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704
次編輯
變更
国民革命军
,無編輯摘要
基本信息中文名 中国 国 民革命 军 早期的将领和军官,是由设立在广州的“ 外文名 National Revolutionary Army 别称 中国国民党 陆 军 队 简称 国 军 官学校”( 所属国 中 华民 国 黄埔 建立时间 1925年8月18日[2] 军旗 青天白日红旗 军 校 徽 青天白日(满地红 ) 培养和训练的,国 帽徽 最高指挥官 蒋中正 著名 军 参加过北伐战争、第一次国共内战、中原大战、抗日战争和第二次国共内战 官 胡宗南/杜聿明/白崇禧/薛岳 等 战争。 目录
1初期历程
创立过程
北伐时期
2新军阀混战时期
裁兵计划
中原大战
3抗战时期
情况简介
殉国将领
投敌将领
4内战时期
整军计划
建军历程
更名
5军队派系
6军队编制
1926年7月(北伐战争时)
1945年1月(抗战反攻阶段)
1946年6月(抗战胜利至解放战争前)
7武器装备
8军歌
黄埔军歌
国民革命军陆军军歌
国民革命军空军军歌
9历史评价
创立过程
1924年,孙中山在中国广州创立中国黄埔军校。1925年7月广州国民政府成立,8月18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将辖下各地方军队名目取消,统一更名为国民革命军,简称国军,也称党军。由黄埔军校学生组成的黄埔军校军为第一军,军长蒋中正。“建国湘军”为第二军,“建国滇军”改为第三军,“建国粤军”为第四军,福军为第五军。初期国民革命军在军、师两级设党代表及政治部。
1926年1月,改编湖南的“攻鄂军”为第六军,军长程潜。3月,改编广西军队为第七军,军长李宗仁。6月,湖南的唐生智参加革命,部队改编为第八军。7月誓师北伐,当时的国民革命军为八个军约十万人。蒋介石任总司令,李济深为参谋长,白崇禧任参谋次长代理参谋长,邓演达为政治部主任,郭沫若为政治部副主任。
北伐战争时期随着战争的进展,扩编为49个军,19个独立师。
1926年至1927年间的北伐战争以国军为主力,北伐的主要对象是北洋军阀:一是直系吴佩孚、二是奉系张作霖、三是由直系分化出来、自成一派的孙传芳。[3]
1927年4月26日发生宁汉分裂,北伐一度中断。以蒋介石为首的新右派在南京成立政府,同左派的武汉政府对立,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将中共党人从军队内清除,并取消军内党代表及政治部编制;同年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进行“清共”,史称“宁汉合流”;共产党于8月1日发动南昌起义,成立属于自己的武装部队;8月蒋辞去总司令职。孙传芳乘机发动的反攻被李宗仁、何应钦、白崇禧在龙潭击败(龙潭战役)。
1928年1月,蒋介石复出。支持北伐的冯玉祥手下的国民军联军,及阎锡山手下的北方国民革命军并入国民革命军战斗序列,开始进行“二次北伐”。国军编为第一、二、三、四集团军,分别由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及李宗仁任司令;蒋介石为总司令。在四个集团军的围攻下,北洋安国军政府败退关外,至6月4日,张作霖撤退到沈阳时被日本关东军在皇姑屯炸死。6月8日,阎锡山部进入北京,12日接收天津。12月29日,奉军总司令张学良通电全国,宣布“东北易帜”,北伐宣布成功,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原奉系军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东北边防军”。[4]
2新军阀混战时期 编辑
裁兵计划
在1928年7月国民政府开始研究裁兵时,属国民革命军名下的军队,有八十四个军约三百个师,共二百二十万人。当中尚未包括东北、四川、新疆及云南等地的部队。而且军队素质非常参差,不少是投诚及收编而成。1928至1929年曾开始编遣工作,计划将国军缩编成六十五个师共八十万人,亦有订明国军最高指挥权在国民政府。但不久国民党内实力军人即兵戎相见,先后发生蒋唐战争、蒋冯战争、蒋桂战争、中原大战等多场新军阀内战,加上对共产党围剿及用兵,编遣计划遂无疾而终。
战争历时7个月,战火波及20多省,蒋介石军队约60余万,反蒋方共有5个方面军约80余万人,双方动员兵力110万人以上,支出军费5亿元,中原大战伤亡达30万人,其中,蒋军的伤亡是10万左右,而反蒋联盟的军队伤亡达20万。最终蒋介石、张学良一方保住了政权,赢得了胜利,反蒋联盟瓦解。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耗时最长的军阀混战。
3抗战时期 编辑
情况简介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时,国民革命军总兵力约170万人,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军大幅扩编。在抗日统一战线下,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后改称第十八集团军)和新四军,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还组织了中国远征军和中国驻印军入缅与英军配合作战,沉重打击日军(驻印军也在印度抗战)。
大型会战
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南京保卫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随枣会战、第一次长沙会战、桂南会战、枣宜会战、豫南会战、上高会战、晋南会战、第二次长沙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浙赣会战、鄂西会战、常德会战、第四次长沙会战、豫中会战、长衡会战、桂柳会战、湘西会战
内战时期 编辑
整军计划
在美苏等国的斡旋下,国共两党1946年2月在重庆签署《军队整编及统编中共部队为国民革命军之基本方案》。方案规定在12个月内将军队减为108个师,国民党90个师,共产党18个师。之后再在六个月缩编为国民党50个师,共产党10个师。但整军尚在开始阶段时,两党已在同年6月再次开战。
这时期建军历程可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内战准备阶段(1945.9-1946.6):这个阶段也是抗战到内战的过渡阶段,国民政府主要采取了以下几个部分:(1)垄断受降权以增加国民革命军实力;(2)调整军队结构;(3)以和谈为掩护,加快军事部署;(4)以武力进攻解放区,抢占战略要地和交通枢纽;(5)整编军队,加快军队的中央化和嫡系化。从1946年3月开始,国民政府开始对陆军进行整编计划,将其109个军339个师分两个阶段实施整编,整编后,军一律改称整编师,师一律改称整编旅,这次整编规模宏大、涉及面广,但由于时间短任务量大,整编并不彻底。在此阶段主要军事战役有:上党战役、绥远战役、津浦路战役、邯郸战役、热河进攻战役、四平争夺战等。
1987年台湾实现“民主化”的背景下,国民党残余部队收归台湾当局统辖。1949-1987年间,中国大陆曾称台湾地区军队为“国民党军”,现称为“台军”。[7]
5军队派系 编辑1946年各派系国军分布1946年各派系国军分布
早在孙中山依靠地方军阀建立政权时就已经产生,后来几经整编平叛,终于成立了由军事委员会统一指挥的国民革命军。而实际上,最初的8个军本质上就分为8个派系,在接下来的北伐战争中又收编了各路军阀,这就使派系集团更加复杂。[8]
国军内部派系过多,使一支名义上属于国家的军队各自为政,如诸侯割据,互不信任,时常发生“友军有难,不动如山”的状况。[9]
7武器装备 编辑
武器最初主要来源于汉阳,广东和太原的兵工厂。地方部队的标准制式装备主要是“汉阳造”,中央陆军师通常配备的是中正式步枪和捷克式轻机枪。对于大多数“德械师”,所用标准枪械有德国制造的7.92毫米格韦尔98和98K。标准的轻机枪是捷克7.92毫米布尔诺ZB26机枪本地仿制品。此外还有比利时和法国产轻机枪。省级部队通常不配备任何机枪。重机枪主要是本地制造的24型水冷马克沁机枪,这是中国人将MG08和M1917勃朗宁机枪改为的8毫米毛瑟式机枪。每一个中央军的营平均会得到一个重机枪(约三分之一的“德械师”有一半在抗战中使用)。士官的标准武器是7.63毫米毛瑟C96半自动手枪,或全自动毛瑟M1932/M712机枪。这些全自动的机枪被用作冲锋枪的替代品(如MP 18),二战结束时,中国军队内部步枪供不应求。在整个抗战时期,特别是初期,国军还广泛用于缴获的日本武器装备用于补充。
随着战争的持续一些精锐如中国远征军也租借美式武器。一般情况下省级陆军师不具备任何火炮,一些中央军师则配备了37毫米反坦克炮和迫击炮。一些独立旅和炮兵团装备了博福斯72毫米L/14,或克虏伯72毫米L/29山炮,并有24莱茵金属150毫米L/32SFH18榴弹炮(1934年收购)和24克虏伯150毫米L/30SFH18榴弹炮(1936年收购)。淞沪会战期间,国军和税警团曾装备德制一号坦克轻型坦克和CV-33超轻型坦克。后来,剩余坦克加上几百辆从苏联获得的T-26和BT-5坦克被改编为200师。
8军歌 编辑
黄埔军歌
第一首校歌《陆军军官党校校歌》
(1924年)
莘莘学子,亲爱精诚,三民主义,是我革命先声。
国民革命军陆军军歌
风云起,山河动,黄埔建军声势雄,革命壮士矢精忠。
尽瘁为空军,报国把志伸,那怕风霜雨露,只信双手万能,看铁翼蔽空马达齐鸣,美丽的锦绣河山,辉映着无敌机群。我们要使技术发明日日新,我们要用血汗永固中华魂。同志们,努力,努力,同德同心,国祚皇皇万世荣。[10]
9历史评价 编辑国民革命军抗战纪念徽章国民革命军抗战纪念徽章
国民革命军,在大革命和北伐战争时期是国民党领导的革命军队,是推翻北洋军阀反动统治的主要力量;新军阀混战中,国军沦为国民党各派系将领之间争权夺利的工具,给人民带来深重苦难[11];对日抗战中,国军作出巨大牺牲,是抗日战争中重要作战力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日武装在编制上也是国民革命军的一部分;在国共内战中,由于国民党政府的腐败和脱离群众,以及其内部的派系分化和经济崩溃,最终以失败告终。
参考资料:
1. 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的“速成”前后
2. 国民革命军正式组建
3. 北伐战争
4.1928年 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
5. 抗战时期国民党高级将领投敌统计
6. 抗战中有多少国军将领投敌?
7. 台军 还是那支“国军”吗?
8. “国军”派系分析
9. 友军有难 不动如山 派系,国民党在大陆解决不了的痼疾
10. 国军军歌
11. 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发展及其分化演变