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吴兆基

增加 5 位元組, 4 年前
人物经历
== 人物经历 ==
<p style="text-indent:2em;"> 吴兆基,祖籍无锡。从汉寿吴氏宗谱看,家族祖先顺阳公携弟楚阳公,明天启间由[[无锡]]太平街迁[[湖南]]汉寿五里牌,迁居原因是“商迁”。明末江南局势混乱,而汉寿地处内地,环境可能相对安定,或许汉寿也是顺阳公以前经商的目的地之一,又位于洞庭湖畔,与太湖之滨的无锡地理环境相似,所以,顺阳公最终卜居于此。汉寿吴氏宗谱草修于清代嘉庆年间,正式修成于光绪十一年,民国六年又重修一次,谱中文字充溢了家族对祖居地江南的记忆。从顺阳公到吴兰荪先生,已历十世,但家族对祖籍江南的记忆,兰荪先生定然没有磨灭。</p>
<p style="text-indent:2em;"> 1912年春,吴兆基随全家至 [[ 苏州 ]] 定居,苏州乃中国具有两千五百余年历史之文化名城。吴兆基之父吴兰荪深谙琴艺,源于岭南派,由于长期居信姑苏,其风格亦渐接近苏派。</p>
<p style="text-indent:2em;"> 1920年,吴兆基学琴于其父吴兰荪,而后学于吴浸阳。吴浸阳原籍[[四川]],弱冠后离蜀而往来于苏、沪、杭间。因而,吴兆基的风格融汇了川、熟二派之长,琴风潇洒恬逸,质朴古淡。</p>
<p style="text-indent:2em;"> 吴兆基在对琴艺长时间的揣摩和钻研后,已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他的演奏倾向于传统和温厚的特色,虽然用钢丝弦弹奏,却保留了丝弦温柔、敦厚、深醇的韵味。正如他自己说:“在描写风云激荡、情绪昂扬的曲子时,多采用沈稳的手法;在描写明媚风光、柔情深思的曲子时,则采用流滑细腻的手法。力避吟、猱、绰、注不分,处处大幅度颤抖,甚至卖弄花招以哗众取宠。在取音方面,多采取轻、缓、恬淡手法,不追求速度,避免力度的夸张,常以宁静淡泊自勉。”</p>
 
== 艺术影响 ==
<p style="text-indent:2em;"> 众所周知,汉代琴学大师蔡邕曾经“亡命江海,远迹吴会”在吴地传琴十多年。吴国丞相顾雍就是他门下受业弟子之一。著名的“焦尾琴”就是当时发生在吴中民间的故事。如果更早追溯到春秋时期,孔子的七十二贤中南方的言子,就曾长期在吴地“弦歌化俗”,以琴代语,乐教民众。今天在苏州常熟还留有言子墓等遗迹。从方言音韵来看,历史上吴语系范围不限于现今苏州附近,大致在太湖流域一带,跨涉今天江、浙、皖、沪四省市。吴声是同吴语紧密相关联的。太湖水乡孕育了当地百姓大众的语言、歌声,具有软绵清婉的特色。自然也深刻影响了吴派古琴的风貌。初唐琴学大师赵耶利对比概括了吴、蜀两大流派的琴风,曰“吴声清婉,若长江广流,绵延徐逝,有国士之风。”留下千古名言。</p>
98,48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