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废名

大小無變化,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废名禅学思想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经历了比较明显的两个阶段。
{{Infobox person
|| 图像 = [[File:废明1.jpg|缩略图|居中|250px|center]] [http://pic.baike.soso.com/ugc/baikepic2/10960/20170728112645-810117954_jpeg_496_688_82685.jpg/0 原图链接] [http://pic.baike.soso.com/ugc/baikepic2/10960/20170728112645-810117954_jpeg_496_688_82685.jpg/0 来自360网]
}}
<p style="text-indent:2em;">从20年代中期受胡适影响开始接触禅宗到30年代初可以视作第一阶段。废名的好友兼同乡[[程鹤西]]在回忆他1928 年北大退学后在成达—— 孔德中学任教的情景时说:“在成达时我记得他曾请冯至同志把 施耐庵的《水浒传》序写成一个横幅挂起,这也是我喜欢[[《水浒传》]]序的开始,后来读庾信的诗赋和维摩诘经也是受他的影响”(注:鹤西:《怀废名》。)。从这里至少可以见出,其时废名是很喜欢《维摩诘经》的。《维摩诘经》是由汉魏时期高僧 支谦翻译的一部佛教经典,它对于大乘禅学特别是中国 禅宗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曾起过很重要的作用,它与[[《楞伽经》]]、《圆觉经》一起有“禅门三经”之称。《维摩诘经》强调,要达到解脱,关键在于主观修养,净化心地。后来另一位高僧鸠摩 罗会重译此经将其思想表述得更其明白:“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废名对《维摩诘经》的喜爱,恐怕是被其“净心”一论所倾倒。前面提到的[[《水浒传·序》]]中“虚名薄利不关愁,裁冰剪雪,谈笑看吴钩”以及庾信的“草无忘忧之意,花无长乐之心”均与“净心”论交相辉映,怪不得为废名所钟爱了。
<p style="text-indent:2em;">《竹林的故事》、[[《桃园》]]、《枣》、《桥》是第一阶段的代表作。这一时期的小说从整体上看是远离现实人生和当代社会问题的,即使有,却也何其微弱,尤其是越到后来,我们几乎找不到半点当时甚为时尚的作家主观的对于现实人生的哀愁或者抗议。[[《菱荡》]]所描绘的完全是一幅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 世外桃源。小说《桥》更是废名精心营造的通向宁静禅境的美丽桥梁。作品中的史家庄,处处是“ 东方朔日暖, 柳下惠风和”式的平和宁静,人们男耕女织、知足常乐,人性淳美,古风习习。小林、 琴子、细竹无论是儿时还是长大后均天真、纯朴,他们和睦相处,一反一般小说中所描写的那种三角恋爱的生活模式,丝毫没有情人与情敌之间的种种猜测、怀疑与色心斗角。废名只为我们提供了一幅幅静美的中国画,却并不引导人们去着力思考社会现实问题。
{{Infobox person
|| 图像     = [[File:废名2.jpg|缩略图|居中|250px|center]]
[http://pic.baike.soso.com/ugc/baikepic2/10960/20170728112645-810117954_jpeg_496_688_82685.jpg/0 原图链接] [http://pic.baike.soso.com/ugc/baikepic2/10960/20170728112645-810117954_jpeg_496_688_82685.jpg/0 来自360网]
}}
26,39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