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让·鲍德里亚

移除 678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道夫 · 龙格尔 (著名演员)鲍德里亚
| 圖像 =[[File:Lger.jpg|缩略图|居中|500px|
[https://static.meiguoshenpo.com/image/201412/22110130437.jpg 原图链接]
[https://www.meiguoshenpo.com/mingren/d123020.html 原图来自星座网]]]
| 图片说明 =
| 出生日期 = 1957年11月3日1929年| 出生地点 = 法国东北部兰 德哥尔摩| 國籍 = 瑞典法国
| 民族 =
| 别名 = 道夫·龙格尔 / 杜夫·朗格林 / 多夫·伦德格伦 / 杜夫·朗格Jean Baudrillard
| 星座 =
| 毕业院校 = 瑞典皇家理工学院,悉尼大学| 職業 = 演员/导演/武术 哲学 / 编剧 / 制片
| 活躍年代 =
| 知名原因 =1980年欧洲极真空手道冠军 撰写了一系列分析当代社会文化现象、批判当代资本主义的著作,并最终成为享誉世界的法国知识分子。1981年欧洲极真空手道冠军 1982年澳大利亚极真空手道冠军| 知名作品 = 《 惩罚者 消费社会》</br>《象征交换与死亡 》</br>《 再造战士 完美的罪行 》</br>《 敢死队 物的体系》</br>《幻觉的终结 》</br>《拟像与模拟》等</br></br></br>
}}
''' 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1929年-2007年) [[ 法国 ]] 哲学家,现代社会思想大师,后现代理论家,知识的"恐怖主义者"。 德里亚生于1929年,作为家族中上大学的第一人,他在 [[ 巴黎 ]] 获得了社会学博士学位,曾任教于巴黎十大和巴黎九大,从1968年出版《物 体系》开始,撰写了一系列分析当代社会文化现象、批判当代资本主义的著作,并最终成为享誉世界的法国知识分子。
5== 本词条 无参考资料, 欢迎各位 编辑词条,额外获取5个金币。基本信息中文名称让·鲍德里亚人物简介==
1976年出版的《象征交换与死亡》一书是他影响最大的著作,被公认为后现代理论与 名称Jean Baudrillard化研究的最重要、最经典的阐述之一。《消费社会》一书从消费的意义上解释了时下的社会则让他风靡于大众,他在相当程度上成为我国学界批判、理解消费社会的思想基础。
国籍 法国 出生地法国东北部兰斯  出生日期1929年 逝世日期2007年 职业哲学家,思想大师, 他在"消费社会理论"和" 后现代 理论家 代表作品《物体系》《象征交换与死亡》 目录1人物介绍2人物生平3理论思想4思想谱系5评价折叠编辑本段人物介绍1976年出版的《象征交换与死亡》一书是他影响最大 著作 命运"方面卓有建树 在20世纪80年代这个 公认为 叫做" 后现代 理论与文化研究 " 最重 年代, 让·鲍德里亚让·鲍德 在某些特定的圈子 要、 ,作为 经典 先进 阐述之一。《消费 媒介和 社会 理论家, 书从消费的意义上解释了时下的社会则让他风靡于大众,他在相当程度上成 直被推崇 我国学界批判、理解消费社会 思想基础 麦克卢汉
他在"消费社会理论"和"后现代性的命运"方面卓有建树,在20世纪80年代这个被叫做"后现代"的年代,让· == 鲍德里亚 在某些特定的圈子里,作为最先进的媒介和社会理论家,一直被推崇为新的麦克卢汉。生平==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生平鲍德里亚于1929年出生于法国东北部兰斯,与大多数法国知识分子比较,他的成长生涯和心灵历程都让·鲍德里亚让·鲍德里亚 具有特殊性。他并没有在知识环境里长大,而生长在祖父母是农民、父母是公务员的法国传统家庭。在高中阶段后,他与父母决裂,这种"决裂的模式",平行位移式的深刻影响了他此后的整个生活。作为一位有天分的学生,他没有沿袭传统的受教育路线,而逃离了大学预备班。这样做的直接后果是,他不得不在教授了许多年的语言课程后,为得到一份大学的工作而艰苦努力。
从60年代末开始,他在 [[ 楠泰尔学院 ]] 社会学系继续自己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但正如鲍德里亚自己的回顾所言:"在20世纪60年代我进入大学,但那是从一条迂回进入的路。总之,就正常的职业生涯来说,我总是没有命中目标,其中包括我从来没有升到教授",然而,"这就是我所要的。这是我自己的游戏,我想说,我要的是某种程度的自由。"由此足见他在体制内"反体制"的革命态度,尽管他曾千方百计地要挤进学术体制之中,而且始终生活在其中,并在这个"学术共同体"中得到了基本的认同。
鲍德里亚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在于根据消费、媒介、信息和技术社会的发展,重新思考激进的社会和政治理论。鲍德里亚早期的著作关注消费社会的建构以及它如何提供一个新的价值、意义和活动的世界,并由此扎根于 [[ 马克思 ]] 主义和政治经济学领域。然而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对政治经济学和消费社会的反思几乎完全从他的文本中消失了。随之,模拟(simulations)和拟像(simulacra)、媒介和信息、科学和新技术、内爆和超现实构成了一个新的后现代世界--在他的理论建构中--当它创建新的社会组织形式、思想和经验时,消除了以往的工业社会模式中所有的边界、分类以及价值。
2007年3月6日在巴黎的病逝。
折叠编辑本段 ==鲍德里亚 理论思想==在求学期间主修的是社会学,其主要思想的形成受到了马克思、索绪尔、列维·斯特劳斯等人的影响让·鲍德里亚作品:消失的技法让·鲍德里亚作品:消失的技法 。他的早期思想传承马克思主义,以后接受并发展了符号学说,并创建了自己独特的后现代主义理论;80年代以后,对当代场景中主体与客体之间新型关系的形而上学研究,逐渐取代了他对后现代性的分析。
在几种最主要的后现代理论发展过程中,鲍德里亚近乎极端的思想体系是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他的理论目前正深刻影响着我们的文化理论以及有关传媒、艺术和社会的话语。在他的早期思想中,他试图将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同符号学以及结构主义加以综合,意欲发展一种新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他对消费社会中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控制关系、商品化的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日常生活、以及定位于一些被组织到指意系统中的符号的符号学理论等进行了一系列的分析,研究涉及到家庭环境、建筑、绘画以及媒体等各种现代现象。这个时期的作品主要有:《物体系》(1968)、《消费社会》(1970)和《符号政治学批判》(1972)等。
在这之后的著作中,鲍德里亚运用符号学研究媒体和现实向结构的转化,他开始站在后现代的立场,抛弃一切对现实真实的应用而转向超现实,即一个由拟像构成的世界。在他的拟像社会中,模型和符号构造着经
让·鲍德里亚作品:消失的技法让·鲍德里亚作品:消失的技法
验结构,并消灭了模型与真实之间的差别,人们以前对真实的体验以及真实的基础均已消失。这段时间的作品主要有:《生产之镜》(1973)、《符号交换与死亡》(1976)、《末日的幻觉》(1976)、《仿象与拟真》(1981)等。
鲍德里亚是悲观的,他给我们描述的后现代社会是阴暗的,但我们当前还生存在现实的社会中。他曾经指出,我们不要"忘记福柯",因为福柯相信知识可以改变我们的命运。
折叠编辑本段 == 思想谱系== === 书斋里革命的决裂先锋===
让·鲍德里亚,在1929年生于法国东北部兰斯,与大多数法国知识分子比较,他的成长生涯和心灵历程都具有特殊性。他并没有在知识环境里长大,而生长在祖父母是农民、父母是公务员的法国传统家庭。在高中阶段后,他便与父母决裂了,这种"决裂的模式",平行位移式的深刻影响了他此后的整个生活。作为一位有天分的学生,他没有沿袭传统的受教育路线,而逃离了大学预备班。这样做的直接后果是,他不得不在教授了许多年的语言课程后,为得到一份大学的工作而艰苦努力。
让·鲍德里亚作品:消失的技法让·鲍德里亚作品:消失的技法在20世纪60年代早期,他因为翻译了 [[ 彼得·魏斯 ]] 的戏剧作品而获得了一定的名声,同时,他还是把马克思、 [[ 恩格斯 ]] [[ 布莱希特 ]] 著作的法语译者。1966年,他终于在巴黎第十大学(楠泰尔学院)获得了一份教席,但两年后学生运动爆发。这时,他开始与激进的《乌托邦》杂志发生联系,但在政治立场上,却在激进马克思主义与环境决定论之间采取了折衷态度,与当时知识分子的主流姿态产生了偏离。
从60年代末开始,他在楠泰尔学院社会学系继续自己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但是,正如鲍德里亚自己的回顾所言:"在20世纪 60年代我进入大学,但那是从一条迂回进入的路。总之,就正常的职业生涯来说,我总是没有命中目标,其中包括我从来没有升到教授",然而,"这就是我所要的。这是我自己的游戏,我想说,我要的是某种程度的自由。"由此,足见他在体制内来"反体制"的革命态度,尽管他曾千方百计地要挤进学术体制之中,而且始终生活在其中,并在这个"学术共同体"中得到了基本的认同。
逐渐地,他的研究开始把新兴的"大众传媒"和"消费主义"包容进来,在当时,这些问题还是"并不能成为学术"的非学术问题。在这个意义上说,鲍德里亚可以说是一位"始终追逐时髦"的人,这也是很多人对他的初步印象,这种时尚化的取向一直伴随着他的学术生涯。同时,尽管他也致力于批判的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但他的思想套路却与早期法兰克福学派大异其趣,尤其与阿多诺式的咄咄逼人的精英文化立场迥异。鲍德里亚眼中的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对现代消费社会进行积极的解析,这种解析同时吸收了 [[ 罗兰·巴特 ]] [[ 麦克卢汉 ]] 等人思想的精义。让·鲍德里亚作品:消失的技法让·鲍德里亚作品:消失的技法在70年代末期,在承担了一阵编辑的工作之后,他的生活曾一度陷入了危机。此后,鲍德里亚的工作和写作才都稳定了下来。1986年,在被授予了博士头衔后,他便辞去了大学教职,开始专心从事写作还有摄影创作。在90年代末期,他竟然又因摄影而赢得赞誉,并在法国、 [[ 英国 ]] [[ 意大利 ]] 举办了摄影展,从而呈现出与一般的社会思想家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态度。
纵观鲍德里亚迄今为止的职业生涯,可以看到,他并没有像其他法国知识分子那样曾是社会运动的热情参与者。但是,他的学术思想却一直与社会现实保持着最紧密的接触。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在大多数的学者并没有意识到现代商业社会的研究价值的时候,他就早在1968年便出版了名著《物 体系》(Le Systéme des objets,1968;The System of Objects, 1996),在其中集中论述了"物及其消费社会:意识形态体系"的问题。而罗兰· 巴特的《流行体系》(Le Systéme des la Mode,1967)的出版只比他早一年。再如,新近的《海湾战争并没有发生》(La Guerre du Golfe n'a pas eu lieu,1991 ; The Gulf War Did Not Take Place, 1995)这样关注当下现实的专著出现,亦为明证。
鲍德里亚毕生的革命化的激情,其实都耗尽在体制之内的学术与非学术研究之中,他真可谓是一位在书斋里闹革命的"决裂先锋"。当回眸自己前半生,鲍德里亚总结说:"我总是置身于一种虚拟的决裂状态中:与大学乃至与政治界(决裂),我总是能只以一种保持距离的方式被卷入政治界之中。"这种贯串始终的"决裂模式",不仅决定了他时时要成为时代先锋的前卫思想家,并与政治保持了一种"若即若离"的微妙关系;而且,更为关键的是,他的生活中的这种"决裂模式"是" 虚拟"的,这决定了他的思想探索并不是要践行的,而是只是一种在思想层面上需要成功的东西。
=== 思想丛林里的游击队员===
鲍德里亚是一位赢得了世界声誉的社会思想家。但有趣的是,如果硬将他归之于任何一种传统学科体系之内,似乎都要丢失掉一些他思想谱系中重要的部分。那么,鲍德里亚的社会思想究竟该如何定位呢?
其次,可以认定,鲍德里亚又是一位著名的"后现代主义者"。
他与 [[ 福柯 ]] [[ 德勒兹 ]] [[ 利奥塔 ]] 在同一条阵线上与"现代性"作战,并是同一重量级台面上的"后学大家"。尽管直到80年代,鲍德里亚才开始采用后现代话语,似乎比其他同仁略晚了一些,但是,"在他60年代和70年代的著作中,已经包含了许多原型后现代(proto-postmodern)主题……鲍德里亚叙事的中心议题是:由生产、工业资本主义以及符号的政治经济学所支配的现代性纪元已告结束,与此相对应,一种由类像和新的技术、文化和社会形式所构成的后现代性纪元业已降临"。其实,鲍德里亚最切近后现代主义精神的那部分,就是对现代社会的"超真实"(hyperreality)境遇的论述,它使得一切价值上的真正对立或一分为二不复存在,真实与非真实间界限的日益模糊构成了后现代社会的独特景观。
再次,还可以认定,鲍德里亚更是一位当代"文化研究"的先锋派人物。
可以进行横向类比的是利奥塔、 [[ 詹姆逊 ]] 的文化研究,这三人的工作,被认为是在社会、经济和政治方面对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起到了"关键性的定向作用"。尤其是在缩短现实与理论的距离方面,"利奥塔通过语言游戏的论争使得知识审美化,詹姆逊对文化与理论之间批判距离的丧失表示忧心,而鲍德里亚则最为极端,他使得理论自身适应性地转化为使其理论化的类像境遇,并开始试图说明如下两者固定而明确的角色之间的关系:一方面是在社会与经济生活里后现代性的角色,另一方面则是文化生活中后现代主义的角色,并以取消这两个领域之间的界限作为终结"。无疑,在社会与文化间的界限无法区分的多种状态中,三者都在试图界定后现代性,只不过鲍德里亚似乎走得更远,社会学的景深更加深远。
鲍德里亚曾屡次借用传播学家麦克卢汉的"内爆"理论,来说明类像与真实世界之间界限的崩塌。其实,各个学科分界,在鲍德里亚的理论实践中也已经"内爆"了,社会学、后现代主义思想、文化研究在他那里形成了一种环环相扣的"多维交集"。
在《符号交换与死亡》(L'échange symbolique et la mor,1976;Symbolic Exchange and Death, 1993)这本专著的英文版封面上,设计者套用艺术家 [[ 安迪·沃霍尔 ]] 将头像进行重复丝网印刷的手法,将九个骷髅版画像进行多色彩的复制和造型。这个封面设计就好似一个象征,鲍德里亚就犹如这样的幽灵一般,飘荡和跨越在各个思想领域和学科沟壑之间。
鲍德里亚这位在思想丛林里不断冲锋的游击队员,他的思想进程经过了如下演变的阶段:
同时,最新的专著,还有研究时间的《终结的幻想》(L'Illusion de la fin,1991)、研究真实性灭绝的《完美的罪行》(The Perfect Crime,1996)、研究交换的《不可能的交换》(L'échange Imposssible,1999)等等。关于千禧年的最新思想,就出现在这一阶段,它是鲍德里亚的社会思想在"历史时间观"上的一种延伸。
== 从"消费符号"到"符号交换"==
=== 消费社会的多棱镜像===
鲍德里亚的社会思想,以消费社会批判为起始,其特点就在于结构主义符号学视野的参与。
总之,鲍德里亚好似为他的观众们擎起一枚"万花筒",人们从里面窥见到的是消费社会所折射的方方面面,但万变不离从"消费符号"到"符号交换"的"圜中"。
==="类像理论":后现代文化的思想坐标系===
"类像理论",是鲍德里亚最著名的理论,有时甚至成为了代替他的"符码"。他的思想主旨,就在于从历史序列的角度,为后现代主义文化设定一个坐标系。
由此可见,"类像"是由"文化工业"所生产的,"文化工业"在生产消费品的同时,也在生产着消费者。2004年CCTV重点推介的"梦想中国"节目,在国内引起了收视热潮,这个节目宣称能在短期内将"普通的您"打造成耀眼的明星。于是,在电视工业的商业运作下,"梦想中国"的直播现场就成为了"明星制造秀场",普通的参赛者被"包装"而赋予了"形象化"的灵光圈,并通过电视向千家万户的复制传播而成为"类像"。与此同时,千千万万的电视观众,也在通过手机短信的投票互动,而同谋式地参与进了这场铺张的"秀"之中,亦即也在为电视工业所塑造。据说,最终的获胜者的手机短信支持率高达386715人之众,足见"类像"与"大众"的文化力量。
安迪·沃霍尔著名的波普艺术《25个有色的玛丽莲·梦露像》(1962)可以与"类像理论"互为印证。画面中是丝网印刷的横竖排各5个 [[ 玛丽莲·梦露 ]] 照片,她们都被套以头发的黄色、双唇的红色和诱人的肤色,除了印刷造成的阴影差异之外,这为数众多的梦露像几乎都是一样的。这就暗示出,"文化工业"一方面在不断生产这种"类像"并使其增殖和蔓延,但另一面,大众所面对这种类像所感受到的却只是"千人一面"。
质言之,在鲍德里亚的视野内,后现代主义文化的最核心特质在于:类像与真实之间的界限得以"内爆",今天的文化现实就是"超真实"的, 不仅真实本身在超真实中得以陷落,而且,真实与想象之间矛盾亦被消解了。
步入90年代,鲍德里亚的思想进程进入到所谓的"类像第四序列时期"。作为类像思想在这一时期的新发展,他开始关注于第三序列的"代码-矩阵"的分解问题, 从而呈现出其思想的开放性。但无论是"类像三序列说",还是发展出"四序列说",类像思想无疑成为后现代主义文化的最重要的标志之一,同时也成为了测度文化后现代性的标准之一。
折叠编辑本段 ==人物 评价== 
鲍德里亚的思想影响是如此巨大,以至于他的影响从1996年起被称为"鲍德里亚效应"(Baudrillard Effect),因为他就是一位"现时代最重要和最具煽动性的作者"。
主要著作有《消费社会》、《生产之镜》、《完美的罪行》、《物的体系》、《幻觉的终结》、《拟像与模拟》等。
 
==资料来源==
{{reflist}}
 
[[Category:人文社科艺术人物]]
[[Category:社会学家]]
[[Category:哲学家]]
12,77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