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61
次編輯
變更
微塑料
,创建页面,内容为“{{Infobox person | 姓名 = 微塑料 | 圖像 = File:微塑料.jpg|缩略图|居中|[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716/45736f1d11654d6ea…”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微塑料
| 圖像 = [[File:微塑料.jpg|缩略图|居中|[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716/45736f1d11654d6eade97a5dd58c99c7.jpeg 原图链接]]]}}
2004年,[[英国]][[普利茅斯大学]]的[[汤普森]]等人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关于海洋水体和沉积物中塑料碎片的论文,首次提出了“[[微塑料]]”的概念,指的是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碎片和颗粒。实际上,微塑料的粒径范围从几微米到几毫米,是形状多样的非均匀塑料颗粒混合体,肉眼往往难以分辨,被形象地称为“海中的PM2.5”。
与“白色污染”塑料相比,微塑料的危害体现在其颗粒直径微小上,这是其与一般的不可降解塑料相比,对于环境的危害程度更深的原因。
2018年11月30日,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王菊英]]副主任表示,不管是在海水中,以及海底和海底沉积物当中,都发现有微塑料的存在。<ref name="海外网">{{cite web |url=http://news.haiwainet.cn/n/2018/1130/c3541083-31449492.html?baike |title=微塑料是否存在于海洋贝类、鱼类中?生态环境部回应| accessdate=2019-10-21}}</ref>
=台环保部门公布首份“微塑胶”调查 44%的自来水检出微型塑料纤维=
{{#ev:youku|XMzg0MDY2MTI2NA|640|center}}
=简介=
微塑料,是一种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是一种造成[[污染]]的主要载体。微塑料体积小,这就意味着更高的比表面积(比表面积指多孔固体物质单位质量所具有的表面积),比表面积越大,吸附的污染物的能力越强。
首先,环境中已经存在大量的多氯联苯、双酚A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这些有机污染物往往是疏水的,就是说它们不太容易溶解在水中,所以它们往往不能随着水流随意流动),一旦微塑料和这些污染物相遇,正好聚集形成一个有机污染球体。微塑料相当于成为污染物的坐骑,二者可以在环境中到处游荡。
微塑料这一概念是在2004发表的一篇Science的文章(Lost at Sea:where is all the plastic?)中首次提出。且由于微塑料在海洋环境中的广泛存在以及对生物产生的各种确定的以及不确定的危害,得到了各界的广泛关注。
=主要分类=
微塑料分为初生微塑料和次生微塑料两大类:
初生微塑料是指经过河流、污水处理厂等而排入水环境中的塑料颗粒工业产品,如化妆品等含有的微塑料颗粒或作为工业原料的[[塑料颗粒]]和[[树脂颗粒]]。
次生微塑料是由大型塑料垃圾经过[[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造成分裂和体积减小而成的塑料颗粒。
=存在危害=
[[File:微塑料日常循环图.png|缩略图|px150]]
《环境署2014年年鉴》和《评估塑料的价值》报告指出,塑料污染威胁到了海洋生物的生存以及旅游业、渔业和商业的发展,引起了人们对微塑料的注意。<ref name="中国新闻网">{{cite web |url=http://www.chinanews.com/gj/2014/06-24/6314948.shtml |title=联合国环境署报告 塑料污染威胁海洋生态环境| accessdate=2019-10-21}}</ref>
'''对生物的危害'''
游荡的微塑料很容易被贻贝、浮游动物等低端食物链生物吃掉,微塑料不能被消化掉,只能在胃里一直存在着,占据空间,导致动物生病甚至死亡;而如果是带着有机污染物的微塑料被吃掉,那对于这些浮游生物的伤害更是雪上加霜,污染物在生物体内酶的作用下释放出来,加剧它的病情。[[贻贝]]、浮游动物等处于食物链底端的生物会被上层动物吃掉,而微塑料,甚至微塑料和有机污染物都进入了上层动物体内,食物链一个特征是“富集”效应,也许在底层动物体内有害物质只有1%,但是到上层就变成了20%,这样会使大量的食用微塑料的生物生病或者死亡。
'''对人类的危害'''
食物链的顶端的生物是人类,人类在富集的作用下,会累积大量的微塑料在体内,这些难以消化的小颗粒对人产生难以预计的危害。
[[File:微塑料鱼.jpg|缩略图|左|px120]]
[[File:微塑料生蚝.jpg|缩略图|中|px120]]
[[File:微塑料水.jpg|缩略图|右|px120]]
=产生来源=
一般来说,生活中已经广泛存在各式各样的塑料,如[[聚乙烯]]、聚苯乙烯等,这些化合物暴露在自然环境中被风吹日晒,虽不能被完全降解,但也是在逐渐变小,变成了比颗粒更小的微塑料。另外,我们使用的化妆品或者清洁用品中有大量的磨砂颗粒,这些颗粒的体积小,漂浮在水面上,城市的污水处理厂根本没办法处理它们,于是它们不能分解,自由离开污水处理厂。
[[悉尼大学]]沿海城市生态影响研究中心发现人口稠密地区的海岸上发现了更多的微塑料,并且认定了一种重要源头——家用洗衣机排出的废水。他们指出,每洗一件衣服,就会冲洗掉1900多根纤维,而这些纤维看上去和在沿海发现的微塑料残片一模一样。他们说,这个问题很可能会在今后加剧。
[[伊利诺伊大学]]研究发现,[[岩溶地貌区]]的微塑料主要来源于化粪池污水。地表径流、大气沉降等也是微塑料迁移的重要途径。<ref name="国际环保在线">{{cite web |url=https://www.huanbao-world.com/a/gufeichuli/114460.html |title=微塑料 危塑料| accessdate=2019-10-21}}</ref>
=解决方法=
设计服装和[[洗衣机]]的人应当考虑减少让纤维进入废水,同时必须研究出从污水中清除微塑料的办法。
=世卫组织呼吁深入研究微塑料对健康影响 =
{{#ev:youku|XNDMyODI0ODc4OA|640|center}}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科学]]
[[Category:科技产品]]
| 姓名 = 微塑料
| 圖像 = [[File:微塑料.jpg|缩略图|居中|[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716/45736f1d11654d6eade97a5dd58c99c7.jpeg 原图链接]]]}}
2004年,[[英国]][[普利茅斯大学]]的[[汤普森]]等人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关于海洋水体和沉积物中塑料碎片的论文,首次提出了“[[微塑料]]”的概念,指的是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碎片和颗粒。实际上,微塑料的粒径范围从几微米到几毫米,是形状多样的非均匀塑料颗粒混合体,肉眼往往难以分辨,被形象地称为“海中的PM2.5”。
与“白色污染”塑料相比,微塑料的危害体现在其颗粒直径微小上,这是其与一般的不可降解塑料相比,对于环境的危害程度更深的原因。
2018年11月30日,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王菊英]]副主任表示,不管是在海水中,以及海底和海底沉积物当中,都发现有微塑料的存在。<ref name="海外网">{{cite web |url=http://news.haiwainet.cn/n/2018/1130/c3541083-31449492.html?baike |title=微塑料是否存在于海洋贝类、鱼类中?生态环境部回应| accessdate=2019-10-21}}</ref>
=台环保部门公布首份“微塑胶”调查 44%的自来水检出微型塑料纤维=
{{#ev:youku|XMzg0MDY2MTI2NA|640|center}}
=简介=
微塑料,是一种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是一种造成[[污染]]的主要载体。微塑料体积小,这就意味着更高的比表面积(比表面积指多孔固体物质单位质量所具有的表面积),比表面积越大,吸附的污染物的能力越强。
首先,环境中已经存在大量的多氯联苯、双酚A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这些有机污染物往往是疏水的,就是说它们不太容易溶解在水中,所以它们往往不能随着水流随意流动),一旦微塑料和这些污染物相遇,正好聚集形成一个有机污染球体。微塑料相当于成为污染物的坐骑,二者可以在环境中到处游荡。
微塑料这一概念是在2004发表的一篇Science的文章(Lost at Sea:where is all the plastic?)中首次提出。且由于微塑料在海洋环境中的广泛存在以及对生物产生的各种确定的以及不确定的危害,得到了各界的广泛关注。
=主要分类=
微塑料分为初生微塑料和次生微塑料两大类:
初生微塑料是指经过河流、污水处理厂等而排入水环境中的塑料颗粒工业产品,如化妆品等含有的微塑料颗粒或作为工业原料的[[塑料颗粒]]和[[树脂颗粒]]。
次生微塑料是由大型塑料垃圾经过[[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造成分裂和体积减小而成的塑料颗粒。
=存在危害=
[[File:微塑料日常循环图.png|缩略图|px150]]
《环境署2014年年鉴》和《评估塑料的价值》报告指出,塑料污染威胁到了海洋生物的生存以及旅游业、渔业和商业的发展,引起了人们对微塑料的注意。<ref name="中国新闻网">{{cite web |url=http://www.chinanews.com/gj/2014/06-24/6314948.shtml |title=联合国环境署报告 塑料污染威胁海洋生态环境| accessdate=2019-10-21}}</ref>
'''对生物的危害'''
游荡的微塑料很容易被贻贝、浮游动物等低端食物链生物吃掉,微塑料不能被消化掉,只能在胃里一直存在着,占据空间,导致动物生病甚至死亡;而如果是带着有机污染物的微塑料被吃掉,那对于这些浮游生物的伤害更是雪上加霜,污染物在生物体内酶的作用下释放出来,加剧它的病情。[[贻贝]]、浮游动物等处于食物链底端的生物会被上层动物吃掉,而微塑料,甚至微塑料和有机污染物都进入了上层动物体内,食物链一个特征是“富集”效应,也许在底层动物体内有害物质只有1%,但是到上层就变成了20%,这样会使大量的食用微塑料的生物生病或者死亡。
'''对人类的危害'''
食物链的顶端的生物是人类,人类在富集的作用下,会累积大量的微塑料在体内,这些难以消化的小颗粒对人产生难以预计的危害。
[[File:微塑料鱼.jpg|缩略图|左|px120]]
[[File:微塑料生蚝.jpg|缩略图|中|px120]]
[[File:微塑料水.jpg|缩略图|右|px120]]
=产生来源=
一般来说,生活中已经广泛存在各式各样的塑料,如[[聚乙烯]]、聚苯乙烯等,这些化合物暴露在自然环境中被风吹日晒,虽不能被完全降解,但也是在逐渐变小,变成了比颗粒更小的微塑料。另外,我们使用的化妆品或者清洁用品中有大量的磨砂颗粒,这些颗粒的体积小,漂浮在水面上,城市的污水处理厂根本没办法处理它们,于是它们不能分解,自由离开污水处理厂。
[[悉尼大学]]沿海城市生态影响研究中心发现人口稠密地区的海岸上发现了更多的微塑料,并且认定了一种重要源头——家用洗衣机排出的废水。他们指出,每洗一件衣服,就会冲洗掉1900多根纤维,而这些纤维看上去和在沿海发现的微塑料残片一模一样。他们说,这个问题很可能会在今后加剧。
[[伊利诺伊大学]]研究发现,[[岩溶地貌区]]的微塑料主要来源于化粪池污水。地表径流、大气沉降等也是微塑料迁移的重要途径。<ref name="国际环保在线">{{cite web |url=https://www.huanbao-world.com/a/gufeichuli/114460.html |title=微塑料 危塑料| accessdate=2019-10-21}}</ref>
=解决方法=
设计服装和[[洗衣机]]的人应当考虑减少让纤维进入废水,同时必须研究出从污水中清除微塑料的办法。
=世卫组织呼吁深入研究微塑料对健康影响 =
{{#ev:youku|XNDMyODI0ODc4OA|640|center}}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科学]]
[[Category:科技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