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徐旭生

增加 161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p style="text-indent:2em;">'''徐旭生'''(1888~1976),名炳昶(bing chang),字以行,笔名虚生,遁庵。[[ 清光绪十四年]] 十一月八日(1888年12月10日)生于[[河南 ]] 省唐河县]] 桐河镇砚河村。父亲徐解,前清秀才,曾选任为河阴县(今属河南省荣阳县)教官.曾用名老傻、四河人。 [[ 中国 ]] 现代著名的[[ 史学家]] ,著名的[[ 政治活动家]]
==简介==
<p style="text-indent:2em;">徐旭生潜心研究古代史学。他幼读私塾,聪慧好学,中国古典文化功底深厚。18岁步入新式学堂,就读北京河南公立豫京学堂。25岁远奔西欧,留学法国,在巴黎大学攻读西洋哲学。
}}
==人物生平==
<p style="text-indent:2em;">1919年徐旭生学成归国后,先后任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教授,[[北京 ]] 大学]] 哲学系教授。<p style="text-indent:2em;">1926年任[[北京 ]] 大学教务长]] 。<p style="text-indent:2em;">1927年任北京师范[[ 大学校长]] 。<p style="text-indent:2em;">1929年任国立[[北京 ]] 大学]] 第二师范学院院长。
<p style="text-indent:2em;">1932年任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编辑,晋升研究员。
<p style="text-indent:2em;">1937年任[[中国]]史学研究所所长。
<p style="text-indent:2em;">1927年,徐旭生担任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外合作的科学考察团--"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的中方团长。这个考察团的组成,结束了从19世纪末以来我国大批珍贵文物任外国人随意拿走的屈辱历史,它的巨大考察成果,震动了国际学术界,影响深远。<ref>[https://www.360kuai.com/pc/9ff37e89bac175596?cota=3&kuai_so=1&sign=360_57c3bbd1&refer_scene=so_1 《徐旭生文集》《二里头考古六十年》等首发式举行,快资讯] </ref>
<p style="text-indent:2em;">1926年末,瑞典著名探险家、地理学家斯文赫定博士率一个大型远征队,准备到我国西北部进行科学考察。当北洋军阀政府与斯文赫定签订的不平等协议中不准[[中国 ]] 科学家]] 参加,采集品全部运到国外的内容传出后,全国舆论大哗。北京十几个学术团体联合成立了中国学术团体协会,发表宣言表示抗议,并派徐旭生和[[刘半农]]等为代表,经与[[斯文赫定]]反复磋商,终于达成新的协议:在[[中国 ]] 学术团体]] 协会领导下成立西北科学考察团;设中国及外国团长;中外科学家各占一半;采集品留在中国。这使[[ 中国学术界]] 大为振奋,奔走相告,各报刊纷纷报道评论。中方团长的重任就落在徐旭生教授肩上。
<p style="text-indent:2em;">考察条件的艰苦是难以想象的。火车只通到[[包头]],其他路程只能靠骆驼和两只脚。大部分时间是在没有道路、没有人烟、地图上的空白区行走。考察地区的温度,冬季冷到零下40℃,刮起风来飞沙走石,夏季荫蔽处可热到40℃以上。除了[[ 戈壁沙漠]] ,就是[[ 崇山峻岭]] ,考察队员们住帐篷、睡地铺。当时军阀混战,盗匪横行,更增加了旅途的危险性。
<p style="text-indent:2em;">这次考察对我国科学家来说是仓促上阵,从签协议到出发不足半个月,谈不到做准备。徐旭生不顾旅途劳累,经常在烛光下翻阅历代典籍,如[[《汉书》]]、[[《后汉书》]]、[[《晋书》]]、[[《隋书》]]、[[《旧唐书》]]中的地理志,以及《西域图志》、[[《新疆图志》]]、《圣武纪》、[[《蒙古游牧记》]]等书,详细查找所经地区的有关资料,以指导考察,特别是为考古工作指出方向。他的渊博学识赢得了中外团员的敬佩。
<p style="text-indent:2em;">入疆以后,军阀内讧,政局十分混乱,地方政府对考察团疑虑重重。徐旭生襟怀坦荡,对待各派势力以诚相见,决不介入地方纠纷;并严格要求中外团员不得就军阀内讧表态;对于地方当局的无理要求据理力争,使科学考察团按计划完成任务。[[斯文赫定]]因病中途回国,整个工作全靠他一个主持。
<p style="text-indent:2em;">领导核心的相互信任,保证了全团的团结合作,考察期限由2年延至6年(1927~1933),在我国西北部约460万平方公里的区域内进行多学科考察,绘制地图,取得了轰动国际学术界的考察成果;[[中国 ]] 科学家]] 的工作赢得了崇高声誉;中瑞双方考察报告及研究成果的出版发行从20世纪30年代一直延续到80年代,影响巨大。出发才一个多月,我国年轻的地质学家丁道衡就发现了[[白云鄂博 ]] 大铁矿]]
<p style="text-indent:2em;">当时徐旭生就估计道:"或将成为我国北方的汉冶萍。"目前,在[[ 白云鄂博铁矿]] 的基础上建立了生产能力巨大的包钢,而且在矿区发现有丰富的稀土矿藏,使包头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稀土金属产地。另一轰动[[ 世界]] 的新闻是地质学家袁复礼教授在[[新疆]]发掘出包括7个新种的72具二齿兽、恐龙等古爬行动物化石,使我国的古生物研究跃上一个新台阶。著名古生物学家杨钟健认为,"此其重要,殆不在中国猿人之发现以下。"
<p style="text-indent:2em;">袁复礼为此获得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发的北极星奖章。直到现在中外科学家还在沿着袁教授的足迹不断探索。 [[ 黄文弼 ]] 是我国第一个入疆考察的考古学家,他考察了高昌等古代遗址,还穿过和绕行浩瀚的沙海--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发表了[[《高昌砖集》]]、[[《高昌陶集》]]、[[《吐鲁番考古记》]]、[[《罗布绰尔考古记》]]等专著,现还被译成日文出版。[[瑞典]]的贝格满博士在属于古居延的额济纳河流域,发掘出上万枚汉简,这就是闻名于世的"居延汉简"。这批国宝,抗日战争期间,经香港辗转到美国,现存台湾。[[File:徐旭生1.jpg|缩略图|徐旭生1]]
<p style="text-indent:2em;">1972~1974年,在原简发现地又出土汉简2万多枚。这3万多枚居延汉简是研究汉代文化的珍贵考古资料。
{{Infobox person
| 图像 =[[File:徐旭生1.jpg|缩略图|居中|250px| ]]
| 图像说明 = [http://image.wangchao.net.cn/baike/1261713773252.jpg 原图链接] [https://pic.sogou.com/pics?p=77040501&query=%D0%EC%D0%F1%C9%FA 来自360网]
}}
<p style="text-indent:2em;">1980年,中华书局出版了《居延汉简甲乙编》。植物学家刘慎谔博士采集标本4000多号,归来主编了[[《中国西北地区植物地理概要》]]及《[[中国北部植物志》]]。经过这次考察,中国新疆地区第一次留下了完整的现代气象记录。我国青年学者李宪之根据自己的观测结果,研究出东亚寒潮的途径,为20多年后的云图所证实,他因此项研究获柏林大学博士学位。<ref>[http://www.tuanjiebao.com/2019-06/20/content_178811.htm 徐旭生与夏文化探索,团结报团结网] </ref>
<p style="text-indent:2em;">1980年,中华书局出版了《居延汉简甲乙编》。植物学家刘慎谔博士采集标本4000多号,归来主编了[[《中国西北地区植物地理概要》]]及《[[中国北部植物志》]]。经过这次考察,中国新疆地区第一次留下了完整的现代气象记录。我国青年学者李宪之根据自己的观测结果,研究出东亚寒潮的途径,为20多年后的云图所证实,他因此项研究获[[柏林大学]]博士学位。<ref>[http://www.tuanjiebao.com/2019-06/20/content_178811.htm 徐旭生与夏文化探索,团结报团结网] </ref> <p style="text-indent:2em;">考察团的实地考察,解决了当时国际地理学界争论不休的[[罗布泊]]位置问题,证明了罗布泊是随塔里木河的改道而改变位置的迁移湖。这是斯文赫定的重要学术贡献。最令人兴奋的是,历史上第一次把全部采集品留在我国。当徐旭生1929年与斯文赫定一道返回,在[[北平]]、[[南京]]各大学作考察演讲时,受到学术界空前热情的欢迎。《大公报》报道说,"楼上楼下均无隙地,听众踊跃情况为历来集会所未有","唤起学术界之倾倒"。徐旭生在一次演讲中谈到新疆矿产丰富,特别是蕴藏着大量的[[ 石油]] ,如果不改变国防空虚、科学落后的情况,必将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的觊觎之地。1931年,《徐旭生西游日记》出版。
==相关信息==
<p style="text-indent:2em;">徐旭生由于对考察团的卓越组织领导,获得以瑞典国王名义颁发的勋章。我国政府为这次考察出纪念邮票一套--这是我国第一次为学术界出版发行纪念邮票。
<p style="text-indent:2em;">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朝]]早在公元前22世纪末就建立了。但长期以来,夏代却是考古方面的一大空白点。徐旭生根据文献记载,经过认真细致的研究,在[[《略谈研究夏文化问题》]]一文中明确指出,有两个地区应该特别注意:一是豫西地区的洛阳平原以及嵩山周围,尤其是颍水谷的上游登封、禹县一带;二是山西省西南部分汾水下游一带。1959年夏,72岁高龄的徐旭生亲自奔赴豫西地区,对"夏墟"进行实地调查,踏察了告成、[[石羊关]]、[[阎砦]]、[[谷水河]]、[[二里头]]等重要遗址,写成[[《1959年夏豫西调查'夏墟'的初步报告》]]。
<p style="text-indent:2em;">1964年春季,他又亲临偃师[[二里头]]工地,具体指导遗址的发掘工作,探察期间,他谢绝地方政府的照顾,每去一地,随身带着一小卷铺盖,和年轻人一起坐硬座,住工棚,吃普通伙食,误了吃饭时间,就买点[[红薯馍馍]]充饥,常常一天步行40多里。有一次遇上大雨,人们劝他坐大车,他不同意,坚持脱鞋光脚在泥泞路上步行。不管白天多么劳累,他晚上都要坚持在煤油灯下,详细地记录调查收获和心得,他这种不畏艰辛,一心为科学事业的雄心,愈老愈坚。尔后,[[二里头]]、[[告成]]、[[下冯]]、[[陶寺]]等遗址先后发掘。目前,属于二里头文化的遗址已发现一百多处,正式发掘的一二十处,取得了巨大考古成果。徐旭生不愧为夏文化探索的[[ 开拓者]]
<p style="text-indent:2em;">徐先生的精神感人至深。与他一起工作多年的黄石林在[[《徐旭生先生传略》]]中写道:"徐老的一生勤奋好学、博览群书,是一位渊博的学者。他的为人正派、耿直、真诚、朴素,处处都是我们的表率。他那慈祥和蔼的学者风度,为学术研究而辛勤努力,工作上认真负责,治学上严谨求实,堪称[[ 一代师表]] ,是我们永远学习的[[ 榜样]] 。"
== 相关视频 ==
{{#ev:youku|XNDMyNjY4MjIxMg|640|center|<big>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即将开馆 获赠遗址发现者徐旭生珍贵遗物</big>|frame}}
== 参考资料 ==
[[Category: 史地總論‎]][[Category:人文社科艺术人物]]
26,39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