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施蜇存

移除 14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p style="text-indent:2em;">'''施蛰存'''(1905年12月3日-2003年11月19日),原名 [[ 施德普 ]] ,字蛰存,常用笔名施青萍、安华等 ,[[浙江 ]][[ 杭州]]人。著名文学家、翻译家、教育家、[[ 华东师范大学]] 中文系教授。
{{Infobox person
| 姓名 =施蛰存
}}
== 简介 ==
<p style="text-indent:2em;">1923年考入[[上海 ]] 大学]] ,后转大同大学、震旦大学。1932年起在上海主编大型文学月刊《现代》 ,并从事小说创作,是中国最早的"新感觉派" 的代表。1937年起,相继在云南大学、厦门大学、暨南大学、大同大学、光华大学、沪江大学等校任教。1952年调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1993年被授予"上海市文学艺术杰出贡献奖"。 2003年11月19日,施蛰存在上海逝世,享年99岁。
<p style="text-indent:2em;">施蛰存博学多才,兼通古今中外,在文学创作、古典文学研究、碑帖研究、外国文学翻译方面均有成绩。有《[[施蛰存文集》]]。
===人物简介===
<p style="text-indent:2em;">1930年他主编的《现代》杂志,引进现代主义思潮,推崇现代意识的文学创作,在当时影响广泛;1932年起主编大型文学月刊《现代》,成为专业文艺工作者;1935年应上海杂志公司之聘,与阿英合编《中国文学珍本丛书》。1937年起在云南、[[福建]]、[[江苏]]、[[上海]]等地多所大学任副教授、教授(其间一度旅居香港)。
<p style="text-indent:2em;">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成立后,他任教于[[上海 ]] 华东师范大学]] 中文系(1952年)并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
<p style="text-indent:2em;">因言获罪、因文罹难,上海的老作家施蛰存被打成右派还因为他的一篇文章《才与德》。这篇文章引历史典故说明“乱世”以“才”取人,只要真有能耐,即便是鸡鸣狗盗之徒也可以任用;而“盛世”用人可以注重“德”。那么新[[中国]]当然是“盛世”,共产党员都是有“共产主义道德”的有德之人,应该是很好的。但事实上还有品德坏的干部影响党的形象;同时他认为“老子打过游击”,这是“功”,不是“德”,有功可酬以利禄,何必以位?仅有德而不了解业务,恐怕也不顶事。所以文章最后还是归结到呼吁“不拘一格用人才”上面。于是他因“乱世说”、“才与德的谬论”而被打成右派。批判他,还挖出他的历史旧账——他曾被[[鲁迅]]命名为妄想在对立的斗争中保持中立的“第三种人”。而如今呢,“历史给他提升了一级”——“第三种人”变成了第二种人:反对共产党、反对社会主义的第二种人。这就是[[姚文元]]的大手笔。
<p style="text-indent:2em;">在反右、文革中,姚文元的大手笔是许多人见识过的。当一干大文人小心翼翼不敢写文章、偷偷用寓言曲折抒发情怀的时候,[[姚文元]]出来了,文章写得雷霆万钧、煞有介事、危言耸听,故弄玄虚又生动活泼,看那文章可以感觉到,他写的时候一定非常过瘾。有学者粗略统计,仅在反右运动中、在上海范围内,姚文元批判过的作家就有[[王若望]]、[[徐懋庸]]、[[施蛰存]]、[[许杰]]、[[徐中玉]]、[[鲁莽]]、[[流沙河]]等人。
<p style="text-indent:2em;">[[姚文元]]关于施蛰存的奇文两例。其一,开篇横扫一大片式的:“自从右派分子向党发动进攻以来,他们就把最大的仇恨倾注在共产党头上。不论是储安平的"党天下",葛佩琦的"杀共产党",徐仲年的乌鸦啼,施蛰存的"才与德"……不管有多少花言巧语,其剑锋都是对准了党的领导。”(《对党领导的态度是辨别右派分子的试金石》)其二,生动泼辣式的:“如果说,施蛰存是用阴险的冷箭射向共产党,[[徐仲年]]是用仇恨得发抖的手握着刀砍向共产党,那鲁莽就是在地上大爬大滚披头散发用流氓手段扑向共产党和靠近共产党的民主人士——这是一种向党进攻的新的战术。”(《鲁莽耍的是什么把戏》)曾有人回忆姚文元小时候写作文,被他的国文老师笑评为:为了追求文章效果(感人或惊人),写一篇作文,就要写死一个人。这倒像是一个隐喻或谶语?此时的姚文体煽惑性已不可小觑了。那个原来见到施蜇存总是恭恭敬敬唤一声“施伯伯”的[[姚篷子]]的儿子,已是被张春桥赏识的大笔杆子。他定了批施蜇存的调子,后来人或认同,如翻译家王道乾的“正像姚文元同志说的,施已从"第三种人"转变为"第二种人"——反社会主义的人”,或者像文艺理论家以群进一步发展姚观点,说施蛰存其实也并没有“做定”第三种人,“他二十余年来一贯"做定了"的倒是反对共产党、反对社会主义、反对无产阶级文学的第一种人”。当时人人都要表态,巴金等作家也曾联名撰写批判文章;施蛰存的同事、学生纷纷检举揭发施蛰存的种种“罪行”。他也因此告别文学创作和翻译工作,转而从事古典文学和碑版文物 的[[研究工作]] 。<ref>[http://news.hexun.com/2013-03-30/152661558.html “运动”变人形,和讯 . 2013-04-01] </ref>
<p style="text-indent:2em;">20世纪80年代,由于现代主义思潮的重新涌入中国,他的文学创作才又重新开始受到重视。已刊行的短篇小说集有《[[上元灯》]]、《将军底头》、《李师师》、《梅雨之夕》、[[《善女人行品》]]、《小珍集》,散文集有《灯下集》、《待旦录》,还出版了一些学术著作和大量译作。
<p style="text-indent:2em;">施蛰存以写心理分析小说著称,着意描写人物主观意识的流动和心理感情的变化,追求新奇的感觉,将主观感觉融入对客体的描写中去,并用快速的节奏表现病态的都市生活,成为[[中国]]“新感觉派”的主要作家之一。
<p style="text-indent:2em;">早在三十年代,他就是中国最有影响的心理分析小说家,并且通过他主编的三十年代最大的文学刊物之一《现代》,培植出中国现代文学最成熟最完善的现代派,使现代主义进入中国现代文坛并形成气候,造成[[中国]]文坛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三足鼎立的现象——施蛰存在中国文坛的地位和对[[中国 ]] 文坛]] 的贡献是不能低估的。<ref>[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2569062/ 施蛰存与《文饭小品》,豆瓣网 2008-01-30] </ref>
<p style="text-indent:2em;">鉴于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上的贡献,施蛰存曾被授予“[[上海]]市文学艺术杰出贡献奖”(1993年)和“[[亚洲]]华文作家文艺基金会敬慰奖”。
}}
==大事年表编辑==
<p style="text-indent:2em;">1905年12月3日生于[[浙江 ]] 杭州]] 水亭址(水亭子)。
<p style="text-indent:2em;">1913年随家迁居江苏松江(现属上海市)。
<p style="text-indent:2em;">1922年考入 [[ 杭州 ]] 之江大学。
<p style="text-indent:2em;">1923年入[[上海 ]] 大学]] ,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江干集》自费刊印,撰《苹华室诗见》首次以施蛰存署名。
<p style="text-indent:2em;">1926年转入震旦大学法文特别班,与同学戴望舒、刘呐鸥等创办《璎珞》旬刊。
<p style="text-indent:2em;">1939年任教云南大学,编撰《中国文学史》、《散文源流》等教材。
<p style="text-indent:2em;">1943年任教 [[ 厦门 ]] 大学,开设《史记》专题课,编撰《史记旁札》等教材。
<p style="text-indent:2em;">1952年入[[ 华东师范大学]] 中文系任教授,参加中国作家协会。
<p style="text-indent:2em;">1954年《轭下》新版于[[北京 ]] 作家出版社]]
<p style="text-indent:2em;">1961年编撰《後汉书征碑录》、《蛮书征碑录》。
《北山楼诗》(2000年)
==人物评价==
<p style="text-indent:2em;">20世纪 二、三十年代之交的[[中国]]文坛,乡土派、人生派等小说均已取得了不俗的成就,施蛰存逐渐避开中国作家对他的近距离文化辐射,在对外国文艺的译介中慢慢潜入了西方[[ 现代主义]] 文学的内部,选择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为指针,以修辞绵密瑰丽的的语言演绎情节开阂有致的故事,终于成为弗氏思想在中国文坛上的“双影人”——这是中国文艺界现代主义运动的第一波浪潮。施蛰存和1940年代的“九叶诗派”共同构成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履痕不及西土而西风自然风行水上的独特[[ 文化景观]]
<p style="text-indent:2em;">施蛰存的小说,宛如身着华丽的[[ 中式旗袍]] ,在传统民乐的伴奏下跳着异国的华尔兹。施蛰存胸襟豪放超然,不耽于党同伐异的文坛纷争。当编辑,他便积极扶植新锐;当作家,他又能挣脱俗务(他曾在上海松江县立中学当教员),黾勉力行,自当楷模,所作虽不多,但大都是精心策划之作,决不像一般海派作家稍有题材便率尔操斛,所以能在1930年代的[[上海 ]] 文艺界]] 独当一面,站稳脚跟。他不惟新文学,即古籍校勘亦从容做来,成绩斐然(施编辑有《晚明二十家小品》等古书)。
<p style="text-indent:2em;">施蛰存的小说成就在二十世纪的小说史上是被遮蔽的;他的为大众注意,多半导源于1930年代他和鲁迅关于《庄子》和《文选》的那场笔墨官司。施因此在文革中受到牵连,而关乎他[[ 崇高文学价值]] 的小说创作则长期受到漠视,他的作品在[[ 图书馆]] 里曾经备受冷落。
== 相关视频 ==
{{#ev:youku|XMTU0NDY4MjU5Ng|640|center|<big>王明科博士讲施蛰存《鸠摩罗什》</big>|frame}}
26,39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