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
次編輯
變更
汪中
,创建页面,内容为“'''汪中'''({{bd|1745年||1794年|catIdx=W汪}}),原名'''秉中''',字'''容甫''',号'''颂父'''。清代学者,江苏扬州人。 七岁丧父…”
'''汪中'''({{bd|1745年||1794年|catIdx=W汪}}),原名'''秉中''',字'''容甫''',号'''颂父'''。清代学者,江苏[[扬州]]人。
七岁丧父,家贫,由其母邹維貞授《小学》、《四书》。十四歲入书店当学徒,遍览经史百家,故扬州民间-{云}-“无书不读是汪中”,工駢文,特出於當世,二十七歲時作《[[s:哀鹽船文|哀鹽船文]]》,描寫揚州江面鹽船失火,“狀難寫之情,含不盡之意”,為[[杭世駿]]所歎賞,評為“驚心動魄,一字千金”。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以《射雁赋》应试,列扬州府第一名,补[[诸生]]。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乡试]]落第,遂不复应试,专心治学。
汪中早年家貧,營養失調<ref>直岁大饥,乃荡然无所托命矣。再徙北城,所居止三席地,其左无壁,复之以苫。日常使姊守舍,携中及妹傫然匄于亲故,率日不得一食,归则藉藁于地。每冬夜号寒,母子相拥,不自意全济,比见晨光,则欣然有生望焉。(“述学”补遗〈[[s:先母鄒孺人靈表|先母鄒孺人靈表]]〉) </ref>,又過於勞心勞力,以致於聞更鼓雞犬聲,心跳加速,夜不成寐<ref>[[江藩]]说他“以劳心故,病怔忡,闻更鼓鸡犬声,心怦怦动,夜不成寐”。又记他的话说:“近日患怔忡,一构思则君火动而头目晕眩矣。”(“汉学师承记”卷七“汪中传”)</ref>,自称与[[劉孝標]]有四同五异<ref>《述学.自序》:“少年丧父同,婚姻不幸同,生少欢愉同,疾病缠身同。”</ref>,一生“未嘗有生人之樂”。他为[[冯廷丞]]作碑铭時,一再稱自己“恐朝露有期”、“衰疾余生”。汪中侍母至孝,其妻孙氏,工诗<ref>阮元《广陵诗事》:“汪容甫明经中,元配孙氏,工诗。有句云:‘人意好如秋后叶,一回相见一回疏。’有才如此,岂有越礼自弃通门,委如落叶。且既出后,不闻再蘸,包氏世臣犹及见之。”</ref>,惜不為婆婆所喜,最後汪氏出妻,招致不少指责<ref>[[凌廷堪]]《汪容甫墓志铭》:“初娶孙氏,不相能,援古礼出之。”汪中之子汪喜孙在其《孤儿篇·汪氏母行记》記載:“先君容甫先生初娶孙,好诗,不事家生计。邹太宜人(汪中母亲)独事井爨,有二姑相助为理。于归后,弗能同亲操作,遂归老母氏之党。”</ref>。汪中尝言,“平生有三憾:一憾造物生人必饮食而始生,生不百年而即死;一憾生无两翼可飞踏九霄,足不四蹄可徒走千里;一憾古人但著述流传,不能以精灵晤对”。
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举为拔贡生,历为太平知府[[沈业富]]、宁绍台道[[冯廷丞]]、安徽学政[[朱筠]]管书记。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在南京协助编纂《[[南巡盛典]]》。晚年,为盐政[[全德]]鑑别書畫,聊保生计<ref>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ref>。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应聘至镇江[[文宗阁]]检校《[[四库全书]]》,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扶病前往杭州[[文澜阁]]检校《四库全书》;是年冬,積勞成疾,卒于西湖葛岭园僧舍。
汪中研究[[墨子]]。他将墨子与[[孔子]]平视,认为“孔子鲁之大夫也,而墨子宋之大夫也,其位相埒”。著有《[[述學]]》内外篇、《春秋述义》、《春秋后传》、《广陵通典》、《荀卿子通传》、《小学》等。[[王引之]]《汪中行狀》總評說:“陶冶漢魏,不沿歐、曾、王、蘇之派,而取則於古,故卓然成一家言。”[[章太炎]]推许他的骈文,说:“今人为俪语者,以汪容甫为善。彼其修辞安雅,则异于唐;持论精审,则异于汉;起止自在,无首尾呼应之式,则异于宋以后之制科策论”<ref>[[章太炎]]:《菿汉微言》</ref>。
七岁丧父,家贫,由其母邹維貞授《小学》、《四书》。十四歲入书店当学徒,遍览经史百家,故扬州民间-{云}-“无书不读是汪中”,工駢文,特出於當世,二十七歲時作《[[s:哀鹽船文|哀鹽船文]]》,描寫揚州江面鹽船失火,“狀難寫之情,含不盡之意”,為[[杭世駿]]所歎賞,評為“驚心動魄,一字千金”。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以《射雁赋》应试,列扬州府第一名,补[[诸生]]。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乡试]]落第,遂不复应试,专心治学。
汪中早年家貧,營養失調<ref>直岁大饥,乃荡然无所托命矣。再徙北城,所居止三席地,其左无壁,复之以苫。日常使姊守舍,携中及妹傫然匄于亲故,率日不得一食,归则藉藁于地。每冬夜号寒,母子相拥,不自意全济,比见晨光,则欣然有生望焉。(“述学”补遗〈[[s:先母鄒孺人靈表|先母鄒孺人靈表]]〉) </ref>,又過於勞心勞力,以致於聞更鼓雞犬聲,心跳加速,夜不成寐<ref>[[江藩]]说他“以劳心故,病怔忡,闻更鼓鸡犬声,心怦怦动,夜不成寐”。又记他的话说:“近日患怔忡,一构思则君火动而头目晕眩矣。”(“汉学师承记”卷七“汪中传”)</ref>,自称与[[劉孝標]]有四同五异<ref>《述学.自序》:“少年丧父同,婚姻不幸同,生少欢愉同,疾病缠身同。”</ref>,一生“未嘗有生人之樂”。他为[[冯廷丞]]作碑铭時,一再稱自己“恐朝露有期”、“衰疾余生”。汪中侍母至孝,其妻孙氏,工诗<ref>阮元《广陵诗事》:“汪容甫明经中,元配孙氏,工诗。有句云:‘人意好如秋后叶,一回相见一回疏。’有才如此,岂有越礼自弃通门,委如落叶。且既出后,不闻再蘸,包氏世臣犹及见之。”</ref>,惜不為婆婆所喜,最後汪氏出妻,招致不少指责<ref>[[凌廷堪]]《汪容甫墓志铭》:“初娶孙氏,不相能,援古礼出之。”汪中之子汪喜孙在其《孤儿篇·汪氏母行记》記載:“先君容甫先生初娶孙,好诗,不事家生计。邹太宜人(汪中母亲)独事井爨,有二姑相助为理。于归后,弗能同亲操作,遂归老母氏之党。”</ref>。汪中尝言,“平生有三憾:一憾造物生人必饮食而始生,生不百年而即死;一憾生无两翼可飞踏九霄,足不四蹄可徒走千里;一憾古人但著述流传,不能以精灵晤对”。
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举为拔贡生,历为太平知府[[沈业富]]、宁绍台道[[冯廷丞]]、安徽学政[[朱筠]]管书记。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在南京协助编纂《[[南巡盛典]]》。晚年,为盐政[[全德]]鑑别書畫,聊保生计<ref>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ref>。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应聘至镇江[[文宗阁]]检校《[[四库全书]]》,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扶病前往杭州[[文澜阁]]检校《四库全书》;是年冬,積勞成疾,卒于西湖葛岭园僧舍。
汪中研究[[墨子]]。他将墨子与[[孔子]]平视,认为“孔子鲁之大夫也,而墨子宋之大夫也,其位相埒”。著有《[[述學]]》内外篇、《春秋述义》、《春秋后传》、《广陵通典》、《荀卿子通传》、《小学》等。[[王引之]]《汪中行狀》總評說:“陶冶漢魏,不沿歐、曾、王、蘇之派,而取則於古,故卓然成一家言。”[[章太炎]]推许他的骈文,说:“今人为俪语者,以汪容甫为善。彼其修辞安雅,则异于唐;持论精审,则异于汉;起止自在,无首尾呼应之式,则异于宋以后之制科策论”<ref>[[章太炎]]:《菿汉微言》</r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