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黑胡椒

增加 5,055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胡椒的一根茎上能结出20到30根穗条。当穗条基部的一颗或两颗浆果变红后,收割便可以开始了;如果任由其成熟,浆果会失去辛辣味,并最终脱落和遗失。收获到的穗条会铺在阳光下曝晒,然后胡椒子会从穗条上脱落<ref>黄宗道,《天堂的种子》,第142-145页</ref>。
 
==《中藥大辭典》:胡椒==
別名昧履支(《百陽雜俎》),浮椒(《東醫寶鑑》),玉椒(《通雅》)。
 
===出處===
《唐本草》
 
===來源===
為胡椒科植物胡椒的果實。當果穗基部的果實開始變紅時,剪下果穗,曬乾或烘乾後,即成黑褐色,取下果實,通稱"黑胡椒"。如全部果實均已變紅時採收,用水浸漬數天,擦去外果皮,曬乾,則表面裡灰白色,通稱"白胡椒"。
 
===原形態===
常綠藤本。莖長達5米許,多節,節處略膨大,幼枝略帶肉質。葉互生,葉柄長1.5~3厘米,上面有淺槽;葉革質,闊卵形或卵狀長橢圓形,長8~16厘米,寬4~7厘米,先端尖,基部近圓形,全緣,上面深綠色,下面蒼綠色,基出脈5~7條,在下面隆起。花單性,雌雄異株,成為雜性,成穗狀花序,側生莖節上;總花梗與葉柄等長,花穗長約10厘米;每花有一盾狀或杯狀苞片,陷入花軸內,通常具側生的小苞片;無花被;雄薜2,花絲短,花藥2室;雌蕊子房圓形,1室,無花柱,柱頭3~5枚,有毛。漿果球形,直徑4~5毫米,稠密排列,果穗圓柱狀,幼時綠色,熟時紅黃色。種子小。花期4~10月。果期10月至次年4月。
 
===境分部生===
長於蔭蔽的樹林中。分佈熱帶、亞熱帶地區,我國華南及西南地區有引種。國內產於廣東、廣西及雲南等地。國外產於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印度南部、泰國、越南等地。
 
===性狀===
①黑胡椒
 
又名:黑川。為近圓球形果實,直徑3~6毫米。表面暗棕色至灰黑色,具網狀皺紋。頂端有微細突起的柱頭遺跡,基部有自果軸脫下的疤痕。外果皮及中果皮質松睫,易剝落,內果皮薄殼狀而稍堅硬。縱切面大部分為淡黃棕色或黃白色、堅硬而稍帶粉性的外胚乳,靠近頂端有細小的胚及內胚乳,外胚乳通常中央顏色較淺,並具有空隙。氣芳香,有刺激性,味辛辣。以粒大、飽滿、色黑、皮皺、氣味強烈者為佳。
 
②白胡椒(《綱目拾遺》)
 
又名:白川。為近圓球形果核,直徑3~6毫米。表面灰白色,平滑,頂端略扁或微凹,基部多少隆起,有時顯黑棕色斑。四周有縱走的脈紋10~14條。內果皮及種子的性狀均與黑胡椒同。以個大、粒圓,堅實、色白;氣味強烈者為佳。
 
===藥理作用===
正常人將胡椒0.1克含於口內而不嚥下,測定用藥前後的血壓及脈搏,共試24人,均能引起血壓上升,收縮壓平均升高13.1毫米汞柱,舒張壓升高18.1毫米汞柱,均於10~15分鐘後復原,對脈搏無顯著影響,多數受試者除舌頭辛辣感外,尚有全身或頭部的熱感。胡椒的作用與辣椒相似,但刺激性較小,內服可用作驅風、健胃劑,外用可作刺激劑、發赤劑。所含胡椒鹼曾用作解熱和驅風劑。並有微弱的抗瘧作用。
 
胡椒的水、醚或酒精提取物在試管內試驗或對感染大鼠的整體試驗中證明有殺絛蟲的作用,對吸蟲及線蟲作用不明顯。
 
同屬植物卡瓦胡椒有鎮靜及抗驚厥作用。橙黃色胡椒果實的醇浸膏對子宮有收縮作用,並能興奮離體腸管;對兩棲類及哺乳動物的心臟有抑製作用(包括收縮力及頻率),減少冠脈流量。上述各項作用可被阿托品所拮抗,故屬M-膽鹼能性質,對蛙腹直肌無N-膽鹼樣作用。
 
===炮製===
揀淨雜質,篩去灰屑。用時打碎,或研成細粉。
 
===性味===
辛,熱。
 
①《唐本草》:"味辛,大溫,無毒。"
 
②《日用本草》:"味辛,熱。有毒。"
 
===歸經===
入胃、大腸經。
 
①《本草經疏》:"入手、足陽明經。"
 
②《本草匯言》:"入足太陰、少陰、厥陰經。"
 
③《本草便讀》:"入肺、胃二經。"
 
===功能主治===
溫中,下氣,消痰,解毒。治寒痰食積,脘腹冷痛,反胃,嘔吐清水,泄瀉,冷痢。並解食物毒。
 
①《唐本草》:"主下氣,溫中,去痰,除臟腑中風冷。"
 
②《海藥本草》:"去胃口氣虛冷,宿食不消,霍亂氣逆,心腹卒痛,冷氣上沖,和氣。"
 
③《日華子本草》:"調五臟,止霍亂,心腹冷痛,壯腎氣,主冷痢,殺一切魚、肉、鱉、草毒。"
 
④《本草蒙筌》:"療產後血氣刺疼,治跌撲血滯腫痛。"
 
⑤《綱目》:"暖腸胃,除寒濕反胃、虛脹冷積,陰毒,牙齒浮熱作痛。"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0.5~1錢;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調敷或置膏藥內貼之。
 
===注意===
陰虛有火者忌服。
 
①《海藥本草》:"不宜多服,損肺。"
 
②《本草備要》:"多食發瘡痔、臟毒、齒痛目昏。"
 
③《隨息居飲食譜》:"多食動火燥液,耗氣傷陰,破血墮胎,發瘡損目,故孕婦及陰虛內熱,血證痔患,或有咽喉口齒目疾者皆忌之。綠豆能製其毒。"
== 历史 ==
6,23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