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023
次編輯
變更
维吾尔族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group = 維吾爾族<br />'''<span style="font-family:arial">{{lang|ug|ئۇيغۇر}} / Uyghur / Уйғур</span>'''
|image= [[File:Khotan-mercado-chico-d01.jpg|250px]]
|image_caption = [[和田地區]]的维吾尔族男孩
|population =
}}
'''維吾爾族'''({{lang-ug|'''ئۇيغۇر'''}} / {{lang|ug-Latn|'''Uyghur'''}} / {{lang|ug-Cyrl|'''Уйғур'''}}),是生活在[[歐亚大陆]]內陆的[[突厥语]]民族。民族语言维吾尔语属阿勒泰语系突厥语族(注:语族与民族不同),使用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维吾尔老文字。大部分维吾尔人信仰[[伊斯兰教]]。
[[File:维吾尔族3.jpg|缩略图|[https://baike.baidu.com/pic/%E7%BB%B4%E5%90%BE%E5%B0%94%E6%97%8F/130398/0/373bc4b4c2ea5c6c8bd4b20c?fr=lemma&ct=single#aid=0&pic=373bc4b4c2ea5c6c8bd4b20c 原图链接]维吾尔族建筑]]
== 基因遺傳 ==
現代維吾爾族為[[蒙古人種]]和[[高加索人種]]的混血,人種上屬於[[高加索人種]]的[[圖蘭人種]]和[[帕米爾人種]],[[人類Y染色體DNA單倍型類群]]有Haplogroup R (Y-DNA)、Haplogroup J1 (Y-DNA)、[[單倍群O-M122]]、Haplogroup C-M217等基因群。<ref name="Xue2006">Yali Xue et al 2006, [http://www.genetics.org/cgi/rapidpdf/genetics.105.054270v1 Male demography in East Asia: a north-south contrast in human population expansion times] {{webarchive |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0906151731/http://www.genetics.org/cgi/rapidpdf/genetics.105.054270v1 |date=September 6, 2008 }}</ref>。
=== 中国各省分布 ===
維吾爾族人生活受古[[西域]],以及外来的[[波斯文化]]及[[伊斯蘭文化]]影響,服飾以毛織而成,圖案豐富多運用幾何紋樣。作为[[穆斯林]],維吾爾婦女歷來与周边地区的穆斯林妇女一样,在外出时會穿戴稍微保守卻又色彩繽紛。近代以来,由于受到[[西方]]和蘇俄的影响,年纪较大或南疆部分地区维吾尔族人大多喜好穿着西式服装并配以[[花帽]]([[朵帕]])、[[妇女头巾|头巾]]等装饰品以表明[[民族]]身份。維吾爾女性则喜歡穿戴艳丽的[[妇女头巾|头巾]],喜愛“[[艾德莱丝绸]]”縫製的鲜艳色彩的連衣裙。男子愛穿豎條花布,“拜合衫綢”製作的無領外衣,全族都有戴“[[花帽]]”习俗。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隨著中国政府对宗教信仰的解禁,伊斯兰教在新疆得到極大的復興,部分維吾爾族婦女恢復在家庭以外不露臉的所謂伊斯蘭传统,並穿戴在穆斯林世界的常見蓋頭([[希賈布]])。但同時,由于西亞的伊斯蘭教[[瓦哈比派]]和[[薩拉菲|薩拉菲派]]的積極傳入,源自[[阿拉伯半岛]]的遮蓋全身以及面部的伊斯蘭極端服飾[[尼卡布]]和[[波卡 (服飾)|布爾卡]]反而在部分保守的維吾爾族婦女中流行起來。 而[[中华人民共和国伊斯兰教|中國西北的伊斯兰教宗教势力在1980年代以后的复兴]],与其他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民族]]类似,要求女性穿着保守成为穆斯林社群的准则。21世纪,[[禁蒙面法|是否禁止女穆斯林蒙面]]成为全球性的话题。同样[[伊斯兰教女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也逐漸成為一個有爭議性的話題]]。 {{multiple image|caption_align=center|header_align=center | align = center| total_width =750 | image1 = 1965-01 和田缫丝厂3.jpg | width1 =250 | caption1 =1965年和田缫丝厂的女工
而[[中华人民共和国伊斯兰教| image2 = Xinjiang, China (27637374253).jpg | width2 = 250 | caption2 =1986年喀什学校 中 ,为外宾表演 國西北 的 女孩 | image3 = Xinjiang, China (27637374063).jpg | width3 = 250 | caption3 =1986 伊斯兰教宗教势力在1980 年 喀什 代以后的复兴]] , 两名穿着与其他信仰伊斯兰教的[[ 中山装穆斯林民族]] 的男子 }} {{multiple image|caption_align=center|header_align=center | align = center| total_width =1000 | image1 = Khotan-fabrica-alfombras-d02.jpg | width1 = 250 | caption1 =2005年 类似 , 正在工作中的新疆地毯编织 要求 女 工 | image2 = Uyghur people - women.png | width2 = 250 | caption2 = 性 穿 著着保守成为穆斯林社群的准则。21世纪,[[ 希賈布]]蓋頭的維吾爾 禁蒙面法|是否禁止女 穆斯林 婦女 | image3 =Uyghur people - women and kid.jpg | width63 = 250 | caption3 = 抱著孩子 蒙面]]成为全球性 的 維吾爾穆 话题。同样[[伊 斯 林婦 兰教 女 用蓋頭將臉部 装在中华人民共 和 頭部包覆住 国| image4 = Kashgar Women.jpg | width4 = 250 | caption4 =2016年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 , 穿戴著白色蓋頭 也逐漸成為一個有爭議性 的 喀什老年維吾爾婦女 }}話題]]。
== 飲食 ==
[[包子|烤包子]](samsa),是比较普遍的维吾尔族食品,大多数为矩形,也有菱形或其他不规则形状。由麵粉做皮包裹,并以羊肉,洋葱为主要馅料烘焙出來的食品。
[[大盤雞]]源于新疆沙湾县,是一種具有地域特色的食品,主要用雞肉、麵條、馬鈴薯、辣椒製作的一道菜品。將處理乾淨的雞剁成小塊,馬鈴薯去皮切片。調料可以有鹽、薑、蒜、蔥、花椒、辣椒,根據口味自選。{{clr}}
== 姓名 ==
近代在[[新疆]]的维吾尔人采用[[阿拉伯]]式的[[父子联名制]],其全名由本名和[[父名]]組成,本名在前,父名在后。比如一個叫「约麦尔·阿布拉(Ömer Abla)」的人,「阿布拉(Abla)」是他父親的名字,而「约麦尔(Ömer)」則是他本人的名字,他的兒子會採用「约麦尔(Ömer)」這個名字作为父名。因此除贵族外的维吾尔人大部分是没有姓氏的。
== 文化 ==
=== 語言文字 ===
維吾爾族使用[[維吾爾語]],屬於[[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西匈语支]]。維吾爾的祖先回鹘人使用[[回鹘文字母]]。喀喇汗王朝时期,随着[[伊斯蘭教]]国教地位的确立,大规模的文化转型使得这一时期的突厥文开始使用[[阿拉伯字母]]来拼写,但[[高昌]]地区未改宗伊斯兰教的回鹘人一直使用[[回鹘文]]至15~16世纪。
==== 维吾尔语的電腦输入问题 ====
=== 神話 ===
==== 《突厥語大詞典》 ====
《突厥語大詞典》是一本出自11世紀的突厥語詞典。 在1072-74年,突厥學者[[麻赫穆德·喀什噶里]]研究了當時的突厥语,然後寫了這本書。《突厥語大詞典》是第一本詳細地記錄突厥語的詞典。這本書是寫給巴格達地區的哈裏發國的人看的。因為,當時說突厥的民族建立了塞尔柱王朝並且統治了這個地區,所以作者麻赫穆德便寫這本字典給當地的人學習突厥語。這本字典同樣收錄了用古突厥語寫成的詩歌。字典中的詩歌大多數是四行詩,也包括了當時主要的詩歌題材:史詩,牧歌,說教的訓話,抒情詩和哀歌。 在用了15年時間研究[[語言學]]之後,麻赫穆德去了[[巴格達]]。[[巴格達]]是當時的[[伊斯蘭]]中心和[[哈裏發國]]的首都。在[[巴格達]],他和著名的學者、語言學家交流,向前賢們請教。{{who}} 1072年2月25日,麻赫穆德·喀什噶里開始了他一生中最輝煌的事業,經過四次反復編纂充實和完善,1077年1月9日,《[[突厥語大詞典]]》這部經典巨著終於面世了。這部語言學巨著,不僅得到了[[阿拔斯王朝]]二十七世[[哈里發]][[奧布林凱西姆·阿布杜拉]]的獎勵,還在當時就產生了相當廣泛的影響。後來,突厥歷史學家Ali Amiri也編輯過這詞典 。 《[[突厥語大詞典]]》的75000條詞目是西元11世紀生活在[[中亞]]地區人民的生活[[百科全書]]。麻赫穆德·喀什噶里用生動的實例闡釋了這些詞目的詞源和使用,同時指出了11世紀維吾爾族和其他[[突厥語族]]的語言、以及各個方言的區別,說明了語法、語音規則。 《[[突厥語大詞典]]》還詳細地介紹了[[突厥語]]的有關部落的歷史知識。當時,[[伊斯蘭哲學]]觀佔有統治地位。但是麻赫穆德·喀什噶里沒有局限於單純的宗教思想,儘可能還原當時[[突厥民族]]的歷史原貌。 《[[突厥語大詞典]]》敍述的事件和[[阿拉伯]]、[[波斯]]旅遊者的記錄以及漢文史書上的記載,基本吻合。在用[[阿拉伯語]]寫作的學者中,關於[[中亞民族]]的記載,麻赫穆德·喀什噶里是唯一的不依賴書本而且是在生動事實和傳說的基礎上嚴肅求證的人 。
==== 《福樂智慧》 ====
==== 近代詩歌 ====
由於近代維吾爾湧現出了一批傑出的民族詩人,其中的代表人物為詩人[[阿布都哈裏克·維吾爾]],詩人[[努甫拉·穆塔里甫]] 。80 。 80 年代,[[新疆]]的文學工作者搜集和整理,出版了《[[阿布都哈力克·維吾爾詩歌集]]》。為了紀念[[努甫拉·穆塔里甫]],1952年[[新疆人民出版社]]用[[維吾爾文]]首次出版了他的詩集《[[愛與恨]]》 。1962 。 1962 年,[[新疆]][[天山電影製片廠]]拍攝了以[[努甫拉·穆塔里甫]]的生平、文學創作和革命活動為情節的故事片《[[遠方的星火]]》。紀念他的歌曲“[[Salam Lutpulla]]”(努甫拉),被歌手[[艾斯卡爾]](灰狼)在90年代重新演繹。
:「[[觉醒]](Oyghan,節選)」
===庆典文化===
'''麦西热甫'''({{lang-ug|'''مەشرەپ'''}},{{lang-en|meshrep}})又称'''麦西来甫''',是维吾尔族的一种含舞蹈的一系列传统表演艺术。麦西热甫源自[[阿拉伯语]],[[维吾尔语]]意为“聚会、场所”,是古代维吾尔族先民祭祀、祈福、庆典活动的遗存和发展<ref>韩春英, 毛海英. 维吾尔麦西热甫-木卡姆的社会特征与功能价值研究[J]. 新疆教育学院学报, 2008, 24(4): 15.</ref>。2010年11月15日,经正在[[内罗毕]]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麦西热甫被列入2010年《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意即麦西热甫的存续状况受到威胁,需制订专门计划进行急需保护<ref>亚心网. [http://www.iyaxin.com/content/2010-11/17/content_2304941.htm 《麦西热甫》被列入联合国急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31224121111/http://www.iyaxin.com/content/2010-11/17/content_2304941.htm |date=2013-12-24 }}. 2010-11-19.</ref>。
=== 音樂 ===
“[[木卡姆]]”是[[中亞]]、[[南亞]]、[[西亞]]、[[北非]]及整個[[伊斯蘭]]文化圈內擁有的一種樂舞形式。“[[木卡姆]]”這個詞源於[[阿拉伯語]]。在現代[[維吾爾語]]中,這個詞有廣、狹兩個含義,廣義指一種大型古典歌舞套曲,狹義則指以散板形式[[維吾爾木卡姆]],他被譽為“維吾爾音樂之母”,源於民間,是融合維吾爾民歌、器樂、說唱、歌舞於一體的大型歌舞套曲形式。[[維吾爾木卡姆]]與其他國家的木卡姆相比,數量最多,藝術形式完整,為世界所矚目。
椐今[[新疆]][[和田]]學者[[毛拉·伊斯邁托拉·穆吉孜]]的《樂師傳》 (1893)記載,[[木卡姆]]形成於15到16世紀。[[維吾爾木卡姆]]按流行地區和風格特色,可分為南疆木卡姆、北疆木卡姆、刀郎木卡姆、哈密木卡姆、吐留番木卡姆等等多種。每一種木卡姆有六至十二套。人們常說的十二木卡姆,是指南疆木卡姆,是由十二部大型古典套曲組成,每一部套曲又包括“[[窮乃合曼]]”、“[[達斯坦]]”和“[[麥西熱甫]]”這三個大部分。“窮乃合曼”從散板序唱開始進行,緊接是慢速的太孜,到熱烈的賽乃姆和大賽勒克,末尾以輕快的太喀特結束,其中有歌曲和舞曲,各曲間有間奏曲。 “[[達斯·坦]]”由三到六首敍事歌組成,曲間有完整的間奏曲,音樂由慢而快,曲調相當流暢。“[[麥西熱甫]]”由三至六首節拍不同的舞蹈歌曲組成,曲間無間奏曲,情緒熱烈而奔放。十二木卡姆共有歌曲、樂曲260首,全部演唱一遍需要二十多個小時。伴奏樂器有[[薩它爾]](主唱者自拉自唱)、[[彈布林]]、[[熱瓦甫]]、[[都它爾]]、[[丈介克]]、[[卡龍]]、[[小手鼓]]等等。
北疆木卡姆,是19世紀由南疆傳入,也有12套。除沒有“[[窮乃合曼]]”之外,結構與南疆木卡姆相同。音樂比較明快,主演唱者用[[彈布林]]或者[[薩它爾]]。而哈密木卡姆流行於東疆的哈密地區。與南、北疆木卡姆相比較,風格結構不盡相同。它由短小的散序起唱,接著演唱系列短小的歌曲和歌舞曲,無間奏曲。它也有十二套,稱哈密十二木卡姆。其伴奏樂器有哈密[[艾介克]](似[[中胡]])、[[刀郎熱瓦甫]]、[[手鼓]]等。全部歌曲有262首,從頭演唱一遍約需12個小時。
==== 器樂 ====
維吾爾族的樂器、形式豐富多彩,在不同的地區和不同的音樂生活現場,有不同的樂器與樂器組合演奏形式,表現力豐富,有中國一帶的古樂器[[塤]],又有來自[[波斯]]、[[阿拉伯]]等地的[[薩它爾]]、[[彈布林]]等。大部分得樂器與[[波斯]]、[[阿拉伯]]國家的同名樂器近似,少數則是同名異器,反映出[[伊斯蘭世界]]所用樂器的共性。譬如[[達蔔]]、[[納格拉]]、[[奈依]]、[[薩它爾]]、[[都它爾]]、[[彈布林]]、[[卡龍]]等是[[中亞]]、[[西亞]]許多國家中的主要樂器。這類樂器在維吾爾民間同樣流行。 樂器往往製作精美,隨著演奏技巧高度發展,樂器都具有獨奏性能和豐富的獨奏曲目,這顯示出維吾爾族器樂的發展水準。同時,維吾爾族樂器吹、拉、彈、打各種形式俱全,打擊樂器在音樂和歌舞中佔有重要的地位。《[[西域聞見錄]]》(雲岫抄藏)卷七寫道:“回樂以鼓為主”’“聲音抑揚高下,隨鼓而起落,而歌舞節奏之盤旋,亦以鼓為節”。
由於地處中西交通的樞紐,維吾爾族音樂的顯著的特點是它的[[音階]]、[[調式]]採用[[中國]]、[[波斯]]——[[阿拉伯]]和[[歐洲]]三個音樂體系。以[[喀什]]文化古城為中心的南疆地區,大多採用[[波斯]]——[[阿拉伯]]體系,東疆、北疆地區則借鑒了[[中國]]音樂的元素。[[波斯]]——[[阿拉伯]]體系的音階調式的特點之一是音階的第三,五,七級音常閑升高或降低 ——個全音的1/4音。這些變化音的運用,是形成維吾爾族音樂獨特風格的重要成分。
==傳統醫學==
== 經濟 ==
==宗教信仰==
[[File:Khotan-mezquita-d03维吾尔族8.jpg|thumb缩略图|[[和田清真寺]https://m.pchouse.com.cn/x/4/42348_all.html 原图链接]维吾尔族:伊斯兰建筑]]
维吾尔族先民[[回鹘人]]信奉[[萨满教]],[[摩尼教]]。[[回鹘]]西迁后,[[祆教]]、[[景教]]在[[高昌回鹘]]王国均有传播,而[[佛教]]则成为[[高昌]]与[[龟兹回鹘]]的主要宗教信仰。公元10世纪上期,[[喀喇汗王朝]]统治者接受[[伊斯兰教]],他們的部眾大都是在王權壓迫下皈依的伊斯蘭教,从此伊斯兰教由[[喀什噶尔]]传播到[[叶尔羌]]、[[于阗]]等地,到明末已遍及[[吐鲁番]]、[[哈密地区]]成为在维吾尔族中占居统治地位的宗教(因東察合台諸汗和蘇菲的活動)。
* [http://imzalar.googlepages.com/Petition_cn.html 關於使用和發展維吾爾族語言與文字的提案]
*王柯:[http://www.aisixiang.com/data/56863.html 〈在中華與「烏瑪」之間――清王朝對新疆維吾爾社會的統治〉](1998)
[[Category:维吾尔族| ]]
[[Category:突厥人|W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