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武康路2号

增加 3,118 位元組, 5 年前
历史 
  [[武康路]]2号据说最初是洋人的住宅。1926年,丝绸业巨商[[莫觞清]]买下了这幢花园洋楼,在此安居。莫氏夫妇把花园的一部分给女儿莫怀珠和女婿蔡声白居住,这就是今天[[武康路4号]]的雏形。当年,有关美亚的发展大计,有关中国丝绸业进军国际市场的畅想,都是在这幢花园洋房内谋略规划,莫、蔡翁婿两人在此度过了一生中最难忘的岁月。
1949 年新中国建立,武康路 2 号迎来了新主人,这幢花园洋房的履历上增添了更显赫的政治经历,中共上海市委书记柯庆施曾在此短暂居住,这位上海一把手搬到临近的康平路以后,这里又变成了市委机关幼儿园的所在地。还曾经成为过上海市委写作班的办公地点。 1978 年,武康路 2 号迎来了她的新主人:上海科技情报研究所。这个研究所来头不小,它属于国家科委和上海市政府双重领导,是厅局级单位,这次入驻武康路 2 号的只是它的几个临时机构:由研究所人员组成的工交调查组以及研究所从崇明农场招来的 50 个女青年的培训场所。 值得一说的是,这些女青年中有不少后来成了研究所的骨干。这些临时机构自然不会在这样的花园别墅中驻扎太久,仅仅两年多,调查组和培训班就完成了它们的历史使命,撤离此地。 随之正式入驻的是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它同样隶属于上海科技情报研究所,但却是一个正式机构,且颇受上级重视,其第一任社长是曾任陈毅市长机要秘书的荣绛蓉。 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成立于 1978 年 5 月,原来在高安路 6 弄 1 号办公,因场地狭小不敷使用,经批准后遂于 1981 年正式搬入武康路 2 号,这一入驻就是整整二十五年。 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以出版科技、翻译、医学、生活类图书为主,全社不到百人,规模不大,但却出版过不少有影响的好书。建社初期以出版专业图书为重点,一本《质量控制手册》因填补了科技界的空白而走红,虽然和普通百姓没有太大关系,但在专业圈子内受到了很高评价。 进入 20 世纪90 年代以后,它出版的图书和市民生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挂号费”“治百病”“走进博物馆”“CCTV 致富经”等系列丛书广受百姓欢迎,在业界影响很大,其中一本《醋蛋治百病》,通俗易懂,简明实用,屡次再版,销量超百万,风靡海内外,创造了业界奇迹。 1996 年,上海科技情报研究所和上海图书馆合并,出版社也迅速抓住机会,依托上海图书馆丰厚的馆藏,推出“上海图书馆馆藏拂尘”系列图书,将上图尘封多年的图书重新整理,挖掘出新的价值,并用新的思路、新的方式重新演绎,让很多古书旧书获得了新的生命。 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在武康路 2号驻扎了 25 年,很多员工将自己的全部青春奉献给了这里,从唇红齿白、满脸朝气的青年男女一直干到白发苍苍的迟暮之年。他们在这里贡献智慧,他们在这里生活成长,他们在这里留下了青春印记,他们对这里的每一个房间、花园里的一草一木都了如指掌,充满了感情。 2005 年年底,传来了出版社可能搬离此地的消息,很多人都恋恋不舍,他们纷纷摄影留念,希望能把武康路 2 号永远定格在自己的脑海。   2006年6月,有一户人家非常低调地搬进了武康路2号,旁观的人们只知道,这幢有着近百年历史的花园洋房易主了。若干年以后,人们才恍然大悟,搬进去的原来正是这幢洋房原先主人的后代,现在只是物归原主——现在的主人是蔡声白的外孙女、香港溢达集团掌门人杨敏德。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长期使用,难免对一些地方有修建改造,如为增加办公面积而封闭阳台窗户,为改善员工福利而在花园空地上搭建自行车棚等等。杨敏德对这些局部都一一作了整修复建。如果人们现在走过这里,会发现武康路2号已经恢复了原先的模样,包括那个最引人瞩目的偌大的弧形阳台。旁边摩登精巧的4号则改造成为了有关莫觞清、蔡声白等几代家族企业家历史的纪念室:一楼用整整一堵墙面来展示庞大复杂的家谱树;为了表现家族的丝绸纺织业背景,纪念室的窗帘、挂毯和灯饰等等,都别出心裁地使用特色织物来装点,温馨而贴切。一点一滴,她都向着历史的原来模样靠拢,但又融合进了新的气息和元素。<ref>[http://www.sohu.com/a/151624090_182423 305081659_155927 探寻徐汇文脉| 武康路2号传奇 (续)]</ref>
== 图片 ==
4,54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