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334
次編輯
變更
小花玉兰
,→小花玉兰:我的母亲花玉兰
=小花玉兰:我的母亲花玉兰=
奉天落子时期的女演员不少,可唱出名来的却不多,有[[ 花莲舫]] 、[[ 李金顺]] 、[[ 碧莲花]] 、[[ 金灵芝]] 、[[ 筱桂花]] 等十几个女演员,我母亲花玉兰就是其中的一个。九一八以后,评剧向全国范围发展中,才出现了白玉霜、爱莲君、刘翠霞、喜彩莲等名角。母亲花玉兰是著名李派(李金顺)演员,几十年的舞台生涯和评剧教学,使她形成了花派的演唱风格,代表剧目中的[[《桃花庵》]]和[[《黑猫告状》]]在20世纪30年代由北京蓓开公司灌制成唱片,保留至今。
<gallery mode="packed" heights="300">
File:母亲花玉兰.jpg|缩略图|thumb|250px|有框|右|[https://new.qq.com/omn/20180424/20180424G1TA4C.html 小花玉兰与母亲花玉兰合影来自腾讯网]
'''继承与发畏'''
我母亲花玉兰早期是[[宗李(金顺)派]],当时在东北李金顺是最受观众欢迎的女演员。母亲聪颖好学,经常去听[[ 李金顺]] 的戏,对李金顺的唱法及腔调细心领会记在心里。当年,李金顺的唱念用的都是京韵,口白近似北京话,可是在唱腔中又保持了奉天落子的演唱特色,听起来很柔软。母亲花玉兰在艺术实践中博采众家之长加以改进、吸收,久而久之,形成了母亲独特的花派演唱风格。她的嗓音清脆有力,特别是她的横音唱法是很难学的。[[《棒打无情郎》]]一剧中有这样一句唱:“这不是莫稽莫大老爷吗!?我那救命的恩哪人!”嗓音清脆明亮,把人物内心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随着“恩哪”的声音,观众报以热烈的掌声。母亲的嗓音高亢洪亮,宽而厚,唱一个眼儿的弦,真是清脆明快,腔调婉转,传情真切。观众有这样一句评语:听李金顺的柔软,听花玉兰的脆生。母亲的嗓子一直这么好,是下过一番苦功的。她跟我说:一定要下苦功练嗓子,没有嗓子就没有戏,不能长久保持佳境,千万要牢记。母亲在吉林演出时,三九天不管下多大的雪,也要出去喊嗓,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母亲50岁的时候,在[[北京中国戏曲学校]]礼堂为学生示范演出,剧目是《桃花庵》,她饰演陈妙婵,嗓音不减当年,博得校领导及专家们的好评。
父母教会了我几十出戏,这使我通过多年的舞台实践,在传统剧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父亲陈艳楼经常告诫我,你必须提高文化水平,文化越高,才能深刻地领会剧中人物的感情,才能唱出动人的段子。我理解父亲的用心,把此教诲牢牢记在心里。在继承传统的同时,我逐渐地明白要想持久地保持舞台的青春,让观众认可,就要在继承传统艺术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我下定决心努力学习,读[[古典名著]],学[[昆曲]],学京剧,学地方剧种,提高自己的文化和艺术修养。不断的学习和舞台实践,使我的表演日臻成熟。我母亲的嗓音清脆宽厚,适合表现激昂的人物感情,而我的嗓音跟她不同。初上舞台时,什么戏都学,什么角色都演,演出青衣、花旦、闺门旦,虽然也有一副很高很亮的嗓子,但嗓音偏于柔细。于是,根据我自身的条件,便基本定位于闺门旦,在母亲演唱风格的基础上,发挥自身的特点,用立音、真假音,在婉转、抒情、细腻、以情带声上下功夫,不断地提高。如[[《拜月记》]]中王瑞兰有一个哭腔(甩腔),我在原有的板式上加了花腔和颤音,使拖腔拉长了,从而表现大家闺秀王瑞兰思念久别丈夫的痛苦感情就更贴切了。真假声结合也是我多年舞台实践的收获。有的年轻演员嗓音条件很好,积极努力排演,在舞台演出中取得了好成绩,可到了中年,嗓子不行了了。我在演出中也出现过这种情况,心急地跑医院,虚心向音乐老师请教最终我醒悟了,这跟发声有关系,应该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比如在《牛郎织女》一剧中,织女被天神押走时,为表现织女急切盼望牛郎的心情,唱出了一句高腔:“我在院中高声喊!”其“喊”字我便用了真假声,既高亢也不伤嗓子。在夏天我连演二十多场《牛郎织女》,嗓音没问题。我开始唱戏时已临近解放,舞台生涯主要在解放后。时代变了,新时代有新要求,无论是配合政治形势的现代戏还是传统戏老腔老调已不适合观众的口味。观众的欣赏水平也在逐步提高,现代的评戏必须在唱腔、念白、人物塑造上下功夫。每排一出新戏,我都要先读熟剧本,再背下台词和唱词,更重要的是体会角色、进入角色,使剧情、人物、唱词、念白合为一体进行思考,最后设计主要唱段的唱腔,唱上几遍,修改几遍,基本满意了再由本剧的音乐设计将唱腔录记成乐谱,然后根据乐谱再修改直至完成。新排的剧目如此,演出传统戏其唱腔、唱词也要重新整理,使它以新的面貌出现在舞台上。比如在1980年重排演出《吕布与貂蝉》时我就进行了很多创新的尝试。我年轻时演过这出戏,剧名叫《风仪亭》,跟我母亲花玉兰学的。为突出表现貂蝉为国除奸的目的如何运用好离间计,不能简单从事,必须细腻而深入,首先得让观众信服你—貂蝉使用的计谋在感情上是真切的。怎么表现?就得根据剧情研究人物的内心情感世界,通过表情及唱腔体现出来,在老腔老调的基础上出新。在演出时,我设计好了一套正调慢板演唱主要段落(风仪亭一场),再通过动作和眼神,展示了貂蝉的心理活动,天津观众非常欣赏这种唱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