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北镇庙

增加 223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北镇庙介绍 ==
道教庙宇。在 [[ 辽宁 ]] [[ 锦州市 ]] 北镇市城西二公里处。始建于隋文帝开皇十四年(公元五九四年),当时称医巫闾山神祠,于金代、元、明、清历次重修和扩建。北镇庙是北方镇山医巫闾山的山神庙。《周礼·职方氏》云:东北曰幽州,其山镇为医巫闾。故医巫闾山为中国北方之镇山。历代王朝不断尊崇、加封,医巫闾山隋代时期被封为"广宁公",辽、金封为"广宁王",元代加封"贞德广宁王",明初改封"北镇医巫闾山之神"。据历史文献记载,从隋代开始,各镇山"就山立祠",建庙设主,春秋祭祀。北镇庙是供奉祭拜医巫闾山神灵之所。自古游闾山者都要先到北镇庙祭拜,故有先祭庙,后游山之说。现存建筑保持着明清两代的风格。
北镇庙是医巫闾山的山神庙,山下立有祠庙,始建于 [[ 金代 ]] 。根据碑刻记载,现在的北镇庙基本上是 [[ 明永乐 ]] 十九年(1421年)和 [[ 弘治八年]](1495年)重修扩建的。
北镇庙规模宏大,东西宽109米,南北长240米,庙内建筑从山下到山顶依山势层层向上,排列而成。庙中的主要建筑有 [[ 御香殿 ]] [[ 正殿 ]] [[ 更衣殿 ]] [[ 内香殿 ]] [[ 寝殿 ]] 五重大殿,建于一个工字形的高台上。五重大殿之前又有 [[ 石牌坊 ]] [[ 山门 ]] [[ 神马门 ]] [[ 钟鼓楼 ]] 等建筑,之后又有 [[ 仙人岩 ]] [[ 翠云屏 ]] 等景致点缀。
御香殿共有厅堂五间,是陈放朝廷御书和皇家祭祀用香蜡供品的地方。御香殿的后面是大殿,大殿是庙内整体建筑的对称中心,也是庙内最大的建筑,殿宽23.4米,面阔七间、进深五间,是举行祭扫大典的场所;大殿为歇山式大木架结构,殿墙以青砖围砌而成,绿琉璃瓦顶,雕梁画栋,柱、檩均为红色;墙壁上绘有汉代至明代各朝著名的文臣武将画像32人,各具神态,惟妙惟肖,至今仍色彩鲜艳。殿内有一尊"北镇山神"的泥塑。殿的正中悬挂着清乾隆帝书的"乾始神区"铜制御匾。
大殿的后面有三间更衣殿,是祭祖者入大殿朝拜前更换衣服的地方。再后有三间内香殿,是存放地方官员祭品和香火的地方。最后的寝宫,是山神的内宅,所以规模仅次于大殿。清康熙帝敬献的御匾"郁葱佳气"悬挂于殿眉的正中,大殿的周围以白色的石栏围绕。
庙内还保存有元、明、清三代的石碑56通,其中有 [[ 元代大德 ]] [[ 皇庆 ]] [[ 延佑 ]] [[ 至顺 ]] [[ 至正 ]] 等年间的祭山、封山碑12通,明代 [[ 永乐 ]] [[ 成化 ]] [[ 弘治 ]] [[ 正德 ]] [[ 隆庆 ]] [[ 万历年间 ]] 的修庙碑16通,清代 [[ 康熙 ]] [[ 雍正 ]] [[ 乾隆 ]] [[ 道光 ]] [[ 光绪 ]] 年间的 [[ 祭山修庙 ]] [[ 游山诗 ]] 等碑28通,这些石碑在考古学研究和书法艺术上,都有着很高的的价值。
== 建筑特色 ==
北镇庙的建筑依山势排列,由南向北层层升起,主要建筑均位于中轴线上,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庙前正中是一座六柱五楼式牌坊,两旁各立有一石兽。拾级而上,便是歇山式三券洞山门,门额下中刻"北镇庙"三字。进入山门登上二十级台阶为神马殿,殿内塑有两匹马和两个马童,为山神行走时的坐骑及随从。过神马殿,往北是一个高大的月台,绕以雕工精细的石栏杆,主要建筑都在月台之上。从南向北依次为御香殿、正殿、更衣殿、内香殿、后殿。
[[ 正殿 ]] ,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歇山式大木架结构,上盖绿瓦,雕梁画栋,古朴典雅,是举行祭祀大典的场所。殿内北部中央的神坛上供有一尊"北镇山神",东西两侧的墙壁上绘有明代开国元勋32人的画像。后殿是山神夫妇的内宅,规模仅次于正殿,殿内有山神夫妇及童男童女塑像。 [[ 北镇庙 ]] 的西北角有一块状如屏风的天然巨石,名为"翠石屏",石下有一小孔,据说从此孔钻过,可以终生不腰疼。清乾隆皇帝封其为闾山八景之一,并为其题诗作赋。北镇自建成庙以来,历年帝王都在此举行设祭祀活动,祈求神灵保佑。庙内留下自元代以来的告祭碑、修庙碑记、题咏刻石共计有56通。其中元碑12通,明碑16通,清碑28通,这些石碑都是研究元、明、清三代政治、经济、文化的珍贵史料。
== 所获荣誉 ==
北镇庙是全国五大镇山中唯一保存完好的镇山庙,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1988年被公布为 [[ 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 历史沿革 ==
北镇庙屡逢战乱几经损毁,让我们从浩繁的历史文献资料中寻觅一下它的踪迹吧。
涉及北镇庙的最早记载是舜封医巫闾山为幽州镇山。《 [[ 隋书·礼仪 ]] 》载:随开皇14年(公元594年)闰十月,诏封全国四镇,并就山立祠。是为医巫闯山建祠的早期记载,祠址待考。到了唐玄宗天宝10年(公元751年)诏封医巫闾山为广宁公,于当年正月派毕炕祭祀。史载,辽代有王六位先后40余次到医巫闾山上巡游、谒陵敬山。如此频繁是因为辽代在医巫闾山建有显陵、乾陵,并在附近设显州、乾州为奉陵邑。显州在今北镇城内,乾州在北镇庙前平川上。金大定 4年(公元1164年)朝廷颁祭祀医巫闾山事宜,在今北镇庙的位址建广宁王祠。金代中都路转运使王寂在《 [[ 广宁庙 ]] 》诗中有"千古广宁庙、云楣榜旧题"之句,可证有庙已久。元代大德二年加封医巫闾山为"贞德广宁王"设广宁神祠,扩大了金代广宁庙的规模。元末社会动荡,战火兵燹,仅存正殿三间。对此明代诗人程瑜在《 [[ 谒北镇庙 ]] 》诗中有"庙貌余兵燹,台垣穴鼬鼠生热情。仙亭无鹤驾,蟒洞尚蛇行"的描述。
大规模修建北镇庙在明代。洪武年下诏称医巫闾山为北镇医巫闾山之神,从公、王,登上了神位,洪武23年建庙,每年祭享。于大殿东侧建宰牲亭、神库、神橱等附属建筑。永乐19年,拆旧重建三大殿:前殿五间、中殿三间、后殿七间。还在前面增建御香殿、神马门。庙四周修上砖墙,历时四年半:弘治7年再次修葺。最具规模的山神庙至此基本定型。
满清朝对家乡的医巫闾山格外看重,几次下诏派官员修缮。增建石坊、御碑亭。还在庙的东侧建广宁行宫、 [[ 万寿寺 ]] [[ 观音堂 ]] 等。民国年间战乱,北镇庙遭受损坏。"文革"期间红卫兵"破四旧"将所有石碑推倒在地,毁损惨重。
综观北镇庙的历史,似乎可以得到"战乱毁损,安定再建,屡毁屡建"这样一个规律。北镇庙带着岁月洗礼的沧桑,走入现代人的视野。
北镇庙山门前是一块平整的台地,台地上明代弘治间曾建木牌楼一座,清初改建为石坊。石坊正前方
1200米处,即由郎家碑去观音洞的路北不远处,曾有一座底座1米、高2.5米的香亭一座,因过去入庙祭拜前可先在此拈香遥拜,故称"遥参亭"。1960年尚完好无损,后在"文革"期间被毁。今遗址无存。碑楼是祭山者必经的第一座建筑物。清代石坊建成后,经雍正、光绪间的多次维修,但因石质较差,部分风化,1973年3月,被一场龙卷风刮倒。仅存东稍间一楼。1992年国家拨款20万元,本着"修旧如旧,修旧如古"的原则.尽可能采用原构件再以灰色沉积砂岩雕补破损构件。雕成后建竖在用花岗条石铺砌的平台基座之上。石坊高9.7米,宽14.2米。为六柱五楼单檐庑殿顶式仿木构牌楼建造。明间宽3.3米,次间宽2.67米,稍间宽1.78米,各柱径为面宽57厘米的方柱。各柱前后和边柱外侧均有夹柱抱鼓石。每间柱上均置平板枋、龙门枋、华板及额枋。平板枋上承庑顶楼盖。楼盖椽望、瓦垅、吻兽、剑把一如大木作。明间龙门枋上两面均有二龙戏珠浮雕。各间龙门枋下置华板。华板为三花如意透雕。华板下置额枋,枋下置浮雕雀替一对。石坊中楼高举,错落得体、造型雄伟、雕刻精细,为石雕艺术杰作。石坊前后置圆雕石狮两对,雕刻精美,神态各异,分别雕成喜怒哀惧四种神情,有较高的艺术价值。[2]
'''山门'''
'''钟鼓楼'''
钟鼓楼位于神马殿东西两侧,进入角门北侧,即走近楼基之下。钟楼坐东朝西,为歇山重檐楼阁式建筑,楼基为方形石砌平台。楼体分上下两层,各呈方形。下层面阔、进深各三间,为7米,中辟一高2.2米,宽0.9米的券门,楼内置一胡梯,上通二楼。上层各面5.6米,四周环有回廊,每面置有格扇式望窗,前檐柱下装有木制栏板。顶覆灰瓦,吻兽及走兽俱全。檐檩、柱施以彩绘,整体建筑结构合理,形制美观大方。登斯楼上,北镇庙北部的所有建筑和行宫可一览无遗。钟楼脊檩上悬光绪十六年所铸大铁钟一口,钟高1.8米,口径1.5米,重二吨。钟面刻铸"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声垂千古,夜镇八方,累代威灵"及"奉重修北镇庙旨, [[ 大清 ]][[ 光绪 ]] 十六年岁次庚寅四月谷旦;副都统衔左翼协领程世荣监修,副将衔直隶升用参将马占鳌监修,遇缺题奏提督广东高州镇总兵鉴色巴图鲁奉左宝贵监修,钦加二品衔行巡抚事奉天府尹裕长,钦命盛京将军奉天总督庆裕,钦命 [[ 盛京将军 ]][[ 奉天 ]] 总督裕禄,钦差大臣署盛京将军奉天总督安定,金火匠李明广"等字样。
[[ 鼓楼 ]] 位于神马殿西侧,坐西朝东,建筑形制与钟楼相同。原二层楼上置大鼓一面,晨钟暮鼓之音远近徐闻,象征神奠一方,世间永远安宁。
钟鼓二楼始建于明代弘治间,后于 [[ 万历 ]] 、清 [[ 康熙 ]] [[ 乾隆 ]] [[ 光绪 ]] 各朝多次重修或维修。1947年底钟楼一枋木被人卸走,其余保存完好。
'''碑亭'''
碑亭位于神马殿北甬路东西两侧,横列四座碑亭,除东边的一座为六角亭外,余者皆为四角攒尖式,亭已毁。东边两甬古碑在1971年省地震队的司机试验汽车拉力和人戏耍打赌,将其拉倒摔断,1980年重新黏合立起。碑面的一些字迹受损难辨,四甬碑由东向西分别为清康熙五十年(1711)的万寿碑、康熙四十七年(1708)的《 [[ 北镇庙碑文 ]] 》、雍正五年(1727)的《 [[ 御制碑文 ]] 》、乾隆十九年(1754)《 [[ 御制并书·七言律诗 ]] 》石碑。
'''御香殿'''
御香殿位于神马殿北24.5米的第三层月台上,古时用于贮藏朝廷祭典所用香火和供品、 [[ 陈放 ]] 朝廷诏书的  庙宇,故又称 [[ 龙亭 ]] 。该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大式大木歇山式建筑,顶覆灰瓦及吻兽,檐下置斗拱作三踩。殿堂木架结构作五架梁,分别施以彩绘。殿前月台下东侧上层平台上建一石造歇山顶焚香亭一座,西侧对应的位置处原置石造日晷一座(基座犹存),同时,此层月台的东西两侧和石阶之下还立有 [[ 清代 ]] 皇帝的御祭、游山诗文碑14甬。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书法艺术价值。
22,31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