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劉坤一

增加 6,057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unreferenced|time=2019-07-17T07:24:10+00:00}}
[[File:劉坤一.jpg | thumb | 300px | 劉坤一 <br> [https://zi.media/@yidianzixun/post/4NnnFG 原圖鏈接] ]]
'''劉坤一'''([[1830年]]—[[1902年]]),字'''硯 '''。 廩生出身。[[ 湖南]][[ 省寶慶府 新寧]] 人。   在太平天國之亂時嶄露頭角,成為當日急速冒升的漢族封疆大吏之一,及後在[[曾國藩]]、[[左宗棠]]等去世後,和[[張之洞]]成為後期[[洋務運動]]的主導者,並在其後的[[甲午戰爭]]、[[百日維新]]、義和團亂、[[清末新政]]等晚清歷史事件上均發揮著重要角色。
==早期政績==
劉坤一的出仕過程和當時很多其他漢族督撫[[曾國藩]]、[[李鴻章]]等類似,都是身作儒生不滿太平天國之亂而參與地方鄉勇,進而因戰功而被擢升為地方大員的典型例子。在[[1855年]],劉坤一在太平天國動亂期間參加鄉勇團練,加入[[江忠源]]系[[湘軍]]征討太平軍,其後因帶領湘軍立下戰功,而由廩生逐級升為教諭、[[知縣]]、[[知州]]、[[知府]]、[[廣東]][[按察使]]及[[廣西]][[布政使]],並於[[1865年]]起晉升為[[江西]][[巡撫]],任內作風保守,認為社會之富強源於典章制度的優良,抄襲西方技術不如「自力更生」,對洋務派「師夷長技以制夷」理念不予認同,這種思想可反映在他的講話之中:
{{quote|「為政之道,要在正本清源。欲挽末流,徒廢心力。國朝良法美意,均有成規,因其舊而新之,循其名而實之,正不必求之高遠,侈言更張。大亂既平,人心將靜,有志上理者,其在斯時乎!」}}
 
==張之洞與劉坤一==
劉坤一身居兩江總督要職,是武功和文治都說得出招數的人。當初他參加剿滅太平天國,成為中興的勳臣。在督理兩江時,政績也還不俗。因此其位置在湖廣總督張之洞之上。甲午戰爭時,劉坤一領兵北上,出戰遼東,兩江總督由張之洞暫時署理。劉回任南京後,張也回任武昌。但由於這樣一折騰,倒密切了兩江與湖廣的聯繫,也搭建了劉與張的私誼。一段時間,武漢與南京、上海的商務、工業、軍事、人才交流頗多。湖北建新軍,就是張之洞從南京帶回一個護軍營開始的。張之洞的一批紡織機械在武昌難以再建廠,也是賣給了南通張謇。上海的強學會,張之洞也積極介入。
 
  劉、張之間溝通也日益密切。有一次,劉坤一被參。清廷讓張之洞調查,張予以保護。另一次,張之洞被參,劉坤一負責核實,劉也幫張解脫。在義和團事件時,劉、張為主軸,策動了十幾省的東南互保。以後實行預備立案,開展新政時,劉、張二人又聯袂上了著名的《江楚會奏》,對新政實施,對長江流域政局影響巨大。張之洞晚年政績與劉坤一緊緊相聯,而且其聲名越來越駕而上之,成為“新政”主角。<ref>[http://news.sina.com.cn/c/2004-12-21/19325289410.shtml 新浪首頁 > 新聞中心 > 張之洞督鄂115週年專題 >正文]</ref>
 
==兩江總督的頂戴與腦袋劉坤一憤然抗旨==
 
[[File:劉坤一(2).jpg|thumb|right|
[https://p0.ssl.qhimg.com/t0103048c0fcd9e7311.jpg原圖鏈結]
[https://www.360kuai.com/pc/9d8b7e83f5161e27a?cota=3&kuai_so=1&sign=360_e39369d1] ]]
 
晚清拾遺錄(三十六):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
 
光緒二十六年六月二十二日,這是清廷正式對聯軍“宣戰”的第二天。以盛懷宣為首的一群紅頂買辦,集合在盛宅的客廳內,清朝歷史上石破天驚的“東南互保”悄然上演。這場決定半壁江山命運的籌劃,東南督撫中最具權柄的三巨頭李鴻章、劉坤一以及張之洞三人,兩江總督劉坤一以及兩廣總督李鴻章都派來了私人代表,他們是能夠代表李鴻章的盛懷宣,以及代表劉坤一的張謇。張謇在甲午年殿試奪魁,堪稱“狀元及第,雖將兵十萬,凱歌榮旋,獻捷太廟,其榮不可及也”。但是隨著老師翁同龢被革職,本應春風得意馬蹄疾的張謇開始認清,頂戴在晚清宦海是不可靠的,廟堂之上的風向難以捉摸,只有銀子才有沉甸甸的踏實感。
 
其後,張謇轉投入兩江總督劉坤一的帳下,開始了實業興產之路。隨著庚子之亂在北方愈演愈烈,一句話“誰砸了他的生意,誰就是他的敵人”,事業蒸蒸日上的張謇自然不答應。在盛懷宣家的客廳裡慷慨激昂籌備東南互保,叫板中樞義憤填膺,張謇是有充分理由的,之前為了遊說南方各省官員,他已奔波數日,最主要的成果是獲得了劉坤一的首肯。而且,張謇足夠了解他所託庇的兩江總督劉坤一,這位夾雜著文人、官吏以及武夫臉譜的晚清三朝老臣,被稱為“唯一有氣節和道德勇氣的最後一位文人士大夫”。
 
晚清朝野上下對劉坤一亦多有讚美之詞,其中“孤高自清”絕對不算過分。在只知道“多磕頭、少說話”的晚清宦海,劉坤一不愧是一個有主見和膽量的名臣。戊戌變法早期,儘管光緒在慈禧太后的默許下已經明確支持變法,劉坤一仍然不惜以下犯上,堅決反對康有為等人籌備變法。這一舉動無疑於往槍口上撞,這位在宦海舉足輕重的兩江總督,甚至連謀反的實力都具備,卻如此沒有“眼力見”,光緒痛斥他的數封“上諭”迅速傳遍內外,文武百官都認為這位總督大人的頂戴甚至是腦袋,都有可能不保。
然而沒過幾個月,維新變法被慈禧太后緊急踩了剎車,光緒還沒得來及給劉坤一“應有的懲罰”,自己反而被囚瀛台,慈禧太后重新執韁大清。這時群臣好像又發現“姜還是老的辣”,劉坤一是更早地押寶成功,只需要等待厚賞即可,沒想到群臣再次猜錯了。劉坤一又給慈禧上了一份奏摺,其中“若廢立之事,則兩江士民,必起義憤”以及“君臣之分已定,中外之口難防”。劉坤一的意思再明顯不過,光緒想變法沒有錯,自己反對的是康有為等人的步子邁得太大,擺明了是觸摸慈禧的逆鱗,拿兩江總督的頂戴以及自己的腦袋不當回事。慈禧的惱火可想而知,迫於李鴻章與張之洞等人的壓力才沒有動手,她也深知劉坤一“堅毅之操,老練之識,不愧古大臣之風”,所以才有“夙為太后倚信”。
 
作為晚清歷經三朝的老臣,劉坤一對於太后的手腕與魄力也再清楚不過,所以當張謇登門為“東南互保”之事徵求其意見,劉坤一猶豫不決,更因為他的手裡還有慈禧太后發來的一封電報,關於其不願北上勤王,復電中有一句“南北相倚,不可歧貳”,這是在敲打和警告他不可有二心。劉坤一也一直在反思自己的忠與叛,最終他向張謇表示了他的支持態度,至於慈禧太后的警告,他對張謇指著自己的腦袋說:“我這顆頭姓劉!”這位憤然抗旨的兩江總督,關於自己的腦袋和頂戴,說出這一句在晚清宦海大逆不道的話,從“磕頭如搗蒜”中的自我覺醒,絕對比李鴻章的“此亂命也,粵不奉詔”更酣暢淋漓,這種風骨與格局,足以令晚清宦海為之汗顏。
參考資料:《庚子拳變始末記》、《景善日記》<ref>[https://www.360kuai.com/pc/9d8b7e83f5161e27a?cota=3&kuai_so=1&sign=360_e39369d1 兩江總督的頂戴與腦袋劉坤一憤然抗旨, 說了句大逆不道的話]</ref>
 
 
==參考資料==
 
{{quote|「為政之道,要在正本清源。欲挽末流,徒廢心力。國朝良法美意,均有成規,因其舊而新之,循其名而實之,正不必求之高遠,侈言更張。大亂既平,人心將靜,有志上理者,其在斯時乎!」}}
[[Category:清朝军政人物]]
72,91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