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960
次編輯
變更
英格瑪·柏格曼
,無編輯摘要
{{藝人
|姓名 = 英格瑪·柏格曼<br>Ingmar Bergman
|類型 = 導演
|圖片 = [[File:英格玛·伯格曼a.jpg|缩略图|居中|[https://gss1.bdstatic.com/-vo3dSag_xI4khGkpoWK1HF6hhy/baike/w%3D268%3Bg%3D0/sign=ebf6c7f8053387449cc5287a6934bec4/d53f8794a4c27d1ecfc9a26c12d5ad6edcc438ae.jpg 原图链接][https://baike.baidu.com/pic/%E8%8B%B1%E6%A0%BC%E7%8E%9B%C2%B7%E4%BC%AF%E6%A0%BC%E6%9B%BC/74545/0/d53f8794a4c27d1ecfc9a26c12d5ad6edcc438ae?fr=lemma&ct=single 来自大众网图片]]]
|圖片尺寸 = 250px
|圖片簡介 =
|籍貫 =
|出生日期 = {{birth date|1918|7|14}}
|出生地點 = {{flagcountry|Sweden}}瑞典[[烏普薩拉]]
|逝世日期 = {{death date and age|2007|7|30|1918|7|14}}
|逝世地點 = {{flagcountry|Sweden}}瑞典[[法羅島]]
|職業 = 导演、编剧、制作人
|語言 =
|教育程度 =
|宗教信仰 =
|配偶 = {{link-en|Else Fisher|Else Fisher}} (1943年-1945年)<br />{{link-sv|Ellen Lundström|Ellen Bergman}} (1945年-1950年)<br />Gun Grut(1951年-1959年)<br />{{link-en|Käbi Laretei|Käbi Laretei}} (1959年-1969年)<br />{{link-en|Ingrid von Rosen|Ingrid von Rosen}} (1971年-1995年)|兒女 = {{link-sv| Lena Bergman|Lena Bergman}} (1943年出生)<br />{{link-en|Eva Bergman|Eva Bergman}} (1945年出生)<br />{{link-sv|Jan Bergman|Jan Bergman (regissör)}} (1946年出生)<br />{{link-en|Mats Bergman|Mats Bergman}} (1948年出生)<br />{{link-en|Anna Bergman|Anna Bergman}} (1948年出生)<br />Ingmar Bergman Jr.(1951年出生)<br />{{link-sv|Maria von Rosen|Maria von Rosen}} (1959年出生)<br />{{link-en|Daniel Bergman|Daniel Bergman}} (1962年出生)<br />{{link-en|Linn Ullmann|Linn Ullmann}} (1966年出生)
|父母 = 艾瑞克·伯格曼 <br /> 卡琳·艾葛伯隆
|出身地 =
|經紀公司 =
|獎項 =
|academyawards = '''[[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最佳外語片]]'''<br />1960年 《[[處女之泉]]》<br />1961年 《[[猶在鏡中]]》<br />1982年 《[[芬妮和亞歷山大]]》 <br /> '''俄文·撒爾伯格紀念獎''' (1971年)
|baftaawards = '''最佳外語電視節目'''<br />1976年 《[[魔笛 (電影)|魔笛]]》
'''安永·英格玛·伯格曼'''({{lang-sv|'''Ernst Ingmar Bergman'''}}<ref>[[瑞典語]]念作{{IPA2|ɪŋmar 'bærjman}},{{Audio|sv-Ingmar_Bergman.ogg|Ernst Ingmar Bergman}}</ref>,{{IPA-sv|ˈɪŋmar ˈbærjman|-|sv-Ingmar_Bergman.ogg}},{{bd|1918年|7月14日|2007年|7月30日|Bergman}}),[[瑞典]]男[[電影]]、[[劇場]]、以及[[歌劇]][[導演]]。他出生於一個[[路德會]]傳敎士的家庭,最著名的作品包括《[[第七封印]]》(1957年)與《[[野草莓 (电影)|野草莓]]》(1957年)、《[[假面]]》(1966年)、《[[呼喊與細語]]》(1972年)和《[[芬妮和亞歷山大]]》(1982年)。
伯格曼從他對{{tsl|en|Human condition| 人類狀態}} 的探索中,發現了憂鬱與絕望,同時也發現喜劇與希望。除了導演之外,柏格曼也為他大多數的電影作品撰寫劇本。他被譽為近代電影最偉大且最有影響力的導演之一。<ref>{{cite news |first= |last= |authorlink= |coauthors= |title=Ingmar Bergman, Famed Director, Dies at 89 |url=http://www.nytimes.com/2007/07/30/movies/30cnd-bergman.html |quote=Ingmar Bergman, the 'poet with the camera' who is considered one of the greatest directors in motion picture history, died today on the small island of Faro where he lived on the Baltic coast of Sweden, Astrid Soderbergh Widding, president of The Ingmar Bergman Foundation, said. Bergman was 89. |publisher=[[紐約時報]] |date=2007年7月30日|accessdate=2007-07-31 }}</ref>
他導演過62部電影,多數自行編劇,也導演超過170場的戲劇。他所喜愛合作的國際知名演員有[[麗芙·烏曼]]與[[馬克斯·馮·賽多]]。他大部分的電影都取景自故鄉[[瑞典]],主題多是冷酷的,處理痛苦與瘋狂。
== 生平 ==
英格瑪·柏格曼出生於[[瑞典]]的[[烏普薩拉]]。父親{{tsl|en|Erik Bergman (Lutheran minister)| 艾瑞克·伯格曼}} 是[[路德會]]丹麥派的[[牧師]],後來成為[[瑞典國王]]的專屬牧師;母親是护士[[卡琳·艾葛伯隆]](Karin Åkerblom或Karin Bergman)。關於宗教的形象與討論圍繞著他的成長。他的父親是相當保守的教區牧師,也是個嚴父:英格瑪曾因為像尿濕床這樣的過錯而被鎖在黑暗的衣櫥中。「當父親在講壇上傳道,群眾在禱告、歌頌或聆聽時,」英格瑪·柏格曼在他的自傳《魔燈》(Laterna Magica)之中寫到:
{{quote|我沉浸在教堂的神秘世界之中:矮拱門、厚牆、永恆的氣味,陽光在牆上、天花板上的中世紀圖繪、雕刻上顫動著。一個人的想像力所能企望的,那裡都有──天使、聖徒、龍、先知、惡魔、人。}}
虽然他在一个虔诚的路德教家庭中长大,但是伯格曼却陈述了直到创作《{{tsl|en|Winter Light| 冬之光}} 》(Nattvardsgästerna,又譯為《[[冬日之光]]》)之后,才接受了他在八岁便喪失了信仰。<ref>''The Films of Ingmar Bergman'', by Jesse Kalin, 2003, p. 193</ref>
柏格曼在劇場與電影上的興趣很早就開始了:
他服了兩期五個月的義務兵役。
1937年,柏格曼進入[[斯德哥尔摩大学|斯德哥尔摩大学学院]](后来的[[斯德哥尔摩大学]])就讀,主修[[文學]]與[[藝術]]。他花了大部分的時間在學生戲院中,而且变成了「名副其实的电影耽溺者」(genuine movie addict)<ref name=autogenerated1 />。同一時間,一個無事實根據的牽連使得他跟他父親在後來幾年中決裂。雖然他沒有從學校畢業,他還是寫了很多的劇本,有些是歌劇,而且變成戲院裡的助理導演。當他1942年在戲院工作時,他第一次有機會執導他自己的劇本《Caspar's Death》。這齣劇交給{{tsl|en|AB Svensk Filmindustri| 瑞典電影行业协会}} 的成員觀看,並且為他帶萊了一個寫電影劇本的工作。
1943年,他與{{tsl|en|Else Fisher| 愛絲·費雪}} 結婚。1960年代末,伯格曼在[[瑞典]][[哥特兰岛|哥特兰]]的[[法罗岛]]生活了很长时间,并在这里制作创作了許多电影。
=== 逃稅指控與放逐 ===
1976年是英格玛·伯格曼的生命中最受创伤的一年。在當年1月30日,当在[[斯德哥尔摩]]的[[斯德哥尔摩皇家剧院|皇家剧院]]排练[[奥古斯特·斯特林堡]]的《{{link-en| [[ 死亡之舞 (戲劇)|The Dance of Death (play)|死亡之舞}} ]] 》的时候,被兩个便衣警察以逃漏所得税的罪名将其如同一个普通刑事犯般地拘捕了。伯格曼在这个事件上受到很大打击,他遭受的耻辱导致他神经崩溃,最终因[[憂鬱症]]入院接受治疗。
調查把重心集中在一筆宣稱1970年在柏格曼的瑞典公司''[[Cinematograf]]''與它的[[瑞士]]子公司''Persona''之間,總值500,000[[瑞典克朗|克朗]]的交易(子公司設立的目的大多是用在付給外國籍演員的薪資)。柏格曼在1974年被瑞典中央銀行通知之後解散了子公司''Persona'',並隨後提出所得報告。1976年3月23日,特別檢察官安德斯·努德纳德勒(Anders Nordenadler)取消了對柏格曼的告訴,並說這樣宣稱的「犯罪」並沒有法律基礎,就相當是「控告一個人偷了他自己的車子」。<ref>[http://svt.se/svt/play/video.jsp?a=445366 Åtal mot Bergman läggs ned (video)] Sveriges Television, Rapport, March 23, 1976.</ref> 瑞典國內稅務署主席{{link-sv|Gösta Ekman|Gösta Ekman}} 將軍則為該調查辯護,說此調查已經論及重要的法律材料,並且對待柏格曼跟其他嫌疑犯一樣平等。他對柏格曼離開瑞典表示了些許遺憾,希望當調查結果表示柏格曼並沒有做錯事情之後,他能成為「更堅強」的人。<ref>[http://svt.se/svt/play/video.jsp?a=445394 Generaldirektör om Bergmans flykt (video)] 瑞典電視台,Rapport,1976年4月22日</ref>
雖然告訴已經被取消,但柏格曼持續了一段时间的担忧,害怕他再也不能回到導演工作上。他最後終於從驚嚇中恢復,但是儘管[[瑞典首相]][[奧洛夫·帕爾梅]]與許多政治界和電影界的大人物再三請求,他還是發誓再也不在瑞典工作。他關閉了他自己在[[波羅的海]]中荒蕪的[[法羅島]]上的工作室,停止了兩部正在進行的電影拍攝計畫,並且在[[德國]][[慕尼黑]]自我放逐。[[瑞典電影學院]]的校長{{tsl|en|Harry Schein| 哈利·舒恩}} 估計了柏格曼自我放逐的直接損失為金額上約一千萬[[瑞典克朗|克朗]]以及喪失了數以百計的工作機會。<ref>[http://svt.se/svt/play/video.jsp?a=445417 Harry Schein om Bergmans flyk (video)] 瑞典電視台,Rapport,1976年4月22日</ref>
=== 從放逐中回歸 ===
=== 電影事業 ===
柏格曼開始他的電影工作是在1941年從事劇本寫作,但他第一個完成的主要作品是1944年他幫《{{tsl|en|Torment (film)| [[ 折磨 (電影)|折磨}} ]] 》(Hets,或譯《[[狂亂]]》)寫的劇本,由{{tsl|en|Alf Sjöberg| 歐夫·荀柏格}} 導演。除了撰寫劇本之外,他同時也獲得到這部電影作品的副導演職位。在他的第二部自傳《影像:電影在我的生命》(''Images : My Life in Film'')中,柏格曼敘述這個由外人執導的電影可以當作是他實際上執導的初登場。<ref>Ingmar Bergman, ''Images : my life in film'' (translated from the Swedish by Marianne Ruuth), London : Bloomsbury, 1994. ISBN 0-7475-1670-7</ref> 這部影片在國際上的成功使得柏格曼在一年後得到他第一次導演電影的機會。接下來的十年之中,他編寫並執導了超過一打電影,包括1949年的《{{tsl|en|Prison (1949 film)| [[ 牢獄 (電影)|牢獄}} ]] 》(Fängelse)與1953年的《{{tsl|en|Sawdust and Tinsel| [[ 裸夜}} ]] 》(Gycklarnas afton,又譯為《[[鋸屑與金箔]]》或《[[小丑之夜]]》)。
柏格曼獲得第一次國際上的成功是在《{{tsl|en|Smiles of a Summer Night| [[ 夏夜微笑}} ]] 》(Sommarnattens leende,或譯為《[[夢 (電影)|夢]]》,1955年)這部作品,這部影片在之後的[[坎城影展]]贏得「最佳詼諧詩意獎」(Best poetic humor)並入圍[[金棕櫚獎]]。而兩年之後,柏格曼最知名的兩部電影出爐:《[[第七封印]]》(Det Sjunde inseglet,1957年)與《[[野草莓]]》(Smultronstället,1957年)。《[[第七封印]]》在[[坎城影展]]入圍[[金棕櫚獎]]並且獲得評審團特別獎;而《[[野草莓]]》则获得1958年的第8届[[柏林国际影展]][[金熊奖]]。
柏格曼在之後的20年中大量製作電影。在1960年代初期,他指導了一系列探索信仰與對神的懷疑這類議題的三部曲:《{{tsl|en|Through a Glass Darkly (film)| 猶在鏡中}} 》(Såsom i en spegel,又譯為《[[穿過黑暗的玻璃]]》,1961年)、《{{tsl|en|Winter Light|冬之光}}》(Nattvardsgästerna,又譯為《[[冬日之光]]》,1962年)與《[[沉默 (1963年電影)|沉默]]》(Tystnaden,1963年)。1966年,他執導了《[[假面]]》(Persona),他認為這部電影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而這部電影贏得一些獎項,很多的評論家都認為這是他的大師之作也是他製作的電影作品中最好的其中一部。柏格曼認為這部電影與接下來的《[[哭泣與耳語]]》(Viskningar och rop,又譯為《[[呼喊和細語]]》或《[[喊叫與耳語]]》,1972年 )是他兩部最重要的電影作品。在這段期間其他著名的電影作品包括《[[處女之泉]]》(Jungfrukällan,又譯為《[[處女泉]]》,1960年)、《{{tsl|en|Hour of the Wolf|狼的時刻}}》(Vargtimmen,1968年)、《[[羞耻 (电影)|羞恥]]》(Skammen,1968年)與《{{tsl|en|The Passion of Anna| 激情 (電影)|激情}} 》(En Passion,又譯為《[[安娜的激情]]》、《[[安娜的情慾]]》或是《[[情事]]》,1969年)。在這段時間,柏格曼也為瑞典電視台廣為製作了許多影片。兩部最有名的作品就是《{{tsl|en|Scenes from a Marriage| 婚姻場景}} 》(Scener ur ett äktenskap,又譯為《[[婚姻生活]]》,1973年)和《{{link-en| 魔笛 (電影)|The Magic Flute (1975 film)|魔笛}} 》(Trollflöjten,1975年)。
在1976年柏格曼因為逃稅被逮捕之後,他發誓他再也不在自己的母國製作電影。他關閉了他在[[法羅島]]上他自己的電影工作室,並且開始自我放逐。他主要思考在[[美國]]工作的可能性,他的下一部電影作品《{{tsl|en|The Serpent's Egg (film)|蛇蛋 (電影)|蛇蛋}}》(The Serpent's Egg,又譯為《[[噩兆]]》,1977年)是一部[[德國|德]][[美國|美]]合資的電影,也是他第一部並且是唯一一部[[英語]]電影。一年之後又製作另一部[[英國]][[挪威]]合資的電影作品《[[秋光奏鳴曲]]》(Höstsonaten,1978年)。這部影片由[[英格麗·褒曼]]主演,並且是這個時期最著名的電影之一。另一部他執導的電影作品是《{{tsl|en|From the Life of the Marionettes| 傀儡生活}} 》(Aus dem Leben der Marionetten,又譯為《[[木偶生命]]》,1980年),是一部[[英國|英]][[德國|德]]合資作品。
1982年,他短暫回到他的母國並執導《[[芬妮和亞歷山大]]》(Fanny och Alexander),這部電影不像他過去的電影作品,是針對普羅大眾而拍攝,但是這部電影卻被專家批評過度膚淺且商業化。<ref>See ''e.g.'' [http://www.dn.se/DNet/jsp/polopoly.jsp?d=2204&a=676451 "Filmkonstnären med stort F"] Dagens Nyheter, August 2, 2007.</ref> 柏格曼說這部電影作品將是他最後一部電影作品,而這之後他將專注在執導劇場戲劇上面。在這之後,他寫了許多電影劇本並執導一些電視特輯。有一些之前在電視上呈現的製作作品也被轉移到劇場上演出。這樣的作品中的最後一部是《{{tsl|en|Saraband| 夕陽舞曲}} 》(Saraband,或譯《[[薩拉邦德]]》,2003年),是《{{tsl|en|Scenes from a Marriage| 婚姻場景}} 》(Scener ur ett äktenskap,又譯為《[[婚姻生活]]》)的續集。柏格曼執導這部作品時已經84歲了。
=== 定目劇團 ===
柏格曼發展了他自己的「定目劇團」(repertory company),建立了在他的電影作品中固定演出的[[瑞典]][[演員]]班底,包括[[馬克斯·馮·賽多]]、{{tsl|en|Bibi Andersson| 碧比·安德森}} 、{{tsl|en|Harriet Andersson| 哈麗葉·安德森}} 、{{tsl|en|Erland Josephson| 厄蘭·約瑟夫森}} 、{{tsl|en|Ingrid Thulin| 英格麗·圖林}} 與{{tsl|en|Gunnar Björnstrand| 甘納爾·布耶恩施特蘭德}} ,這些演員都有在至少五部柏格曼的電影作品中演出。[[挪威]]女演員[[麗芙·烏曼]]在九部柏格曼的電影作品以及一部電視作品《{{tsl|en|Saraband| [[ 夕陽舞曲}} ]] 》(Saraband,或譯《[[薩拉邦德]]》)中演出,是最後加入這個團體的成員(在1966年《[[假面]]》(Persona)拍攝時加入),最後則成為柏格曼最親密的協助者,無論是藝術上或是個人上。他們一起生了一個女兒{{link-en| 琳·烏爾曼|Linn Ullmann}} (1966年出生)。
{{#iDisplay: e07549qsjnm|640|400|qq}}
<ref>[https://v.qq.com/x/page/e07549qsjnm.html 1957年电影大师英格玛·伯格曼得出了最重大的艺术发现] 腾讯网</ref>
在1953年,柏格曼開始跟他的{{tsl|en|cinematographer| 電影攝影師}}{{tsl|en|Sven Nykvist| 史汶·尼克維斯特}} 合作。他們兩個建立且維持良好交流的合作關係,使得柏格曼到拍攝那天前都不用擔心毎一個鏡頭的構圖。在拍攝那天早上,柏格曼通常會簡單的跟尼克維斯特說明他所希望的情境跟構圖,然後讓尼克維斯特一整天不被打斷或是被評論地拍攝,直到最後討論隔天的後製工作為止。
=== 電影資金 ===
==文献来源==
{{Reflist}}
[[Category: 其他國家男 制片人]][[Category:编剧]][[Category:导 演 員]][[Category:瑞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