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淳仁天皇

增加 12,197 位元組, 4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File:淳仁天皇1.png|缩略图|[https://baike.baidu.com/pic/%E6%B7%B3%E4%BB%81%E5%A4%A9%E7%9A%87/9658935/0/e7cd7b899e510fb399fd078ed233c895d0430cc6?fr=lemma&ct=s…”
[[File:淳仁天皇1.png|缩略图|[https://baike.baidu.com/pic/%E6%B7%B3%E4%BB%81%E5%A4%A9%E7%9A%87/9658935/0/e7cd7b899e510fb399fd078ed233c895d0430cc6?fr=lemma&ct=single#aid=0&pic=e7cd7b899e510fb399fd078ed233c895d0430cc6 原图链接]淳仁天皇:[[日本]]第47代天皇,自758年9月7日(天平宝字2年8月1日)至764年11月6日(天平宝字8年10月9日)在位。]]

'''淳仁天皇'''(じゅんにんてんのう,733年—765年),男,[[日本]]第47代天皇,自758年9月7日(天平宝字2年8月1日)至764年11月6日(天平宝字8年10月9日)在位。

淳仁天皇因[[藤原仲麻吕]]的拥立而即位。在位时淳仁天皇重用藤原仲麻吕,改官名为唐式,奉太上皇[[孝谦天皇]]执行国家大事。

时中国发生[[安史之乱]],淳仁天皇欲送去牛角作为武器原料,支援大唐皇室。孝谦上皇和[[道镜]]擅权,藤原仲麻吕起兵,反遭杀身之祸。由于与藤原仲麻吕的关系,淳仁天皇被迫退位,被流放于淡路而死,史称废帝或淡路废帝。

明治年间恢复天皇地位,追谥“淳仁天皇”。

==人物简介==

===即位前===

大炊王是[[天武天皇]]之子舍人亲王的第七子,母亲是当麻真人山背。3岁时大炊王的父亲去世,又因为是天皇之孙无法出仕,只是个毫不起眼的皇族。

757年(天平宝字元年),大炊王取代了[[圣武天皇]]遗言中应被立为太子的道祖王,被未婚的女帝孝谦天皇立为太子。大炊王之所以被立为太子,是藤原仲麻吕(后来改名为[[惠美押胜]])强力推荐的结果。大炊王娶了[[藤原仲麻吕]]去世的儿子[[藤原真从]]的妻子[[粟田诸姊]]为妻,并住在藤原仲麻吕的私邸,与藤原仲麻吕有十分亲密的关系。

大炊王被立为皇太子之后,藤原仲麻吕的权势更是如日中天、炙手可热。失势的橘诸兄之子[[橘奈良麻吕]]对藤原仲麻吕的崛起大为不满。橘奈良麻吕联合一众对藤原仲麻吕不满的皇族和贵族,策划谋反,试图在田村宫暗杀藤原仲麻吕,废除大炊王的储君之位,以右大臣藤原丰成为中心号令天下,逼[[孝谦天皇]]退位,并在盐烧王、道祖王、黄文王、安宿王四王中选一人为新天皇。但后来经人告密,橘奈良麻吕一党被捕,最终成为443人被流放的大事件。橘奈良麻吕、道祖王、大伴古麻吕等被严刑拷打死于狱中。

===即位后===

758年(天平宝字2年),大炊王接受孝谦天皇让位,即位成为天皇。但继位后,政治的实权几乎都被[[藤原仲麻吕]]掌握,而且受到藤原仲麻吕的后台光明太皇太后([[藤原光明子]])的强烈影响。藤原仲麻吕出任太保(右大臣),更改了一部分官厅和四等官的名称,中卫府改为镇国卫,兼任镇国太尉(太尉是长官)。另外藤原仲麻吕还受赐“朝臣”之姓,加“惠美”之氏,名改为“押胜”,是为藤原惠美朝臣押胜。淳仁天皇还赐封藤原仲麻吕封户三千户、功田一百町,并下敕令宣布藤原仲麻吕可以私铸钱、放高利贷及使用家印。藤原仲麻吕推行了提高中男、正丁的服役的最低年龄,杂徭减半,创设问民苦使、平准署等德治政策。

同年,大唐爆发[[安禄山]]之乱的消息传到日本,藤原仲麻吕从大宰府开始,在诸国严令防备。759年(天平宝字三年),因为新罗对日本的使节无礼,藤原仲麻吕下令准备征伐新罗,动员了军船394只、兵士4万700人,制定了远征计划。这次远征因为后来孝谦上皇与藤原仲麻吕关系不和而没有实行。

762年(天平宝字6年),为孝谦上皇看病的道镜受到孝谦上皇的宠爱,却遭到淳仁天皇的排斥。藤原仲麻吕通过淳仁天皇,对孝谦上皇与道镜的关系进行劝谏,此举使孝谦上皇震怒。

同年,孝谦上皇为了再度掌握天皇大权,宣告“由今开始,淳仁天皇主持祭祀和小事,国家的赏罚、大事由朕行使”。由此,政治权力或转移到孝谦上皇那里,或因御玺的依然由淳仁天皇保持而仍能行使天皇权力,历史学家还没有取得共识。

===被放逐===

764年(天平宝字8年),[[藤原仲麻吕]]之乱爆发后,淳仁天皇并没有参与其最大的保护人藤原仲麻吕的叛乱行动之中。其原因据说一是淳仁天皇的行动已经被孝谦上皇所拘束;二是淳仁天皇放弃了藤原仲麻吕,寻求与孝谦上皇和解的可能性(藤原仲麻吕无法将淳仁天皇拉进自己的阵营,不得己只能企图拥立盐烧王为新天皇)。

叛乱爆发后的第二个月,孝谦上皇的军队包围了淳仁天皇居住的中宫院,以“与藤原仲麻吕关系紧密”为理由宣告废除淳仁天皇,以亲王的待遇放逐到淡路国。但是,跟随淳仁天皇到淡路的官员也有很多,在平城京(奈良)也有希望淳仁天皇复辟的势力。感到政治危机感的孝谦上皇,于第二年的765年(天平神护元年)2月命令淡路国的国守佐伯助等人强化对淳仁天皇的警戒。这一年的10月,淳仁天皇企图逃跑,被捕后于第二日在院中去世。正式公布的死因是病故,但实际上逃跑时被加害的可能性很大。

===追封号===

1870年(明治3年)淡路废帝与[[弘文天皇]](大友皇子)、[[仲恭天皇]]一起被[[明治天皇]]追封为天皇。“淳仁天皇”之名由此而来。1873年(明治5年),淳仁天皇与同样死于流放地的[[崇德天皇]]一起被合祀于白峰神宫。

==人物关系==

===影响关系===

藤原仲麻吕扶持与自己关系亲密的大炊王(淳仁天皇)继位后,藤原仲麻吕专横朝政,盛极一时。淳仁天皇夹在[[孝谦上皇]]和[[藤原仲麻吕]]之间,实际上无太多实权。孝谦上皇难以宽忍藤原仲麻吕的专横,极力争取反对藤原仲麻吕的各种社会势力与之抗衡。当时遭藤原仲麻吕政权排斥的寺院势力,即是孝谦上皇积极争取的目标之一。孝谦上皇与[[道镜]]一拍即合,并非由于道镜个人的魅力,其实是孝谦上皇急欲同佛教寺院势力相结合的反映。

===家族成员===

曾祖:[[舒明天皇]]

祖父:[[天武天皇]]

父亲:舍人亲王

母亲:当麻真人山背

伯父:高市皇子

伯父:草壁皇子

伯父:大津皇子

堂姑:[[持统天皇]]

堂姑:[[元明天皇]]

堂伯:[[弘文天皇]]

堂姐:[[元正天皇]]

堂兄:[[文武天皇]]

堂姐:吉备内亲王

堂侄:[[圣武天皇]]

堂侄孙女:[[孝谦天皇]]

==淳仁天皇:对中国最友好的日本天皇==

提起日本天皇,大多数国人的印象便是两个字“可恶”,这种情绪如此强烈,缘于明治、大正、昭和三代天皇对中国的侵略。其实大部分时间里,日本天皇对中国还是充满了好感,甚至是崇拜,其中有一位天皇还把中国的“家事”当成自己的事,在唐朝发生内乱期间,还想着出兵帮助唐朝平定叛乱。此人,便是日本第47代天皇-淳仁天皇。

淳仁天皇是[[文武天皇]]之孙,孝谦女天皇的堂祖父,即位前的称号是大炊王。[[孝谦天皇]]即位之初,曾遵照其父[[圣武天皇]]的遗命,册立堂祖父道祖王为太子,但不久便以“失德失礼”的借口将其废黜,改立另一位堂祖父大炊王为太子,时在公元757年。而在易储事件中,权臣藤原仲麻吕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藤原仲麻吕]]的角色很特殊,他不仅是权臣[[藤原武智麻吕]]之子,而且还是孝谦天皇的表兄兼情夫,在孝谦天皇第一次在位期间执掌朝政,权势凌驾于左大臣橘诸兄和右大臣藤原丰成之上(左右大臣相当于左右丞相),逐渐引起后者的不满。

公元758年,橘诸兄之子橘奈良麻吕(橘诸兄此时已死)等人策划发动政变,意图铲除藤原仲麻吕,并逼使天皇退位,但被提前获得消息的藤原迅速平定。叛乱被平定后,藤原的权势空前提升,令孝谦天皇倍感压抑。同年,女天皇以侍奉母亲为由,将皇位让与大炊王。

淳仁天皇即位后,将国政委托给藤原处理

大炊王登基后称淳仁天皇,一方面尊孝谦天皇为上皇,一方面将国事全部交于藤原处置。藤原独揽朝政后,因对强盛的唐朝充满羡慕之情,为改变日本相对落后的社会面貌,便开始实施全面学习唐朝制度的政策,将宫殿、官职名称全改为唐朝名称。藤原官至太师(即太政大臣,系日本最尊崇的官职),权势达到顶点。

淳仁天皇与藤原仲麻吕因为钦慕中华文明的关系,所以对唐朝充满了好感,难免会对发生在唐朝内部的大变故产生责任感。这大变故,便是发生在[[唐玄宗]]晚期的[[安史之乱]](755-763年)。

由于信息传递时效的问题,当日本获知安史之乱的消息时,已是大叛乱发生后的第四个年头(758年),也即淳仁天皇即位的同一年。虽然根基并未稳固,但淳仁天皇与藤原在得知安史之乱的消息后,做出的第一个反应,便是准备出兵帮助唐朝平乱。为此,淳仁天皇还下令全国戒备,大规模地征集士兵,并准备送给唐朝大量的牛角,以作为武器原料。

于是,敕大宰府曰:“[[安祿山]]者,是狂胡狡竖也,违天起逆,事必不利。疑是不能计西,还更掠于海东...宜知此状,预设奇谋,其所谋上策,及应备杂事,一一具录报来。”见《续日本纪·卷廿一·淳仁纪一》

就在淳仁天皇君臣积极筹划助唐平叛事宜时,却发生了[[新罗]]国对日本使节无礼的事件,于是藤原改而下令首先征伐新罗,然而再援助唐朝。藤原为远征新罗,共动员了军船394只、士兵4万人。然而,就在远征计划正式启动之前,却因孝谦上皇的强烈反对而作罢,而援助唐朝平叛的计划,自然也随之“胎死腹中”。

孝谦上皇之所以反对远征新罗、援助唐朝,根本原因还是权力之争。随着“唐朝化”改革的深入,以淳仁天皇、藤原仲麻吕为首的改革势力,逐渐与作为保守派领袖的上皇之间产生了难题调和的矛盾,加之奸僧道镜因上皇的宠幸而崛起,双方间的对决一触即发。762年,上皇下旨收回国家大政的管理权,同时又不断提升道镜的权位,并一步步压制淳仁天皇和藤原仲麻吕的势力。

藤原图谋举兵推翻上皇,但事败被杀

深感焦虑和威胁的藤原仲麻吕不甘坐以待毙,遂于两年后密谋发动政变,但却被提前获得风声的上皇平定,结果藤原仲麻吕被杀,淳仁天皇被废。764年,孝谦上皇再次登基,并改称号为[[称德天皇]]。称德天皇重新执政后,全部废弃藤原执政时期的“唐朝化”改革措施,使得前朝取得的成就付诸东流。

淳仁天皇被废后,以亲王的待遇放逐到淡路国,但国内拥戴他的势力依旧很强大。倍感威胁的称德天皇决定对废天皇痛下杀手,以绝后患。就在被废黜的第二年(765年),淳仁天皇因“企图逃跑”被抓获,次日便离奇的死于囚所,坊间普遍怀疑是女天皇有意加害。

(天平神护元年,十月)庚辰,淡路公不勝幽愤,踰垣而逃,守佐伯宿祢助、掾高屋连并木等率兵邀之,公还。明日,薨于院中。见《续日本纪·卷廿六·称德纪一》。淡路公即被废黜的淳仁天皇。

作为对中国最“讲义气”的日本天皇,淳仁天皇在唐朝发生大变乱之际,非但没有趁火打劫,反而准备出兵助唐平乱,虽然最终未能成行,但拳拳报效之心却值得称赞,比之后世的明治、昭和等“白眼狼”天皇,做人的境界不知道要高出多少倍。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軍政人物]][[Category:日本軍政人物]]
128,86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