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0,626
次編輯
變更
三面红旗
,無編輯摘要
[[File:三面红旗.jpg|缩略图|右|[http://image.naic.org.cn/uploadfile/2018/0612/152876612707389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aic.org.cn/html/2018/yjh_0612/44640.html 来自古建筑 的图片]]]
'''三面红旗''',是 [[ 中国共产党 ]] 于1958年提出的一个施政口号,意指“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它是时代的历史产物。一九五八年 [[ 中共中央 ]] 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在一九六○年五月以前曾被称作“三个法宝”,五月以后改称为“三面红旗”。“三面红旗”的出现,是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发生的一次严重失误。对“三面红旗”的产生、发展及其基本思想进行再认识,吸取历史教训,是有现实意义的。
'''中文名称''' :三面红旗
三面红旗,是中国共产党于1958年提出的一个施政口号,意指“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它是时代的历史产物。
一九五八年中共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在一九六○年五月以前曾被称作“三个法宝”,五月以后改称为“三面红旗”。“三面红旗”的出现,是 [[ 毛主席 ]] 的真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的一次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大跃进胜利成功,把一个小农国家的人文素质提升到工业国所需要的人文素质。
==总路线的形成==
总路线的形成是从批判反冒进开始的。1955年夏,中央高层领导人就农业合作化发展速度问题产生了分歧。这年10月在党的七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强调说:“要拿个好办法,可以使合作社办得又多又快又好。”随后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又提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也要“又多又快又好”。再后来,毛泽东采纳 [[ 李富春 ]] 的建议,在多、快、好的后面加了一个“省”字。
随着“多快好省”的提出,党内于1955年底开展了批判右倾思想的斗争,结果使1956年各项工作出现了不切实际的冒进倾向。党内出现的这种急躁情绪,立即引起了 [[ 刘少奇 ]] 、 [[ 周恩来 ]] 等中央领导人的警觉,他们试图加以纠正,这就是1956年开始的反冒进。
对于反冒进的意见,毛泽东当时虽未明确反对,但内心是不同意的。通过几次会议统一思想,毛泽东酝酿的“多快好省”的总路线也就呼之欲出了。
1958年《人民日报》发表元旦社论指出:“不仅要又多又快又好又省地进行各项建设工作,而且必须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充分发挥革命的积极性创造性”。社论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1月上旬,毛泽东在同历史学家周谷城谈起这篇社论时,周谷城说社论的中心就是八个字 —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毛泽东听了十分高兴,赞扬 [[ 周谷城 ]] 归纳得好。1958年3月,中央召开成都会议,毛泽东在再一次提到“鼓足干劲,力争上游”时发了不少感慨,并将“多快好省”连在一起,称为“总路线”。1958年5月5日至23日,党的八大二次会议召开,刘少奇在会上正式宣布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大跃进的开始==
应该说,“大跃进”的发动是有其历史背景的。建国之初,毛泽东一直焦虑于中国“人口上、政治上是大国,经济上是小国”的现实,迅速把祖国建设好的强烈愿望,落后就会挨打的深刻危机感,是毛泽东发动“大跃进”的良好初衷和直接动因。从国外来说,当时的 [[ 苏联 ]] 、 [[ 朝鲜 ]] 等社会主义国家,“超英赶美”的社会主义建设也如火如荼,所以中国的“大跃进”运动在国际上也不是孤立的。
早在1957年9月,党的八届三中全会就揭开了农业大跃进的序幕。这年冬至次年春开展的大规模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积肥运动,可以说是农业“大跃进”的前奏曲。
1958年初,毛泽东正式提出了农业生产合作社要实行小社并大社的主张,全国农村立即开始了筹建大社的工作,有的地方率先以“公社”命名。7月1日,《红旗》杂志发表了陈伯达《全新的社会,全新的人》的短文,第一次提出了“人民公社”的概念。文章对人民公社体制的实行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一些地方很快出现了小社并大社再转为大搞公社的热潮。
毛泽东对人民公社的兴起倾注了极大的热情。1958年8月4日,他走出北京,视察了“共产主义的试点县”—— [[ 河北 ]] 省徐水县,称赞人民公社成立后达到了“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6日,又南下河南新乡县七里营公社。毛泽东久久地凝视着“人民公社”的牌子,连连点头说:“人民公社名字好。”9日,又去了 [[ 山东 ]] ,当山东省委领导汇报有人大办农场时,毛泽东制止说:“还是人民公社好。”之后,全国农村纷纷仿效,大办人民公社。到1958年10月底,全国农村已基本实现了人民公社化。
“人民公社”在我国延续了20多年,直到20世纪80年代被乡一级政权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