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961
次編輯
變更
中日战争
,無編輯摘要
[[File:中日战争.jpg|有框|右|[https://ss1.baidu.com/6ONXsjip0QIZ8tyhnq/it/u=2947226311,2590124624&fm=173&app=25&f=JPEG?w=600&h=408&s=BFCA7A2350817AF63C80DCC70100E0A1 原图链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595802537979747091&wfr=spider&for=pc 来自适新怀旧 的图片]]]
“'''中日战争'''(中华民族全面抗日战争)”一般是指“[[抗日战争]](中华民族全面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简称抗战)是指20世纪中期 [[ 第二次世界大战 ]] 中,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民族性的正义战争,也是中国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日军于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后,完全侵占 [[ 中国 ]][[ 东北 ]] 并成立[[伪满洲国]],中日战争拉开序幕。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附近挑起[[卢沟桥事变]],战争全面爆发。历时14年,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中国所在的同盟国阵营无条件投降,中日战争告终。
'''中文名称''' 抗日战争
'''其他名称''' 抗战
'''地点''' 中国
'''时间''' 1931年9月18日—1945年8月15日
'''起止事件''' 九一八事变,日本投降
'''援助国家''' [[ 美国 ]] , [[ 苏联 ]] 等
'''参战方''' [[ 中国 ]] 、 [[ 日本]]
'''参战方兵力''' 中国560万人(最高时);日本410万人(最高时)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便是其对外扩张侵略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一次。这次战争是日本的对外扩张政策、日中两国国力的悬殊对比以及国际社会绥靖主义政策等多种因素作用的后果。
1868年日本 [[ 明治维新 ]] 后国力的迅速强大,日本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并逐渐发展成为军国主义国家。
1894年 [[ 甲午战争 ]] 后,中国与日本签署了《 [[ 马关条约 ]] 》,日本利用条约中从中国夺得的赔款2.3亿两白银中的80%来发展军事,开始走上对外侵略的道路,并把“大陆政策”定为基本国策。
1900年,因为 [[ 庚子事变 ]] 问题,日本作为八国联军的主力之一,占领 [[ 天津 ]] 、 [[ 北京 ]] ,并利用《辛丑条约》在京、津一带驻屯重兵。
1904年到1905年,日本在日俄战争中获胜,攻克 [[ 俄国 ]] 建立的旅顺口要塞,并于对马海战中重创俄国波罗的海舰队,从俄国手中夺取了在中国东北的特权,更加加强了日本的野心。1910年日韩并合,更使日本有朝鲜作为侵略中国的跳板。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对德国宣战,入侵胶州湾的德国势力,进而占据山东。1915年,跟袁世凯签订《二十一条》,彻底取代 [[ 德国 ]] 在 [[ 山东 ]] 的特权。
1927年,中国国民革命迅速发展,日本一面策划“满蒙”独立,一面出兵济南阻止国民革命军北伐。6月27日至7月7日,日本内阁在东京召开有外务省、陆海军省、参谋本部、关东军及有关中国问题专家等人参加的“东方会议”,制定了《对华政策纲领》,确立了先占东北、内外蒙古,进而侵占全中国的扩张政策。随后,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又向天皇上奏了《田中奏折》,明确提出了“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的扩张总战略蓝图。《对华政策纲领》和《田中奏折》的出笼,标志着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不可避免。
1928年6月4日,奉系军阀张作霖的专车开到皇姑屯车站以东的京奉、南满两铁路交叉点的桥洞时被日本人事先埋在桥下的炸药炸得粉碎, [[ 张作霖 ]] 身受重伤后不治身亡。这就是轰动中外的“皇姑屯事件”。
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了中国东北,从而在世界东方形成第一个战争策源地。
=====蒋介石=====
=====毛泽东=====
====日本====
=====昭和天皇=====
=====东条英机=====
东条英机 , : 日本军国主义的代表人物,第四十任日本首相(1941年-1944 ——1944 年),二战甲级战犯,侵略中国和发动太平洋战争的重要罪犯之一。昭和天皇最忠诚和最愚鲁的手下。在关东军有剃刀将军之称,日本第一兵家石原莞尔因其才智有限,直呼其为上等兵东条。1944年因指挥无能被解除一切职务。1945年9月12日,自杀未遂,被捕入狱。1948年11月12日,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以犯有发动战争、侵略别国、反人道罪等罪行判处死刑;12月23日被执行绞刑。
===主要将领===
=====国民革命军方面=====
=====中国抗日主要将领(12)=====
=====共产党方面=====
=====日本将领=====
经过一系列准备和策划,日本关东军于1931年9月18日发动了武装侵华的[[“九一八”事变]]。
9月18日深夜,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东北方南满铁路的柳条湖段,反诬中国军队“破坏”铁路、“麦击”日本守备队,当即炮轰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张学良遵照蒋介石的命令精神,电示力避冲突,东北边防军参谋长荣臻要求驻守北大营的陆军独立第七旅王以哲部“不抵抗”,虽然部分官兵被迫进行了自卫还击,但随后十几万东北军撒出沈阳市区,沈阳沦陷。19日,日军占领长春,并分兵进攻 [[ 营口 ]] 、安东、凤城、 [[ 本溪 ]] 、海城、 [[ 鞍山 ]] 、辽阳、铁岭、开原、四平街、 [[ 公主岭 ]] 等。中国各地驻军自发英勇抗击日军,但由于不抵抗的命令,大多未做坚决抵抗,音值被退。两天内,日军占领满铁全线。不到一周,日军相维侵占辽宁、吉林两省30多个城市。
====初步反应=====
事变爆发后,国民政府外交部向日本提出三次抗议,并向国际联盟提出申诉。日本发表《关于满洲事变的第一次声明》,指责中国首先向日军进攻,宜称日军大部已返回南满铁路附属地。国联理事会通过九项决议: : 要求中日双方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 日本代表虽在决议案上签了字,但日本内阁并没有约束军方。关东军继续炮轰通辽和锦州。10 月初,中国驻国联代表施肇基正式照会国联秘书长,要求立即召开理事会,采取措施恢复事变前状态,赔偿中国损失。但国联理事会虽然指出日本非法侵略的事实,却未能通过要求日本在限期内撤军完毕的中日问题决议案; ; 中国虽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同情,却未得到有实际意义的支持。日本政府随即发表《关于满洲事变的第二次声明》,再次为其侵略行径辩护。[1]
====局面恶化====
国联的退让软弱和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使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计划步步得逞。11月,日军继续北上黑龙江省,[[马占山]]率当地驻军顽强抵抗并多次击败日军,黑龙江省民众自发组织“援马抗日团”支援前线。不久,日军占领齐齐哈尔,马占山率部退往海伦。日军随即侵占黑龙江省。
12月下旬,日军主力两个师团、旅个混成旅团兵分三路进犯锦州。国民政府电令张学良率东北军坚守锦州。张学良连日急电南京, 请求增援,但民政府各部门办事迟滞,粮饷、弹药未有能及时接济。张学良下令将锦州附近部队撒退至关内。1932 年1月初,锦州失守。2月初, [[ 哈尔滨 ]] 被陷落。至此,东北三省128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是日本本土的3.5倍),全部被日本侵占,3000多万同胞沦入低手。自“九一八”事变至1932年底,中国军民死亡2.3万人。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有计划实施大陆政策的第一步。事变前,日本即有在东北建立所调“独立国家”的计划;事变后,日本加紧实施该计划。在日本的策动下,东北各地发生所谓的“满洲独立”运动,旨在制造东北脱离中国的“民意”以惑视听。 在 [[ 吉林 ]] ,建立以熙洽为首的伪吉林长官公署;在辽宁,建立起以袁金凯为委员长的伪辽宁省地方自治维持会;在哈尔滨,建立以张景惠为首的伪东省特别区治安维持会(张后出任伤黑龙江省长)。
====伪满洲国====
1931年11月,日本关东军秘密将前清度帝博仅从天津接到东北。1932年2月,关东军在沈阳召开“建国会议”,合并三省的伪政权,正式定名为“满洲国”。3月1日宣布伪满洲国成立 ; 9 ;9 日, [[ 溥仪 ]] 出任伪执政,张景惠任伪参议府议长,郑孝胥任伪国务总理。9月,日本率先承认伪满洲国,并安排大批人员在伪政权内任职。1934 年3月1日,伪满洲国政体改行君主立宪制,溥仪坐上“皇帝”宝座。根据关东军与溥仪签订的《日满密约》,关东军代表日本政府,对伪满洲国拥有内部指导权,伪满洲国所有重大决策与人事任免,要得到关东军同意。显然,伪满洲国是关东军控制下的傀儡政权。
====一·二八事变====
====淞沪抗战====
上海是国民政府首都南京的门户,也是全国经济中心。“一.二八”事变后,上海驻军第十九路军总指挥 [[ 蒋光鼐 ]] 、军长 [[ 蔡廷锴 ]] 等通电表示:“惟知正当防卫,捍患守土,是其天职,尺地寸草,不能放弃。为救国保种而抵抗,虽牺牲至一人.弹,绝不退缩,以丧失中华民国军人之人格”。蒋、蔡通电赢得了各界热烈支持。与此同时,国民政府宣布迁至洛阳办公,将全国海岸沿线分为四个区,并调 [[ 张治中 ]] 率第五军前往上海。但又担心中日战事扩大至江浙,危及南京,并无实行抗战的决心。2月,蒋介石提出:“只要不丧国权,不失守土,日寇不提难以忍受的条件,则我方即可于英、美干涉之时,与之交涉”。日军投人第9、11. 14、8四个主力师团及海军陆战队共7.7万余人,中方军队只有4.21 万人。
第十九路军和第五军顾强抵抗日军,在闸北、江湾等处与日军激战。中国军队死伤、失踪共14801人,日军死伤3184人,日军第三次换帅,战事仍无法突破。直至3月初,日军万余人趁中国军队兵力分散之机,在浏河偷袭登陆。第十九路军被迫退至昆山嘉定等处的第二道防线。3月12日,日军占领上海。上海平民伤亡、失踪达1.8万人,财产损失超过15亿。在国联及英美等国的调解下,中日就停火协议展开谈判,签署《中日上海停战即日方撤军的协定》,规定:双方停止一切敌对行动,中国军队驻扎现在位置,日军撤退至事变前的公共租界暨虹口方面的越界筑路,设立共同委员会监督日军撤退及中国警察的移交事宜。该协定是国民党政府对日妥协退让的产物,是对中国主权的出卖,为此后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提供给了条件。11月底,国民政府宣布自洛阳还都南京。
淞沪抗战中,处于劣势的中国军队,在全国民众的热情支持下顽强抵抗一个多月,虽蒙受惨重损失,但仍然重创日军,使侵华日军遭受了自 “ 九一八” 事变以来最为沉重的打击,板大振奋了全国民众的抗战土气。
====局部抗战发展阶段(1933年1月至1937年7月)====
1933年1月1日,日军开始进犯 [[ 山海关 ]] ,把侵略矛头指向了华北。
1933年5月,原西北军将领冯玉祥在 [[ 张家口]]
成立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5月31日,中日签署《塘沽协定》,国民革命军退出热河和冀东,日本打开了通往华北的大门。11月,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将领发动福建事变,事变最终失败,蒋介石撤销了十九路军的番号。
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于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八一宣言》),呼吁全国各党派、各阶层、各军队团结起来,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1935年8月5日,日本外相广田弘毅提出对华三原则。9月,日本再度制造舆论,要求“华北五省( [[ 察哈尔 ]] 、 [[ 绥远 ]] 、 [[ 河北 ]] 、 [[ 山西 ]] 、 [[ 山东 ]] )自治”。11月25日,日本策动的,由宋哲元为委员长的冀察政务委员会成立。
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举行抗日救国游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一·二九运动掀起全国抗日救国运动新高潮,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1936年2月26日,日本发生二·二六事件,日本法西斯军事独裁政权形成。
1936年5月, [[ 宋庆龄 ]] 、 [[ 沈钧儒 ]] 、 [[ 邹韬奋 ]] 、 [[ 陶行知 ]] 、 [[ 章乃器 ]] 等爱国民主人士发起成立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随后,中共中央发布《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放弃了“反蒋抗日”的口号。
1936年6月至9月,中国国民政府和中国国民党内部的地方实力派爆发两广事变,事件几乎触发了一场内战,但是最终以双方达成政治妥协而和平结束。
9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党内指示,明确提出党的总方针是“逼蒋抗日”。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 [[ 杨虎城 ]] 发动西安事变。张、杨联合发表通电,提出了改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内战、开放民众爱国运动等八项抗日主张。 [[ 中国共产党 ]] 派 [[ 周恩来 ]] 等到西安,参加谈判,迫使蒋介石做出了停止“剿共”、联合红军抗日等六项承诺。蒋介石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合作共同抗日的主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初步形成,为全国抗战的实现奠定了基础。同时,蒋介石开始全面加速抗战的政治、军事、经济准备,包括在上海至南京一带修建了三道国防工事,进口了大量德国装备武装中央军。
1937年2月15日,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召开,会上宋庆龄等人联名提出《恢复孙中山先生手订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案》;全会基本确定了停止内战,实行国共合作的原则,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全面抗战===
====战略防御阶段(1937年7月-1938 ——1938 年10月)====
1937年7月7日,日本挑起 [[ 卢沟桥事变 ]] ,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军民奋起抵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中国掀起了全民族抗战的高潮。7月16日、17日,中华民国最高统帅蒋介石在庐山先后发表《蒋介石庐山抗战声明》,号召全民族抗战;7月31日,蒋介石发表《告抗战全体将士书》,宣告战争已经全面爆发。
1937年7月28日,日军猛攻北平南苑,守军将领第29军副军长佟麟阁和第132师师长赵登禹先后殉国。次日,北平失陷。30日,天津失陷。
1937年8月20日,中国国民党政府与苏联政府签订《中苏互不侵犯条约》,通过该条约苏联政府向中国提供物资援助,1937年11月派遣苏联空军志愿队来华作战。
1937年8月22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式宣布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 [[ 八路军 ]] (9月11日改称第18集团军)。随后,八路军主力在朱德、彭德怀率领下相继挺进华北抗日前线。
1937年9月中旬,太原会战爆发,在第二战区司令官阎锡山领导下,八路军第115师(师长 [[ 林彪 ]] 、副师长 [[ 聂荣臻 ]] )取得了 [[ 平型关战役 ]] 、 [[ 忻口战役 ]] 、 [[ 娘子关战役 ]] 等战役的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 [[ 中国共产党 ]] 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次日,蒋介石发表《对中国共产党宣言的谈话》,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10月12日,国共两党达成协议,将南方8省14个地区的红军和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叶挺任军长,项英任副军长。
1937年11月20日,中国国民革命军在伤亡25万人之后,被迫撤退,上海自此沦陷。同一天,中华民国政府立即宣布将首都和所有政府机构由南京迁往陪都重庆,而军事作战中心则是先迁往武汉直到武汉会战后再迁往陪都 [[ 重庆 ]] 。
淞沪会战失利后,日本华中方面军开始进攻中华民国首都南京, [[ 南京 ]] 保卫战打响。
1937年底,首都南京陷落之后, [[ 中华民国国民政府 ]] 节节抵抗。但是因为 [[ 山东 ]] 省主席韩复榘临阵脱逃,致使 [[ 黄河 ]] 防线失守, [[ 山东 ]] 大部失陷。后蒋介石将其枪毙。
1937年12月13日,日本军队侵占南京后,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作为摧残中国民众士气的手段,约三十万无辜的中国人被日本军队残暴地杀害(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统计为26万)。下令进行屠杀的司令官是松井石根,杀戮最严重的师团长是谷寿夫。
1938年2月,日军华北方面军企图南下和华中派遣军会合。中国国民革命军在以 [[ 徐州 ]] 为中心的地区与日军激战,史称徐州会战。3月,第五战区司令 [[ 李宗仁 ]] 令川军王铭章所部防守滕县,因无援兵,滕县失守,王铭章师长不幸身中数弹,当场牺牲,壮烈殉国。李宗仁队以西北军孙连仲第二十六路军在徐州以北的台儿庄与日军反复争夺,以西北军张自忠部五十九军和庞炳勋军团掩护台儿庄的右翼临沂战场,以中央军汤恩伯军团卷击台儿庄日军侧背,最终取得台儿庄战役的胜利,以毙伤日军一万多人的战果成为中华民国抗战以来最大的胜利,日军精锐第10师团遭到毁灭性打击,精锐第5师团遭到重创。但是南北两线日军源源不断增兵,这次胜利没有扭转徐州战场的局势。
1938年5月19日,日军占领徐州,6月6日占领河南省会开封。6月9日,蒋介石命令在花园口炸开黄河南岸大坝,史称黄河花园口决堤。此举虽然暂时阻挡了日军南下,但是也造成了黄河下游的大规模水灾,造成上百万民众直接死亡或间接因饥荒而死。
1938年6月至10月的武汉会战是抗日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会战,参战日军达30多万人,中国军队达110万人,战争中日本损失8万人,因病减员8万人,由此丧失了战略进攻的能力。兵团司令薛岳指挥的万家岭大捷,使日军第106师团遭到毁灭性打击,阵亡4000人。10月21日,在大亚湾登陆的日军占领广州,第七战区司令余汉谋部退至粤北地区。10月25日,湖北重镇武汉三镇相继陷落。中国国民政府的作战中心迁往重庆继续抵抗。苏联空军志愿队参加了保卫武汉的空战。在历时4个多月的武汉会战中,中国军队伤亡40万人,中国军民以巨大的牺牲迎来了战争的战略相持阶段。
====战略相持阶段(1938年10月-1943 ——1943 年7月)====
1938年10月下旬 [[ 广州 ]] 、 [[ 武汉 ]] 失守以后,全国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日本鉴于战线过长、兵力不足,被迫调整侵华政策,逐渐将其主要兵力用于打击在敌后战场的八路军和新四军,而对国民党政府则采取以政治诱降为主的方针,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
1938年10月25日-12月8日,日军集中2万余兵力对晋察冀边区进行冬季“扫荡”。边区军民奋起反击,共作战108次,毙伤敌军4000余人,击毙了日军中将旅团长“名将之花”阿部规秀,取得反“扫荡”的胜利。
三次长沙会战对日军造成重大打击,尤其是薛岳指挥的第三次长沙会战歼灭日军5万多人。这一度改变了当时中国国内的抗战士气。
敌后战场开始大多为国民党的地方部队所占据。另外还有民间与共产党等抗日团体,而敌后地区也成为各抗日武装的势力范围。随着日本对敌后大规模扫荡以及汪精卫“曲线救国”策略的影响,国民革命军敌后控制区大大减少﹐日军没有足够兵力长期守住这些地区。而八路军、 [[ 新四军 ]] 利用其灵活的游击战技巧生存下来,成为插入敌后的一把尖刀,使敌军不得安宁。 [[ 共产党 ]] 成为敌后游击战的重要力量。至1940年7月,共产党已发展至近40余万人,并拥有约1亿人口的抗日根据地和近200万的民兵组织。
1940年8月1日,日本政府公布《基本国策纲要》。外相松冈洋右鼓吹建立所谓“大东亚共荣圈”。
1940年8月20日,八路军发起 [[ 百团大战 ]] ,随后日军推行治安强化运动,华北日军兵力达到47万,并集中了傀儡政权中能投入战场的全部军队。为应对共产党方面的游击战术,日本采用了“保甲制”来断绝共产党军队与当地民兵的接触,设立无人区,进行极为野蛮残暴的“三光政策”,甚至使用违反国际法的生化武器来作战。共产党面对日军扫荡的压力下,全军实行战略转移,化整为零保留实力,开展各种形式的反“扫荡”斗争,如著名的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破袭战等。3个半月中,八路军共进行大小战斗1824次,共计毙、伤、俘和投诚日伪军46480人。百团大战粉碎了日军的“囚笼政策”,极大地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增强了全国军民取得抗战胜利的信心。
1940年9月27日,《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在柏林签定,法西斯轴心国形成。11月29日,汪精卫在南京就任伪国民政府主席。次日,日本与汪伪正式签订《日华基本关系条约》。按照条约中的条款,将使中国完全由日本控制,彻底沦为日本的殖民地。同日,国民党政府外交部发表声明,宣布日汪所订非法条约完全无效。
1941年1月, [[ 皖南事变 ]] 发生后中共中央军委发布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任命 [[ 陈毅 ]] 为代理军长, [[ 刘少奇 ]] 为政治委员, [[ 张云逸 ]] 为副军长。
1941年6月5日,大隧道惨案发生,这是中国抗战期间发生在大后方的最惨痛的事件,它与1938年6月9日的黄河花园口决堤、1938年年11月12日的 [[ 长沙 ]] 大火,并称为抗战时期的中国三大惨案。
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
====战略反攻阶段(1943年7月-1945年9月)====
中国 [[ 抗日战争 ]] 的战略反攻,是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发生根本转折和日军逐渐失去战略主动权的形势下进行的。中国对日战略反攻包括局部反攻和全面反攻两个阶段。
从1943年7月开始,共产党领导的敌后军民在华北、华中、华南地区,对日伪军普遍发起局部反攻。
1943年9月8日, [[ 意大利 ]] 宣布投降,并投入同盟国一方。从此,德、意、日法西斯轴心实际上解体,日本法西斯更加孤立无援。
1943年10月和1944年5月,中国驻印军和远征军在缅北、滇西也开始反攻作战。
1943年11月,美英中三国政府首脑 [[ 罗斯福 ]] 、 [[ 丘吉尔 ]] 、蒋介石在埃及首都开罗开会,通过《开罗宣言》,要求战后日本归还占领中国的所有领土,包括台湾及其附属岛屿。至1943年12月,日军在兵力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被迫收缩战线,华北方面军停止向抗日根据地的进攻。
1944年1月1日,中共中央北方局发出《关于1944年的方针》。此后,八路军、新四军对日伪军相继发起春季攻势和秋季攻势。
1944年5月,由卫立煌将军指挥的中国远征军强渡怒江,发起滇西反攻,先后攻克日军坚固防守的松山、腾冲、龙陵,收复西南失地。成为了日本在中国战败的转折点。
1944年6月20日-30 ——30 日,美国副总统华莱士率官员访华,并与蒋介石举行会谈。
1945年1月27日,中印公路完全被打通,两军会师于芒友。至3月,反攻胜利结束。中国驻印军和远征军在缅北、滇西反攻中,解放缅甸领土8万余平方公里,收复滇西失地8.3万平方公里,共毙伤日军4.8万余人,基本消灭了日军第18、56师团。
===日本战败===
1945年2月,英、美、苏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 [[ 斯大林 ]] 在苏联的克里米亚半岛签订《雅尔塔协定》,规定在欧洲战争结束后三个月内,苏联应对日宣战。中国没有被邀请参加。由于美英是以牺牲中国的主权(如承认外蒙古独立),来换取苏联对日出兵的条件,也被称为远东慕尼黑阴谋。
1945年3月起日军先后发动豫西鄂北会战和湘西会战。
1945年4月25日,联合国大会召开。5月8日,德国法西斯无条件投降。至此, [[ 欧洲 ]] 战争结束,盟军作战重心迅即东移,全力对付日本法西斯。
1945年7月26日,美、英、中三国共同发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否则将予以日本“最后之打击”。由于此时美国的原子弹已试验成功,美国新总统杜鲁门对于苏联的参战并不抱太大兴趣,所以未邀请苏联协商或署名,造成苏联颇为不满。
1945年8月6日、9日,美军分别在日本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苏联红军也根据《雅尔塔密约》,在8月8日对日宣战,发动八月风暴行动,出兵中国东北。8月9日, [[ 中共中央 ]] 主席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声明,号召中国人民一切抗日力量立即举行全国规模的大反攻,与盟国一起对日本进行最后的决战。8月10日、11日,中国共产党 [[ 延安 ]] 总部向八路军、新四军、华南游击队连续发布7道反攻命令,并限令敌伪向中共武装缴械投降。
1945年8月14日,中国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15日,日本照会中、苏、美、英四国,表示接受《波茨坦公告》。15日正午,日本裕仁天皇通过广播发表《终战诏书》,宣布无条件投降。
1945年9月2日,日本外相重光葵在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正式签署投降书。1945年9月9日9时, [[ 南京 ]] 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大礼堂举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战区受降仪式,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在首都南京陆军总部举行的中国战区受降仪式上,日本驻中国侵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代表日本大本营在投降书上签字,并交出他的随身佩刀,以表示侵华日军正式向中国缴械投降,标志着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最后胜利。9月3日被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1945年10月25日,中国战区台湾省日军投降仪式在台北举行,中国正式收复被日本殖民统治达50年之久的宝岛台湾,洗雪了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1946年5月,国民政府还都南京。
1937年8月20日,蒋介石发布命令,实行全国总动员,政府转入战时体制,以大本营取代军委会。大本营最高首脑为陆海空军大元帅,由蒋介石担任。国民政府大本营同时颁发了四个作战指导方案的训令。在其中第一号训令中,宣布将全国划分为五个战区,组建4个预备军和利组建若干个集团军,指挥了华北方面的抗战和淞沪会战等。8月30日蒋介石决定,仍以军事委员会为抗战最高统帅部。不另设大本营,原大本营所设各部均转隶军事委员会,大本营于1938年1月正式撤销。
1938年11月25-28日,国民政府召开南岳军事会议,重新调整战略区划,将全国划分为十大战区。另外,撤消了广州, [[ 西安 ]] ,重庆各行营,设 [[ 桂林 ]] 天水两个行营,沦陷区设战场党政委员会,直属军委会,以发动敌后抗战。
1945年1月,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在望。在中国战场,为了整顿豫湘桂战役后的溃军,国民政府重新编组军队,调整全国战区,将全国划为九大战区。
===敌后抗日根据地=== {| class="wikitable"|-! 抗日根据地名称 !! 所辖地区 !! 成立(形成)时间 !! 主要领导人 !! 贡献/地位|-| 陕甘宁抗日根据地 || 陕西北部、甘肃东部、宁夏东南部 || 1937年5月 || [[ 林伯渠 ]] || 中国共产党中央所在地,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总后方|-|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 北岳、冀中、冀热辽三区,下辖108个县 || 1937年10月 || 聂荣臻 || 与日伪军作战3.2万余次,毙伤日伪军35万余人|-| 晋绥抗日根据地 || 山西西北部和绥远东南部 || 1938年10月 || 贺龙、关向应 || 和日伪军作战1万多次,毙伤日伪军10万余人|-| 晋冀豫抗日根据地 || 山西、河北、河南三省边界地区 || 1938年8月 || 邓小平、刘伯承、薄一波 || 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机关所在地响堂铺伏击战|-| 冀鲁豫抗日根据地 || 河北、山东、河南三省交界地区 || 1938年底 || 杨得志、苏振华、黄克诚 || |- | 山东抗日根据地 || 渤海、鲁中、鲁南、胶东、滨海五区等 || 1938年5月 || 罗荣桓、徐向前 || 和日伪军作战1.9万余次,毙伤日伪军50万余人|-| 华中抗日根据地 || 江苏绝大部分,安徽、湖北、河南、浙江和湖南的一部分 || 1938年4月 || 粟裕、陈毅、张鼎丞、谭震林、罗炳辉 和日伪作战1.75余次,毙伤日伪军24万余人|| |-| 华南抗日根据地 || 东江、琼崖 || 1939年2月 || 曾生、冯白驹 || 与日伪军作战数千次,坚持华南敌后抗日的唯一力量|-| 东北抗日联军 || 东北地区 || 1936年2月 || 杨靖宇 || 对日作战次数约10余万次,牵制了数十万日伪正规军|-| 苏北抗日根据地 || 淮(阴)海(州)、盐(城)阜(宁) || 1940年10月 || 刘少奇、陈毅、黄克诚 || 新四军重建军部所在地,盐城战役|-| 苏中抗日根据地 || 江苏省中部,包括扬州、泰州、南通等 || 1941年3月 || [[ 粟裕 ]] 、 [[ 叶飞 ]] || 黄桥战役|-| 苏浙皖抗日根据地 || 广德、苏州、镇江、南京、芜湖五区交界地区 || 1938年12月底 || [[ 谭震林 ]] 、 [[ 粟裕 ]] 、 [[ 金明 ]] || 扩大了新四军在江南的抗日阵地,配合了国军正面战场的作战|- | 淮北抗日根据地 || 河南、安徽、江苏、山东四省交界地区 || 1941年8月 || 彭雪枫、 [[ 邓子恢 ]] || 八路军和新四军的联系枢纽|-| 淮南抗日根据地 || 安徽省东部和江苏省西部 || 1941年5月 || 张云逸、谭震林、罗炳辉 || 歼灭日、伪军2.5万余人|-| 皖江抗日根据地 || 淮河以南与长江以北的江淮地区 || 1942年4月 || 何伟、曾希圣 || 解放了无为、巢县、芜湖等地日伪军据点|-| 浙东抗日根据地 || 四明、会稽、三北(指余姚、慈溪、镇海3县姚江以北地区)和浦东 || 1943年8月 || 谭启龙、何克希 || 参加大小战斗643次,克复县城2座,攻克大小据点110个,毙、伤、俘日伪军9000余人|-| 河南抗日根据地 || 北抵黄河,南抵伏牛山,西至崤山,东接乎汉铁路的广大地区 || 1945年2月 || 王树声、戴季英 || 打通了同鄂豫皖、冀鲁豫及华中淮北抗日根据地的联系|- | 鄂豫皖湘赣抗日根据地(鄂豫边区) || 东起安徽宿松,西至湖北宜昌,北接河南舞阳,南到湖南洞庭湖的广大地区 || 1939年11月 || 李先念、朱理治 || 建立了7个专区、39个县级抗日民主政权。|-| 湘鄂抗日根据地 || 以大幕山为中心 || 1942年 || 王震、王首道 || 增强了中原地区八路军、新四军的力量,推动了所经地区人民的抗日斗争|-| 东江抗日根据地 || 珠江江口、广(州)九(龙)铁路两侧,包括东莞、惠阳等县 || 1938年10月 || 曾生、王作尧 || 中国共产党领导华南人民开展敌后抗日的重要战场。|-| 琼崖抗日根据地 || 琼山、临高、澄迈交界地区 || 1939年2月 || 冯白驹 || 潭口阻击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