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馮至

增加 44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p style="text-indent:2em;">'''馮至'''(1905年9月17日-1993年2月22日),原名馮承植,直隸涿州(今河北涿州市)人,馮家為 [[ 天津 ]] 著名鹽商,鹽引在直隸涿州(今河北涿縣),八國聯軍侵華後避難於涿州,故生於涿州。曾就讀於[[北京 ]] 四中]] 。<p style="text-indent:2em;">1905年9月17日,出生于直隶省涿州(今 [[ 河北 ]] 省涿州市)。
==简介==
<p style="text-indent:2em;">1923年加入林如稷的文学团体浅草社。1925年和杨晦、陈翔鹤、陈炜谟等成立沉钟社,出版[[《沉钟》]]周刊,半月刊和[[《沉钟丛刊》]]。1930年留学德国先后就读[[柏林 ]] 大学]] 、海德堡大学,1935年获得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36年至1939年任教于同济大学。曾任[[中国 ]] 社会科学院]] 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馮至
}}
==人物生平==
<p style="text-indent:2em;">1912年,就读于叔祖冯学彰创办的一个私立小学,小学停办后,在家中从父亲学习 [[ 《唐诗三百首》 ]] [[ 《古文观止》 ]] 的某些篇章。
<p style="text-indent:2em;">1917年,在涿县高等小学毕业后,入 [[ 北京 ]] 市立第四中学读书,受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开始写诗。
<p style="text-indent:2em;">1921年暑假考入[[北京 ]] 大学]]
<p style="text-indent:2em;">1923年参加文艺团体浅草社。
<p style="text-indent:2em;">1931年2月底,与[[梁宗岱]]在海德贝格相会。在宫多尔夫的课堂上认识了正在准备博士论文的[[维利.鲍尔]],后来成为好友。冯至决定离开[[海德贝格]],8月至柏林。在柏林大学,开始研究歌德时代的文学。与陈铨相识,与北大同学蒋复聪、[[朱懊]]交往。
<p style="text-indent:2em;">1935年9月回国,1936年7月任[[上海 ]] 同济大学]] 教授兼附设高级中学主任。
<p style="text-indent:2em;">1939至1946年任[[昆明 ]] 西南联合大学]] 外文系德语教授。这7年间他的创作和研究都处于比较旺盛的时期,著有诗集[[《十四行集》]]、散文集《山水》、中篇历史小说《伍子胥》及学术论文、杂文等。<ref>[https://www.360kuai.com/pc/908c1823ac1152de2?cota=3&kuai_so=1&sign=360_e39369d1&refer_scene=so_54 刷新翻看我赏析:冯至《西安赠徐迟》,快资讯 2019-10-16 ] </ref>
<p style="text-indent:2em;">1946年7月至1964年执教于[[北京 ]] 大学]] 西语系。
<p style="text-indent:2em;">1948年7月4日,冯至去[[清华]],最后一次见到朱自清。暑假期间,受杨振声邀请,全家在[[颐和园]]内谐趣园住了一个多月。
<p style="text-indent:2em;">1950年1月29日,在[[北京 ]] 大学]] 哲学讨论会上做关于歌德的报告。3月30日至6月7日,随代表团出访 [[ 匈牙利 ]] 、[[捷克斯洛伐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并在[[莫斯科]]停留若干日。
<p style="text-indent:2em;">1951年后兼系主任。著有《杜甫传》,当时颇得好评。
<p style="text-indent:2em;">1959年10月至11月,与成仿吾赴民主[[德国]],参加莱比锡大学550周年庆祝大会,会后冯至又参加席勒诞生200周年纪念会。
<p style="text-indent:2em;">1964年9月调任现属于[[中国 ]] 社会科学院]] 的外国文学研究所
所长,从事外国文学研究工作。
<p style="text-indent:2em;">1989年4月25日,当选为新成立的中国北欧文学学会会长。8月,首届"冯至德语文学研究奖"在京揭晓。8月至10月中旬,患胸膜炎,住北京协和医院治疗。
<p style="text-indent:2em;">1921年,馮至考入[[北京 ]] 大學]] 預科。1923年考入北京大學德文系本科,1927年畢業。就學北京大學期間,馮至在1923年加入林如稷的文學團體淺草社,1925年和楊晦、[[陳翔鶴]]、[[陳煒謨]]等成立沉鍾社,出版《沉鍾》周刊,半月刊和《沉鍾叢刊》。1927年畢業後,他到哈爾濱一中從教。1930年留學德國先後就讀柏林大學、海德堡大學,1935年獲得海德堡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36年至1939年任教於同濟大學,1939年至1946年在西南聯合大學外文系任教,1946年至1964年在北京大學西語系任教,曾出任系主任。1964年9月調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所長。
{{Infobox person
| 图像 =[[File:冯至2.jpg|缩略图|居中|250px| ]]
<p style="text-indent:2em;">1917年,在涿县高等小学毕业后,入北京市立第四中学读书,受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开始写诗。
<p style="text-indent:2em;">1921年暑假考入 [[ 北京 ]] 大学。
<p style="text-indent:2em;">1923年参加文艺团体浅草社。
<p style="text-indent:2em;">1924年,顾随于上学期结束时受青岛胶澳中学之聘任教,邀冯至去青岛度假,从7月上旬至8月中旬,在青岛愉快地过了40多天。暑假后,听鲁迅讲授厨川白村的 [[ 《苦闷的象征》 ]] 。与诗人柯仲平相识。
<p style="text-indent:2em;">1925年与友人创立沉钟社,发表了许多诗与散文。
<p style="text-indent:2em;">1930年赴德国留学,其间受到德语诗人里尔克的影响。
<p style="text-indent:2em;">1931年2月底,与梁宗岱在海德贝格相会。在宫多尔夫的课堂上认识了正在准备博士论文的维利.鲍尔,后来成为好友。冯至决定离开[[海德贝格]],8月至柏林。在柏林大学,开始研究歌德时代的文学。与陈铨相识,与北大同学 [[ 蒋复聪 ]] [[ 朱懊 ]] 交往。
<p style="text-indent:2em;">1935年9月回国,1936年7月任 [[ 上海 ]] 同济大学教授兼附设高级中学主任。
<p style="text-indent:2em;">1939至1946年任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德语教授。这7年间他的创作和研究都处于比较旺盛的时期,著有诗集[[《十四行集》]]、散文集《山水》、中篇历史小说《伍子胥》及学术论文、杂文等。
<p style="text-indent:2em;">1959年10月至11月,与成仿吾赴民主德国,参加莱比锡大学550周年庆祝大会,会后冯至又参加席勒诞生200周年纪念会。
<p style="text-indent:2em;">1964年9月调任现属于[[中国 ]] 社会科学院]] 的外国文学研究所
所长,从事外国文学研究工作。
<p style="text-indent:2em;">1979年6月7日至2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代表团访问联邦德国,冯至为团长。重访海德贝格,参观海德贝格大学的日耳曼学研究室、东方美术研究室等。7月19日至9月底在[[黄山]]疗养。10月30日至ll月16日参加第四次全国文代会。在作协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p style="text-indent:2em;">1982年辞去所长职务,改任名誉所长。在[[中国 ]] 作家协会]] 第三、四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作协副主席。
<p style="text-indent:2em;">1985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高教部授予他"格林兄弟文学奖"。
<p style="text-indent:2em;">1987年6月初,与姚可昆、韩耀成赴联邦德国接受联邦德国国际交流中心艺术奖。5日,联邦德国总统[[魏茨泽克]]接见冯至。6日至10日第三次重访海德贝格。14日,应奥地利科学院邀请访问维也纳。18日,应民主德国高等教育部邀请,至魏玛、柏林访问。12月15日,联邦德国驻华大使韩培德代表德国政府将联邦德国最高荣誉的"大十字勋章"授予冯至。
<p style="text-indent:2em;">1988年1月14日,与臧克家、卞之琳、艾青一起参加由中国作家协会、诗刊社和[[北京 ]] 青年宫联合举办的"诗歌一日"活动。5月16日,与韩耀成赴联邦德国卡塞尔,接受达姆施塔特德意志语言文学研究院授予冯至的"弗里德里希·宫多尔夫外国日尔曼学奖"。25日回北京。
<p style="text-indent:2em;">1989年4月25日,当选为新成立的中国北欧文学学会会长。8月,首届"冯至德语文学研究奖"在京揭晓。8月至10月中旬,患胸膜炎,住[[北京 ]] 协和医院]] 治疗。
==个人作品==
<p style="text-indent:2em;">《昨日之歌》 1927 北新 诗集
<p style="text-indent:2em;">作为诗人的冯至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经典诗篇,他与卞之琳一起被认为是[[中国]]新诗史上的现代派大家。他在《赠之琳》一诗中对卞之琳有这样的评价:"这星座不显赫,却含蓄着独特的光辉。"其实这同样可以看做诗人的夫子自道。<ref>[https://www.360kuai.com/pc/921d614e36adefa46?cota=4&tj_url=so_rec&sign=360_57c3bbd1&refer_scene=so_1 冯至《蛇》赏析,快资讯 2019-04] </ref>
<p style="text-indent:2em;">在冯至漫长的诗歌创作生涯中,有两个为研究者十分关注的关键阶段,那便是他创作诗集[[《昨日之歌》 ]] 《北游及其他》]] 的时期和创作诗集《十四行集》的时期。对此文学史也早有定评。对于前者,最著名的评价莫过于[[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极力褒扬的"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对于后者,朱自清先生也以其"诗里耐人沉思的理,和情景交融成一片的理"做出了很好的总结:"闻一多先生说我们的新诗好像尽是些青年,也得有一些中年才好。冯先生这一集大概可以算是中年了。"
== 相关视频 ==
26,39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