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宋武帝

增加 972 位元組, 4 年前
撤销Mjlk讨论)的版本812498
义熙十三年(417年)的冬天,刘裕率晋军浩浩荡荡地抵达长安。他想在此稍作休整,经略[[关中]],不料,传来了[[刘穆之]]病死的消息 [31] 。刘裕汇集在长安的文武将佐讨论,表露出自己继续西征的愿望以及对后方的忧虑,当时大部分人也不赞成继续北伐。刘裕遂留其十二岁的儿子[[刘义真]]以及[[王修]]、王镇恶、沈田子等文武共守长安,自己统军南归。刘裕此举,为夏主[[赫连勃勃]]的谋臣[[王买德窥]]破心迹。在刘裕南归不久后,赫连勃勃派军南断青泥,东扼[[潼关]],率大军进攻长安。
在此时,留守长安的晋朝文武发生内讧,[[沈田子]]杀王镇恶,王修杀沈田子,刘义真复杀王修。刘裕得到消息,惊恐不已,急令朱龄石镇守长安,命刘义真速回。刘义真和将士大掠财宝美女,车载南还,为夏军追及。朱龄石阵亡,刘义真单骑逃逸。长安虽得而复失,良将劲兵损失颇多,但收复之地并未损失多少,潼关以东收复的部分关中之地和整个[[ 河南]] 地区仍然得到刘裕的重兵扼守。经过两次北伐,黄河以南、淮水以北以及汉水上游的大片地区,为刘裕据有。
===称帝建宋===
巨大的军功,使刘裕在[[朝廷]]的地位显赫无比。义熙十四年(418年),刘裕接受[[相国]]、[[总百揆]]、[[扬州牧]]的官职,以十郡建“宋国”,受封为宋公,并受九锡殊礼。同年十二月戊寅日(419年1月28日),刘裕指派[[王韶之缢]]杀[[晋安帝]],立其弟[[司马德文]]为帝,即[[晋恭帝]]。
元熙元年(419年),刘裕进爵为[[ 宋王]] ,宋国又加十郡增益,使宋国包括了二十郡。同年末,刘裕又获加皇帝规格的十二旒冕、天子旌旗等一系列殊礼。
元熙二年(420年)六月丁卯日(7月10日),刘裕代晋称帝,东晋灭亡。他改国号为“宋”,改元永初。
同年,由于先前林邑借晋末乱局屡屡侵扰[[ 交州]] ,刘裕命交州[[ 刺史]][[ 杜慧度]] 派兵万人南征[[ 林邑]] ,大军深入林邑国(今[[ 越南]] 南部)境内,歼灭了林邑国的大半士兵,痛击林邑,林邑请降,并向宋廷致送大象、金银、古贝等礼物。次年,林邑王遣使到宋廷入贡,并获刘裕册封。
即位之后,刘裕以[[ 司马氏]] 为前车之鉴,刘裕削弱[[ 强藩]] ,集权中央。有鉴于荆州屡为祸乱之源,便裁并[[ 荆州]] 府的辖区,限制其文武将士的额员。为防止权臣乱政,他特下诏:凡日后大臣外出征讨,一律配以朝廷军队,军还交回朝廷。下令严禁世族隐匿户囗,减少官府收入。 [19]
刘裕还下令整顿户籍,厉行土断之法。规定政府所需物资,不准像过去那样滥行征发,而是派有关官员以钱购买。适当降低农民租税,废除苛繁法令,让百姓在宽松的环境中休养生息,发展生产。[[ 魏晋]] 以来,[[ 皇室]] 、官府崇尚奢华。由于出身孤寒,刘裕知道稼穑艰辛,因而平时清简寡欲,生活节俭,不喜奢侈。
===病重去世===
永初三年(422年),刘裕计划出征[[ 北魏]] ,但因患病而作罢。 [4] 期间,他曾短暂病愈。但至五月,刘裕再次病重,遗命[[ 司空]][[ 徐羡之]] [[ 尚书]][[ 仆射傅亮]] 、领军将军[[ 谢晦]] 及护军将军[[ 檀道济]] 四人为[[ 顾命]] 大臣,辅助太子[[ 刘义符]] 。 [32]
五月癸亥日(6月26日),刘裕在西殿崩逝,享年六十岁。七月,葬于[[ 丹阳]] 建康县蒋山的初宁陵,庙号[[ 高祖]] ,谥号[[ 武皇帝]] 。 [32-33]
==为政举措==
====续行“土断”,抑制兼并====
门阀士族兼并土地的行为令百姓流离失所,无法保护其产业。刘裕掌权后,一改东晋以来坐视兼并的规管,重订规管并展示公众,大大抑制了门阀豪强的兼并行为。及至处死了藏匿一千多名脱离户籍逃亡者的[[ 虞亮]] [[ 会稽]][[ 虞氏]] ),连会稽[[ 内史]] 的司马休之也遭免官。刘裕又禁止门阀豪强私占山泽的行为,还削夺世族以及皇室的私产,以此来资济人民。刁氏一族向来富有,奴客亦多,在其宗族被诛灭时,刘裕亦将刁家的资产都分发给人民,让人们按己力取用,赈济当时处于饥荒及战乱中的人民。义熙九年(413年),刘裕将[[ 临沂]] [[ 湖熟]] 原属皇后所有,用来资助其化妆品开销的田地分配给穷人。 [34] 即位为帝后,他更遣使巡行四方,举善旌贤,访问民间疾苦。 [3] 义熙土断是刘裕最有影响的政绩,它打击了东晋豪强士族势力,缓和了阶级矛盾,减轻了百姓负担,改善了社会政治状况,重建了中央政府的权威。
====整顿吏治====
刘裕为整顿吏治,罢免或处死了许多士族或皇族出身的[[ 官吏]] 。他的亲信、功臣中有“骄纵贪侈,不恤政事”的,他也严厉惩罚,甚至处死。
先前,各州郡送来的秀才、孝廉,多是滥竽充数之辈。刘裕于义熙八年(412年)上表,请求遵循旧制,并主张用考试的办法加以甄别。 [35]
====重用寒族====
东晋时期,中央和州、郡的大权一直掌握在王、谢、庾、桓四大家族手中,选拔官吏,主要依据门第,选出了许多无才无识之人任官。刘裕掌权后,要求按照九品中正制初置时的精神选拔人才。他重用出身“寒微”的人,如[[ 刘穆之]] [[ 檀道济]] [[ 王镇恶]] [[ 赵伦之]] 等。
====改革政制====
====中央集权====
刘裕称帝后,致力于削弱强藩,他限制了荆州州府置将和官吏数额,前者不可多于二千人,后者亦不可多于一万人;另其他州府置将及官吏数亦不分别不得多于五百人及五千人。为防止权臣拥兵,他特别下诏命不得再别置军府,[[ 宰相]] 领扬州[[ 刺史]] 的话可置一千兵。而凡大臣外任要职要需军队防卫,或要出兵讨伐,一律配以朝廷军队,事情完结后军队都需交回朝廷。另刘裕为防外戚乱政,下令有幼主的话都委事[[ 宰相]] ,不需[[ 太后]] 临朝。 <ref>[37http://www.guoxue.com/shibu/24shi/songsu/sons_003.htm  南朝梁·沈约《宋书· 本纪第三·武帝下》:又为手诏曰:“朝廷不须复有别府,宰相带扬州,可置甲士千人。若大臣中任要,宜有爪牙以备不祥人者,可以台见队给之。有征讨悉配以台见军队,行还复旧。后世若有幼主,朝事一委宰相,母后不烦临朝。仗既不许入台殿门,要重人可详给班剑。”] ,国学网</ref>
===经济方面===
====发展生产====
刘裕即位后,下令凡 府需要的物资都要到市场采购,照价给钱,不得向人民征调。又下令官员不可征去人民车牛,亦不能以官威逼迫人民献出车牛,另亦将繁多的交易税项作出减省,便利市场商业交易 [39] 。
===文化方面===
====发展教育====
刘裕本虽是行伍出行,识字不多,但非常重视教育。永初三年(422年)正月,下诏:“古之建国,教学为先,弘风训世,莫尚于此;发蒙启滞,咸必由之。故爰自盛王,迄于近代,莫不敦崇学艺,修建庠序。自昔多故,戎马在郊,旌旗卷舒,日不暇给。遂令学校荒废,讲诵蔑闻,军旅日陈,俎豆藏器,训诱之风,将坠于地。后生大惧于墙面,故老窃叹于子衿。此《国风》所以永思, 《小雅》所以怀古。今王略远届,华域载清,仰风之士,日月以冀。便宜博延胄子,陶奖童蒙,选备[[ 儒官]] ,弘振国学。主者考详旧典,以时施行”(《宋书·武帝本纪》)。从而巩固刘宋的统治,同时也带来了全社会注重学校教育,改善社会风气的结果 [40] 。
====广收遗散书籍====
[[ 西晋]] 永嘉之乱,五胡乱华以来,先前的许多汉文化的书籍和典籍遗散大半,十去七八九。刘裕北伐后秦前,加之府藏所有,当时的东晋藏书仅4000卷。刘裕北伐过程中将流落中原各地的图书悉数收藏运回建康,又下令对赤轴青纸、文字古拙之书,亦加收藏以传后世,到刘宋初年,官方所藏的书籍已达到6万多卷。对汉文化典籍和书籍的保护与传承作出了巨大贡献,也奠定了[[ 南朝宋]] 国家藏书的基础。 [37]
===军事方面===
====治军统兵====
在治军统兵上,刘裕强调恩威兼施,既注重军纪严明,又较能体恤部众。灭后秦时,将缴获的金玉珍宝尽赐予北征将士;听说琥珀可治创伤,即令将[[ 宁州]] 所献[[ 琥珀]] 枕捣碎分送参战将士。他主张择才用将,不重资名,只要才堪重用,即使资浅名轻,亦委以重任;不求全责备,对犯有过失者,避短用长。 [41]
====两度北伐====
刘裕在东晋末年,对内消灭割据势力,统一南方。对外两次北伐,先后灭[[ 南燕]] [[ 后秦]] 等国,以却月阵大破北魏,降服仇池。相继收复[[ 淮北]] [[ 山东]] [[ 河南]] [[ 关中]] 等地,并光复[[ 洛阳]] [[ 长安]] 两都。
至刘宋初期,刘宋王朝大致拥有黄河以南的广大地区,成为东晋南朝时期疆域最大,实力最强,经济最发达,文化最繁荣的一个王朝。自潼关以东、黄河以南直至[[ 青州]] 已为南朝版图,[[ 江淮]] 流域得到保障,这是[[ 祖逖]] [[ 桓温]] [[ 谢安]] 经营百年所未能达到的。 [42]
====南征林邑====
早在义熙九年(413年),交州刺史[[ 杜慧度]] 率军抵御林邑国入侵,两次大破林邑王[[ 范胡达]] 。 [43] 永初元年(420年),刘裕即位后,杜慧度利用林邑内乱之机,南征林邑国,使其举国归附。 [44]
==个人作品==
刘裕“奋起寒微”,以寒门庶族身份,依靠军功和手中握有的北府兵权,登上历史舞台,他和他周围的人们组成的寒人武士集团,开创寒人掌权的局面。在刘裕入朝执政到称帝的二十年中,他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力矫晋时弊政,加强集权,铲除分裂割据势力,努力发展经济 [45] 。
刘裕先对内平定[[ 孙恩]] [[ 桓玄]] ,消灭[[ 桓楚]] [[ 谯纵]] [[ 卢循]] [[ 刘毅]] 、司马休之等割据势力,使南方出现百年未有的统一局面;对外消灭[[ 南燕]] [[ 西蜀]] [[ 后秦]] 等国,降服仇池,又大破北魏,收复淮北、山东、河南、关中等地,光复洛阳、长安两都。即位后,更派兵南征林邑国。正是刘裕的征伐,使黄河以南的大半个中国尽归一统。
刘裕北伐取得的成就不容磨灭,后来关中虽复失,但河南、山东、淮北已划入南朝版图。将南朝的防线推进到了潼关、黄河一线,保障了江淮流域。后来的宋魏间战争,多在这些土地上进行,使长江流域得到较为长期的安静,为“元嘉之治”的出现提供了北部疆域屏障。
同时,刘裕对东晋以来的一系列弊政进行了全面的改革,集权中央,整顿吏治,体恤民情,轻徭薄赋,废除苛法,赈济穷人,减轻人民负担,亲自听讼,兴学校,策试诸州郡[[ 秀才]] 。又实施“义熙土断”,打击豪强,抑制兼并。为“元嘉之治”打下坚实的基础。明末清初思想家[[ 王夫之]] 认为,刘裕是汉以后,唐以前的历史中一位非常有作为的皇帝 [46] 。李贽则直接以“定乱代兴之君”赞誉刘裕,近代文学家鲁迅说他是南朝唯一值得肯定君主。田余庆则将刘裕视为门阀政治的掘墓人,认为门阀政治终结于刘裕之手。刘裕代晋之后,门阀士族虽然仍然存在,但已无法成为决定性的政治力量。 [47]
===历代评价===
王谧:卿当为一代英雄。 [10]
姚兴:刘裕拔起细微,能讨[[ 诛桓玄]] ,兴复[[ 晋室]] ,内厘庶政,外修封疆,吾何惜数郡,不以成其美乎! <ref>[48-49http://www.guoxue.com/shibu/zztj/content/zztj_114.htm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一十四·晋纪三十六》:刘裕遣使求和于泰,且求南乡等诸郡,秦王兴许之。群臣咸以为不可,兴曰:“天下之善一也。刘裕拔起细微,能讨诛桓玄,兴复晋室,内釐庶政,外修封疆,吾何惜数郡,不以成其美乎!”遂割南乡、顺阳、新野、舞阴等十二郡归于晋。] ,国学网</ref>
[[ 司马休之]] [[ 太尉]] 臣裕威武明断,首建义旗,除荡元凶,皇居反正。布衣匹夫,匡复社稷,南剿卢循,北定广固,千载以来,功无与等。由是四海归美,朝野推崇。 [50] [[ 司马德文]] :桓玄之时,晋氏已无天下,重为刘公所延,将二十载;今日之事,本所甘心。 [51]
[[ 崔浩]] :①刘裕奋起寒微,不阶尺土,讨灭桓玄,兴复晋室,北禽[[ 慕容超]] ,南枭[[ 卢循]] ,所向无前,非其才之过人,安能如是乎! [52] ②刘裕者,司马德文之[[ 曹操]] 也。 [53] [[ 刘子业]] :渠大英雄,生擒数天子。 [54]
[[ 沈约]] :至于[[ 宋祖]] 受命,义越前模……高祖地非桓、文,众无一旅,曾不浃旬,夷凶翦暴,祀晋配天,不失旧物,诛内清外,功格区宇。至于钟石变声,柴天改物,民已去晋,异于延康之初,功实静乱,又殊咸熙之末。所以恭皇高逊,殆均释负。若夫乐推所归,讴歌所集,魏、晋采其名,高祖收其实矣。盛哉! <ref>[[ http://www.guoxue.com/shibu/24shi/songsu/sons_003.htm  南朝梁·沈约《宋书·本纪三·武帝下》:至于宋祖受命,义越前模。晋自社庙南迁,禄去王室,朝权国命,递归台辅。君道虽存,主威久谢。桓温雄才盖世,勋高一时,移鼎之业已成,天人之望将改。自斯以后,晋道弥昏,道子开其祸端,元显成其末衅,桓玄藉运乘时,加以先父之业,因基革命,人无异心。 高祖]] 地非桓、文,众无一旅,曾不浃旬,夷凶翦暴,祀晋配天,不失旧物,诛内清外,功格区宇。至于钟石变声,柴天改物,民已去晋,异于延康之初,功实静乱,又殊咸熙之末。所以恭皇[[ 高逊]] ,殆均释负。若夫乐推所归,讴歌所集,魏、晋采其名,高祖收其实矣。盛哉! [55] ,国学网</ref>
[[ 李延寿]] :宋武地非齐、晋,众无一旅,曾不浃旬,夷凶剪暴,诛内清外,功格上下。若夫乐推所归,讴歌所集,校之魏、晋,可谓收其实矣。 [56]
[[ 裴子野]] [[ 宋高祖]][[ 武皇帝]] 以盖代雄才,起匹夫而并六合,克国得隽,寄迹多於魏武,功施天下,盛德厚於晋宣,怀荒伐叛之劳,而夷边荡险之力。 [53] [57]
[[ 虞世南]] [[ 宋祖]] 以匹夫挺剑,首创大业,旬月之间,重安[[ 晋鼎]] ,居半州之地,驱一郡之卒,斩谯纵於庸蜀,擒[[ 姚泓]] [[ 崤函]] [[ 克慕容]] 超於青州,枭卢循於岭外,戎旗所指,无往不捷。观其豁达宏远,则汉高之风;制胜胸襟,则光武之匹。惜其祚短,志未可量也。 [58]
[[ 朱敬则]] :刘裕天锡神勇,雄略命世,不待借思汉之讴,未暇假从周之会。同盟二十七,愿从一百人。雷动朱方,风发竹里。龙骧虎步,独决神襟。长剑一呼,义声四合。荡亡楚已成之业,复遗晋久绝之基。祀夏配天,不失旧物,虽古人用兵,不足加也。至乃网罗俊异,待物知人,动必应时,役无再举,西尽庸蜀,北划大河。自汉末三分,东晋拓境,未能至也。 [59]
[[ 司马光]] :①裕既委镇恶以关中,而复与田子有后言,是斗之使为乱也。惜乎!百年之寇,千里之士,得之艰难,失之造次,使丰、鄗之都复输寇手。 [52] ②帝清简寡欲,严整有法度,被服居处,俭于布素,游宴甚稀,嫔御至少……财帛皆在外府,内无私藏……内外奉禁,莫敢为侈靡。 [51] ③高祖首唱大义,纠合同志,起于草莱之间,奋臂一呼,凶党瓦解。遂枭灵宝之首,奉迎乗舆,再造晋室,厥功已不细矣。既而治兵誓众,经营四方,扬旗东征,广固横溃,卷甲南趋,卢循殄灭,偏师西上,谯纵授首,锐卒北驱,姚泓面缚,遂汛扫伊、洛,修奉园陵,震惊旃裘之心,发舒华夏之气。南国之盛,未有过于斯时者也。 [60]
[[ 苏辙]] :宋武既[[ 诛桓氏]] ,收遗晋而[[ 封植之]] ,又克[[ 谯纵]] ,执[[ 慕容超]] ,逐[[ 卢循]] ,擒[[ 姚泓]] ,立四大功,天下莫能抗。 [61]
[[ 何去非]] :宋武帝以英特之姿,攘袂而起,平灵宝于旧楚,定刘毅于荆豫,灭南燕于二齐,克谯纵于庸蜀,殄卢循于交广,西执姚泓而灭后秦,盖举无遗策而天下惮服矣。北方之寇,独关东之拓跋,陇北之赫连耳。方其入关,魏人虽强,不敢南指西顾以议其后……嗟夫!集大事者……宋武兼之矣。 [62]
[[ 辛弃疾]]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63]
[[ 叶适]] :魏晋以后,惟刘裕之取位或无愧,盖晋于桓玄篡后已亡,而裕非其叛臣也,但力尚不足自得,故必假晋为名尔取天下。刘裕习见百年经略中原旧事,勇智兼人,宇量宏绝。若使息图僭夺,专意经纶,其于恢复混一之功不难成矣。裕非无此资,故前取燕,后取秦,皆欲顿驾立足为远大之基。 [64]
[[ 陶宗仪]] :帝英杰有大度。 [65]
[[ 孙承恩]] :徒歩仗剑,荡残除凶。沉毅才略,一时之雄。震主功高,终膺宝历。清俭严正,可谓君德。 [66]
[[ 李贽]] :①自是定乱代兴之君。②刘裕以[[ 谶故弑]] 昌明,立[[ 恭帝]] 。又遣[[ 傅亮]] 讽帝禅位……夫裕之功德,巍巍四海,皈心久矣。晋氏衰弱已极,即以琅邪一区处之,如汉献故事,亦自无患,何必更使兵人逾垣而入弑之也……连弑二无罪之君,以自种毒,故裕子义符即位,未几复为傅亮所弑,子孙继立,自相屠夷,无遗孑者。 [67]
[[ 王夫之]] :①[[ 宋武兴]] ,东灭慕容超,西灭姚泓,[[ 拓跋嗣]] 、赫连勃勃敛迹而穴处。自[[ 刘渊]] 称乱以来,[[ 祖逖]] [[ 庾翼]] [[ 桓温]] [[ 谢安]] 经营百年而无能及此。后乎此者,二萧、陈氏无尺土之展,而浸以削亡。然则永嘉以降,仅延中国生人之气者,唯刘氏耳。举晋人坐失之[[ 中原]] ,责宋以不荡平,没其挞伐之功而黜之,亦大不平矣。②裕之为功于天下,烈于曹操。③汉之后,唐之前,唯宋氏犹可以为中国主也。
[[ 爱新觉罗·弘历]] :①千里袭人,机事不密,敌人早为之备。缄书别函,至期开视,可谓有卓识。 [68] ②国势之振,莫过于刘裕之时。裕不忠诚,为国而思簒盗,君子所为三叹也。 [69]
[[ 夏曾佑]] :二十四史中,人主得国之正,功业之高,汉高而外,当推宋武,不得以混壹之异,而有所轩轾也。
[[ 章炳麟]] :雪中原之涂炭,光先人之令闻,[[ 寄奴]] [[ 元璋]] 之绩,知其不远。
[[ 梁启超]] :自商、周以来四千余年,北方贱种世世为中国患,而我与彼遇,劣败者九而优胜者不及一。稍足为历史之光者,一曰[[ 赵武灵]] ,二曰[[ 秦始]] ,三曰[[ 汉武]] ,四曰[[ 宋武]] ,如斯而已!如斯而已!
[[ 蔡东藩]] :①裕为莽懿流亚,有玄以促成之,玄何其愚,裕何其智耶!至于安帝返驾,封赏功臣,裕为功首,而再三退让,成功不居。 [70] ②裕固一世之雄也,曹阿瞒后,舍裕其谁乎? [71] ③非刘裕不能破卢、徐,非刘裕不能平谯纵……锦函之授,远睹千里,裕诚一枭杰矣哉!至若杀刘毅,杀诸葛长民,一挥手而两首悬竿,何其敏且速也! [72] ④至若胁晋禅位……由渐而进,始则佯为逊让以欺人,继则实行篡弑以盗国,其心术之狡鸷,比操懿为尤甚,魏晋已导于前,裕乃起而踵于后,青出于蓝,冰寒于水,固非偶然也。 [73]
[[ 吕思勉]] :①宋武用兵,又极为严整。 [74] ②宋武帝起自细微,内戡桓玄,平卢循,定谯纵;外则收复青、齐,清除关、洛,其才不可谓不雄。然猜忌亦特甚。 [74] ③案宋武帝之兴,实能攘斥夷狄;即以君臣之义论,“布衣匹夫,匡复社稷”,其功亦为前古所未有。 [74]
[[ 范文澜]] :刘裕所创的[[ 宋朝]] ,皇帝独掌大权,主要辅佐,多选用寒门,原来的[[ 高门大族]] ,只能做名大权小的官员,难得皇帝的信任。削弱士族的政治势力,实行皇帝专制的[[ 中央集权]] ,宋朝国内的统一程度远非强藩割据的东晋朝所能比拟,政权大大增强了。当时鲜卑拓跋部落统一黄河流域,出现强大的魏国,如果没有统一的汉族政权,鲜卑人几次大举南侵,很有可能并吞长江流域,摧残发展中的经济和文化。所以,刘裕消灭纪纲不立、豪强横行的[[ 东晋朝]] ,建立起比较有力的宋朝,对汉族历史是一个大的贡献。 [75]
[[ 唐长孺]] :刘裕代晋前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刘裕本人是寒门出身,他采取的一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推动了生产的发展,为[[ 元嘉之]] 治打下了基础。 [76]
[[ 白寿彝]] :刘裕不仅以武功显赫于当时,而且在一些政治措施上,他也很有建树。宋武帝刘裕是南朝众多[[ 帝王]] 中在治理国家方面卓有成效的一个。刘裕时期,是刘宋的兴盛时期,也可以说是南朝的兴盛时期。 [77]
[[ 阎步克]] [[ 北府]] 兵将领刘裕,以其赫赫功业代晋建宋,历史由此进入南朝。刘裕代晋的意义,不止是改朝换代而已,也标志着门阀与皇帝“共天下”的局面结束。 [78]
==轶事典故==
===甘露降生===
传说刘裕出生时,有神光照亮室内,当晚还降甘露 <ref>[http://www.guoxuedashi.com/a/203b/3649k.html 《宋书》 卷二十七志第十七 符瑞上:宋武帝居在丹徒,始生之夜,有神光照室;其夕,甘露降于墓树 [79-80] ,国学大师</ref>。
===国号曰宋===
刘裕家族世居[[ 彭城]] ,是[[ 春秋时期]] 宋国的旧地,所以刘裕建国号为“宋”。 [81]
===天子之气===
刘裕曾到[[ 京口]][[ 竹林寺]] [82] ,并独自躺卧在寺内讲堂内。一众僧人竟看见他上面有五色龙形物体出现 [82] ,大感吃惊并告知刘裕,刘裕则十分高兴起说:“僧人是不会说谎的。 [82] ”有言[[ 曲阿]] [[ 丹徒]] 有天子之气,而[[ 刘翘]] 的墓就在丹徒,当时一个叫[[ 孔恭]] 的人擅长占卜墓穴吉凶,刘裕一次就在父亲墓前问孔恭,孔恭就言那是不平凡的墓地。刘裕听后更为自负 [82] 。更刘裕又觉得身边总有两条小龙,连旁人也曾看见过,至刘裕名声渐高时,小龙也变大了 [58] 。
===寄奴射蛇===
传说刘裕一次去伐木砍柴,射伤了一条大蛇。翌日再去时却听见有杵臼捣药的声音,发现有几个小童正在制药。刘裕于是问他们为何要制药,小童则答:“我们的王被[[ 刘寄奴]] 射伤,所以要制药医治。”刘裕追问:“你们的王既有神通,为何不杀了他?”小童却答:“刘寄奴是王者,不可以杀。”刘裕喝跑了小童,拿走他们的药。后来一次到下邳游玩,一个僧人向他说:“[[ 江南]] 地区会有动乱,令此地安定的人就是你呀。”僧人又给了刘裕一些伤药,接着就失去了踪影。刘裕手部有伤患,一直都无法痊愈,但用了僧人的药一次后却痊愈了。刘裕于是视剩余的的伤药及当日在小童那里的药为珍宝,每次受了伤,用那些药都能医好。 [83]
===不擅文才===
刘裕不善文采,所以[[ 刘毅]] 曾在宴会中特地赋诗:“六国多雄士,正始出风流。”特意展示其文学造诣胜过刘裕。刘裕书法亦差,曾被[[ 刘穆之]] 规劝,并在其指示下改写大字。 [84] 《书史会要》称其“书法雄逸” [65] 。
===不信神祇===
刘裕不信[[ 神祇]] ,登位后更曾下令将民间庙宇拆毁,只有先贤以及以有勋德的人的庙祠才得豁免。刘裕去世前患病,群臣上请刘裕祈求神祇庇佑,但刘裕不接受,只派了[[ 谢方明]] [[ 太庙]] 告知祖先。
===顾念旧情===
昔日刘裕曾欠下士族[[ 刁逵]] 三万钱,无力偿还,被刁逵抓着。[[ 王谧]] 则去见刁逵,并替刘裕偿还欠款,刘裕才得释放;而当时刘裕既无名声亦贫贱,不被其他具名望人士看重,唯有王谧去与他结交。王谧后在桓玄篡位时奉天子玉玺及册文给桓玄,并颇受礼侍。 [85] 刘裕攻下建康后,王谧因在[[ 桓楚]] 任高职,甚得宠待,故很不安心,最终出奔。然而刘裕没有向王谧问罪,并念及昔日恩情,请[[ 武陵王]][[ 司马遵]] 追还王谧,并让其官复原职。而昔日为其债主的刁逵,在桓楚任豫州刺史,并为桓玄收捕起义失败的诸葛长民。他在桓玄败后出奔,终被部下抓住,可是刁氏一族接着却遭诛杀,只有[[ 刁聘]] 获赦。不久后,刁聘因谋反而被诛,令刁氏族灭。
===崇尚节俭===
在生活上,刘裕崇节俭,不爱珍宝,不喜豪华,宫中嫔妃也少。宁州地方官曾经奉献琥珀枕,是无价之宝,他并未奉以为宝。在出征后秦时,有人说琥珀能够治疗伤口,他就命人将它砸碎,分给将领作为治伤药。平定关中后,他十分宠爱美女姚氏(后秦天王[[ 姚兴]] 的侄女)。[[ 大臣]][[ 谢晦]] 劝谏他不要因女色而荒废政务,他当晚就将姚氏送出宫去。后来刘裕进封宋公,东西堂将要放置以金涂钉钉制的局脚床,但刘裕以节为由而改用铁钉钉制的直脚床。又一次[[ 广州]] 进贡一匹筒细布,刘裕因其过于精巧瑰丽,制作必定扰民,故此下令弹劾献布那郡的[[ 太守]] ,将布匹送还并下令禁止再制作这种布。刘裕因患有热病,常常要有冰冷的物件去降温,于是有人就献上石床。刘裕躺上冰冷的石床,感到十分舒服,但又感木床已经很耗人力,大石头要磨成床就更甚了,于是下令将石床砸毁。刘裕更加下令将自己昔日的农具收起,留给后人。其子[[ 宋文帝]] 一次看见,得知内情后大感惭愧。而其孙[[ 孝武帝]][[ 刘骏]] 拆毁刘裕生前的卧室而廸玉烛殿,发现床头上有土帐,墙上挂着葛布制的灯笼及麻制蝇拂,[[ 袁顗]] 称许刘裕有俭素之德,但刘骏没有说什么,只说:“老农夫有这些东西,已经过于富裕了。” [86-87]
===不忘发妻===
[[ 臧爱亲]] 是刘裕的结发妻子。臧爱亲的祖父[[ 臧汪曾]] [[ 尚书郎]] 、父亲[[ 臧俊]] 是一个[[ 郡功曹]] 。臧爱亲出嫁的时候,刘裕还是京口的一个布衣平民,不但穷苦潦倒,而且好斗性猛令乡人侧目,可以想象小家碧玉的臧爱亲在婚后过得有多艰难。 婚后不久,臧爱亲生下了一个女儿,起名[[ 刘兴弟]] 。没有子嗣并不曾影响刘裕对结发妻子的情意,而臧爱亲面对奢华所表现出来的节操,更深得刘裕的敬重。但夫妻重聚后的日子并没有多长久,义熙四年正月,臧爱亲病逝于东城(今[[ 安徽]][[ 定远]] 东南),时年四十八岁。刘裕对患难发妻的早逝非常痛心,当他称帝之后,他追封已经辞世十二年的臧爱亲为“[[ 敬皇后]] ”,至其死时都不再设皇后。刘裕逝世时,仍然不忘这位曾与他共患难的妻子,临终时他留下遗诏,将臧爱亲的棺木从[[ 丹徒]] 迎至[[ 南京]] ,与他合葬,称初宁陵。
===首开恶例===
在刘裕代晋建宋前,前代的禅位君主都得以保全性命。而至刘裕称帝后,[[ 晋恭帝]][[ 司马德文]] 被降为零[[ 陵王]] 。仅在一年后,刘裕便派亲兵将其用棉被闷死。正如胡三省所评:“自是之后,禅让之君,罕得全矣”。 [88] 此后相沿成习,禅位的君主都保不了性命。 [89-90]
而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在刘宋末年,[[ 齐王]][[ 萧道成]] 要求[[ 宋顺帝]][[ 刘准]] 禅位,并且派部将[[ 王敬则]] 率军进宫。刘准对王敬则说:“准备杀死我吗?”王敬则说:“只是让您到另外的宫殿中居住罢了。您家先前取代司马氏一家(指刘裕代晋建宋事)也是这样做的。”刘准明白已无存活的可能,便流泪说:“但愿我今后生生世世永远不再生在帝王家中!”萧道成称帝不久后,刘准便被杀害。 [91-92]
==亲属成员==
===世系渊源===
据《宋书·本纪第一》,刘裕为西汉[[ 楚元王]][[ 刘交]] 之后,刘交生[[ 红懿侯]][[ 刘富]] ,刘富生[[ 宗正]][[ 刘辟强]] ,刘辟强生[[ 阳城缪侯]][[ 刘德]] ,刘德生[[ 阳城节侯]][[ 刘安民]] ,刘安民生[[ 阳城釐侯]][[ 刘庆忌]] ,刘庆忌生[[ 阳城肃侯]][[ 刘岑]] ,刘岑生宗正[[ 刘平]] ,刘平生[[ 东武城县令]][[ 刘某]] ,刘某生[[ 东莱太守]][[ 刘景]] ,刘景生[[ 明经]][[ 刘洽]] ,刘洽生[[ 博士]][[ 刘弘]] ,刘弘生[[ 琅邪都尉]][[ 刘悝]] ,刘悝生定襄太守刘某,刘某生邪城县令[[ 刘亮]] ,刘亮生北平太守[[ 刘膺]] ,刘膺生[[ 相国掾]][[ 刘熙]] ,刘熙生[[ 开封]][[ 县令]][[ 刘旭孙]] ,刘旭孙生[[ 武原]] 县令[[ 刘混]] ,刘混生[[ 东安]] 太守[[ 刘靖]] ,刘靖生彭城[[ 郡功曹]][[ 刘翘]] ,刘翘生宋武帝刘裕。 [93]
===家庭成员===
==相关争议==
针对刘裕北伐动机的争议,《宋书》对刘裕北伐的动机的记载是“顿驾[[ 关中]] ,经略赵、魏” [101] 。将刘裕北伐视为“诛内清外,功格区宇”的收复[[ 中原]] 的大业来称赞 [102] 。后世也有一些史家附会《魏书·岛夷传》的看法,认为刘裕北伐只为篡位获取政治资本。但是《晋书·郭澄之传》明确记载:“既克[[ 长安]] ,(刘)裕意更欲西伐,集僚属议之,多不同。” [103] 表明刘裕当时攻下长安后是想要继续西征的。同时根据裴子野《宋略》记载:刘裕代晋称帝后曾计划在永初三年(422年)出征北魏,但是还未来得及出兵,刘裕就在五月病逝,北伐因而取消 [4] 。
因此,刘裕如果仅仅为了篡位,何必在登基之后还要北伐?近代史学家[[ 吕思勉]] 认为关于刘裕北伐只为篡位的说法只是一些史家附会王买德的话,不合逻辑,缺乏凭证。他认为刘裕北伐后秦前的功绩和威望足以代晋称帝,如果他真的急于篡位,在平定司马休之后完全可以称帝,没必要再北伐。吕思勉以“攘外者必先安内”,认为刘裕攻下长安后南归,是基于当时迫不得已的情形,刘穆之的突然离世,等于刘裕的后路无托。 [104] 后来史实也表明,刘裕南返后并没有急于篡位,而是直到两年之后才称帝。《魏书》以北[[ 朝鲜]] 卑族为正统,称刘裕等[[ 汉族帝王]] 为岛夷 [105] ,极尽诋毁,其对[[ 南朝]] 史实记载的真实性值得怀疑。根据唐人[[ 李延寿]] 《南史》记载,刘裕攻下长安后是想要留在长安经略西北,继续发兵北征,无奈朝中最重要的心腹刘穆之突然病逝,刘裕后方空虚且[[ 子嗣]] 尚幼,为防有变,只得率领主力南返 [106] 。[[ 司马光]] 《资治通鉴》在《南史》的基础上,认为刘裕开始确实是想留在长安,经略[[ 西北]] ,但他身边的文武将佐大多都有思归之心,加上刘穆之突然逝世,使刘裕感到后方空虚,于是东还彭城 [107] 。
综合来看,刘裕北伐后秦只为篡位一说不尽合理。刘裕北伐后秦之前,已结束了东晋长期存在的以“荆扬之争”为核心的地方藩镇坐大割据的局面,同时还击退了林邑对交州的侵犯,而且用外交手段迫使后秦君主[[ 姚兴]] 归还[[ 淮北]] 十二郡。在北伐后秦前,他的功绩已经如日中天,不需要为称帝而倾全国之力去灭后秦。
[[ 钱穆]] 在《国史大纲》就曾分析过刘裕北伐不能统一中国的原因:“裕之北伐,在廷之臣,无有为裕腹心者。裕所以不能从容据长安以经营北方者亦在是。要之江南半壁,依然在离心的倾向上进行。诸名族虽饱尝中原流离之苦,还未到反悔觉悟的地步。”刘裕即使有收复北方的意图和决心,但当时东晋国内在此问题却是离心的,江南士族早已习惯偏安,不愿北归,也瞧不起刘裕寒族的出身,因此处在后方的他们难以与他同心。即使跟随刘裕北伐的文武群臣中,也没有多少人有彻底收复北方的心思。除去攻下长安后,[[ 幕僚]] 对于继续西征态度的不一外 [103] ,刘裕迁都[[ 洛阳]] 的提议,同样遭到幕僚的反对 [108] 。
以此可以看出,当时东晋国内对收复中原的议题并没有太大兴趣,对回归北方更是充满排斥。钱穆认为这才是刘裕不能统一的根本原因。刘穆之在后方镇守,或许刘裕还可以暂时压住这种内部离心的倾向,但刘穆之一死,后方空虚,刘裕顿感压力,这时前线大多数人又不赞同继续北伐,思归心切。权衡利弊之下,刘裕才做出东返彭城的决定(不回建康,这个决定本身就耐人寻味),北伐因而告终。
722,14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