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納米比亞

增加 4,433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歷史沿革==
=== 早期歷史 ===
約15,000年前於[[達馬拉蘭]](Damaraland)已有人類活動並於[[特韋弗爾泉]](Twyfelfontein)岩石上繪畫。約於公元前[[科伊科伊人]](Khoi-khoi,又稱[[納瑪人]],Nama people)穿過[[卡拉哈里沙漠]]進入納米比亞。9世紀時[[達馬拉人]](Damara)遷徙並定居於納米比亞。[[班圖語]]系的[[赫雷羅人]]約於16世紀從東非大湖地區南下,穿過安哥拉到達尚比亞,並於1550年左右抵達[[庫內納河]](Cunene River or Kunene River),並向南方的納米比亞發展。<ref>{{cite web| url=http://www.namibia-travel-guide.com/bradt_guide.asp?bradt=1023 |title=Pre-history | publisher= Namibia Travel Guide | language = EN |accessdate=2019-11-08}}</ref><ref name="Bantu">{{cite web| url=http://www.namibia-travel-guide.com/bradt_guide.asp?bradt=1024 |title=Bantu colonisation | publisher= Namibia Travel Guide | language = EN |accessdate=2019-11-08}}</ref><ref>{{cite web| url=http://www.namibia-travel-guide.com/bradt_guide.asp?bradt=1025 |title=European Colonisation | publisher= Namibia Travel Guide | language = EN |accessdate=2019-11-11}}</ref> 
=== 歐洲航海家與殖民者 ===
==== 地理大發現 與殖民者====在15世紀,歐洲與東方之間的貿易開闢了納米比亞沿海和好望角周圍的航線。最早記載踏上納米比亞土地的是葡萄牙人[[迪亞哥‧康]](Diogo Cão)於1485年在[[骷髏海岸]](Skeleton Coast)的[[開普克羅斯]](Cape Cross)稍事停留,並豎起了石灰石十字架。1487年[[巴塞洛繆‧迪亞茲]](Bartholomeu Diaz)到達[[鯨灣]](又譯[[沃爾維斯灣]],[[華維斯灣]], Walvis Bay)並向南到達現在的[[呂德里茨]](Lüderitz)。但荒蕪的海岸使的已佔領安哥拉的葡萄牙人和[[開普殖民地]]的荷蘭人對納米比亞興趣不大。<ref name="Bantu"/>==== 殖民者的到來 ====1793年開普殖民地的荷蘭人決定佔領鄰近地區唯一良好的深水港—鯨灣。不久[[法國]]入侵荷蘭,這舉動促使[[英國]]奪取開普殖民地及鯨灣的控制權。即便如此,歐洲人對納米比亞內陸的了解卻很少,直到19世紀中葉[[法蘭西斯‧高爾頓]](Francis Galton)、[[查爾斯‧約翰‧安德森]](Charles John Andersson)等探險家、傳教士和商人才開始向內陸 地區 探索。<ref name="Bantu"/> 
==== 德屬西南非 ====
19世紀末歐洲列強展開「[[瓜分非洲]]」(Scramble for Africa)的行動。1884年[[德國]]商人[[阿道夫·呂德里茨]](Adolf Lüderitz)於西南沿海地區購買土地並以自己的名字命名新城鎮呂德里茨,不久便由德國政府收購並控制該地區,1890年德國占領納米比亞全境,並命名為[[德屬西南非]](German South West Africa)。<ref name="Bantu"/><ref>{{cite web| url=http://www.namibia-travel-guide.com/bradt_guide.asp?bradt=1026 |title=Scramble for Africa | publisher= Namibia Travel Guide | language = EN |accessdate=2019-11-07}}</ref> 1904年,一支名叫赫雷羅(Herero)的部族受不了殖民暴政而發動起義,在一場衝突中殺死數十個德國平民,原本屬敵對部族的納馬族(Nama,舊稱納馬夸Namaqua)也與赫雷羅並肩作戰。德國派出托塔將軍(Lothar von Trotha)領導1萬5千名士兵無情鎮壓,是為「赫雷羅與納馬大屠殺」(Herero and Namaqua genocide)。1905年至1908年間,80%的赫雷羅人和50%的納馬族人死去,他們不是被德軍殺死,就是在集中營奴役下勞動至死,或者因為營內極端惡劣的環境而病死。4年之內,估計死亡人數高達約10萬人。直到1908年納馬族與德國談和,整起滅絕事件才就此落幕。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英國鼓動南非向北推進並從德國人手中奪取了德屬西南非,一戰結束後,[[國際聯盟]]將西南非交由南非託管。
<ref name="Bantu"/><ref>{{cite web| url=http://www.namibia-travel-guide.com/bradt_guide.asp?bradt=1026 |title=Scramble for Africa | publisher= Namibia Travel Guide | language = EN |accessdate=2019-11-07}}</ref><ref>{{cite web| 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90829075311/http://www.un.org/Depts/dpko/dpko/co_mission/untagFT.htm |title=Namibia UNTAG| publisher=web.archive.org| language = EN |accessdate=2019-11-07}}</ref><ref>{{cite web| url=http://www.namibia-travel-guide.com/bradt_guide.asp?bradt=1027 |title=The 20th century | publisher= Namibia Travel Guide | language = EN |accessdate=2019-11-11}}</ref><ref>{{cite web| url=https://www.storm.mg/article/207071 |title=20世紀一場被遺忘的種族滅絕 非關納粹猶太,但兇手仍是德國人|date=2016-12-30 | publisher=風傳媒 | language = ZH |accessdate=2019-11-11}}</ref><ref>{{cite web| url=https://edition.cnn.com/2012/10/23/world/africa/namibia-eye-on-country-profile/index.html |title=Namibia country profile: moving on from a difficult past|date=2012-10-24 | publisher=CNN | language = EN |accessdate=2019-11-11}}</ref> 
=== 南非接管的西南非 ===
==== 種族隔離 引矛盾 政策 漫長的 獨立之路 路漫漫 ====1966 南非在1948年之後對該地區實行了種族隔離法律。在克服了最初的分歧之後,來自南非的新殖民者和現有的德國殖民者很快發現了一個共同的利益-對原本應該保護他們的幸福的原住民進行毫不動搖的剝削。逐漸地,納米比亞中部越來越多的土地被分配給定居家庭,通常是來自南非的布爾人,而不是來自歐洲的德國人。原住民被限制在各種“原住民地區”-通常是定居者不容易耕種的貧困土地:與納米布接壤的卡拉哈里(Kalahari)的布什曼蘭(Bushmanland)和埃雷羅蘭(Hereroland),達馬拉蘭(Damaraland)和考科蘭(Kaokoland)。其餘的大多數黑人人口被限制在北部的一塊土地上,盡可能遠離南非,以作為礦場廉價勞動力的儲備庫-南非正在開發該礦場以開採該國的礦產財富。1947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南非正式向聯合國宣布其吞併該領土的意圖。繼承了國際聯盟託管領土責任的聯合國反對該計劃,認為“西南非洲的非洲居民尚未實現政治自治”。直到1961年,聯合國一直堅持這一觀點。年復一年,南非政權系統地忽略了它。 1961年至1968年之間,聯合國試圖廢除託管制度並建立納米比亞獨立。然而,法律壓力是無效的,由西南非洲人民組織(SWAPO)領導的一些納米比亞人選擇為自己的武器而鬥爭。第一次沖突發生在1966年8月26日 親共黨之「西南非人民組織(South West Africa People’s Organization,SWAPO)進行多年獨立武裝運動 。1968年,聯合國終於宣布對南非的佔領是非法的,並將其更名為納米比亞。聯合國大會多數成員對經濟制裁實施譴責的努力通常被安全理事會西方國家否決-他們對納米比亞的跨國公司擁有利益 並且將因實施制裁而蒙受損失。 南非於1988年同意依聯合國決議進行公開選舉。 <ref>{{cite web| url=http://www.namibia-travel-guide.com/bradt_guide.asp?bradt=1028 |title=The final colonists | publisher= Namibia Travel Guide | language = EN |accessdate=2019-11-11}}</ref>  ==== 獨立後 ====1989年4月1日,並在聯合 於1990年3月21日 過渡援助小組(UNTAG)的幫助下實現。以確保自由和公 的選舉,並儘可能平穩地過渡到 獨立 ,SWAPO成為執政黨 1989年11月 黨魁Samuel NUJOMA擔任首任總統 國民議會起草該國的第一部憲法 連任三屆至2004年 該憲法後來被譽 止,隨 世界上最民主的憲法之一。最 由該黨副黨魁Hifikepunye POHAMBA於選舉中勝選 自2005 在1990 年3月21日 接任 凌晨00:20,我看著納米比亞的國旗取代了溫得和克上空的南非國旗,聯合國秘書長佩雷斯·德·庫埃拉,南非 總統 職位 弗勒·德·科勒克和納米比亞的薩姆·努喬馬見證了納米比亞的旗幟。自開始以來,有種種跡象表明,納米比亞將堅持其憲法,並發展成為一個和平與繁榮的國家。1994年2月28日,原先由南非引起爭議的沃爾維斯灣(Walvis Bay)被移交給溫得和克(Windhoek)控制 復於2009年連任,2014 與鄰國的關係保持良好。1994 年12月 總統 民議會 大選 結果揭曉,SWAPO總統候選人Hage GEINGO以86.73%之得票率 將SWAPO再次 選總統 政,在72個席位中佔據53個席位,並將山姆·努喬馬的任期再延長了五年。主要反對派仍然是民主特恩哈雷聯盟(DTA) 已於2015年3月21日宣誓就職 儘管它仍然與前南非政權合作受到污名困擾 <ref>{{cite web| url=http://www.namibia-travel-guide.com/bradt_guide.asp?bradt=1029 |title=Independence | publisher= Namibia Travel Guide | language = EN |accessdate=2019-11-11}}</ref>
==政治==
納米比亞國旗於1990年3月21日起採用。紅色象徵人民、英雄主義和建立平等未來的決心;白色代表和平、團結、統一;綠色象徵植被和農業資源;藍色象徵納米比亞的天空、大西洋及珍貴的水資源和雨水;左上角放射12道光芒的金色太陽象徵生命和活力;另一說法為國旗藍、紅、綠用色源於[[西南非洲人民組織]](South West Africa People's Organisation, SWAPO)的旗幟,象徵[[奧文博族]]。<ref name="MOFA"/><ref name="CIA"/><ref>{{cite web| url=https://fotw.info/flags/host.html |title=Namibia |date=204-06-21| publisher= FOTW | language = EN |accessdate=2019-11-07}}</ref><ref>{{cite web| url=https://www.fotw.info/flags/na%7D.html#swapo |title=Namibia - political party flags |date=2017-11-11| publisher= FOTW | language = EN |accessdate=2019-11-07}}</ref>
徽章採用與國旗相同的設計,上方為[[非洲魚鷹]](Haliaeetus vocifer)站立於飾有六個黃色菱形的頭環上,魚鷹象徵領袖的遠見;頭環象徵國家的礦產和傳統;兩側為[[劍羚]](Oryx)代表勇氣、優雅、自豪。下方黃色沙丘隔間代表[[納米比沙漠]]( Namib Desert),前方為該沙漠特有的植物[[百歲蘭]]強韌的生命力代表堅忍不拔的意志;下方緞帶為國家的座右銘「團結、自由、正義」。<ref>{{cite web| url=https://www.revolvy.com/page/Coat-of-arms-of-Namibia |title=Coat of arms of Namibia| publisher= revolvy| language = EN |accessdate=2019-11-07}}</ref><ref>{{cite web| url=https://fotw.info/flags/na).html |title=Namibian Coat of Arms |date=2017-11-11| publisher= FOTW | language = EN |accessdate=2019-11-07}}</ref>
==地理環境==
16,69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