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張之洞

增加 2,245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unreferenced|time=2019-07-17T06:35:51+00:00}}
[[File:張之洞.jpg | thumb | 300px | 張之洞 <br> [http://news.ifeng.com/history/1/jishi/200811/1102_2663_857803.shtml 原圖鏈接] ]]
'''張之洞'''({{bd|1837年|9月2日|1909年|10月4日|catIdx=Z张}}), 清道光十七年八月初三生于贵州。 ''' 达''' 号''' 又字 涛'''、''' 濤或 岩''' 又号'''壹公'''、'''无竞居士''' 自號抱冰老人 ,晚年 自号'''抱冰''' 號無競居士 。其名字或出自《莊子·至樂》中的「張之洞庭之野 」。[[ 隶]][[南皮]] (今[[ 河北]] 南皮 人。 清[[道光]]十七年八月初三生于[[贵州]] 張氏博聞強記,治學以通經致用為主,喜好研究當時政治,關心國際情勢 。[[ 咸丰張之洞]] 二年([[1852年曾國藩]] )十六歲中[[ 顺天府李鴻章]][[ 解元左宗棠]] ,[[ 并稱晚清「四大名臣」。   ==生平簡介==  ===從“清流”派成為直追李鴻章的洋務巨擘=== 同治]] 二年 ([[(1863 年]])廿七歲 ) [[進士]] 一甲 第三名[[ 進士,成為眾人矚目的“ 探花]] ”郎,從此步入政壇。六年(1867),任浙江鄉試副考官;旋授湖北學政 在武昌設經心書院。同治十二年(1873)奉派為四川鄉試主考官;不久 [[翰林 四川學政,在成都設尊經書 ]][[编 ,並建圖書館,名曰尊經閣。光緒二年至七年(1876~1881)任校理、司業、洗馬、倚講、侍讀等職,光緒七年十二月出任山西巡撫;十年(1884),任兩廣總督,先後開設廣東水陸師學堂,創槍砲廠,開礦務局、製鐵局、織佈局, ]] 鐵路,從“清流”派成為直追李鴻章的洋務巨擘。 ===所著〔勸學篇〕中,主張人才唯中學為本,西學為末,方能蔚為國用===十五年(1889)調湖廣總督;四年後,兼署湖北巡撫,創設兩湖書院、自強學堂、武備學堂。二十一年(1895),任兩江總督;組織「江南自強軍」,普設軍事、農、工、商、鐵路、方言、軍醫等學堂。不久 仍返兩湖 [[教习]] 職;廣設小學、中學、高等學堂、兩級師範學堂、實業學堂。清末,中日甲午之戰後,學術界倡「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之說者頗眾,而張氏尤為個中翹楚。1898年春,之洞在其所著〔勸學篇〕中,主張人才應是兼治中學與西學的,唯中學為本,西學為末,學者須於中學基礎之上,復精通西方的法制 技藝及學識,方能蔚為國用。    ===義和團事件發生後,與各參與國謀和成,因功而加太子太保===二十六年(1900),兼署湖北提督;義和團事件發生後,曾會同[[ 侍读劉坤一]]、[[ 侍讲李鴻章]] 等,共同與外國領事訂定保護我國東南地區之約定。翌年,與各參與國謀和成,因功而加太子太保。二十八年(1902),再署兩江總督。次年,奉命會同管學大臣[[ 内阁学士張百熙]]、[[ 山西巡抚榮慶]] 、[[ 等會同商訂〔奏定學堂章程〕或稱〔癸卯學堂章程〕,而之洞實主其事。 ===授軍機大臣,成為“第二次洋務運動”——清末“新政”的主角===1906年,年高老邁的張之洞由“久任疆寄”的地方大吏邁入朝廷中樞,後被擢升為體仁閣大學士,授軍機大臣,站在了晚清權力的最中心,成為“第二次洋務運動”——清末“新政”的主角。儘管此時已經是“國步維艱,外患日棘,民窮財盡”,但張之洞仍盡心竭力,試圖力挽危局。三十三年(1907),返北京任軍機大臣,管理學部事務。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11月,以顧命重臣晉太子太保,實錄館總裁。 ===貢獻===宣統元年(1909),病卒,謚號文襄。享年七十三歲。張氏從政四十餘年,他注重教育和治安,主導了中國近代的警察制度,廣設學校,对清末教育和社會發展有很大的影响,為清末滿漢大臣中思想較為開明者。 八國聯軍入侵時,大沽砲台失守,张之洞會同 广 总督[[劉坤一]] 與駐上海各國領事議訂“東南互保”,並鎮壓維新派的[[ 湖广总督唐才常]]、[[ 两江总督林圭]] (多次署理,从未实授) 、[[ 军机大臣秦力山]]等 自立軍起義 官至[[體仁閣]][[大  ===遺著===〔輶軒語〕、〔書目答問〕、〔勸 士]] 篇〕、〔廣雅碎金〕、〔抱冰堂集奏議〕等書 。   ==參考資料==
張之洞早年一度是[[清流党|清流派]]健将,后成为[[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大力倡導「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他注重[[教育]]和[[治安]],主導了中國近代的[[警察]]制度,对清末教育和社會發展有很大的影响。還曾創辦[[漢陽鐵廠]]、[[大冶鐵礦]]、[[湖北槍砲廠]]等。[[八國聯軍]]入侵時,[[大沽砲台]]失守,张之洞會同[[两江总督]][[劉坤一]]與駐[[上海]]各國[[領事]]議訂“[[東南互保]]”,並鎮壓[[維新派]]的[[唐才常]]、[[林圭]]、[[秦力山]]等自立軍起義,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11月,以顧命重臣晉太子太保,次年病卒,[[謚號|諡]]'''文襄'''。有《廣雅堂集》。張之洞與[[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并稱晚清「'''四大名臣'''」。
[[Category:清朝軍政人物|z張]]
72,74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