,可以稱為 一代大手 笔"。这位清朝名宦与丰县的不解之缘 擔任總裁修成 前任宰相徐元 書籍有《三朝國史》、《大清會典》、《大清一統志》、《平定三逆方略》、《平定朔漠方略》、《政治典訓》、《治河方略》等。特別是《佩 极为相似 韻府》,他親自採輯經史 是比徐元文晚一届的进士、晚 花了很多精力。《康熙字典》也由他擔任總閱官。《明史》也曾 度由他擔 的宰相 總裁
[[清·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江南]]丹徒举子 ==著作==玉书(字素存),打点行装 文贞集》12卷 徒步赴京赶考 外集2卷 由于距离考期尚远,便一路漫游,饱览大江南北的锦山秀水。当他千里跋涉到达丰县时,已是疲惫不堪 近體詩《息浪庵夜坐別叔敦 步履维艰了。这一天,他勉力支撑到丰城西北三十余里的张土城村时,已是掌灯时分。他见天色已晚,又无店铺可投,便欲借一家农舍暂住一宿。偶见村头有一独立的茅草屋,且无灯光。想到乡下人就寝较早,不便吵扰主人,就悄悄的在没设门户的柴草屋内和衣而卧。夜半时分,突然发起高烧,呻吟不止,惊动了家中的主人张老十夫妇。老夫妇以磨香油为生,无有 讓木諸 女。朦胧中听到柴房有动静,挑灯见 》、《過金陵某將軍營》等都 一个年轻的书生在发病。老夫妇赶忙招呼到屋里,煎汤驱寒,并请医延治。在老夫妇的精心护理下,医治半月有余。刚有好转,他就急于进京赶考,怕误了考期。张老十夫妇无奈,只好给他准备足盘缠,送他登程。张玉书感激涕零,依依惜别,并说定考场过后一定再来看望二老 佳作
当他匆匆赶到京城意图一搏之时,岂料考期已误,再也无法进入考场一展雄才了。空劳一场的张玉书心情十分懊恼,只好败兴而归。==相关史实==
回程途中,为了报答[[张老十]]夫妇的活命之恩,特又回到张老汉家中,意欲告别后重返江南继续苦读。张老汉夫妇知他误了考期,便安慰他说:"这次不行还有下次,你离家千里遥远,病体又刚好,不能再作长途奔波,不如就在我家复习功课,下期再考就方便了。你可先向家中写封信,告知你的情况,免得家人牵挂。"张玉书十分感激,但想到老人家的日子也不宽裕,自己在这里只能白吃饭,这当如何是好?张老十见他犹豫不决,便明白了他的心意,就说:"俺这个庄子很大,加上邻近的张老家、张小楼,都是本门张家。这么一个大家族,却没有一个学馆,我去给他们说一说,把你留下来设个私塾馆,你一边教书一边温习功课,他们一定高兴。"
果然这事一说就成,合族之众都很赞成,学馆设在两就近的张小楼村,张玉书就在这里开始了三年的寄居生活。张家祠堂落成时,由他题写了"[[张家祠堂]]"的匾额,并为张氏的林门礼柱上撰写了一幅楹联:山右数来踪,罔阜千秋传胜概;江南绵世泽,渊源百代发潜光。从这幅楹联中可以看出:他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他的书体遒劲有力,使阅者盛赞不已,直至"文化大革命"时始被摧毁。
物换星移,时光荏苒。张玉书在这里教书习课,不觉间每三年一届的大比之期已到。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即康熙登基后的第一年),张玉书告别众乡亲,如期赴京会试。果然不负众望,得赐进士及第,进而选为庶吉士,累官至翰林院编修、国子监司业、侍讲学士、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刑部尚书、礼部尚书。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相国徐元文病逝后,他晋升为文华殿大学士(即相国)兼户部尚书。
清·順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江南丹徒舉子張玉書(字素存),打點行裝,徒步赴京趕考。由於距離考期尚遠,便一路漫遊,飽覽大江南北的錦山秀水。當他千里跋涉到達丰縣時,已是疲憊不堪、步履維艱了。這一天,他勉力支撐到豐城西北三十餘里的張土城村時,已是掌燈時分。偶見村頭有一獨立的茅草屋,且無燈光。就悄悄的 任期间 沒設門戶的柴草屋內和衣而臥。夜半時分,突然發起高燒,呻吟不止,驚動了家中的主人張老十夫婦。朦朧中聽到柴房有動靜,挑燈見是一個年輕的書生在發病。老夫婦趕忙招呼到屋裡,煎湯驅寒 辅佐康熙帝 並請醫延 。在老夫婦的精心護 朝政 下,醫治半月有餘。剛有好轉,他就急於進京趕考,怕誤了考期。張老十夫婦準備足盤纏,送他登程。張玉書感激涕零,依依惜別。當他匆匆趕到京城意圖一搏之時,豈料考期已誤,張玉書心情十分懊惱,只好敗興而歸。回程途中,特又回到張老漢家中 清正廉明 意欲告別後重返江南繼續苦讀。張老漢夫婦知他誤了考期 国泰民 便 慰他說:不如就在我家複習功課,下期再考就方便了。你可先向家中寫封信,告知你的情況,免得家人牽掛。”“俺這個莊子很大,加上鄰近的張老家、張小樓,都是本門張家。這麼一個大家族,卻沒有一個學館,我去給他們說一說,把你留下來設個私塾館,你一邊教書一邊溫習功課,他們一定高興。”果然這事一說就成,合族之眾都很贊成 被誉为"[[太平宰相]]" 學館設在兩就近的張小樓村,張玉書就在這裡開始了三年的寄居生活。張家祠堂落成時,由他題寫了“張家祠堂”的匾額,並為張氏的林門禮柱上撰寫了一幅楹聯:山右數來踪,罔阜千秋傳勝概;江南綿世澤,淵源百代發潛光。從這幅楹聯中可以看出:他的感激之情溢於言表 他的書體遒勁有力,使閱者盛讚不已, 直至 康熙五 “文化大革命”時始被摧毀。時光荏苒。不覺間每三年一屆的大比之期已到。順治 ( 元1771 元1661 )寿终正寝 享年70岁。 康熙 皇帝亲书挽章 登基後的第一年) 加赠太子太保 張玉書告別眾鄉親 谥号"文贞" 如期赴京會試 正是:有缘千里能相会,绝非偶 得惠泽; 是龙飞凤翔地,何孕帝王将相群。負眾望
==参考资料==
{{DEFAULTSORT:Zhang张}}
==參考資料==
[[Category:清朝军政人物]]
72,74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