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赞皇县

增加 8,459 位元組, 4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File:赞皇县.jpg|缩略图|赞皇县|[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72435835102&di=34d6a03ea4723b8cfc263edace89109f&imgty…”
[[File:赞皇县.jpg|缩略图|赞皇县|[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72435835102&di=34d6a03ea4723b8cfc263edace89109f&imgtype=0&src=http%3A%2F%2Fwww.onlinece.com.cn%2Fuploadfile%2F2009031110384380.jpg 原图链接][http://www.onlinece.com.cn/ShowArticle.asp?ArticleID=1599 来自 县域经济在线 的图片]]]

'''赞皇县''',隶属于河北省石家庄市,位于河北省西南部,太行山中段东麓,与高邑、元氏、井陉以及[[邢台市]]的临城、内邱诸县相毗邻,县境东西长44.8千米,南北宽37.0千米,总面积1210平方千米。<ref>[http://www.zanhuang.gov.cn/col/1552877401832/index.html 赞皇县概况]</ref>

赞皇历史悠久,自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置县,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因境内有赞皇山而得名:周,县境内有山名山赞,相传周穆王伐犬戎战胜于此,封为赞皇山;隋置县时,以山谓县称,称赞皇县。2005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首批命名为“千年古县”。赞皇县境内[[嶂石岩]]的天然回音壁,世所罕见,被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嶂石岩地貌被列为中国五大旅游地貌之一。

截至2018年,赞皇县下辖2个镇、9个乡。截至2017年,赞皇县总人口23万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1.9亿元。

==历史沿革==
赞皇历史悠久,县境内有山名赞,相传周穆王讨逆战胜于此,封为赞皇山。

春秋曾属鲜虞国和晋国,战国时又先后属中山国和赵国,晋为常山国房子县地。

隋开皇十六年置县时,以山谓县称,称赞皇县。县城位于县境中东部,自隋置县后,一直是赞皇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宋熙宁五年至元佑元年、元至元二年至七年曾两次并入高邑。

新中国建立后,1958年,并入元氏县,1961年,复置赞皇至今。

==行政区划==
截至2017年,赞皇县辖2个镇、9个乡:赞皇镇、院头镇、南邢郭乡、南清河乡、西阳泽乡、黄北坪乡、许亭乡、嶂石岩乡、张楞乡、西龙门乡、土门乡。

==地理环境==
===地形===
赞皇地处太行山中段东麓,地势西高东低。地形分为三大类:西部、西南部为深山区,面积184.95平方千米,占赞皇县面积的22.23%,海拔大都在500m以上,山峰连绵,巨壑纵横为其特点。
===土壤===
赞皇生长着乔灌木用材林、核桃、柿等经济树木;中部为浅山区和丘陵区,面积578.41平方千米,占69.52%海拔在100—500m之间冈峦起伏、沟谷交错为其特点,土质大都贫瘪,且多是岗坡旱地,灌溉条件较差,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东部为山前平原区,面积68.64平方千米,占8.25%。
[[File:赞皇县1.jpg|缩略图|赞皇县1|[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72435209578&di=76ba7f9e56e10d6a95768c9b5aa26e09&imgtype=0&src=http%3A%2F%2F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2Fimages%2F20171114%2F572fa495ef4d42e6aa49bffc4089c991.jpeg 原图链接][http://www.sohu.com/a/204346029_211450 来自 搜狐 的图片]]]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截止到2010年,赞皇已发现的矿产资源共有30种,主要有石英砂岩、石灰石、花岗岩、磁铁矿、陶土、大理石等,总储量约60亿吨。其中石英砂岩储量约10亿吨,品位高达98%以上,是国内少有的符合国际质量标准的大型优质石英砂岩矿藏,已被国家建材局确定为北方玻璃生产原料基地;石灰石已探明b+c+d级储量2亿吨,矿石碱性氧化物含量低,钾钠含量在0.2%以下,是少有的生产高标号代碱水泥的大型优质原料矿;花岗岩矿储量在2亿立方米以上,有赞皇红、中华豹、满天星、万年青等30多个品种;优质矿泉水含锶0.4毫克以上,是制作饮料的理想资源。
===植物资源===
天然次生林的主要树种有:[[槲栎]]、[[槲树]]、[[辽东栎]]、[[栓皮栎]]、[[胡桃楸]]、[[椴树]]、[[五角枫]]、[[鹅耳枥]]、[[山桃]]、山杏、[[丁香]]、[[小叶朴]]、[[卫矛]]、[[吴荣萸]]等;沟谷坡脚有核桃、板栗、[[漆树]]、山柳、山桑、杨树等;灌木、藤本主要有黄栌、胡枝子、[[六道木]]、[[绣线菊]]、[[紫荆]]、山葡萄、[[锦鸡儿]]等。

人工林主要为油松、杨、柳、椿;经济林木为栎、椴、漆树,并有核桃、板栗、杏、柿、黑枣、苹果、梨、花椒等干鲜果木。还有党参、元胡、天麻、黄精、刺五加等珍贵药材;菌类有天然灵芝;自然生长的大面积观赏花木有山桃、山杏、杜鹃、五角枫、黄栌等。棋盘山独有或他处少有的珍贵树种有紫椴、青檀、黄檗、蛇杨以及翅卫矛、猕猴桃。野生植物计100科601种(2010年)。
===动物资源===
赞皇有野猪、獾、狸、狐狸、野兔、黄羊、黑鹳、雉、蛇类等,计39科113种。昆虫类有324种。由于植被茂密,自然生态逐步恢复,有人曾发现了太行猕猴等珍贵野生动物。

==人口==
2010年赞皇县人口为36万,共出生3190人,符合政策生育率84.98%,人口出生率12.89‰,人口自然增长率7.32‰,人口出生统计求实率达到95%以上,圆满完成了市委、市政府下达的责任目标。
[[File:赞皇县2.jpg|缩略图|赞皇县2|[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72435231458&di=4ebc4d7063379b74b586541a80d9c435&imgtype=0&src=http%3A%2F%2Fdpic.tiankong.com%2Fan%2F96%2FQJ7106318818.jpg%3Fx-oss-process%3Dstyle%2Fshows 原图链接][https://www.quanjing.com/imginfo/QJ7106318818.html 来自 全景 的图片]]]
赞皇县广播电视现有一套电视节目,通过四个差转台将节目信号覆盖赞皇县。现有县城与农村有线电视用户8500户,其中县城用户5500户、农村用户3000户,覆盖3万多人口。

2010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176人,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61人,审核小额担保贷款480万元,新开发公益性岗位12个,35人获国家扶助政策免费上学,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25306人次,其中异地转移2016人次。

==经济==
==概况==
2017年,赞皇县生产总值首次突破百亿大关,达到101.9亿元,增长5.2%。全部财政收入完成6.5亿元,增长29.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3.5亿元,增长11.4%。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83亿元,增长11.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51.3亿元,增长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完成25213元,增长8.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完成6416元,增长12%。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06.9亿元,增长14.5%;贷款余额42.1亿元,增长9%。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位居全市或贫困县前列。
===第一产业===
2013年,赞皇县农业增加值达26亿元人民币,农民专业合作社达197家,年交易额6.5亿元,农业产业化经营率36.1%。发放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等强农惠农资金5627万元。粮食总产量13.7万吨。
===第二产业===
2013年,赞皇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42.8亿元,增长15.8%,实现利税20亿元,增长17.3%。实施重点工业技改项目25项,完成投资12亿元。
===第三产业===
2013年,赞皇县固定资产投资85.3亿元,增长23%。全部财政收入4.1亿元,增长24.3%,其中地方公共财政收入1.9亿元,增长27.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亿元,增长16.3%。

==社会事业==
赞皇至山西昔阳的赞昔公路贯穿赞皇县东西,赞皇县乡乡通油路,交通便捷;有110千伏输变电站2座,35千伏输变电站5座,电网结构合理,电力供应充裕;电讯事业发展,赞皇县固定电话装机量达14340门,建有移动联通基站34座,移动通讯基本实现了无盲区覆盖。城镇建设力度加大,街道拓宽改造、住宅小区建设、给排水系统改造、城区绿化美化、环境卫生建设等项工作都取得了较大进展,城镇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进一步改善。

==风景名胜==
赞皇境内南部的[[天台山]],东部的[[五马山]],西部的[[嶂石岩风景区]]、[[棋盘山]]、[[锁云湖]]等旅游景点和坛山避暑岩、周穆王“吉日癸巳”碑、李左车城、韩信[[拜将台]]、唐李[[德裕书院]]、[[治平寺石塔]]、[[李氏墓群]]等名胜古迹。

==参考文献==
22,31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