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901
次編輯
變更
多利思比孤
,無編輯摘要
[[File:多利思比孤1.jpg|250px|缩略图|[http://www.huaxia.com/ly/fsmq/dl/2010/09/2107337.html 原图链接]多利思比孤:是[[隋書]][[s:隋書/卷81#倭國|倭國傳]]中所記載的一位[[倭國]]國王。]]
'''多利思比孤'''({{lang|ja|タラシヒコ}}),一作'''多利思北孤''',是[[隋書]][[s:隋書/卷81#倭國|倭國傳]]中所記載的一位[[倭國]]國王 <ref>[https://www.beichengjiu.com/other/340147.html 多利思比孤-北城百科网] 2018年10月26日 - 多利思比孤(タラシヒコ),一作多利思北孤,是隋书倭国传中所记载的一位倭国国王。相关记载根据《隋书》的记载,倭王姓阿每,字多利思北孤,号阿辈鸡弥。其...</ref> 。
==相關記載==
[[File:多利思比孤2.jpg|缩略图|左|[http://www.hqhot.com/ 原图链接]多利思比孤:據《[[隋書]]》的記載,倭王[[姓]]'''阿每''',[[字]]'''多利思北孤''',號'''阿輩雞彌'''。]]
隋[[開皇]]二十年(600年),多利思北孤曾遣使赴[[隋朝]],[[隋文帝]]命人訪其風俗。使者聲稱倭國王以天為兄、以日為弟;天未亮時國王打坐不睡治理朝政,天亮後就退朝,國王委託政事給弟弟(指太陽)与男弟王。隋文帝認為這種風俗無義理,令其改之。<ref>[https://www.douban.com/note/682535822/ 多利思比孤就是推古天皇] 2018年7月11日 - 多利思比孤就是推古天皇阿里阿秃渣 2018-07-11 23:10:22 似乎是安全度汛,然而傍晚下了一场很大的雨。去了趟大厨,真好吃。领了个999的任务,略有挑战性 ...</ref>
[[大業]]三年(607年),多利思北孤再次遣使赴隋[[朝貢]],並帶僧人數十人來隋朝學習[[佛法]]。使者向[[隋煬帝]]獻上一封國書,上有「日出處天子致書日沒處天子無恙」等字。這引起了隋煬帝的不悅,對[[鴻臚卿]]說:「蠻夷有無禮者,勿復以聞。」雖然如此,隋煬帝仍舊派遣[[文林郎]][[裴世清]]出使倭國。<ref>[http://www.guoxuedashi.com/so.php?sokeygx=%E5%A4%9A%E5%88%A9%E6%80%9D%E6%AF%94%E5%AD%A4&submit=&kt=1&HPPROTID=69e9ce9a 多利思比孤 多利思比孤检索结果_国学大师] 检索结果 ==> 如果当前站点没找到,请跳转【国学迷】继续查找:多利思比孤 ==> What?找不到肿么办?看下教程或许会有新的发现。如何在国学大师网下载古籍...</ref> [[File:多利思比孤3.jpg|缩略图|[http://www.51wendang.com/doc/581bc307e4087193c4958b1f/4 原图链接]多利思比孤]]
裴世清出使倭國的路線是:先到達[[百濟]],行至[[竹島]],向南可以望見{{僻字|𨈭|左「身」右「冉」}}羅國([[耽羅國]])。經過大海中的[[都斯麻國]]([[對馬島]]),向東到達[[一支國]]([[壹岐島]])、[[竹斯國]]([[筑紫國]]),再向東來到[[秦王國]](風俗與中國相同,《隋書》編撰者認為可能是[[夷洲]])。又經過十余個倭國的附屬國,來到倭國的都城[[邪靡堆]](《隋書》編撰者認為是[[魏志倭人傳]]中的[[邪馬台國|邪馬台]])。
倭王派遣[[冠位十二階|小德]][[阿輩台]]迎接[[裴世清]],設宴相請,又派使者隨裴世清赴隋朝朝貢。此次以後,倭國就斷絕了對隋朝的朝貢,《隋書》也失去了對倭國的記載。<ref>[http://www.myzaker.com/article/5aab3db91bc8e0ba7b000007 日本“日出处天子”国书究竟是何时递交的?] 2018年3月16日 - 隋大业三年,倭国王多利思比孤遣朝贡,使者曰:" 闻海西菩萨天子重兴佛法。" 国书曰 " 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 " 云云。帝览不悦,谓鸿胪卿曰:" 蛮...</ref>
==後世的考證==
也有學者認為,多利思比孤指的是[[推古天皇|推古女皇]]時期的,擔任[[攝政]]的日本皇太子[[厩戶皇子]]([[聖德太子]])。還有學者認為他是當時日本[[九州島|九州]]地區的國王。他們依據《舊唐書》中[[s:舊唐書/卷199上#倭國|倭]]和[[s:舊唐書/卷199上#日本|日本]]分列兩條,認為「倭」同「日本」當時仍是兩個並立不同的國家,「倭」指的是[[九州王朝]],「日本」指的是當時建都於[[飛鳥]]的[[倭王權]](參見[[九州王朝說]])。如此可合理解釋:向來以重和知禮、敬慕中國文明聞名的聖德太子,為何他的時代會有那封並不禮貌的國書:因為實際遞出讓隋帝不悅國書的人,可能並非聖德太子所屬的倭[[飛鳥時代|飛鳥朝]]。
==日本“日出处天子”国书究竟是何时递交的?== 伴随着与中国大陆交往的增多,以拥有先进文化的中国大陆为基准点,[[日本列岛]]的人们自己处于东方的意识很早便产生了。倭王多利思比孤派遣的[[遣隋使]]提交的国书就说:" 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 此即明确认为自己处于东方,而大陆的隋朝则处于西方。关于这个倭王多利思比孤,日本学界有人依据《[[新唐书]] · 东夷传》认为是用明天皇,也有人认为是[[推古天皇]]或厩户皇子,亦即[[圣德太子]]。究竟是谁并不重要,让我感兴趣的是这份国书提出的时间。 这条有名的史料见于中国古代文献的多处记载。 《[[隋书]]》卷八一《[[倭国传]]》载: 大业三年,其王多利思北孤遣使朝贡,使者曰:" 闻海西菩萨天子重兴佛法,故遣朝拜,兼沙门数十人来学佛法。" 其国书曰 " 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 " 云云。帝览之不悦,谓[[鸿胪卿]]曰:" 蛮夷书有无礼者,勿复以闻。" 不谙华夷秩序的国书,互称天子,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总之是以平起平坐的姿态挑战了中国皇帝的权威。岂能 " 天有二日 "?[[隋炀帝]]指示外交部门说,蛮夷的国书再有像这样不懂礼仪的,不要呈交给我。日本史学界很看重这条史料,有人认为国书体现了日本人国家意识的觉醒。 这条史料还见于同为唐人编纂的《[[北史]]》卷九四《倭国传》记载: 大业三年,其王多利思比孤遣朝贡,使者曰:" 闻海西菩萨天子重兴佛法,故遣朝拜,兼沙门数十人来学佛法。" 国书曰 " 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 " 云云。帝览不悦,谓鸿胪卿曰:" 蛮夷书有无礼者,勿复以闻。" 《北史》的记载与《隋书》几乎完全一样,当系出于因袭。 除了唐代的史籍,这一事实还见于宋人的记载。 [[北宋]]太宗时期的三大类书之一的《[[太平御览]]》卷七八二《倭国传》载: 隋大业三年,倭国王多利思比孤遣朝贡,使者曰:" 闻海西菩萨天子重兴佛法。" 国书曰 " 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 " 云云。帝览不悦,谓鸿胪卿曰:" 蛮夷书有无礼者,勿复以闻。" 真宗时期成书的《[[册府元龟]]》在卷九九七《外臣部》也有记载: 隋倭国王多思此炀帝大业四年遣使朝贡,使者曰:" 闻海西菩萨天子重兴佛法,故遣朝拜,兼沙门数十人来学佛法。" 其国书曰 " 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 " 云云。帝览之不悦,谓鸿胪卿曰:" 蛮夷书有无礼者,勿复以闻。"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卷一八一也于大业四年记载了这一史实: 三月壬戌,倭王多利思比孤入贡,遗帝书曰:" 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 帝览之不悦,谓鸿胪卿曰:" 蛮夷书无礼者,勿复以闻。" 司马光的详细到了具体日期。 此外,[[南宋]]的[[郑樵]]在《[[通志]]》卷一九四《倭国传》中也有记载: 大业二年,多利思比孤复遣使朝贡。使者云:" 闻海西菩萨天子重兴佛法,故遣朝拜,兼有沙门数十人来学竺乾道。" 国书曰 " 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 " 云云。炀帝览之不悦,谓鸿胪卿曰:" 蛮夷书有无礼者,勿复以闻。" 宋末元初成书的[[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二四亦载: 大业三年,其王多利思比孤遣朝贡,使者曰:" 闻海西菩萨天子重兴佛法,故遣朝拜,兼沙门数十人来学佛法。" 国书曰 " 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 " 云云。帝览不悦,谓鸿胪卿曰:" 夷书有无礼者,勿复以闻。" 以上按文献成书的时代顺序列述了 " 日出处天子 " 这条史料。忽略传写讹误不计,内容几乎完全相同。史料的源头应当都是出自《隋书 · 倭国传》。然而,在时间上略有差异。《通志》记在 " 大业二年 ",《北史》《太平御览》《文献通考》记在 " 大业三年 ",与《隋书》相同。《册府元龟》和《资治通鉴》则均记在 " 大业四年 "。大概司马光援据的是容易寓目的本朝文献。" 二 "" 三 " 的文字一画之差或出传写之讹。清人沈名荪的《南北史识小录》卷八记作 " 大业之年 " 也属于同样的传写讹误。《册府元龟》和《资治通鉴》" 大业四年 " 的记载则不知何据。 不过,上述文献记载的一致之处则是,倭王遣使是在大业年间;对国书的表达产生不悦的,是开凿大运河和远征高丽的隋炀帝。略去三两年的时间微差,几乎所有中日关系史和日本史的研究著作以及普及读物,都把接受 " 日出处天子 " 国书的中国皇帝记为隋炀帝。最近刚刚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中译本《宫崎市定亚洲史论考》,收录了宫崎市定撰写于 20 世纪 40 年代的《日出之国与日落之处》,在扉页引述了上述《隋书》的那条史料,在正文的叙述中,也依据和阐发了那条史料。比如,文中就讲述道:" 隋代恢复了断裂已久的中国式体制,加上隋炀帝又是虚荣心很强的天子,看到日本要求对等外交的国书后很不高兴,下令以后再有这样无礼的书信可不呈报。" 其实,翻检史籍,还有另一种记载,与上述史料时间差异较大。 三大政书之首,唐人[[杜佑]]所撰《[[通典]]》卷一八五《倭国传》载: [[隋文帝]]开皇二十年,倭王姓阿每名多利思比孤,其国号阿辈鸡弥,华言天儿也,遣使诣阙。其书曰 " 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 " 云云。帝览之不悦,谓鸿胪卿曰:" 蛮夷书有无礼者,勿复以闻。" 《通典》的记载虽与上述文献记载基本一致,但在信息上多出了 " 其国号阿辈鸡弥,华言天儿也 " 的内容。因此,史料出处或非同源,值得重视。最重要的是,《通典》所记递交国书的时间是发生在隋文帝开皇二十年,与《隋书》系统的史料记为大业年间不同。 《通典》所记并非孤证。北宋初年[[乐史]]所撰《[[太平寰宇记]]》卷一七四载: 隋开皇二十年,倭王姓阿每名多利思比孤,其国号阿辈鸡弥,华言天儿也,遣使诣阙,其书曰 " 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 " 云云,帝览之不悦,谓鸿胪卿曰:" 蛮书有无礼者,勿复以闻。" 《太平寰宇记》的这条史料来源,可能就是《通典》,所以才几乎在文字上完全相同。不过也证明了《通典》原本就在时间上记在 " 开皇二十年 ",并非出于后世传写时所改易。 宋人[[叶廷珪]]所撰类书《[[海录碎事]]》卷四《日出天子》条载: 倭国王致书隋文帝云," 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 " 云。帝览之不悦,谓鸿胪卿曰:" 蛮夷书有无礼者,勿复以闻。" 《海录碎事》的记载虽未明记年代,但所记 " 倭国王致书隋文帝 " 云云,证明与《通典》和《太平寰宇记》在时期上是一致的。 其实,[[北宋]][[欧阳脩]]、[[宋祁]]所纂《新唐书》,在卷二二 0《东夷传》中 " 次用明,亦曰目多利思比孤直,隋开皇末始与中国通 " 的记载,也支持开皇二十年递交国书说。 关于 " 日出处天子 " 国书的文献史料,在时间记载方面大致存在上述两说。 如果此事发生在[[隋文帝]]时期,让朝贡体制下 " 天无二日 " 的天子自尊心受到伤害的,就不是隋炀帝杨广,而是他的父亲——隋朝的创建者[[杨坚]]。并且,开皇二十年为公元 600 年,大业三年为 607 年。两朝皇帝,差出一个时代。如果开皇二十年递交国书说得以坐实,那么这一中日交往史实的发生时间就当提前八年。 令我疑惑不解的是,上述关于 " 日出处天子 " 国书的文献记载,都不是隐身于冷僻典籍,很容易查得,不知为何,包括前面引述的宫崎市定的著作,几乎所有相关研究著作和普及读物都不约而同地采用了大业时代说,而完全无视开皇时代说。把接受国书而不悦这件事放在早已冠有暴君恶名的隋炀帝身上,似乎更可增其恶,反映出他的傲慢自大。是不是出于这样的潜意识驱使,难以揣度。 当然,除了出自潜意识驱使的因素,还有可能是由于对不同史料叠合误读而造成的张冠李戴。隋朝的皇帝接受日本国书,除了 " 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 " 之外,还有一份是《[[日本书纪]]》于推古天皇十六年由隋朝使者[[裴世清]]和[[遣隋使]][[小野妹子]]带来的。这份国书的递交时间是隋炀帝大业四年(604)。国书全文为:" 东天皇敬白西皇帝,使人鸿胪寺掌客裴世清等至,久忆方解。季秋薄冷,尊候如何?想清念,此即如常。今遣大礼苏因高、大礼乎那利等往,谨白不具。" 估计一些史籍的载笔者把两份国书弄混了。隋炀帝接受后发怒的应当是后一份国书。 历史研究是科学,叙述和结论都不能以个人的好恶为转移。对于同一事实的研究,需要正视所有不同的史料记载,分析其异同,客观地做出结论,缺乏根据的舍此就彼,会影响到研究质量。不仅难以令人信服,也会误导没有条件掌握充分的史料信息的读者,偏听而偏信,使历史的叙述和理解出现偏差。 当年著名历史学家[[邓广铭]]先生提倡治史需要 " 目录、职官、地理、年代 " 四把钥匙。的确,四把钥匙不可或缺,需要十分重视。就年代来讲,不光是重要的历史人物的生卒年需要考证清楚,对于具有标志性的重要历史事件也需要明确时间,不能含糊。历史在时间中运行,抽出了时间,就没有了历史。在中日关系上,在日本历史上," 日出处天子 " 国书的递交就属于具有标志性的重要历史事件。即使一时无法得出确凿的结论,至少应当二说并存,表明史料异同,而不应舍此即彼,遮蔽普通读者视野,从而形成误导。 ==参考文献=={{reflist}}===相關條目===
*[[遣隋使]]
*[[用明天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