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395
次編輯
變更
废名
,無編輯摘要
<p style="text-indent:2em;">《竹林的故事》、[[《桃园》]]、《枣》、《桥》是第一阶段的代表作。这一时期的小说从整体上看是远离现实人生和当代社会问题的,即使有,却也何其微弱,尤其是越到后来,我们几乎找不到半点当时甚为时尚的作家主观的对于现实人生的哀愁或者抗议。[[《菱荡》]]所描绘的完全是一幅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 世外桃源。小说《桥》更是废名精心营造的通向宁静禅境的美丽桥梁。作品中的史家庄,处处是“ 东方朔日暖, 柳下惠风和”式的平和宁静,人们男耕女织、知足常乐,人性淳美,古风习习。小林、 琴子、细竹无论是儿时还是长大后均天真、纯朴,他们和睦相处,一反一般小说中所描写的那种三角恋爱的生活模式,丝毫没有情人与情敌之间的种种猜测、怀疑与色心斗角。废名只为我们提供了一幅幅静美的中国画,却并不引导人们去着力思考社会现实问题。
{{Infobox person
|| 图像 = [[File:废 明2名5.jpg|缩略图|居中|250px|center]] [http://pica4.baikeatt.sosohudong.com/ugc01/baikepic205/10960/20170728112645-810117954_jpeg_496_688_8268501100000000000144729058479141_s.jpg/0 原图链接] [http://pic.baike.soso.com/ugc/baikepic2/10960/20170728112645-810117954_jpeg_496_688_82685.jpg/0 来自360网]
}}
<p style="text-indent:2em;">静寂意境的营造是这个时期小说的另一个美学特征。《菱荡》中的 陶家村一年四季总 是那样的宁静,它深藏在茂密的树林之中,一道河水,一个水洲使它远离县城的喧嚣与热闹,偶尔听得见深林中斧头砍树的声响,水的唧唧声以及聋子、张大嫂们那些似断非断的三两声打趣,给人一种“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感觉,一切最终还是消融在无垠的静谧之中。废名笔下的人物大多是老人、孩子及天真少女,即使是青壮年却也是半聋半哑,如《菱荡》中的[[陈聋子]],《桥》中的三哑等,他们的单纯、质朴、少受尘世污染,更具自然本性,他们没有如簧的巧舌去制造那些令人作呕的噪音,他们精神丰富而形式却简单宁静。陈聋子便具有极强的象征意义,因为耳聋,他的世界永远是宁静的,尘世的噪音唯他能充耳不闻,也不见他轻易说话,唯其如此,他才能真正地守自己的本真心,才能自由地去体认世界万物的真如本相。在静中弥漫着一股孤独、清冷的氛围,透露出一种孤寂之感,是废名意境的重要特点。在废名作品中,他大量使用坟、送路灯、 落日、箫、孤雁、庙檐上的风铃、碑、树荫等意象符号,以造成一种神秘、清幽、孤独的气氛。[[《桥·习字》]]写小林看雁阵,也引发出一种孤独之感:“远远两排雁飞来,写着很大的‘一人’在天上,深秋的天气,没有太阳,也没有浓重的云,淡淡的两手抚着母亲的发,尽尽的望。”仿佛那天底下便只有这“一人”了。小林一开始认字便是这“一人”二字,在废名也许是颇有深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