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黄宝珍

增加 137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ref>[http://www.xijucn.com/html/difangxi/20110405/24475.html 个人简历网]</ref>
又名阿妹丕,工闺门、青衣。莆田市城厢区人。家贫,小时给大户人家作童养媳。
十二岁进"新移风"戏班,师事吴金松(乌松)学青衣、闺门,后入"新凤英"戏班。一九五零年组织家庭剧团,几经改组为莆田县实验型剧团,她担纲主演。二十岁时,在华东戏曲会演中,扮演 [[ 《琴挑》 ]] 中的陈妙常,荣获二等演员奖。
黄宝珍现为福建省剧协常务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2008年1月16日,被文化部公布确定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莆仙戏代表性传承人。
[[File:黄宝珍1.jpg|缩略图|右|[http://a1.att.hudong.com/31/60/01300000190939121498608401907.jpg原图链接]]]
黄宝珍从小就爱看戏,耳濡目染,久而久之对莆仙戏产生了浓厚兴趣,随口能唱出几首莆仙戏曲。为了不受饿,1946年,她主动要求入棚做戏,但是妈妈说:“你从小身体就不好,人家小孩是养大的,你是饿大的,而且个子瘦小,讲话声音很小,能当演员吗?人家会要你吗?”妈妈虽然是这么说,但是还是带着小宝珍到处寻问。听说东门“新朝音”在排戏要组成一个班(过去,我们莆仙戏组成一个班,都要练习几月才演),而且也要选几个女演员,于是妈妈就带着她去戏班问,但是人家说人收满了(一般一个戏班是收8个角色),其实是看不上瘦巴巴的宝珍。后来黄妈妈又带着宝珍到东阳的“新歌舞”等多个戏班去问,但是人家还是不要,说一个小丫头片子,能有什么能耐。
[[File:黄宝珍2.jpg|缩略图|右|[http://a1.att.hudong.com/31/60/01300000190939121498608401907.jpg原图链接]]]
  最后机缘巧合,“新移风”戏班也刚好在阔口演出,表姐认识他们的班主,带她去玩,恰巧遇到了宝珍姐姐以前唱戏的时候一个鼓手雷澄清师傅(莆仙戏著名艺人)。听说她要入戏班他拿出一把鼓让她试唱一段,问宝珍:“你会唱什么?”( 旧时挑演员的标准是“一容二声三工夫”。),于是宝珍就唱了“望故乡”选段,刚好在旁边的一个副班主听了,觉得很不错,“年纪小小,嗓门这么亮,你明天再过来”。第二天,宝珍如约前来。当时班主陈兆俊,听说宝珍小小年纪就会唱“望故乡”( [[ 《望故乡》 ]] 是莆仙戏高难度的曲子)很是吃惊,他说:“我办戏班办了这么久,没有几个会唱的好的,你会唱?那好你唱来听听!”他听过之后非常高兴,当场收了宝珍:“挑上十担大米给她们家送去。”宝珍妈妈一听,也吓了一跳,不敢收米:“你们能收我们家孩子已经是我们的福气了,我们怎么能收你的大米,这万万不行。”最后实在没有办法,黄妈妈只收了3担米。于是生活开始有了明显的改观。不仅能吃饱了,宝珍每个月也能领到一些零花钱。
== 起起落落的艺术生涯 ==
  进入“新移风”戏班,黄宝珍就开始了她的莆仙戏演唱艺术生涯。
  入班之后的宝珍勤学苦练,虚心拜师、登门求教。当时同班的莆仙戏著名的青衣旦角吴金泉(乌松)师傅就是黄宝珍的启蒙老师。现在过了62年,她还清楚的记得学的第一出戏是 [[ 《邹自龙》 ]] ,宝珍在里面演苦旦,这出戏对演员的唱功和做功要求特别高,尤其是“架工”。 宝珍也跟随雷澄清师傅学唱功,得到他的真传。学起了莆仙戏的“板眼”(以前没有简谱,只有“次功六”和“和士上”这种莆仙戏特有的简谱)。雷师傅告诉她,莆仙戏的“板眼”非常重要,字和板(节奏)吐出来,字音就清晰了。宝珍还学习了四旦顾的 [[ 《观音扫殿》 ]] 、陈天良的 [[ 《公背婆》 ]] 、陈国珍的 [[ 《胭脂铺》 ]] 等拿手绝活好戏。她又向前清秀才、民国时期的小学校长陈唐彬学习语音方面的知识,不断矫正语音,力求音调节拍规范。她悟性较高,一点就通,尤精于闺门、青衣,兼熟武旦、小旦。
  有次在黄石演 [[ 《海瑞祝寿》 ]] 这个剧目,当时一旦角突然生病了,副班主非常着急,怕误戏,那后果可是不堪设想(要是误戏的话,不仅会影响戏班的声誉,整个班都有可能被扣在那不能到下一地方演出)。于是副班主就让宝珍去演,但当时宝珍的个太小,没有适合的戏服,副班主就上街买了旧时蚊帐的“横眉”,临时做了件戏服。最后《海瑞祝寿》的演出取得了圆满成功,获得好评。这时,黄宝珍才12岁,她入行也就两三个月。
  黄宝珍与同班的演员辗转莆田各地演出,人们开始记住了,在“新移风”戏班,有个“阿妹丕”。出名之后的黄宝珍更加刻苦练功,宝珍对唱腔十分讲究,不满于传统唱法中词句唱不亮、拖腔不落韵、观众听不懂的弊病,下苦功夫,提高演唱技巧。她要求自己演唱时,不但要唱出声,而且要唱出情,要声情并茂、唱做俱佳。为此,她经常虚心请教编剧者(如朱国福等),对剧情充分理解,对自己扮演角色的性格、情感,细心琢磨。排练时又经名乐师萧祖植逐句推敲、开导。萧祖植说:唱曲行腔,就像牵牛过山;山就在对面,但峰回路转,上岭下坡,很费功夫;唱曲也不能贪图省力,应该讲究迂回宛转、高低曲折,才经得起咀嚼品味。她牢记这个秘诀,平时总是反复推敲、习唱。如同是唱古曲 [[ 《太子游四门》 ]] 她就唱得特别有韵味,别人总是唱不赢她。正因为如此,她的演唱就有质的飞跃。
  1953年,剧团带着大型剧目《关羽之死》,到省里会演。当时文化局局长陈虹看了之后说:“你们剧团人才不错,但是你们是拿‘金碗当乞丐’,兴化戏(以前莆仙戏都称兴化戏)历史非常悠久,怎么不演自己的戏,却演别人的戏。你们几个老艺人讨论一下,看能不能这几天把你们莆田的剧目拿出来演。”当时陈开基师傅提出演莆田的古老的剧目 [[ 《千里送京娘》 ]] ,但是“京娘”这个人物却没有人演,因为剧团当中没有人演过(这个角色对骑马、跑、蝶步等动作要求很严格)。黄宝珍自告奋勇地说:“我来演吧,‘京娘’我看别人演过一次,还记得一些。”于是当天晚上开始排练,第二天就献演,获得众多专家的好评。黄宝珍还代表剧团上台讲话,这时的黄宝珍也才十八九岁。
  1954年,黄宝珍参加在上海举行的华东地区六省一市戏剧汇演大会,在这次汇演上年仅 20岁的她扮演《琴挑》中的陈妙常,获得了人生的第一个奖项,演员二等奖。还由中国唱片公司灌了唱片,发行全国。同年她加入了中国戏剧协会,又在年底当选为福建省政协常委、省妇联委员。
  1957年,参加在上海举办的中国戏曲演员讲习会,[[周信芳]]、[[袁雪芬]]、[[严凤英]]等大师和名家的授课和演唱,使她有很大收获。此后,演唱更臻于成熟,在 [[ 《王十朋》、《朱弁回朝》、《孟道休妻》、《碧血红花》 ]] 等剧中有脍炙人口的演唱。1957年3月,她与黄文狄、郑鹤、朱国福等六位同志被中央文化部授予莆田第一批高级知识分子称号。
  1961年起她任莆仙戏实验剧团业务副团长,分管文艺业务工作。1964年6月份,黄宝珍与黄文狄老师一起参加福建省电影制片录制莆仙戏电影《梁祝》,还送到北京去拷贝准备发行,但是,还没等到发行,国家就提倡演现代戏。改演现代戏后,在现代剧 [[ 《沙家浜》、《八一风暴》、《红色风暴》、《社长女儿》 ]] 等担任主角,演唱十分精彩传神,大获赞誉。
  1979年在中断13年正式演出之后,又重新回到舞台。[[中央文化部]]要录“莆仙戏”所以就从福州回来了。“东风又放花千树”,当时黄宝珍参与了《千里送京娘》 [[ 、《百花亭》《张协状元》《米米兰思妻》 ]] 等几个剧目的录制。她宝刀未老,轰动一时。尽管十年浩劫夺去了她艺术生命中最美好的年华,但是她依然引吭高歌,光彩不减当年。
1979年黄宝珍在中央文化部录制 [[ 《嵩口司》 ]] 时的剧照,她在其中饰演马虞氏。
1981年她和莆仙戏老前辈一起组建了一个艺校,按行当招收了一批30多个学生,她专门负责“闺门旦”(有6个学生),半年之后,全体学员排了《胭脂虎》这个剧目,由于经费紧张,大家只好穿着练功服演出,想不到第一场演出获得了好评。可惜的是,后来因为种种原因解散了。
== 50多年的演艺生涯硕果累累 ==
  从艺50多年来,黄宝珍先后演出了 [[ 《米米兰思妻》、《王十朋哭妻》、《孟道休妻》、《梁山伯与祝英台》、《春江》、《叶李娘》、《朱弁回朝》、《百花亭》 ]] 等50多部剧目,塑造了许多鲜活的女旦形象,她为莆仙戏剧事业发展倾注了自己大半生的心血,在莆田群众心中留下了一道亮丽的倩影。黄宝珍的唱段与梅兰芳、周信芳、常香玉、红线女、严凤英等全国名家一起被收入《中国戏曲艺术家唱腔选》,由中国唱片社出版、中国唱片发行公司发行。2004年副省长汪毅夫来莆考察,专门拨款5万元,制作录像专辑,抢救她的莆仙戏传统剧目。
  黄宝珍的嗓音得天独厚,音域宽广,音色甜润,吐字清晰,情感委婉细腻、舒展自如,且极具醇厚的地方韵味,给人以山遥水远的悠扬绵长之感。如她在《琴挑》剧中的一曲《犯懒画眉》,从一九五四年到现在,一直被各级电台播放,还有如《高文举》中的 [[ 《催拍》、《访友》 ]] 中的《 [[ 四朝元》、《望故乡》 ]] 等,许多观众购买录音带,逢年过节、婚丧喜庆,就在家庭、街头、工地播放。她的声音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使人不由得驻足而听,心旌激荡。 她当时真是唱遍了壶山兰水,唱红了兴化大地。每次演出,大家一听“阿妹丕”来了,都纷纷买票前来。莆田戏迷都说,看戏,听戏,还是听阿妹丕的唱戏。只要一说 “阿妹丕”大家都知道。有一个叫吴东叔的戏迷在17岁的时候曾听过黄宝珍 “望故乡”选段后,非常的喜欢,不久这个吴姓的戏迷去了台湾,多年之后还很难忘黄宝珍的戏,在2003年的时候从台湾回莆田,通过友人找到了黄宝珍以了心愿。
  在去年12月份,黄宝珍老师参与录制 [[ 《梁祝》 ]] ,整个录制时间有一个多小时。特别是里面的“吊丧”段难度较大,黄宝珍老师骄傲的说:“整场戏一个多小时,以为60年没有演戏了,肯定坚持不住而且也生疏了,想不到还不错(这跟我坚持练功是有很大的联系)。”黄老师44岁的儿子也过来看她演戏,第一次看母亲演戏,看完之后他说:“妈妈原来你还有这一手,难怪你平时那么坚持演莆仙戏,看莆仙戏就好象吃莆田的荔枝一样,很有味道。”
== 垂暮之年发挥余热 ==
== 参考资料 ==
{{reflist}}
[[Category:人文社科艺术人物]][[Category:中国戏剧演员]]
9,27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