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61
次編輯
變更
珐琅器
,创建页面,内容为“{{Infobox person | 姓名 = 珐琅器 | 圖像 = File:珐琅器.jpg|缩略图|居中|[http://a3.att.hudong.com/36/76/01300000291746125310762747016_s.jpg…”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珐琅器
| 圖像 = [[File:珐琅器.jpg|缩略图|居中|[http://a3.att.hudong.com/36/76/01300000291746125310762747016_s.jpg 原图链接]]]}}
[[珐琅器]]:即是以珐琅为材料装饰而制成的器物。珐琅又称“佛郎”、“法蓝”,是由中国隋唐时古[[西域]]地名拂菻音译而来。其基本成分为[[石英]]、长石、硼砂和氟化物,与陶瓷釉、琉璃、玻璃同属硅酸盐类物质。依据具体加工工艺的不同,又可分为掐丝珐琅器、錾胎珐琅器、画珐琅器和透明珐琅器等几个品种。<ref name="名词解释大全">{{cite web |url=https://news.artron.net/20130616/n463720.html |title=珐琅器| accessdate=2019-11-18}}</ref>
到14世纪末珐琅技艺日趋成熟 ,15世纪中期明代景泰年间的制品尤为著称,故有[[景泰蓝]]之称。七宝烧作为日本特有的传统艺术,具有胎骨轻薄,器型规整,珐琅釉料细腻,光泽闪耀,等特点。它与中国的景泰蓝、画珐琅器一样,为世界[[金属珐琅器]]工艺中优秀的艺术财富。<ref name="雅昌艺术网">{{cite web |url=https://7195.net/m/t6nAxcb3.html |title=何为珐琅器| accessdate=2019-11-18}}</ref>
=历史传承=
珐琅器是[[中国]]特有的传统手工艺品,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其雍容华贵的造型、富丽堂皇的色彩、寓意吉祥的纹饰以及超凡脱俗的展现手法,至今仍魅力不减。虽然它是一种源自阿拉伯的工艺,但自元代传入中国后,很快便被赋予了中华民族的传统风格,成为中国工艺美术史上的一朵奇葩。
掐丝珐琅、錾胎珐琅和画珐琅,分别于不同时期在中国出现。掐丝珐琅俗称“景泰蓝”,其原产地在今天的中东地区。公元11世纪,中东的阿拉伯人已开始制作和使用掐丝珐琅。约在13-14世纪,掐丝珐琅工艺传入中国。珐琅工艺虽是舶来品,但一经传入中国,即与中国传统的金属制造工艺、镶嵌工艺有机地融为一体,心灵手巧的中国工匠很快掌握了掐丝珐琅的制造技术,所制珐琅器在造型、图案等方面完全民族化,甚至不留任何外来文化的影响与痕迹。
珐琅器与中国历史悠久的玉器、漆器、青铜、陶瓷等相比,历史要短暂得多,见于文字著录则更少。明初曹昭《格古要论》中首次记录了珐琅工艺的渊源、特点和用途,“以铜作身,用药烧成五色花者,与佛郎嵌相似,尝见香炉、花瓶、盒儿盏之类,多为妇人闺阁中用,非士大夫清玩也。又谓之鬼国窑,今云南人在京多作酒盏……内府作者细润可爱”。《格古要论》是研究中国早期珐琅器唯一的一部重要文献。<ref name="搜狐">{{cite web |url=http://www.sohu.com/a/167137568_601786 |title=汉族传统工艺品 掐丝珐琅 | accessdate=2019-11-18}}</ref>
因文献记载过于少而简单,老一辈专家通过对现存掐丝珐琅器的排比、分析与研究,推断出中国最早的珐琅实物为元代制品。元代珐琅器器形端庄大方,构图舒朗流畅,釉色明艳温润,具有宝石般的半透明光泽。唯原配珐琅器较少,大部分被后人改装过,存量稀少,弥足珍贵。
“御用监”为明代制作珐琅器的官方机构。整个明代,仅[[宣德]]、景泰、嘉靖、万历四朝的器物署有官方年款。因明早期的洪武、永乐没有署款的标准器,故在年代鉴别上有一定的难度与模糊性,但在实物中确有一些珐琅器具有早于宣德而又不同于元代的特点风格,如掐丝珐琅缠枝莲纹贯耳瓶、掐丝珐琅缠枝莲纹簋式炉等。
宣德款珐琅的器形与同时期的瓷器、漆器、铜器相似,有罐、碗、盘、盒、花觚、炉、双陆盘等;纹饰以勾莲花为主,并出现了龙、凤、狮及四季花卉图案;款识有“大明宣德年制御用监造”、“大明宣德年制”和“[[宣德年制]]”铸款或阴刻款。掐丝珐琅缠枝莲纹龙耳炉的掐丝与釉色为典型的宣德风格。
万历款掐丝珐琅在器形、图案、釉色、款识等诸多方面具有独到之处,形成了鲜明的时代风格。出现了烛台、甪端等新的器形;珐琅釉基本失透,不再具有半透明的光泽;款识改为“大明万历年造”掐丝填红釉款和“大明万历年造”阴刻双线款。掐丝珐琅双狮戏球长方盘,在珐琅釉色上具有万历朝珐琅风格。
[[清代]]初期,清政府成立了最大的“皇家工厂”——造办处,下设几十个作坊,珐琅作是其中规模较大的作坊之一。此外,扬州、广州、九江、北京等地也制作具有地方风格的掐丝珐琅。
有清一代署有官方年款的掐丝珐琅有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同治]]、光绪。[[康熙]]朝掐丝珐琅基本有三种风格:其一是具有晚明风格的大器,如[[故宫博物院]]藏龙纹大盘、仿汉壶等,这部分器物过去一直定为明晚期。掐丝珐琅八不正瓶,在掐丝上仍具有明晚期的痕迹,但在造型、釉色上已是清代康熙风格;其二是珐琅釉失透,釉色灰暗无光泽,器物表面欠光滑,掐丝珐琅勾连纹马蹄式瓶即属于此类典型作品;其三是掐丝细腻活泼,釉色纯正鲜亮。康熙朝掐丝珐琅有五供、炉、瓶、盘、盒、暖砚、笔架、香薰等,款识有“大清康熙年制”、“康熙年制”楷书、篆书阴刻款、铸款和镂空款。还有很多无款的康熙风格的作品流传于世。
乾隆朝是掐丝珐琅大发展大繁荣的时期,据档案记载,造办处制作了数量可观的珐琅器,包括宫廷典章用品、佛堂用品、生活用品、陈设品和文房清供等。宫廷典章用品有宝座、屏风、香筒、甪端、太平有象等;佛堂用品有佛塔、佛龛、佛像、坛城、五供、七珍、八宝等,乾隆期共制作了12座珐琅塔,分别陈设在紫禁城梵华楼、宝相楼内,气势恢宏,工艺精湛,是所见最大的珐琅器;生活用品数量庞大,有熏炉、手炉、冠架、盘、碗、盒、茶壶、杯盘、多穆壶、火锅、筷套、唾盂、烛台、花浇、鼻烟壶、铜镜等,掐丝珐琅春字盒为乾隆时期的代表性作品。陈设品可分为四类:其一是普通陈设品瓶、罐等,如梅瓶、天球瓶、长颈瓶、双连锦袱瓶、六方贯耳瓶、鸭颈瓶、双管式瓶、英雄瓶、镂空转心瓶、棕式瓶、蒜头瓶、抱月瓶、葫芦瓶等;其二是仿古陈设品,主要是仿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有花觚、鼎、卣、觥、簋、钟、扁壶、罍、奁、甗、尊、觯等,造型古朴,纹饰典雅,掐丝珐琅鼎式炉从造型到纹饰均为仿古风格;其三是动物造型陈设品,如狮子、麒麟、牺尊、天鸡、天鹿、鸽子、仙鹤、大象、甪端等,形态生动,惟妙惟肖;其四是挂屏、插屏等陈设品。文房用品有笔筒、笔架、笔洗、墨床、砚盒、仿圈、镇纸、水丞等。<ref name="新浪收藏">{{cite web |url=http://collection.sina.com.cn/cqty/20111123/151446279.shtml |title=元明清的掐丝珐琅器| accessdate=2019-11-18}}</ref>
乾隆朝掐丝珐琅的胎子,铜质精纯,胎骨厚重,无轻飘之感,甚至有些器物用昂贵的黄金制胎;珐琅釉料均无透明感,沙眼减少,细腻光滑,珐琅釉色彩之丰富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在图案装饰上,除继承了[[明代]]勾莲花的做法以外,还运用了仿古的兽面纹、几何纹,并将山水亭榭、花鸟虫鱼、人物故事作为装饰,追求绘画的意趣,取得了较好的装饰效果;在镀金、錾刻方面,不惜财力、功力,金色浓重,刻饰精美;这一时期的掐丝珐琅工艺还常与画珐琅工艺相结合,并镶嵌珠宝,具有典型的金碧辉煌的皇家艺术风格。
嘉庆、同治、光绪朝的官造掐丝珐琅数量减少,做工粗糙。晚清民国时期有“印铸局勋章制造所”“老天利”“[[静远堂]]”“宝华生”“德兴成”“德成”和“志远堂”等官营与私营制造掐丝珐琅的机构和作坊。“达古斋”款掐丝珐琅袱系纹笔筒属首次发现的又一个晚清珐琅作坊名号,其笔筒的造型与风格与“志远堂”款笔筒如出一辙。
錾胎珐琅又有“内填珐琅”之称,与掐丝珐琅不同的是,錾胎珐琅的丝不是[[焊接]]在铜胎上,而是直接在铜胎上錾刻出来,故錾胎珐琅的丝较之掐丝,线条要粗,无接缝,具有粗犷豪放之美。已知最早的錾胎珐琅只有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明宣德时期的一件小盒。到清代乾隆时期,广东制作錾胎珐琅,有炉、瓶、碗、盘等,紫禁城钦安殿内陈设的錾胎珐琅太平有象就是广东官员李侍尧进贡的。錾胎珐琅花卉蝙蝠纹唾盂以及骑竹马小童的前身装饰都是采用了錾胎工艺。錾胎珐琅与掐丝珐琅相比,更加费工费料,故在明清时期没有形成大规模的发展。
珐琅器以明代宣德、景泰两朝的为代表,最具投资收藏价值,而清代的珐琅器制作规模较大,在康乾时期有很多是仿造“景泰年制”款的,制作精良、风格清秀,也极具收藏价值。”收藏爱好者陈先生说,景泰蓝富贵大气,金碧辉煌,包含了造型艺术、装饰艺术、人文艺术、空间艺术,有较高的文化内涵,有独特的欣赏角度。
=材质器型=
珐琅器即金属胎珐琅器,是一种集金属制作与珐琅釉料加工处理为一体的复合性工艺制品。它既具备金属贵重、坚固的特点,又具备珐琅釉料晶莹、光滑及适用于装饰的特点。有着青铜器般恢宏的气势、丝绸织锦般缤纷的色彩以及瓷器般明亮润泽的质感。
珐琅器器型多种多样,有瓶、盘、碗、炉、鼎、圆盒、香熏炉等;珐琅釉色多为天蓝、宝石蓝、浅绿、深绿、鸡血红和黄色等;吉祥纹饰多为蕉叶、饕餮、狮子戏球、西番莲和大明莲等。珐琅器工艺品采用金银铜及多种天然矿物质为原材料,集美术、工艺、雕刻、镶嵌、玻璃熔炼、冶金等专业技术为一体。作为宫廷艺术,珐琅器是明清宫中高贵的装饰艺术品,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深刻文化内涵,被称为中华国粹,并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f name="人民网">{{cite web |url=http://www.people.com.cn/24hour/n/2012/1104/c25408-19489388.html |title=珐琅器雍容华贵纹饰吉祥| accessdate=2019-11-18}}</ref>
=制作工艺=
珐琅器制作工艺很繁复,要经过锤胎、掐丝、填料(珐琅釉)、烧结、磨光、鎏金等多项工艺,每项工艺都有很高的要求,不可疏忽,否则就会前功尽弃。尤其是造型奇特的掐丝珐琅器,如人物、走兽的瓶件等,制作难度很高,非一般工匠可以完成。加之用料昂贵,其胎以铜胎为主,亦有用金、银为胎的,珐琅釉多系进口[[天然矿石]]、半宝石加工提炼而成,还须鎏金工艺,耗金量也大。用料和制作工艺构成了它的成本,比之明清其他瓷器要高出数十倍。
依据金属胎珐琅器在金属加工工艺和珐琅釉料具体处理方法上的不同,一般可将金属胎珐琅器分为画珐琅器、掐丝珐琅器,透明珐琅器,锤胎珐琅器,錾胎珐琅器及流行日本的七宝烧等几个品种。
珐琅釉料的主要原料是石英、[[长石]]、[[瓷土]]等,它以纯碱、硼砂为熔剂,用氧化钛、氧化锑、氟化物作为乳化剂,金属氧化物为着色剂,经过粉碎、混合、熔融后,倾入水中急冷成珐琅熔块,再经细磨而得珐琅粉,或配入粘土经湿磨而得珐琅浆。珐琅属硅酸盐类物质,珐琅釉属低温色釉,烧结温度一般在1000℃以下。
珐琅器的制作是集[[冶金]]、铸造、绘画、窑业、雕錾、锤胎等多种工艺为一体的复合性工艺过程,一般在有了成熟的设计后,要经过制胎、添蓝、焙烧、磨光、镀金等工序。其中制胎过程依不同种类的珐琅器又包含备料、凿錾花纹、合对、攒焊、掐丝等工艺过程。
=加工分类=
珐琅器的分类一般有按胎骨材质及加工方法分类,或按珐琅釉料性质及处理方法分类两种。按胎骨材质分类有金属胎珐琅器和瓷胎画珐琅,金属胎珐琅器根据胎骨加工方法又可分为錾胎珐琅器、掐丝珐琅器、画珐琅器、透明珐琅器锤胎珐琅器等。由于不同的胎骨加工方法与施用的珐琅性质及处理方法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所以按珐琅釉料进行分类与按胎骨分类是相互融合的。
===錾胎珐琅器===
金属錾刻技法是中国古代一种传统的金属器加工方法,早在[[商周时期]],当时的工匠们就将这一技艺广泛运用到青铜器的装饰上,并制作出了图案精美的青铜工艺品。錾胎珐琅器的工艺制作过程是先在已制成的金属胎表面,按照图案设计要求描绘纹样轮廓线,然后运用金属錾刻技法,在纹样轮廓线以外的空白处进行雕錾减地,从而使得纹样轮廓线起凸,再在其下凹处填施各种颜色的珐琅釉料,经焙烧、磨光、镀金等加工过程后,方可成器。其表面能给人一种似宝石镶嵌的感觉。
===锤胎珐琅器===
锤胎珐琅器是金属胎珐琅工艺中的一种。制作方法是按照图案纹饰的设计要求,以金属[[锤蝶]](花)加工技法对金属胎进行加工处理,从而锤出图案花纹,然后填施各种颜色的珐琅釉料,再经焙烧、磨光、镀金而成。锤胎珐琅器点施珐琅釉料的独到之处是在其凸出的部分点施珐琅釉料,而其凹下的部分则以镀金饰之。用金色来衬托点施珐琅的花纹。有的作品在使用珐琅釉料装饰花纹的同时,还镶嵌绿色松石、红色珊瑚等各种宝石。这样,在金光灿烂的铜镀金装饰衬托下,五颜六色的珐琅釉料和晶莹闪烁的各种宝石交相辉映,器物表面呈现出五彩斑谰的立体艺术效果。这种方法突出立体效果,尽显珐琅釉料的晶莹剔透。<ref name="山西文水县—生态保护">{{cite web |url=http://wsxrd.com/news/DispNews.asp?Ti=0&CiD=1000&ID=1962 |title=珐琅器的分类和历史| accessdate=2019-11-18}}</ref>
===透明珐琅器===
在金属胎上用金属錾刻或锤花技法锤錾出浅浮雕,再罩以具透明或半透明性质的珐琅釉,经烧制后,显露出因图案线条粗细深浅不同而引起的视觉上明暗浓淡的变化。透明珐琅器是在錾胎珐琅器衰落时开始兴起并发展起来的。以清乾隆年间广州制造的透明珐琅器最为著名。
===掐丝珐琅器===
又称“景泰蓝”,先在金属胎上,按照图样设计要求描绘纹样轮廓线,然后用细而薄的金属丝或金属片(主要是铜,兼有金、银丝、片)焊着或粘合在纹样轮廓线上,组成纹饰图案。再于纹样轮廓线的空白处,点施各种颜色的珐琅釉料,经多次焙烧、磨光、镀金而成。
掐丝珐琅器是金属胎珐琅器工艺的一个品种。据现存清宫造办处档案材料记载,这一名称的使用,在清代巳于宫内广泛流行。掐丝珐琅器的制作方法是:在己制成的金属胎上,按照图案设计要求描绘图案纹样轮廓线;然后用细而薄的金属丝或金属片 (金属主要是铜,也有用金或银的),焊着或者是粘合在纹样轮廓线上;再于金属丝或金属片纹样的空白处,填施各种颜色的珐琅釉料,经过焙烧、磨光、镀金等加工制作过程后而成。
掐丝珐琅器与錾胎珐琅器的表面效果相似,都给人一种似宝石镶嵌的感觉。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掐丝珐琅器和堑胎珐琅器二者在点蓝(填施珐琅釉)、焙烧、磨光和镀金等工艺制作方法上基本是相同的。二者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金属加工工艺的具体方法上,即图案纹样的起线(制作和形成)方法。掐丝珐琅器是以细而薄的金属丝或金属片,焊着或者是粘合在金属胎上组成图案纹样;而堑胎珐琅器则是运用金属錾刻技法起线花纹。因此,如果我们细心观察这两种珐琅器,就会发现,掐丝珐琅器的图案线条纤细而婉转,而且在掐丝、焊着及磨光的过程中,比较容易产生线条断裂现象而堑胎珐琅器的图案线条一般比较粗壮,且无接头相焊痕。
===画珐琅器===
画珐琅器又称“洋瓷”。从清代蓝滨南在其《景德镇陶录》一书中对画珐琅器的描述可知,画珐琅器是以金属铜做器骨(胎),用五颜六色的瓷粉 (珐琅釉)经烧制而成。画珐琅器是用珐琅釉料直接在金属胎上作画,经烧制而成,富有绘画趣味,因此也有人称之为“珐琅画”。画珐琅器的制作方法是:先在己制成的红铜胎上涂施薄薄的一层白色珐琅釉,人窑烧结,并使其表面光洁平滑,然后以单色或多彩的珐琅釉料,按照图案纹饰设计要求,绘制花纹图案,再经人窑焙烧显色而成。
清代康熙帝年间,中西方贸易禁止被解除后,[[欧洲]]的画珐琅器(洋瓷)传入中国,并以贡品、礼品等形式进大清宫廷。这些舶来的画珐琅工艺品,引起了清代皇帝及王公大臣的关注,于是清政府分别在广州和北京宫廷专门设立了珐琅器制造作坊,借鉴掐丝珐琅器、瓷器和料器(玻璃器)的生产,并吸收欧洲画珐琅工艺制作方法,经若干年努力,终于成功地烧制出了在图案题材、器物造型、珐琅色彩以及使用功能等各个方面,具有自身风格特点的画珐琅器,并且一直影响到现在。
画珐琅器还有非金属胎的,如瓷、紫砂、玻璃等,这类工艺制品称之为“珐琅彩”,属陶瓷艺术品。瓷胎画珐琅的制作工艺极为精湛,其珐琅釉料颜色丰富多彩,色彩控制准确,画面富有立体感,富丽堂皇。以康熙雍正时期最为精湛。
===七宝烧===
七宝烧作为日本特有的传统艺术,从创制之初,即体现出其独特魅力:是日本的传统工艺品,以贵金属为胎,外饰以石英为主体的原料及各种色料,经烧制而成。七宝烧具有胎骨轻薄,器型规整,珐琅釉料细腻,光泽闪耀,色调艳丽明快、纹样典雅、线条纤细等特点。它与中国的景泰蓝、画珐琅器一样,为世界金属珐琅器工艺中优秀的艺术财富。
=艺术鉴赏=
珐琅器鉴定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对文献史料的考证;二是科学的检测手段;三是通过时代风格的比较来鉴定。前两种方法较复杂,常用的是第三种。时代风格比较鉴定一般着重考察款识、胎骨与型制、纹饰图案和珐琅釉料等几个方面。
===明清款识===
现存明清二代掐丝珐琅器的款识形式归纳起来,大致有铸錾、掐丝和刻款三种。明宣德时期珐琅器的款识形式有铸錾款、双勾款、和珐琅釉烧成三种。款识书体有楷书和篆书两种,其中以楷书占绝大多数。字数有“宣德年制”、“宣德年造”四字款和“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款识排列形式有直单行、直双行、直三行和横排。这一时期的款识位置有的在器底,也有的镌刻于器物的口沿、盖沿或内边缘处。款识书体庄重隽秀,与同时期的金属器和瓷器款识相似。
明景泰款因伪款太多,目前尚不能确定哪种款识可作为标准款识。但铸錾款、篆书款、仿宋体款以及双龙环抱款均被认定为伪款,可以排除。掐丝双勾款和阴刻款,目前有的研究者认为可作为景泰真款,但也只是情理逻辑的推论,尚不能枉下结论。
明嘉靖款为刻阴文直二行“大明嘉靖年制”楷书六字款。
明万历时期掐丝珐琅器的款识为双勾掐丝款(有的字内外填充珐琅釉),字数均为“大明万历年制”或“大明万历年造”六字楷书款。尤其以某年造为这一时期所特有的款识语气。字的排列顺序为直单行、直二行或横排。
清代掐丝珐琅器的款识多种多样,制款方法有铸錾,有刻,还有镂空款等。款识书体包括楷、篆、仿宋等(仿宋体始见于乾隆时期),其中以楷书居多。字数有四字和六字。框栏形式多为正方框和长方框。
===胎骨型制===
明清掐丝珐琅器胎骨和型制方面总的趋势是:明代早期胎骨略厚,中晚期日趋减薄。清代从康熙时起,胎骨厚重坚实,到清末减薄。明代器物掐丝常有断裂现象,而清代由于铜质精纯并提高了烧制和打磨技术,这种现象基本消失。明代器物镀金较薄,常有磨脱现象,清代尤其是乾隆时期,镀金厚重,镀金技术远胜于明代,至今器物的镀金仍光彩照人。
明清二代掐丝珐琅器体积和型制从小到大,从简练到复杂,从陈设、祭祀到观赏实用。
===纹饰图案===
明清两代[[掐丝]]珐琅器的纹饰图案品种繁多,也经历了一个有简练到繁缛的过程。以缠枝莲纹为例,元末明初疏密有致,大花大叶、枝蔓伸展坚强有力,全部单线勾勒图案线条。枝叶呈串联状,并点缀数朵盛开的花朵,花朵饱满,花瓣短而肥腴,花心常呈桃形。明中晚期开始以双线勾勒轮廓线,布局趋于繁缛,但仍保留某些早期余韵。缠枝莲的花瓣趋于尖瘦,花心常呈“圭”字形或如意形。清代的缠枝莲纹枝蔓弯曲,布局繁密规整,极具图案性。基本以双线勾勒轮廓线,明代那种洒脱的韵味不复存在。
===珐琅釉料===
元末明初的掐丝珐琅器釉质细腻,色调纯正,鲜艳明快,具有水晶般透明感。通常以浅蓝色作地,间饰红、黄、白、绿、紫、深蓝等色釉。从明宣德晚期开始,釉色略显灰暗,光泽度降低。这一时期的掐丝珐琅器地色除浅蓝色外,宝蓝色应用广泛。到万历年间,更出现了淡青、白等中间色地。珐琅色釉有所增加,新出现了赭、豆青、松石绿等色釉品种。
清代的珐琅釉料品种丰富,所用色釉达几十种之多。但其有一个共同点,皆不透亮。
珐琅釉料的另一特征是表面沙眼现象,是由于硼酸盐含量过高以及烧制过程中的[[氧化还原]]作用所引起。工匠们常用“蜡补”的方法来补救,即用石蜡加入色粉制成色蜡,填充于沙眼之中。到乾隆时期,经改进工艺,杜绝了沙眼现象。
景泰蓝以它那鲜明的民族风格和绚丽的艺术风采,在世界掐丝珐琅工艺中独树一帜。那些仿制的似是而非的景泰蓝赝品,无论在材料、质地还是艺术风格上均无法与明清制作的掐丝珐琅器相提并论。只要熟悉掌握明清掐丝珐琅器的制作、材料和艺术风格等特征,一望便可断定其真伪。
=收藏维护=
珐琅器性质稳定,质地坚硬。除强酸强碱外,不溶于水及一般常用的[[酸液]]碱液。金属珐琅器的胎骨以铜合金(与铁、铅、锡等)居多。这些特点决定了珐琅器的主要损害是机械性破坏和金属胎起皱生锈。另外珐琅釉配料和涂施方法不正确也会造成釉胎脱离,釉料粉化、炸裂、失去光泽、透明度降低等。因此,收藏保存珐琅器时应注意避免磕碰,放置于安全的地方。环境的湿度和二氧化碳含量不能过高,否则会造成珐琅器腐蚀。氯化物和氧化物对胎体损害较大,应避免接触。珐琅器镀金面和釉面上的灰尘应用软毛刷拂拭以免产生划痕,切忌用水或粗糙的物品擦拭。总之,金属胎珐琅器应放置于干燥低温清洁的环境中保存,并尽量避免阳光直射。
=北京小伙拿来一个香炉鉴宝, 让国宝级珐琅器重见天日=
{{#ev:youku|XNDAwMTc0ODAyOA|640|center}}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文化]]
| 姓名 = 珐琅器
| 圖像 = [[File:珐琅器.jpg|缩略图|居中|[http://a3.att.hudong.com/36/76/01300000291746125310762747016_s.jpg 原图链接]]]}}
[[珐琅器]]:即是以珐琅为材料装饰而制成的器物。珐琅又称“佛郎”、“法蓝”,是由中国隋唐时古[[西域]]地名拂菻音译而来。其基本成分为[[石英]]、长石、硼砂和氟化物,与陶瓷釉、琉璃、玻璃同属硅酸盐类物质。依据具体加工工艺的不同,又可分为掐丝珐琅器、錾胎珐琅器、画珐琅器和透明珐琅器等几个品种。<ref name="名词解释大全">{{cite web |url=https://news.artron.net/20130616/n463720.html |title=珐琅器| accessdate=2019-11-18}}</ref>
到14世纪末珐琅技艺日趋成熟 ,15世纪中期明代景泰年间的制品尤为著称,故有[[景泰蓝]]之称。七宝烧作为日本特有的传统艺术,具有胎骨轻薄,器型规整,珐琅釉料细腻,光泽闪耀,等特点。它与中国的景泰蓝、画珐琅器一样,为世界[[金属珐琅器]]工艺中优秀的艺术财富。<ref name="雅昌艺术网">{{cite web |url=https://7195.net/m/t6nAxcb3.html |title=何为珐琅器| accessdate=2019-11-18}}</ref>
=历史传承=
珐琅器是[[中国]]特有的传统手工艺品,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其雍容华贵的造型、富丽堂皇的色彩、寓意吉祥的纹饰以及超凡脱俗的展现手法,至今仍魅力不减。虽然它是一种源自阿拉伯的工艺,但自元代传入中国后,很快便被赋予了中华民族的传统风格,成为中国工艺美术史上的一朵奇葩。
掐丝珐琅、錾胎珐琅和画珐琅,分别于不同时期在中国出现。掐丝珐琅俗称“景泰蓝”,其原产地在今天的中东地区。公元11世纪,中东的阿拉伯人已开始制作和使用掐丝珐琅。约在13-14世纪,掐丝珐琅工艺传入中国。珐琅工艺虽是舶来品,但一经传入中国,即与中国传统的金属制造工艺、镶嵌工艺有机地融为一体,心灵手巧的中国工匠很快掌握了掐丝珐琅的制造技术,所制珐琅器在造型、图案等方面完全民族化,甚至不留任何外来文化的影响与痕迹。
珐琅器与中国历史悠久的玉器、漆器、青铜、陶瓷等相比,历史要短暂得多,见于文字著录则更少。明初曹昭《格古要论》中首次记录了珐琅工艺的渊源、特点和用途,“以铜作身,用药烧成五色花者,与佛郎嵌相似,尝见香炉、花瓶、盒儿盏之类,多为妇人闺阁中用,非士大夫清玩也。又谓之鬼国窑,今云南人在京多作酒盏……内府作者细润可爱”。《格古要论》是研究中国早期珐琅器唯一的一部重要文献。<ref name="搜狐">{{cite web |url=http://www.sohu.com/a/167137568_601786 |title=汉族传统工艺品 掐丝珐琅 | accessdate=2019-11-18}}</ref>
因文献记载过于少而简单,老一辈专家通过对现存掐丝珐琅器的排比、分析与研究,推断出中国最早的珐琅实物为元代制品。元代珐琅器器形端庄大方,构图舒朗流畅,釉色明艳温润,具有宝石般的半透明光泽。唯原配珐琅器较少,大部分被后人改装过,存量稀少,弥足珍贵。
“御用监”为明代制作珐琅器的官方机构。整个明代,仅[[宣德]]、景泰、嘉靖、万历四朝的器物署有官方年款。因明早期的洪武、永乐没有署款的标准器,故在年代鉴别上有一定的难度与模糊性,但在实物中确有一些珐琅器具有早于宣德而又不同于元代的特点风格,如掐丝珐琅缠枝莲纹贯耳瓶、掐丝珐琅缠枝莲纹簋式炉等。
宣德款珐琅的器形与同时期的瓷器、漆器、铜器相似,有罐、碗、盘、盒、花觚、炉、双陆盘等;纹饰以勾莲花为主,并出现了龙、凤、狮及四季花卉图案;款识有“大明宣德年制御用监造”、“大明宣德年制”和“[[宣德年制]]”铸款或阴刻款。掐丝珐琅缠枝莲纹龙耳炉的掐丝与釉色为典型的宣德风格。
万历款掐丝珐琅在器形、图案、釉色、款识等诸多方面具有独到之处,形成了鲜明的时代风格。出现了烛台、甪端等新的器形;珐琅釉基本失透,不再具有半透明的光泽;款识改为“大明万历年造”掐丝填红釉款和“大明万历年造”阴刻双线款。掐丝珐琅双狮戏球长方盘,在珐琅釉色上具有万历朝珐琅风格。
[[清代]]初期,清政府成立了最大的“皇家工厂”——造办处,下设几十个作坊,珐琅作是其中规模较大的作坊之一。此外,扬州、广州、九江、北京等地也制作具有地方风格的掐丝珐琅。
有清一代署有官方年款的掐丝珐琅有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同治]]、光绪。[[康熙]]朝掐丝珐琅基本有三种风格:其一是具有晚明风格的大器,如[[故宫博物院]]藏龙纹大盘、仿汉壶等,这部分器物过去一直定为明晚期。掐丝珐琅八不正瓶,在掐丝上仍具有明晚期的痕迹,但在造型、釉色上已是清代康熙风格;其二是珐琅釉失透,釉色灰暗无光泽,器物表面欠光滑,掐丝珐琅勾连纹马蹄式瓶即属于此类典型作品;其三是掐丝细腻活泼,釉色纯正鲜亮。康熙朝掐丝珐琅有五供、炉、瓶、盘、盒、暖砚、笔架、香薰等,款识有“大清康熙年制”、“康熙年制”楷书、篆书阴刻款、铸款和镂空款。还有很多无款的康熙风格的作品流传于世。
乾隆朝是掐丝珐琅大发展大繁荣的时期,据档案记载,造办处制作了数量可观的珐琅器,包括宫廷典章用品、佛堂用品、生活用品、陈设品和文房清供等。宫廷典章用品有宝座、屏风、香筒、甪端、太平有象等;佛堂用品有佛塔、佛龛、佛像、坛城、五供、七珍、八宝等,乾隆期共制作了12座珐琅塔,分别陈设在紫禁城梵华楼、宝相楼内,气势恢宏,工艺精湛,是所见最大的珐琅器;生活用品数量庞大,有熏炉、手炉、冠架、盘、碗、盒、茶壶、杯盘、多穆壶、火锅、筷套、唾盂、烛台、花浇、鼻烟壶、铜镜等,掐丝珐琅春字盒为乾隆时期的代表性作品。陈设品可分为四类:其一是普通陈设品瓶、罐等,如梅瓶、天球瓶、长颈瓶、双连锦袱瓶、六方贯耳瓶、鸭颈瓶、双管式瓶、英雄瓶、镂空转心瓶、棕式瓶、蒜头瓶、抱月瓶、葫芦瓶等;其二是仿古陈设品,主要是仿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有花觚、鼎、卣、觥、簋、钟、扁壶、罍、奁、甗、尊、觯等,造型古朴,纹饰典雅,掐丝珐琅鼎式炉从造型到纹饰均为仿古风格;其三是动物造型陈设品,如狮子、麒麟、牺尊、天鸡、天鹿、鸽子、仙鹤、大象、甪端等,形态生动,惟妙惟肖;其四是挂屏、插屏等陈设品。文房用品有笔筒、笔架、笔洗、墨床、砚盒、仿圈、镇纸、水丞等。<ref name="新浪收藏">{{cite web |url=http://collection.sina.com.cn/cqty/20111123/151446279.shtml |title=元明清的掐丝珐琅器| accessdate=2019-11-18}}</ref>
乾隆朝掐丝珐琅的胎子,铜质精纯,胎骨厚重,无轻飘之感,甚至有些器物用昂贵的黄金制胎;珐琅釉料均无透明感,沙眼减少,细腻光滑,珐琅釉色彩之丰富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在图案装饰上,除继承了[[明代]]勾莲花的做法以外,还运用了仿古的兽面纹、几何纹,并将山水亭榭、花鸟虫鱼、人物故事作为装饰,追求绘画的意趣,取得了较好的装饰效果;在镀金、錾刻方面,不惜财力、功力,金色浓重,刻饰精美;这一时期的掐丝珐琅工艺还常与画珐琅工艺相结合,并镶嵌珠宝,具有典型的金碧辉煌的皇家艺术风格。
嘉庆、同治、光绪朝的官造掐丝珐琅数量减少,做工粗糙。晚清民国时期有“印铸局勋章制造所”“老天利”“[[静远堂]]”“宝华生”“德兴成”“德成”和“志远堂”等官营与私营制造掐丝珐琅的机构和作坊。“达古斋”款掐丝珐琅袱系纹笔筒属首次发现的又一个晚清珐琅作坊名号,其笔筒的造型与风格与“志远堂”款笔筒如出一辙。
錾胎珐琅又有“内填珐琅”之称,与掐丝珐琅不同的是,錾胎珐琅的丝不是[[焊接]]在铜胎上,而是直接在铜胎上錾刻出来,故錾胎珐琅的丝较之掐丝,线条要粗,无接缝,具有粗犷豪放之美。已知最早的錾胎珐琅只有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明宣德时期的一件小盒。到清代乾隆时期,广东制作錾胎珐琅,有炉、瓶、碗、盘等,紫禁城钦安殿内陈设的錾胎珐琅太平有象就是广东官员李侍尧进贡的。錾胎珐琅花卉蝙蝠纹唾盂以及骑竹马小童的前身装饰都是采用了錾胎工艺。錾胎珐琅与掐丝珐琅相比,更加费工费料,故在明清时期没有形成大规模的发展。
珐琅器以明代宣德、景泰两朝的为代表,最具投资收藏价值,而清代的珐琅器制作规模较大,在康乾时期有很多是仿造“景泰年制”款的,制作精良、风格清秀,也极具收藏价值。”收藏爱好者陈先生说,景泰蓝富贵大气,金碧辉煌,包含了造型艺术、装饰艺术、人文艺术、空间艺术,有较高的文化内涵,有独特的欣赏角度。
=材质器型=
珐琅器即金属胎珐琅器,是一种集金属制作与珐琅釉料加工处理为一体的复合性工艺制品。它既具备金属贵重、坚固的特点,又具备珐琅釉料晶莹、光滑及适用于装饰的特点。有着青铜器般恢宏的气势、丝绸织锦般缤纷的色彩以及瓷器般明亮润泽的质感。
珐琅器器型多种多样,有瓶、盘、碗、炉、鼎、圆盒、香熏炉等;珐琅釉色多为天蓝、宝石蓝、浅绿、深绿、鸡血红和黄色等;吉祥纹饰多为蕉叶、饕餮、狮子戏球、西番莲和大明莲等。珐琅器工艺品采用金银铜及多种天然矿物质为原材料,集美术、工艺、雕刻、镶嵌、玻璃熔炼、冶金等专业技术为一体。作为宫廷艺术,珐琅器是明清宫中高贵的装饰艺术品,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深刻文化内涵,被称为中华国粹,并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f name="人民网">{{cite web |url=http://www.people.com.cn/24hour/n/2012/1104/c25408-19489388.html |title=珐琅器雍容华贵纹饰吉祥| accessdate=2019-11-18}}</ref>
=制作工艺=
珐琅器制作工艺很繁复,要经过锤胎、掐丝、填料(珐琅釉)、烧结、磨光、鎏金等多项工艺,每项工艺都有很高的要求,不可疏忽,否则就会前功尽弃。尤其是造型奇特的掐丝珐琅器,如人物、走兽的瓶件等,制作难度很高,非一般工匠可以完成。加之用料昂贵,其胎以铜胎为主,亦有用金、银为胎的,珐琅釉多系进口[[天然矿石]]、半宝石加工提炼而成,还须鎏金工艺,耗金量也大。用料和制作工艺构成了它的成本,比之明清其他瓷器要高出数十倍。
依据金属胎珐琅器在金属加工工艺和珐琅釉料具体处理方法上的不同,一般可将金属胎珐琅器分为画珐琅器、掐丝珐琅器,透明珐琅器,锤胎珐琅器,錾胎珐琅器及流行日本的七宝烧等几个品种。
珐琅釉料的主要原料是石英、[[长石]]、[[瓷土]]等,它以纯碱、硼砂为熔剂,用氧化钛、氧化锑、氟化物作为乳化剂,金属氧化物为着色剂,经过粉碎、混合、熔融后,倾入水中急冷成珐琅熔块,再经细磨而得珐琅粉,或配入粘土经湿磨而得珐琅浆。珐琅属硅酸盐类物质,珐琅釉属低温色釉,烧结温度一般在1000℃以下。
珐琅器的制作是集[[冶金]]、铸造、绘画、窑业、雕錾、锤胎等多种工艺为一体的复合性工艺过程,一般在有了成熟的设计后,要经过制胎、添蓝、焙烧、磨光、镀金等工序。其中制胎过程依不同种类的珐琅器又包含备料、凿錾花纹、合对、攒焊、掐丝等工艺过程。
=加工分类=
珐琅器的分类一般有按胎骨材质及加工方法分类,或按珐琅釉料性质及处理方法分类两种。按胎骨材质分类有金属胎珐琅器和瓷胎画珐琅,金属胎珐琅器根据胎骨加工方法又可分为錾胎珐琅器、掐丝珐琅器、画珐琅器、透明珐琅器锤胎珐琅器等。由于不同的胎骨加工方法与施用的珐琅性质及处理方法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所以按珐琅釉料进行分类与按胎骨分类是相互融合的。
===錾胎珐琅器===
金属錾刻技法是中国古代一种传统的金属器加工方法,早在[[商周时期]],当时的工匠们就将这一技艺广泛运用到青铜器的装饰上,并制作出了图案精美的青铜工艺品。錾胎珐琅器的工艺制作过程是先在已制成的金属胎表面,按照图案设计要求描绘纹样轮廓线,然后运用金属錾刻技法,在纹样轮廓线以外的空白处进行雕錾减地,从而使得纹样轮廓线起凸,再在其下凹处填施各种颜色的珐琅釉料,经焙烧、磨光、镀金等加工过程后,方可成器。其表面能给人一种似宝石镶嵌的感觉。
===锤胎珐琅器===
锤胎珐琅器是金属胎珐琅工艺中的一种。制作方法是按照图案纹饰的设计要求,以金属[[锤蝶]](花)加工技法对金属胎进行加工处理,从而锤出图案花纹,然后填施各种颜色的珐琅釉料,再经焙烧、磨光、镀金而成。锤胎珐琅器点施珐琅釉料的独到之处是在其凸出的部分点施珐琅釉料,而其凹下的部分则以镀金饰之。用金色来衬托点施珐琅的花纹。有的作品在使用珐琅釉料装饰花纹的同时,还镶嵌绿色松石、红色珊瑚等各种宝石。这样,在金光灿烂的铜镀金装饰衬托下,五颜六色的珐琅釉料和晶莹闪烁的各种宝石交相辉映,器物表面呈现出五彩斑谰的立体艺术效果。这种方法突出立体效果,尽显珐琅釉料的晶莹剔透。<ref name="山西文水县—生态保护">{{cite web |url=http://wsxrd.com/news/DispNews.asp?Ti=0&CiD=1000&ID=1962 |title=珐琅器的分类和历史| accessdate=2019-11-18}}</ref>
===透明珐琅器===
在金属胎上用金属錾刻或锤花技法锤錾出浅浮雕,再罩以具透明或半透明性质的珐琅釉,经烧制后,显露出因图案线条粗细深浅不同而引起的视觉上明暗浓淡的变化。透明珐琅器是在錾胎珐琅器衰落时开始兴起并发展起来的。以清乾隆年间广州制造的透明珐琅器最为著名。
===掐丝珐琅器===
又称“景泰蓝”,先在金属胎上,按照图样设计要求描绘纹样轮廓线,然后用细而薄的金属丝或金属片(主要是铜,兼有金、银丝、片)焊着或粘合在纹样轮廓线上,组成纹饰图案。再于纹样轮廓线的空白处,点施各种颜色的珐琅釉料,经多次焙烧、磨光、镀金而成。
掐丝珐琅器是金属胎珐琅器工艺的一个品种。据现存清宫造办处档案材料记载,这一名称的使用,在清代巳于宫内广泛流行。掐丝珐琅器的制作方法是:在己制成的金属胎上,按照图案设计要求描绘图案纹样轮廓线;然后用细而薄的金属丝或金属片 (金属主要是铜,也有用金或银的),焊着或者是粘合在纹样轮廓线上;再于金属丝或金属片纹样的空白处,填施各种颜色的珐琅釉料,经过焙烧、磨光、镀金等加工制作过程后而成。
掐丝珐琅器与錾胎珐琅器的表面效果相似,都给人一种似宝石镶嵌的感觉。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掐丝珐琅器和堑胎珐琅器二者在点蓝(填施珐琅釉)、焙烧、磨光和镀金等工艺制作方法上基本是相同的。二者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金属加工工艺的具体方法上,即图案纹样的起线(制作和形成)方法。掐丝珐琅器是以细而薄的金属丝或金属片,焊着或者是粘合在金属胎上组成图案纹样;而堑胎珐琅器则是运用金属錾刻技法起线花纹。因此,如果我们细心观察这两种珐琅器,就会发现,掐丝珐琅器的图案线条纤细而婉转,而且在掐丝、焊着及磨光的过程中,比较容易产生线条断裂现象而堑胎珐琅器的图案线条一般比较粗壮,且无接头相焊痕。
===画珐琅器===
画珐琅器又称“洋瓷”。从清代蓝滨南在其《景德镇陶录》一书中对画珐琅器的描述可知,画珐琅器是以金属铜做器骨(胎),用五颜六色的瓷粉 (珐琅釉)经烧制而成。画珐琅器是用珐琅釉料直接在金属胎上作画,经烧制而成,富有绘画趣味,因此也有人称之为“珐琅画”。画珐琅器的制作方法是:先在己制成的红铜胎上涂施薄薄的一层白色珐琅釉,人窑烧结,并使其表面光洁平滑,然后以单色或多彩的珐琅釉料,按照图案纹饰设计要求,绘制花纹图案,再经人窑焙烧显色而成。
清代康熙帝年间,中西方贸易禁止被解除后,[[欧洲]]的画珐琅器(洋瓷)传入中国,并以贡品、礼品等形式进大清宫廷。这些舶来的画珐琅工艺品,引起了清代皇帝及王公大臣的关注,于是清政府分别在广州和北京宫廷专门设立了珐琅器制造作坊,借鉴掐丝珐琅器、瓷器和料器(玻璃器)的生产,并吸收欧洲画珐琅工艺制作方法,经若干年努力,终于成功地烧制出了在图案题材、器物造型、珐琅色彩以及使用功能等各个方面,具有自身风格特点的画珐琅器,并且一直影响到现在。
画珐琅器还有非金属胎的,如瓷、紫砂、玻璃等,这类工艺制品称之为“珐琅彩”,属陶瓷艺术品。瓷胎画珐琅的制作工艺极为精湛,其珐琅釉料颜色丰富多彩,色彩控制准确,画面富有立体感,富丽堂皇。以康熙雍正时期最为精湛。
===七宝烧===
七宝烧作为日本特有的传统艺术,从创制之初,即体现出其独特魅力:是日本的传统工艺品,以贵金属为胎,外饰以石英为主体的原料及各种色料,经烧制而成。七宝烧具有胎骨轻薄,器型规整,珐琅釉料细腻,光泽闪耀,色调艳丽明快、纹样典雅、线条纤细等特点。它与中国的景泰蓝、画珐琅器一样,为世界金属珐琅器工艺中优秀的艺术财富。
=艺术鉴赏=
珐琅器鉴定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对文献史料的考证;二是科学的检测手段;三是通过时代风格的比较来鉴定。前两种方法较复杂,常用的是第三种。时代风格比较鉴定一般着重考察款识、胎骨与型制、纹饰图案和珐琅釉料等几个方面。
===明清款识===
现存明清二代掐丝珐琅器的款识形式归纳起来,大致有铸錾、掐丝和刻款三种。明宣德时期珐琅器的款识形式有铸錾款、双勾款、和珐琅釉烧成三种。款识书体有楷书和篆书两种,其中以楷书占绝大多数。字数有“宣德年制”、“宣德年造”四字款和“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款识排列形式有直单行、直双行、直三行和横排。这一时期的款识位置有的在器底,也有的镌刻于器物的口沿、盖沿或内边缘处。款识书体庄重隽秀,与同时期的金属器和瓷器款识相似。
明景泰款因伪款太多,目前尚不能确定哪种款识可作为标准款识。但铸錾款、篆书款、仿宋体款以及双龙环抱款均被认定为伪款,可以排除。掐丝双勾款和阴刻款,目前有的研究者认为可作为景泰真款,但也只是情理逻辑的推论,尚不能枉下结论。
明嘉靖款为刻阴文直二行“大明嘉靖年制”楷书六字款。
明万历时期掐丝珐琅器的款识为双勾掐丝款(有的字内外填充珐琅釉),字数均为“大明万历年制”或“大明万历年造”六字楷书款。尤其以某年造为这一时期所特有的款识语气。字的排列顺序为直单行、直二行或横排。
清代掐丝珐琅器的款识多种多样,制款方法有铸錾,有刻,还有镂空款等。款识书体包括楷、篆、仿宋等(仿宋体始见于乾隆时期),其中以楷书居多。字数有四字和六字。框栏形式多为正方框和长方框。
===胎骨型制===
明清掐丝珐琅器胎骨和型制方面总的趋势是:明代早期胎骨略厚,中晚期日趋减薄。清代从康熙时起,胎骨厚重坚实,到清末减薄。明代器物掐丝常有断裂现象,而清代由于铜质精纯并提高了烧制和打磨技术,这种现象基本消失。明代器物镀金较薄,常有磨脱现象,清代尤其是乾隆时期,镀金厚重,镀金技术远胜于明代,至今器物的镀金仍光彩照人。
明清二代掐丝珐琅器体积和型制从小到大,从简练到复杂,从陈设、祭祀到观赏实用。
===纹饰图案===
明清两代[[掐丝]]珐琅器的纹饰图案品种繁多,也经历了一个有简练到繁缛的过程。以缠枝莲纹为例,元末明初疏密有致,大花大叶、枝蔓伸展坚强有力,全部单线勾勒图案线条。枝叶呈串联状,并点缀数朵盛开的花朵,花朵饱满,花瓣短而肥腴,花心常呈桃形。明中晚期开始以双线勾勒轮廓线,布局趋于繁缛,但仍保留某些早期余韵。缠枝莲的花瓣趋于尖瘦,花心常呈“圭”字形或如意形。清代的缠枝莲纹枝蔓弯曲,布局繁密规整,极具图案性。基本以双线勾勒轮廓线,明代那种洒脱的韵味不复存在。
===珐琅釉料===
元末明初的掐丝珐琅器釉质细腻,色调纯正,鲜艳明快,具有水晶般透明感。通常以浅蓝色作地,间饰红、黄、白、绿、紫、深蓝等色釉。从明宣德晚期开始,釉色略显灰暗,光泽度降低。这一时期的掐丝珐琅器地色除浅蓝色外,宝蓝色应用广泛。到万历年间,更出现了淡青、白等中间色地。珐琅色釉有所增加,新出现了赭、豆青、松石绿等色釉品种。
清代的珐琅釉料品种丰富,所用色釉达几十种之多。但其有一个共同点,皆不透亮。
珐琅釉料的另一特征是表面沙眼现象,是由于硼酸盐含量过高以及烧制过程中的[[氧化还原]]作用所引起。工匠们常用“蜡补”的方法来补救,即用石蜡加入色粉制成色蜡,填充于沙眼之中。到乾隆时期,经改进工艺,杜绝了沙眼现象。
景泰蓝以它那鲜明的民族风格和绚丽的艺术风采,在世界掐丝珐琅工艺中独树一帜。那些仿制的似是而非的景泰蓝赝品,无论在材料、质地还是艺术风格上均无法与明清制作的掐丝珐琅器相提并论。只要熟悉掌握明清掐丝珐琅器的制作、材料和艺术风格等特征,一望便可断定其真伪。
=收藏维护=
珐琅器性质稳定,质地坚硬。除强酸强碱外,不溶于水及一般常用的[[酸液]]碱液。金属珐琅器的胎骨以铜合金(与铁、铅、锡等)居多。这些特点决定了珐琅器的主要损害是机械性破坏和金属胎起皱生锈。另外珐琅釉配料和涂施方法不正确也会造成釉胎脱离,釉料粉化、炸裂、失去光泽、透明度降低等。因此,收藏保存珐琅器时应注意避免磕碰,放置于安全的地方。环境的湿度和二氧化碳含量不能过高,否则会造成珐琅器腐蚀。氯化物和氧化物对胎体损害较大,应避免接触。珐琅器镀金面和釉面上的灰尘应用软毛刷拂拭以免产生划痕,切忌用水或粗糙的物品擦拭。总之,金属胎珐琅器应放置于干燥低温清洁的环境中保存,并尽量避免阳光直射。
=北京小伙拿来一个香炉鉴宝, 让国宝级珐琅器重见天日=
{{#ev:youku|XNDAwMTc0ODAyOA|640|center}}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