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唐绍仪

移除 5,188 位元組, 5 年前
人物介绍
==人物介绍==
唐绍仪(1862年1月2日-1938年9月30日),又名绍怡,字少川,1862年1月2日生于[[广东香山县]](今珠海唐家湾镇唐家村),清末民初著名政治活动家、外交家、清政府总理总办、山东大学第一任校长,中华民国首任内阁总理,国民党政府官员。曾任[[北洋大学]](现天津大学)校长 。还是复旦大学创办人。是一位历经近代中国历史风云,并在历史风云关口留下个人显赫印记的政坛精英
自幼 攻读经史,极有颖悟力。12岁读高级塾馆时,塾师发现他异于一般学生,常在友人面前夸赞这位高足。于是,唐绍仪的大名为县学政耳闻。恰巧,清廷为培养“新学人才”,在已送出两批留洋学童出国之际,仍 上海读书,1874 处寻觅可造之才,年仅12岁的唐绍仪顺理成章地被县学政看中并向省里举荐,因而得到朝廷的官费,被第三批派出留学美国。1874 年成为第三批留美幼童,赴美留学,后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学习,1881年归国。曾任驻朝鲜汉城领事、驻朝鲜总领事、清末南北议和北方代表、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等,为中国主权、外交权益及推进民主共和作出了重要贡献 。促成辛亥革命、南北议和 。与孙中山政见分歧后,政治消沉,后任中山县县长。上海沦陷后,与各方暧昧不明,引起多方揣测,置自身于险境。盛传日敌拟利用绍仪等组织华中伪政府,[[蒋介石]]下令[[戴笠]]派特务[[赵理君]]刺杀唐绍仪。1938年9月30日,乔装后的国民党军统人员假借品评一只宋代青瓷花瓶为名,来到他家,投其所好,请他品评珍贵文物。就在唐绍仪将注意力集中在他所嗜好的青花瓷时,暗杀人员在此伺机拔出藏在盒内的砍刀活活地将他劈死。这成为当时上海滩以至全国轰动一时的政治事件  唐绍仪,清末民初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外交家,促成辛亥革命、南北议和。任过清政府总理总办、“中华民国”首任内阁总理,国民党政府官员。曾任北洋大学校长,山东大学第一任校长,还是复旦大学创办人。这是一个历经近代中国历史风云,并在每一历史风云关口都留下个人显赫印记的政坛精英。 自幼攻读经史,极有颖悟力。12岁读高级塾馆时,塾师发现他异于一般学生,常在友人面前夸赞这位高足。于是,唐绍仪的大名为县学政耳闻。恰巧,清廷为培养“新学人才”,在已送出两批留洋学童出国之际,仍到处寻觅可造之才,年仅12岁的唐绍仪顺理成章地被县学政看中并向省里举荐,因而得到朝廷的官费,被第三批派出留学美国。 谈判高手让弱国“有”外交   唐绍仪随清廷所派的第三批留学生赴美留学,从小学、中学,升至哥伦比亚大学文科。1881年,唐绍仪毕业,是最年轻的学成者之一。这年,清廷下诏,留美的第三批学生“海归”了。   年仅19岁的唐绍仪回到祖国。作为清廷重点培养对象,他被派到朝鲜,担任朝鲜海关帮办的秘书(作为宗主国,当时中国直接掌管朝鲜的外交、海关等事务)。他办事干练,颇受好评。1885年,袁世凯奉诏出使朝鲜,主“办理朝鲜交涉通商事务”。袁对自幼出国学外文、中外皆通的属下唐绍仪十分看重,两人由此成为知交。唐升任为驻朝鲜交涉通商书记官,成为袁在朝鲜期间的“主将”。数年后,在甲午战争打响之前,有情报显示日本人决心刺杀抗日最力的袁世凯,为协助袁撤离,唐绍仪亲自带着两支枪、两把刀、两匹马,连夜护送袁世凯到英国军舰上。托庇于袁世凯的大力提携,加上本身与李鸿章的特殊关系,唐绍仪在甲午战争后,成为中国首任驻朝鲜总领事,时年33岁;随后又随改任两广总督的李鸿章回到家乡广东任职;当袁世凯出任山东巡抚时,他协助袁处理最为棘手和微妙的外交事务,为袁平安度过1900年的义和团及八国联军之祸立下汗马功劳。   1901年,袁世凯出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成为国家重臣之一,唐绍仪也被任命为天津海关道,成为“道台”大人,一直到1904年。在极其复杂的环境下,他参与了从八国联军手中接收被占的天津,处理涉外事务,以及督察税务、清理金融等工作。在天津,他还创办了电报学堂,招收15岁左右的“幼童”前来学习。   1904年。继“留美幼童”中出现了第一个大臣梁诚之后,唐绍仪以其精通外语、熟悉洋法的卓越才干,被清廷任命为外务部右侍郎,作为“大清国大皇帝特派钦差全权大臣”,奉命赴印度,和英国谈判西藏问题。   19世纪末,在英国出现了吞并西藏的主张。英国以防俄保印为名,发动侵藏战争。1904年8月,英军侵入拉萨,强迫西藏地方部分官员,签订了实际上使西藏地方成为英国的势力范围《拉萨条约》。对这个条约,清政府不予承认,英国不得不与中国重开谈判。捍卫中国对西藏所拥有主权的历史重任,倏忽间落在了唐绍仪肩头。   1905年2月,中英双方在印度加尔各答举行谈判。英国代表弗利夏面对身着朝服、胸挂珠串的清朝大臣唐绍仪,连起码的礼节也不讲,十分蔑视地斜靠着椅背,架着二郎腿。唐绍仪不予理睬,抖一抖官服,也面向弗利夏而坐。停顿良久,唐绍仪以非常流畅的英语发表讲话,他避开谈判内容,开始大谈“各国宪法大纲”,有的章节倒背如流,随即又转入对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政体、地貌、物产、人情、风土等的评述。弗利夏不知不觉已是正襟危坐,他没想到清廷大臣中居然有这么精明的外交通,不得不赶紧起立,脱去手套,隔案与唐绍仪握手,以补失礼。然后,双方正式转入话题。   进入正题后的唐绍仪态度强硬,他的发言紧扣一个中心,即应该废除英藏签订的《英藏条约》,因为这个条约撇开了主权的中央政府,英方与中国地方政府签署的条约是不合法的。会上虽未能完成预定的目标——废约,但说服了弗利夏,他承诺将把唐绍仪掷地有声的讲话带给英方,唐绍仪谈判初步胜利。   1906年,英国驻中国公使萨道义受英国政府之托,与清政府在北京再开谈判。唐绍仪再次奉命以清政府专使身份,与萨道义见面。   经过几番激烈谈判,最终萨道义代表英国政府,唐绍仪代表清政府,签订了《中英新订藏印条约》,废除了两年前英藏双方签订的所谓《英藏条约》,使英政府承认西藏是中国的一个地方政府,从属于中国。在腐朽的晚清政府被迫与西方列强签订一系列丧权辱国不平等条约的背景下,这不能不说是一次少有的外交胜利。   辛亥革命再当谈和代表   1911年10月10日夜,武昌城头的枪声,敲响了埋葬封建帝制的丧钟。清廷本已将袁世凯废掉,驱逐出京,革命形势逼人,朝廷里却是山穷水尽。无奈还是启用废臣袁世凯,请其出山,率兵南下镇压革命军。袁世凯审时度势,抓住首战告捷的好时机,向黎元洪提出议和,英国公使亦从中斡旋。黎元洪也是求之不得,与革命党人商量,做出“虚临时总统位之席以待袁君反正来归”的决议
==人物生平==
4,54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