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胡斐佩

增加 26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毕业院校,[[上海复旦大学]],1930年出生于[[美国哥伦布市]],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副院长。
1949年入伍,1949年毕业于复旦大学。1949年5月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在军委劳大外文训练班、军委三部、总参三部干校、 [[ 洛阳 ]] 外国语学校任教,1981年被评为副教授,1983年任洛阳外国语学院副院长。1993年她因完成"英语基础训练新突破",获解放军三总部颁发的1993年军队院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988年8月被授予少将军衔。
主要成就
1988年8月被授予少将军衔。工作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
*1996年春天,当她再次走入那家产院的时候,竟然还能查到66年前自己的出生档案。这66年间,中国发生了巨变,胡斐佩的人生也经历了巨变。
*1934年,胡斐佩随留学美国的父母回到了祖国,那年她4岁。因为父亲是留美的博士,家里的日子过得还算富裕。胡斐佩上小学时,上的是一所美国人办的专供外国孩子读书的学校,由于成绩很好,老师甚至让她直接从一年级跳到三年级。然而,随着"七七事变"的爆发,一切都改变了。胡斐佩随着父母开始了逃难,直到抗战胜利,一家人才回到 [[ 上海 ]]
== 从业理想 ==
[[File:Hufeipei3.jpg|缩略图|左|[https://f10.baidu.com/it/u=2535516384,2380698174&fm=173&s=6300D3085C377294A9ACFCF9030050A2&w=200&h=260&img.JPEG&access=215967316 原圖鏈結][https://weibo.com/u/6230944074/home?wvr=5 来自新浪微博图片]]]
1947年,胡斐佩考上复旦大学。这期间,她在进步思想的感召下,参加了学生运动,加入了 [[ 中国共产党 ]] ,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1949年7月,她根据党组织的指示,北上参军,进入劳动大学(当时中央军委的代号)外文训练班。在那里,她终于走上了梦想已久的讲台。
1957年,学校更名为[[解放军外国语文专科学校]];
1960 年扩编更名为技术工程学院,并从 [[ 北京 ]] 搬迁到 [[ 张家口 ]] ,年仅30岁的胡斐佩被破格提升为英语二系第四教研室主任。
当时恰逢困难时期,各方面条件都不好,居住条件恶劣,一家4口就挤在一间屋子里。粮食少,不够吃,大人小孩都处于半饥饿状态。胡斐佩的儿子只有两岁半,可是幼儿园只收3岁的孩子,她只好把儿子独自放在家中。每天6点早读时,她和爱人分头到教室,回来后,又忙着做早饭,给儿子穿衣起床。白天就让儿子在家里独自玩,等到课间休息时,她便急匆匆跑回家,给孩子喂点水。秋冬季节,天黑得早,几乎每天幼小的儿子都靠在紧锁的门边,哭喊着:"妈妈快回来,妈妈快回来!"每次下班回来看到儿子这个样子,她就忍不住两眼泪汪汪,把儿子紧紧地抱在怀里,什么话也说不出来。
== 从朋友到爱人 ==
1992年,一次老战友聚会,胡斐佩偶遇40年前的老战友鲍世禄。当时他们曾一起参加上海地下党领导的学生运动,又同坐一辆火车赴北京去劳动大学外文训练班学习。只是1952年,鲍世禄因病转业回上海,胡斐佩最后到了洛阳,失去了联系。 这次老战友聚会,胡斐佩了解到鲍世禄"文革"后期被发配到 [[ 南京 ]] 梅山铁厂"劳动改造"了多年,后来好不容易才回到了 [[ 上海 ]] ,又遭遇妻子患小脑共济失调症,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瘫痪在床整整5年。悉心照料妻子多年之后,1990年,妻子还是去世了。他的生活好像突然多出了许多时间和空间,周围的人都劝他再找个老伴。但是,鲍世禄都逐一婉拒了。
与胡斐佩的偶然相会,让鲍世禄激动不已  ,他在给胡斐佩的信中这样写道:"春节以前,当老首长王枚同志告诉我你每年来上海过节的时间和住址后,我确实很想与你这位阔别数十年的老战友见面,我毫不掩饰的承认,对于你我1949年在劳动大学外文训练班的短暂相处,印象十分深刻,似乎彼此都有好感。我曾经片面的设想:要是我不离开劳大外训班,也许被你选中的幸运儿不一定是那位早逝的战友。"
胡斐佩很快回了信:
68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