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痱子

增加 1,655 位元組, 5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 '''紅色粟粒疹'''(俗稱'''熱痱'''或'''痱子''')。是因為高溫悶熱環境下,出過多而且蒸發不暢,導致汗孔堵塞,汗…”

'''紅色粟粒疹'''(俗稱'''熱痱'''或'''痱子''')。是因為高溫悶熱環境下,出[[汗液|汗]]過多而且蒸發不暢,導致汗孔堵塞,汗管破裂,汗液外溢滲入周圍組織所引起的淺表性炎症反應。一般可分成紅痱、白痱和膿痱,較常發生於兒童身上,通常在熱天發病,天氣涼爽時常可自動痊愈,少部分則留下斑點。治療方式通常在患部擦痱子粉或痱子水,有繼發感染者可用抗生素。

== 中醫學觀點 ==
'''痱瘡''',又名痱子、疿瘡、汗疹、疿汗疹。出自《聖濟總錄》:“痱瘡,蓋熱盛汗出,陽氣發泄而腠理疏,反以寒水洗浴,則熱氣內鬱於皮腠之間,輕則為痱,重則為痤也。”多見於盛夏酷暑的季節,兒童及肥胖的人較容易得,病變主要分布在頭面、頸項、胸腹、腰背或肘及膕窩,常見有三型:
*晶型粟粒疹:在頸部軀幹發生針尖至針帽大的淺表性小水皰,璧薄微亮,輕擦易破,乾後有細小鱗屑。
*紅色粟粒疹:皮疹呈圓而尖形針頭大小的密集丘疹或丘皰疹,輕度紅暈,自覺輕微燒灼和刺癢感。
*膿皰粟粒疹:痱頂有針頭大淺表性小膿皰,膿皰內通常無菌。

若因搔抓而繼發感染則稱為“痱毒”。

=== 治法 ===
清暑滌濕、解毒止癢。《外科正宗》:“痤疿者,密如撒粟,尖如芒刺,癢痛如常,渾身草刺。此因熱體見風,毛竅所閉,宜服消風散,洗用苦參湯,甚者皮損匝匝成瘡,以鵝黃散,軟絹帛蘸藥撲之。”



{{med-stub}}

[[category:皮肤和皮下组织疾病]]
6,23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