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莫瑞·普莱亚

增加 17 位元組, 4 年前
个人简介
==个人简介==
<p style="text-indent:2em;"> 1972年的秋天,普莱亚刚在第四届「利兹国际钢琴大赛」里脱颖而出,随后的巡回 [[ 英国 ]] 音乐会,对这位年仅25岁的美国人来说,也是个极大的成功,当时身为领导美国古典音乐厂牌之一的CBS,也迅速地与他签下独家合约,并称他为“继[[霍洛维兹]]、[[塞尔金]]、[[顾尔德]]等人之后的第一人”。<p style="text-indent:2em;"> 因此当普莱亚在之后几个月,到欧洲大陆的各个音乐城市展现自己的才华时,大家对他期雍很高,而他也没让他的听众失望。实际上,他的言行举止根本无法和印象中的比赛胜者相连。举例来说,普莱亚在1974年 [[ 维也纳 ]] 的音乐节期间举行首演之后,渥夫根.许莱伯如此写着:“看到他的外表,不禁要打个折扣,小小个头,像个16岁的大孩子,而且还有16岁的怠惰模样。”但在钢琴前的这位年轻美国人,有如神助地将整齐而圆润的音色与醒目的敏捷性一泄而出,我们只得摒除之前的刻板印象,静下心来看他掌握音乐的专注和强烈,《南德时报》的卡尔·舒曼曾开玩笑地描述普莱亚在演奏时的两个小时“如此要命地认真表达”来耗损自己的精力,好像他刚刚被通知即将丧失调整音色的能力似的。”
<p style="text-indent:2em;"> 事实上,普莱亚早就有独奏音乐家的身份。在那时候,他的音乐表现与一般20来岁的夫轻被描绘的活泼热情、爱现截然不同,取代的是尽可能用最纯粹与专注的态度,表现出位受好评的音乐作品。他的听众,赫伯特在那时引用自《时代》的话:“聆听时不应注意演奏家及作曲家,只应该了解音乐、声音的组织与作品的结构,如此才能体会什么是音乐。”
<p style="text-indent:2em;"> 继承自老传统的 [[ 西班牙 ]][[ 犹太人 ]] 家庭,这位钢琴家在演绎的性格上保持全然的真实,而这个特质无疑是受到他的老师塞尔金,以及与他一同在马尔波罗演奏室内乐的伙伴们所影响。当我在八零年伐他见面而做短暂交谈的时候,从闲聊音乐到演绎的根本要素,他以一句话总结其美学观:“每位音乐家的第一个诫命,应该是对他所演出的作品保持忠实。”
<p style="text-indent:2em;"> 对普莱亚而言,“忠实”意谓着三种意义:首先,要清楚且精确地传递音乐的内容,将它转化成声音,澄澈旋律线的浮现比动态的极端或音色效果更为重要;第二,它意谓暴露出作品的内在生命,让纯音符的排列变成富歌唱性的旋律,有系统地铺陈整个乐章或作品,每个演绎者的首要任务,应该揭开、且描述藏在结合在作品里的意念与情感,“最重要的是让每个作品自己制造感觉”;第三,对普莱亚来说,完全不能想象到只是为了要达到惊奇的效果,而让次声部转向支配地住,即使是一或两条节线;因为创造新奇与跟随行的缘故,而拿拍子做实验;或是使它变得“有趣”,而将作品以相异的结构做演出。然而他也厌于看到音乐音要只是一连串心情的反映,“音乐在情感表达上是可能以这么多方式演绎的!”
<p style="text-indent:2em;"> 对于年轻的钢琴家而言,这项诠释观念是较为不寻常与难以达成的。它要求在音乐性的成熟度与持续的深思熟虑。「中庸之道是不易发现的」,如同普莱亚在最近出版的一本德国音乐月刊里所提,然而如此则难以创造煽惑的力量。
[[File:莫瑞·普莱亚1212.jpg|缩略图|右|莫瑞·普莱亚作品|[http://a4.att.hudong.com/38/50/01300000016998121638503076777_s.jpg 原图链接][http://www.baike.com/wikdoc/sp/qr/history/version.do?ver=4&hisiden=Qf,nEAAAgEA2F6e3N4dwg,JDQ 来自百科网]]]
 
==作品评价==
<p style="text-indent:2em;"> 即使身为一个年轻的钢琴家,在他早期的录音里,我们可以看到他是多么果决地达到他的目标,其中最具影响力的莫过于莫扎特钢琴协奏曲全集的完全录音,他的第一个大型录音计划。这是在早期舒曼、肖邦、门德尔颂的独奏会录音之前即出现的作品(不仅全在美国制造之外,连全部的录音工作都是于1967年二月在华盛顿的音乐图书馆完成)。在浪漫乐派的演奏中,普莱亚*着稳固的节拍、清晰的音色与无懈可击的技巧来吸引他的乐迷,但在需要花功夫在色彩和塑造情境的音乐上,他的演奏就有过度「古典模式」之嫌,甚至因此有时听起来有些僵沈。
1,53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