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679
次編輯
變更
陈半丁
,無編輯摘要
{{orphan|time=2019-10-16T09:06:30+00:00}}
陈半丁(1876-1970年),原名陈年, [[ 浙江 ]] 山阴(今绍兴)人,画家。有《 [[ 陈半丁画册 ]] 》传世。===基本信息===
姓名
陈半丁
出生生地
浙江山阴
出日期
1876年5月14日
代表作品
《 [[ 赤壁夜游图 ]] 》,《 [[ 莫负此生 ]] 》等 ==生平简介==
陈半丁,即陈年,画家。浙江山阴(今绍兴)人。字半丁(有《陈半丁画册》),一字半痴,别署辟痴,又字静山。以字半丁行世。号半丁老人、半叟、半翁、半野老、山阴半叟、稽山半老、山阴道上人、不须翁、老复丁、竹环、竹环斋主人、鉴湖钓徒、蓬莱山民、藐世头陀。室名一根草堂、五亩之园、竹环斋、莫自鸣馆。1876年(清光绪二年)5月14日出生。家境贫寒,自幼学习诗文书画。
少年时父母双亡,生活坎坷。为谋生,十四岁就在兰溪一店当学徒。十五岁在转至钱庄学徒中开始接触笔墨,自此一发不可收,自言当时“嗜书画入骨,饥饿犹不顾也”。十九岁时随表叔吴石潜(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来上海于严小舫之小长庐馆拓印为业。20岁时赴上海,与任伯年、吴昌硕相识,后拜吴昌硕为师。40岁后到北京,初就职于北京图书馆,后任教于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擅花卉、山水、人物、走兽,以写意花卉最知名。除[[任颐]]、吴昌硕外,又师法赵之谦、徐渭、陈淳,吸收明清各家画法而独树一帜。作品笔墨苍润朴拙,色彩鲜丽、沉着,形象简练、概括,讲求诗书画印的相互作用。兼善摹印。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北京画院副院长、中国画研究会会长。1970年1月29日卒于北京陈半丁擅长花卉、山水,兼及书法、篆刻。写意花卉师承[[任伯年]]、[[吴昌硕]],又师法[[陈淳]]、[[徐渭]]、[[石涛]]、[[李复堂]]、[[赵之谦]]诸家。书法以行草见长。作品有《[[卢橘夏熟]]》、《[[高枝带雨压雕栏]]》、《[[惟有黄花是故人]]》等。1956年在北京举办个人作品展览。 有《[[陈半丁画集]]》、《[[ 陈半丁花卉画谱]]》行世。
在我国现代画坛,一直 有 “ 三大画派,其中包括 南方 石涛”之称。这次 的海派和岭南派 , 他风闻艺林有此雅集、鉴赏石涛精品 北方的就属京津画派了 , 此等机会他岂能放过?因 而 不等 陈半丁 相邀,第二天下午3点张大千就直趋陈府求见,毫不客气地当面向陈半丁观摩 先生是京津画派的典型代表人物 。 而 陈半丁 的脾气是客人没有一齐到 成名较早 , 上个世纪初 就 不出示藏 驰名北方 画 的, 坛。 他 对张大千这位虎头虎脑的后生小子摆架子说:“我约朋友来共赏 擅长山水 、 请贴的时间是6点 花卉,尤以花鸟画造诣最高 。 我不能先给你看、要等朋友到齐了大家一起欣赏。你想见 他早年结 识 任伯年 、 可以 吴昌硕 , 但不是现在 后来向吴昌硕学习书画篆刻 , 要等到6点。”说完,离座而去,留下张大千一人在客厅里坐冷板凳。年青的张大千受 并得 到 如此冷落、也是老大不高兴。但为 了 鉴赏石涛 吴昌硕 的 稀世珍品, 亲传。到 他 不得不忍心吞声地挨了三个多小 四十岁 时 。到了6点多 , 贵客齐集后,陈半丁先在宴席上讲了一通开场白、 作品已经颇得 自 称幸获名迹、不敢私秘自珍,愿为友好共赏 己的特色 。 张大千被挤在这批名流 他 的 外圈 作品融明、清各家花卉技法之长 , 等陈半个捧出 宝贝画册 以洗练 、 刚刚展示,张大千就不由自主地大声叫起来:“是这个册子啊!不用看了,我晓得!”陈半丁被这个年轻人 概括 的 狂妄急躁弄得很生气,于是他学 笔墨和古朴沉 着 张大千 的 四川口音说:“你晓得 色彩来表现花卉鸟兽。他用笔苍劲 , 你晓得啥子嘛?”陈半丁想 力量感强烈 , 我画册还未全打开,你怎么晓得?但这时张大千却不慌不忙地讲 构图稳中 出 险 , 此 善于将诗书 画 册第 印有机地统 一 页 在 画 的是什么 幅之中。他偶尔也创作山水人物,人物线条简练 , 第二页 多以情趣成 画 的是什么,题的什么款,用的什么印章,如数家珍、一一道来 。 陈半 丁与众画家一边听张大千讲 丁6岁丧母,9岁丧父 , 一边翻看画册 幼年失学 , 进行核对,发现张大千竟说得丝毫不差 生活凄苦 。 陈半丁与众画家什分惊奇、陈 他 在 《自传》中说自己15岁时就迷上了绘 画 家黄君壁惊异地问张大千: “ 你怎么记得这么清楚?” 张大千的回答更使大家大吃一惊。他得意地说:“这 嗜书 画 册是我画的 入骨 , 咋个 饥饿尤 不 晓得? 顾也 ” 原来 。1894年其表叔吴隐自上海回绍兴 , 这画册是张大千以前临摹石涛画风的习作之一,早已流传失落多年、不知怎么竟辗转到陈半 因严信厚家拓《[[七家印谱]]》缺少人 手 里。张大千临摹之精、画艺水平水高 , 竟瞒过了一代国画大师与老前辈 遂将 陈半丁 之眼 。张大千从此在画界名声大振。 ▲ 带至上海严家做伙计,这可以说是 陈半丁 拜吴昌朔为师陈半丁,清光绪二年(丙子1876)出 人 生 于浙江绍兴柯桥 的 中医世家,十九岁时随表叔吴石潜(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来上海于严小舫之小长庐馆拓印为业 转折点 。当时 ,大画 严 家 聘请了 吴昌硕 先生也经常出入小长庐馆 等上海名家 , 见此青年人十分好学,深为厚爱。非但自己亲自传授,还将其介绍于好友任伯年,蒲作英。自此,好学的 使得 陈半丁 如渴者临井,他向 有机会接受 吴昌硕 学习书、印、大写意花卉;向 的指导。陈半丁在上海的十余年间,还先后得到了 任伯年 学翎毛 、 人物;向 蒲 作英学山水。在海派艺术之大洋中,年轻的陈半丁以自己 华等名家 的 努力 教诲 , 汲取各种风格 为其日后在京城 的 营养,夯 发展打下了坚 实 了自己 的艺术基础。 陈半丁应缶翁之约,在苏州新居雍睦堂居住了一年有余。在此年余中,与缶翁“旦夕得同室深研”,半丁在一丝不苟地为缶翁先考妣作神像之暇余,缶翁也手把手地授其印画书法,并为之篆了不少印面嘱授其刀法
陈半丁花卉、山水、人物兼擅,以花鸟、山水画最为著名。陈半丁是“运古派”的高手,他“一方面研究古法不遗余力,一方面发挥个性,表现自我,务以古人成法,运以自然丘壑,加以个人的理想化,造成一种与古不背,却与古不同的,不即不离的绘画。”陈半丁的花鸟最初学习吴昌硕、任伯年。在他1908年所作的《[[秋花秋食]]》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任伯年的影子。他“1924年所作《[[墨牡丹]]》扇,大体上都不出缶老规范:花以吴氏的点法写成,枝叶都力求朴厚拙重气息,题字也是一派吴氏风貌……1925年所作的《[[牡丹图]]》轴与缶翁几可乱真,花、苞、叶、枝干及数墨点都极为神似,也见功力,只不过花朵将缶翁的圆点变成长点,石头略逊之”。来京后他由专师吴昌硕、任伯年而溯源青藤、白阳、八大及扬州画派、金陵画派。陈半丁临习徐渭的作品很多,但临作的面貌不尽相同。作于1956年的《[[墨葡萄]]》是“只求神似不求圆”,笔法恣意,水墨淋漓,完全是徐渭式的狂放不羁。而1943年创作的《[[临徐青藤花卉册]]》画面中的物象并不完全背离真实,造型简约而严谨,是将青藤白阳融于一体的感觉。对于同一题材,陈半丁是广师博览。比如他梅花题材的作品,1932年创作的《[[梅花扇]]》笔墨古雅,受金农的影响。1935年所作的《[[花卉四条屏]]》中的梅花条可见他对于汪士慎、赵之谦的学习。1940年的《[[梅花竹石图]]》中的梅花,有八大的韵致。他还有大量吴昌硕风格的梅花作品,比如1962年创作的《梅、石、水仙》与1964年创作的《[[牡丹梅花]]》。他的花卉画造型严谨,如“菊叶是怎样长的,梅花枝干是怎么生的,都合乎它的生长规律。凡那些‘笔不到处’往往已经‘意到’”。
“他善画牡丹、菊花、紫藤、荷花……常以洗炼、概括的笔墨和艳丽沉着的色彩,表现不同环境气候下花卉鸟兽的不同容貌和姿态。其笔墨苍润朴拙,含蓄有力,构图上讲究诗书画印的相互作用,统一中有变化”。陈半丁的弟子尤无曲回忆道:“陈先生从传统中来,他画的是陈白阳再加吴昌硕 。 老 ”陈半丁既师法古人笔墨,又深谙民众的审美心理,将文人高雅笔墨与世俗 人 说 情 , 以及市民的审美喜好相结合,因而他的花卉 作品 拿出展览,即 雅俗共赏。“但有时关注形似 使 他放 不 比 开手脚,故有 人 称其画为‘小写意’;有时留恋色彩的浓艳与真实,难免使画作‘失去魂魄,五色无主’”20世纪初的山水画 家 强 不再甘于临摹“四王” , 往往由“四王”上溯明代、宋元乃 至 少自己 五代诸家,同时临习“四僧”,“扬州画派”的风气盛行一时。陈半丁置身其中,山水画走的 也 是相同的路子,由“四王”入手,主 要 不惭愧 师法石涛,于石涛画风中加入宋元古意,形成个人苍润秀美 , 才 简约疏放的面貌。从其早年所作的几幅绢本山水中 可以 谈得到开 了解他从临习“四王”入手,只是早年的作品稍欠笔力。其作于1948年的《[[竹溪清话]]》,1949年的《拟郭河阳〈秋山图〉》,都是一派宋元人气象。有趣的是他一幅作于1935年的《[[山水 画 展 ]]》中题道“略师梅道人” 。 老 画面中一派南国景色,近景是湖边石岸;中景是柳堤及茅屋、 人 坐在一张古老大沙发上 物 , 对两个弟子越讲越精神 中景右侧有间茅舍 , 谈 一 阵话 捧物童子从茅屋中走出 , 喝一阵茶 中部茅舍外有三人围坐 , 走到墙 岸 边 看 的柳树枝条在微风的吹拂下飘向 一 阵悬挂着 边;远景是远山。相对于传统的“三段式”构图方式,此幅作品中 的 明清名画。这两位弟子当时年约二、 近中远景呈 三 十岁 条平行线 。 听说无曲 画 展 中的山石以湿笔画出,虽用湿笔,但不含混 , 多半是半丁老 笔路清晰。梅道 人 在 吴镇向来以湿笔重墨 画 上为之题字 山水,构图奇险 。 开 此幅作品构图新颖、奇而不险, 画 展事先必须征得半丁老 中颇具宋 人 笔意,画风古雅清新,与吴镇似无太大关系1930年创作 的 同意 《[[浔阳琵琶]]》中题道“略以大涤子法写之” 。 还记得和老人谈到艺术时 此作品“既汲取原济讲究墨法 , 老人说 纵横跌宕的气势 , 随便抹 又善于结合元、明 两 笔 代文人山水的蕴藉温润”。1908年的《[[临清湘山水册]]》和1910年 的 ,哪里就算得上艺术?艺术范围太 《[[临 大 了,就连建筑制造乃至枪炮 涤 子 弹 山水册]]》 , 全是艺术 选取了石涛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作品 。 绘 《临清湘山水册》 画 不过是文人余兴 面多选取近中景,用笔紧致,用墨水气淋漓 , 课余爱好 将沈周、石涛、宋元风格相杂糅。《临大涤子山水册》构图复杂 , 往清高里说 用笔较前作细碎 , 也不过是一种高尚 学石涛 的 玩艺儿而已 干笔皴法 , 像我这简直谈 但整幅画作山石树木的造型又 不 到艺术。当初 全似大涤子 , 他是在有技巧的巧妙地 学 习石涛。其 画 于1965年 的 没有现在这样多 《隔浦群山》与画于1943年的《[[石桥观瀑图]]》 , 也比现 都是“意 在 难 董巨之间” 。 那时印刷 但是1943年的作 品 缺乏 中石涛的痕迹似比董巨更为明显 , 轻易见不到参考资料,向人借 画面中“ 用 完 了 许多大墨点来强调画面上的 一 还,仍然莫名其妙 致性” 。 因此为了学画 在山石的造型上采用石涛的 方 便,就成立个社会团 形的山石结 体 、此即艺专 形式。1965年 的 前身。老人还说 《[[隔浦群山]]》采取高远构图法 , 一群学生学 画 面境界开阔 , 叫他们都学我 山头以焦墨点苔 , 这个不妥当 山石用干笔皴擦 , 就如同唱戏 设色古雅 , 他 得董巨“平淡天真”意味。 陈半丁 是 旦角的嗓子 一个“兼宗数家者……能兼蓄并收,不限一格 , 绝 不 拘一隅…… 能 脱去一个人的羁绊采取众人的所长, 因 所习既多,自然能将名家于不知不觉中参合 为 和我学而唱老生 一,以形成自己的面目”。陈半丁的花卉主调是“陈白阳再加吴昌硕”,他将吴昌硕、赵之谦金石书法的苍劲寓于画中,将[[华新罗]]的清俊,[[金冬心]]、[[汪士慎]]的疏放掺杂进去,同时习得[[青藤]]、[[白阳]]的水墨淋漓 ,所以 与我不相近 他的花卉画中少了几分吴氏横扫千军 的 我 霸气,多了几分俊秀清新润泽,老练而 不 教 重拙 , 清秀而 不 能让人家费力不讨好 怯弱 。 陈 半丁 老人还说过,3年出个状 的山水画主要习石涛,但是在石涛中加入宋 元 高古意趣 , 可是3年出不了名 同时将石涛的笔法、墨法加以简化,形成一种更为疏放古雅的个人风格陈半丁的临习对象乃是当时社会、当时 画 家 坛的某一派的共同选择 。 当时的画坛“革新派”与“传统派”正在进行着激烈的论争,看似热闹非常的画坛其实只 有 天才也要用功 两种选择。“画家在选择画风时 , 我 并不是全然自由 的 男孩女孩都能 ……各类型绘画在渊源上的复杂性…… 画 几笔 家风格的选择早已形成一套理论结构 , 但 不 用功就 同风格意味着 不 能成功 同的深度内涵”。作为“平常谈艺 , 这可 没有 不 是世袭 提到‘缶老’的”吴昌硕亲授弟子,陈师曾和金城的好友 , 我绝不勉强 他 们 当然选择了金石派与传统阵线 。 许多 但是,作为20世纪初期到中期北京画坛的领军 人 不知道半丁老 物,将海派画风带入北京画坛的先锋 人 原来 物,今天 的 名字, 人们忘却了 他 原名 曾有的辉煌及艺术的成就。 陈 年,字静山,“ 半丁 “是他 绘画的艺术价值在当代艺术市场上被低估,这既有因研究的空缺所导致 的 号 认识空白 , 他 也有因宣传 不 够导致的知之甚少。 但 能书会 面对今天这样一个浮躁的 画 坛,一个呼唤传统回归的当代 , 而且还长于治印 陈半丁绘画的艺术价值更值得被重新认识 。
===从艺经历===在我国现代画坛,一直有三大画派,其中包括南方的海派和岭南派,北方的就属京津画派了,而陈半丁先生是京津画派的典型代表人物。陈半丁成名较早,上个世纪初就驰名北方画坛。他擅长山水、花卉,尤以花鸟画造诣最高。他早年结识任伯年、吴昌硕,后来向吴昌硕学习 书 画篆刻,并得到了吴昌硕的亲传。到他四十岁时,作品已经颇得自己的特色。他的作品融明、清各家花卉技 法 之长,以洗练、概括的笔墨和古朴沉着的色彩来表现花卉鸟兽。他用笔苍劲,力量感强烈,构图稳中出险,善于将诗书画印有机地统一在画幅之中。他偶尔也创作山水人物,人物线条简练,多以情趣成画。 陈半丁6岁丧母,9岁丧父,幼年失学,生活凄苦。他在《自传》中说自己15岁时就迷上了绘画“嗜书画入骨,饥饿尤不顾也”。1894年其表叔吴隐自上海回绍兴,因严信厚家拓《七家印谱》缺少人手,遂将陈半丁带至上海严家做伙计,这可以说是陈半丁人生的转折点。当时严家聘请了吴昌硕等上海名家,使得陈半丁有机会接受吴昌硕的指导。陈半丁在上海的十余年间,还先后得到了任伯年、蒲华等名家的教诲,为其日后在京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 艺术 基础。==
陈半丁书工四体,行书深得米元章韵趣,颇负时誉。治印遵缶翁钝刀之法,然篆法、章法略异,浑厚高迈,一洗时人浮媚险怪之习,曾见所刻『徐荷』一印印跋云:『自来刻印,未有不从秦汉,不然,学无根源。』又在『倬厂八十後所作』印边跋中云:『汉印重白文,方圆粗细并用,老缶後知者鲜矣。』印旨如此,而所作亦随之。寿石工《杂忆当代印人》诗,其一首为合咏半丁、
白石者,诗云:『敬涤堂中六博新,借山馆外绝嚣尘。钝刀利刃余清事,□扁虬圆齐与陈。』陈齐并称,推崇可见。新中国成立後,被举为中国画研究会副会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北京中国画院副院长,虽年登耄耋,仍体健身轻,挥毫作画无倦容,创作热情甚高。某次昼展,因对一画家作品之意见与康生相左,迨十年浩劫,康乃借机使人抄其家,并进行—系列批判、游斗、殴打,即沦陷时期所刻『不使孽钱』、『老年清苦』、『彊其骨』等闲章亦成『反党』之罪证。
▲绘画作品《赤壁夜游图》(纸本设色,钤印:半丁、山阴陈年、且亭,101×49cm,1926年)《江上泛舟》(纸本设色,71×31.5cm,中国美术馆藏,30年代)《山水》(纸本设色,111×50cm,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藏,1945年)《浩荡乾坤》(纸本设色,105×57cm,北京画院藏,1957年)《指绘钟馗12幅册页珍品》(设色/水墨纸本,印文:年、山阴道上人、拱北、同仁合作印、金城私印、晴山、静山、陈年、半野老,
1876年——5月14日(农历四月二十一日)生于浙江绍兴柯桥镇西泽村一个医生世家。名年,字静山。双生,胞弟名易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