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李濟

增加 5,797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span style="color: green;">《安陽》<br>(1977年)</span>
}}
'''李濟'''({{bd|1896年|7月12日|1979年|8月1日|catIdx=Li李}}),原名'''順井''',字'''受之''',改字'''濟之''' ,男,[[湖北省]][[鍾祥縣]]人。[[中華民國]][[人類學家]]。  [[File:李济2.jpg|缩略图|左|[https://baike.baidu.com/pic/%E6%9D%8E%E6%B5%8E/25327/0/c2bce2032567d7c8d43f7cc7?fr=lemma&ct=single#aid=0&pic=c2bce2032567d7c8d43f7cc7 原图链接]李济:中國考古學史上首次正式進行考古發掘工作的學者,被认为是“中国考古学之父”。]]  是中國考古學史上首次正式進行考古發掘工作的學者,被认为是“中国考古学之父”。所主持震驚世界的河南安陽[[殷墟]]發掘,使殷商文化由傳說變為信史。
==生平==
*殷虛出土青銅鼎形器之研究,與萬家保合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中國考古報告集之4‧古器物研究專刊第四本, 1970 。
*殷虛出土五十三件青銅器之研究,與萬家保合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中國考古報告集之4‧古器物研究專刊第五本, 1972 。
 
==贡献==
 
1928年至1937年,他主持了震惊世界的[[河南]][[安阳]][[殷墟]]发掘,使殷商文化由传说变为信史,并由此将中国的历史向前推移了数百年。直至今日,它依旧被视为人类文明史上最重大的发掘之一。 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名字———李济。
 
我们关于商代的知识很大程度上是由李济给我们划定的。他领导的安阳发掘,对20世纪整个下半世纪的中国考古学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影响———包括[[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所长[[夏鼐]]、[[台湾]]中研院史语所所长[[高去寻]]在内的中国考古学界领袖人物,都是在安阳接受的考古学训练。
 
已故的考古人类学大家[[张光直]]以台湾中研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教授的权威身份,曾对自己的导师李济做过评价:近60年的岁月里,一开始作为中国考古学之父,随后又作为中国考古学掌门人,他的学术思想一直在中国这门学问的发展中占据支配地位。 如果不将张光直所说的“中国学界”缩小为台湾学界,那么他的判断显然过于乐观了。李济在1948年年底随史语所迁台,这一选择很难以优劣论,但其所造成的尴尬局面却是显而易见的。
 
==梦想==
 
这个年轻的中国学生在“自撰简历”的最后写道:“要是有机会,还想去[[新疆]]、[[青海]]、[[西藏]]、[[印度]]、[[波斯]]去刨坟掘墓、断碑寻古迹,找些人家不要的古董来寻绎中国人的原始出来。”
 
22岁,去哈佛攻读人类学。后来,他果真去“刨坟掘墓寻古迹”了,只不过并没有去新疆、青海、西藏、[[印度]]或是[[波斯]],而是在中原的[[河南]]、[[山西]]和[[山东]]。
 
1926年,主持山西[[夏县]]西阴村[[仰韶文化遗址]]发掘,他成为第一位挖掘考古遗址的中国学者。1930年主持[[济南]]龙山镇城子崖遗址发掘,他让[[龙山文化]]呈现于世人面前。如今,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已成为中国远古历史的标志性术语,许多对考古学一窍不通的人竟也耳熟能详。只不过,大多数人对他却是闻所未闻。
 
1945年,担任中央历史博物馆首任馆长。1948年,当选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同年底随中华民国政府迁居台湾,并于隔年创立国立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系。1955年,接任[[董作宾]]的遗缺,担任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直到1972年为止。
 
1979年8月1日,病逝于[[台北]]温州街寓所,前后发表考古学著作约150种。其养子[[李光周]]亦为台湾重要的考古学家。
 
李济对中国考古学的影响是持久与多面向的(张光直,1981)。他在1928年至1937年所主持的殷墟发掘塑造了中国考古学学术体系的雏形。1950年代至1980年代的中国与台湾考古学的主要领导人物,如[[夏鼐]]、[[尹达]]、[[高去寻]] 、[[石璋如]]、[[尹焕章]]与[[赵清芳]]等都曾接受他与梁思永的指导与训练,并参与殷墟的发掘工作;他在台湾所栽培的学生,如[[张光直]]、[[许倬云]]等,亦为中国考古学与中国上古史界的领导人物。
 
此外,作为中国第一位考古学家,他个人的研究取向与成就产生深远的影响(张光直,1981,99-100)。他坚持以第一手的材料作为立论依据,并主张考古遗物的分类应根据可定量的有形物品为基础。同时,他从文化人类学的观点诠释考古资料,并不以中国的地理范围限制中国考古学的研究问题。著名考古学家[[张光直]]曾说:“就中国考古学而言,我们仍活在李济的时代。”(张光直,1981,100)
 
[[李敖]]称:“李济三十一岁起就做学阀,八十四岁才在武侠小说中死去。他垄断学术,自己不研究也不给别人机会,‘安阳发掘报告’有始无终,‘中国上古史’计划拖延不做”,又称李济是“最后一个迷人的学阀”。
 
==往事==
 
1959年,以《[[考古]]》杂志为代表的大陆考古学界对李济发起了猛烈的“围剿”。李济的儿子[[李光谟]]甚至还收藏了当年的一期《[[考古]]》,整整一期都在批判李济。此后,和许多政治上选择错误的著名学者一样,这个名字逐渐消逝在我们的阅读视野中。
 
不知道李济对于此种“围剿”的反应如何,但他曾对1949年后大陆的考古发掘报告提出过严厉的批评,认为其中缺乏实际材料,充满了政治术语,对出土地、器物、尺寸等内容居然都号称“保密”。
“我想,按照他一贯的标准,这些根本都够不上考古学。”李光谟感叹道。
 
直到后来[[西安半坡遗址]]的发掘报告出来以后,李济对大陆考古学的印象才有所改变,他自己的文章中也开始引用大陆学界的资料。
 
李济去世后,人们回忆:“他是一个被上级、同僚、晚辈、学生害怕的人,但他对待真心为学的人则给予最大的帮助。”其实岂止“害怕”,在一些人眼中,此人简直就是可恶。台湾名人李敖就曾写过文章,称李济为“最后一个迷人的学阀”。李济因固执而获罪为“学阀”,但饶是刻薄如李敖,也从不否认他身上“迷人” 的一面。 
 
李济人生最辉煌的一页是在殷墟,此后,考古学家和他发掘的遗址天各一方,路途迢迢。身不能回大陆的李济,晚年心中是否牵挂殷墟?隔海相望殷墟,心中是怎样一番滋味? 这些问题,由于长期的两岸阻隔,甚至连李光谟也无法回答,但他说:“1977年,李济生前最后一本著作是《[[安阳]]》,可见殷墟在他心中的位置。”
==評價==
==參考書目==
張光直 1996〔1981〕 (中國考古學與考古學)。 [[ 陳星灿 ]] 譯,收錄於《考古學的歷史·理論·實踐》。鄭洲:中洲古籍。
==外部連結==
{{DEFAULTSORT:Li李濟}}
[[Category: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Category:國立故宮博 體育人 院院長|陸]][[Category:中華民國人類學家]][[Category:中華民國考古學家]][[Category:國立臺灣大學教授]][[Category:清華大學教授]][[Category:哈佛大學校友]][[Category:克拉克大學校友]][[Category: 清华大学校友]][[Category:國立清華大學校友]][[Category:湖北裔 台灣 體育 ]][[Category:李姓|J濟]][[Category:中央研究院院長]]
[[Category:考古學家]]
[[Category:教育学家]]
[[Category:台灣人]]
135,15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