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張秀亞

增加 173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張秀亞.jpg|thumb|right| [http://www.chiuko.com.tw/Data/Author/AU0000376.jpg 原圖鏈結] [http://www.chiuko.com.tw/author.php?au=detail&authorID=376 「九歌文學網」] ]]
'''張秀亞'''(1919年9月16日-2001年6月29日),中華民國知名女作家,河北滄縣人,輔仁大學西洋語文系學士、歷史研究所碩士。曾任靜宜大學、輔仁大學研究所教授。創作風格新穎清麗,意境深遠,著作有詩、散文、小說、翻譯、方塊、藝術史等八十餘種,有「北方最年輕女作家」之稱 。1936  1936 年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說集《大龍河畔》於天津海風社出版。以散文最為著稱,深受廣大讀者喜愛,作品曾獲台灣文學貢獻獎等多種奬項 。2001  2001 年,6月29日在美國去世,因其文學及翻譯作品對中西方文化之貢獻,美國會將張氏生平列入永久記錄。 
==早慧的文學少女==
 崛起於五○年代台灣文壇的張秀亞,1919年9月16日出生於河北省滄縣。自幼受文學薰陶,四歲即開始認字。七歲時舉家遷天津後,入天津貞淑小學就讀。九歲時因大量閱讀各種文藝刊物,逐漸開啟小秀亞創作的興趣,始於各大報紙之兒童周刊發表文章 。1932  1932 年以優異成績考入頗負盛名的河北「省立第一女子師範學校」,與作家[[羅蘭]]、[[王怡之]]為同窗好友。求學期間成績優異,曾獲得全省師範會考第三名。此時的張秀亞在師長的鼓勵及自我的期許之下,開始以「陳藍」、「張亞蘭」的筆名發表文藝創作,在女師前三年頻頻向天津《大公報》文藝副刊投稿時,受到名作家[[沈從文]]及主編[[蕭乾]]的鼓勵。十五歲更常發表詩作於校刊,成為同學口中的「小小詩人」。高中時代出版第一本散文小說合集《大龍河畔》,贏得「北方最年輕作家」的稱號。1937年,寫成八千字散文〈尋夢草〉,發表於10月21日大公報散文特刊,與名作家[[何其芳]]散文同版刊出,當時她還是十八歲的中學生。而更巧合的是,在數年後的張秀亞憑著自己的努力及才學,被稱作傳承何其芳美文風格的女散文家。<ref> {{cite web | url =http://tlm50.twl.ncku.edu.tw/wwzxy1.html | title =在文字草原裡尋夢的牧羊女— — 張秀亞 | accessdate =2019-03-22}}</ref>
其著作有詩集[[《水上琴聲》,散文集《三色堇》、《牧羊女》、《愛琳的日記》、《北窗下》、《湖上》,小說集《尋夢草》、《七弦琴》,]]加上翻譯與合集選集等總計六十餘種,三十年間不但著作等身,也獲獎無數如:中國文藝協會首屆散文獎、婦聯會新詩首獎、中央婦女工作會首屆文藝金質獎章、中山文藝獎散文獎等。直到新世紀的2001年,仍獲台北中國文藝協會頒發的「終身成就榮譽獎章」。
==女性抒情散文之典範==
張秀亞的抒情作品從戰後五○年代起,便陪伴著當時無數青年讀者成長,散文集《北窗下》在數年之內印行二十幾版,可見它受歡迎的程度。剛踏入文壇的文藝青年,多將其作品奉為經典,日夜誦讀,因而深刻影響了許多後來寫作有成的文壇後進,如:[[喻麗清]]、[[呂大明]]等女性散文作家。喻麗清就曾以〈北窗下的牧羊女〉一文說明她與張秀亞之間的師承關係。
[[ 張秀亞 ]]的抒情作品從戰後五○年代起,便陪伴著當時無數青年讀者成長,散文集《北窗下》在數年之內印行二十幾版,可見它受歡迎的程度。剛踏入文壇的文藝青年,多將其作品奉為經典,日夜誦讀,因而深刻影響了許多後來寫作有成的文壇後進,如:[[喻麗清]]、[[呂大明]]等女性散文作家。喻麗清就曾以〈北窗下的牧羊女〉一文說明她與張秀亞之間的師承關係。 [[張秀亞]] 文藝創作開始得很早,與同輩作家[[林海音]]一樣,都崇拜欣賞京派女作家[[凌淑華]]及英國意識流作家[[吳爾芙]]等,並從中吸取創作養份。高中剛畢業的張秀亞,就曾親自上北京拜訪他心目中的大作家凌淑華。就文學創作觀而言,她認為寫作取材可大可小,但要從小處著手、往大處著眼;微小的題材,經過創作者的慧心詮釋和妙筆描繪,一定能寫出人性的光輝和宇宙間的真理。她說過:「自生活的最細微處,反映出那顛撲不破的真理」。她早期寫作題材,多屬幻思夢想等個人悲喜,風格雋逸空靈,透發著濃重的傷感與幽怨,字裡行間帶一種煙水迷離的韻緻。而在經歷人生種種磨難的中年之後,寫作文風逐漸貼近現實,更注重真實生活所能帶來的啟發,擅長於微小的日常瑣事中見微知著,從一粒細砂,一片花瓣,一點星光,繹尋出對人生的深厚啟示。 
她的散文婉約優美,更善於用象徵手法創造意境,形成一種朦朧而空靈的美感,詩人[[瘂弦]]認為這是接續[[何其芳]]散文的「美文筆法」,瘂弦說:「張秀亞作為承繼他的美文傳人,台灣文壇不作第二人想。」而[[張瑞芬]]從台灣女性散文史的角度觀察,認為其文章風格,正好是融合「文人傳統」、「中國想像」、「女性特質」三者合一的抒情美文,堪稱台灣女性散文「古典書寫傳統」之典範。
==作品==
[[《三色堇》《北窗下》《尋夢草》《牧羊女》《曼陀羅》《我與文學》《凡妮的手冊》《懷念》《少女的書》《湖上》《愛琳的日記》]]
[[《兩個聖誕節》《張秀亞散文集》《張秀亞選集》《詩人的小木屋》《湖水.秋燈》《水仙辭》《天香庭院》《人生小景》《心寄何處》《書房一角》《寫作是藝術》]]
[[《石竹花的沈思》《白鴿.紫丁花》《與紫丁香有約》《海棠樹下小窗前》《月依依》《感情的花朵》《女兒行》《在大龍河畔》《幸福的泉源》《感情的花朵》]]
[[《女兒行》《那飄去的雲》《尋夢草》《張秀亞人生情感散文》]]
《三色堇》。
 
《北窗下》。
 
《尋夢草》。
 
《牧羊女》。
 
《曼陀羅》。
 
《我與文學》。
 
《凡妮的手冊》。
 
《懷念》。
 
《少女的書》。
 
《湖上》。
 
《愛琳的日記》。
 
《兩個聖誕節》。
 
《張秀亞散文集》。
 
《張秀亞選集》。
 
《詩人的小木屋》。
 
《湖水.秋燈》。
 
《水仙辭》。
 
《天香庭院》。
 
《人生小景》。
 
《心寄何處》。
 
《書房一角》。
 
《寫作是藝術》。
 
《石竹花的沈思》。
 
《白鴿.紫丁花》。
 
《與紫丁香有約》。
 
《海棠樹下小窗前》。
 
《月依依》。
 
《感情的花朵》。
 
《女兒行》。
 
《在大龍河畔》。
 
《幸福的泉源》。
 
《感情的花朵》。
 
《女兒行》。
 
《那飄去的雲》。
 
《尋夢草》。
 
《張秀亞人生情感散文》。
== 參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 #纯文字内容1##]]
[[Category: 台灣作家]]
72,89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